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大宜昌鱗毛蕨
種拉丁名:Dryopteris enneaphylla (Bak.) C. Chr. var. pseudosieboldii (Hayata) Tagawa et K.Iwats.
科中文名:鱗毛蕨科
![大宜昌鱗毛蕨](/img/1/ea7/nBnauM3XwUzM0UzMzkTOwQDO3QTM0EzNzITNzQTNwAzMxAzL5k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科拉丁名:Dryopteridaceae
屬中文名:鱗毛蕨屬
屬拉丁名:Dryopteris
國內分布:台灣阿里山
中國植物志:5(1):107
形態特徵
植物特徵
植株高0.5-1.0米。根狀莖粗短,直立,連同葉柄下部密生黑褐色狹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0-60厘米,粗2-5毫米,深禾稈色,中部以上近光滑;葉片長25-40厘米,寬30厘米左右,三角狀長方形,奇數一回羽狀,有羽片4-8對,能育羽片寬約2-2.5厘米,不育羽片寬達4厘米,葉柄基部具狹披針形棕色鱗片。 闊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漸尖頭,基部為略不等的圓形或圓楔形,基部羽片有長0.5厘米的短柄,頂生羽片和其下的同形,稍小,基部有一耳狀大形裂片,羽片全邊緣有波狀粗鋸齒或淺裂;葉脈不顯,側脈羽狀分叉,每組有小脈4-6條,除基部上側一條較短外,其餘均直上達葉邊;葉厚紙質;乾後褐綠色,上面無毛,下面偶有纖維狀小鱗片。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小脈的中部稍下處,沿羽軸兩側各排列成不整齊的3-4行,近葉邊處不育;囊群蓋圓腎形,全緣。
孢子囊特徵
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小脈的中部稍下處,沿羽軸兩側各排列成不整齊的3-4行,近葉邊處不育;囊群蓋圓腎形,全緣。產生大孢子的囊狀結構叫大孢子囊,產生小孢子的叫小孢子囊。
孢子特徵
本種葉片極狹長,羽片小而多達百對以上,容易識別。孢子的形狀常為兩面形、四面形或球狀四面形,外壁光滑或有脊及刺狀突起或有彈絲。多數蕨類植物產生的孢子在形態大小上是相同的,稱為孢子同型,少數蕨類如卷柏屬和水生真蕨類的孢子大小不同,即有大孢子和小孢子的區別,稱為孢子異型。
鑑別
識別鱗毛蕨科耳蕨屬植物的三個主要特徵是:幼葉、孢子囊群、鱗片。
幼葉
羽片4-8對,能育羽片寬約2-2.5厘米,不育羽片寬達4厘米,葉柄基部具狹披針形棕色鱗片。。
孢子囊群
鱗片
葉下部密被黃棕色至深棕色、卵狀披針形、邊緣有細齒、伏貼或上部開展的厚膜質鱗片,向上鱗片漸稀疏,混生伏貼或下部伏貼、卵狀披針形、披針形、狹長披針形、闊卵形、長鑽形等多種形態、大小不等、邊緣齧蝕狀或近流蘇狀的膜質及薄膜質鱗片,部分鱗片的基部盾狀著生,下面被甚多易脫落的細長纖維狀棕色小鱗片;羽片上面光滑,下面疏被細線形的纖維狀微小鱗片及短節毛。
鱗毛蕨科植物(一)
有14屬,約1000種,世界廣布。除 Phanerophlebia Presl 屬產南美洲熱帶外,舊大陸有13個屬。中國13個屬均產,450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