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崇安髭蟾頭扁平,頭寬大於頭長。吻寬圓,吻棱明顯。頰部略凹;瞳孔縱置;鼓膜隱蔽;上頜有齒,無犁骨齒;舌寬大,後端缺刻深。背部皮膚上的小痣粒構成細膚棱,交織成網狀;腹面及體側布滿淺色小痣。生活時頭和體背棕褐色,有許多不規則的黑細斑。雄蟾上唇緣每側各有5-8枚角質刺,雌蟾在相應部位有數目相同的米色小點。
生活習性
成蟾
成蟾棲息在海拔800~1000米林木繁茂的山區。白晝隱匿在石隙、土洞、雜草或樹根下。夜出覓食,主食蝗蟲、蟋蟀、叩頭蟲、竹蝗、金龜子、等多種農林害蟲。
蝌蚪
蝌蚪以藻類等為主要食物,也吞食小蝌蚪。一般晝伏夜出。經1~2年才能完成變態。
生長繁殖
平時崇安髭蟾不會輕易露面。 到了求偶時節,夜晚時分方在千米高山的林澗中鳴叫。 每年冬天11月上、中旬繁殖(註:多數兩棲動物早已進入冬眠,髭蟾此 髭蟾 習性相當奇特)。在山溪內才抱對、產卵,卵灰白色,卵徑約3.5毫米,卵群呈團狀或圓環狀,卵群在水中飄蕩,最後卵粘附於水 中石塊上,卵群含卵量多為200-500粒。約半個月的產卵期過後則銷聲匿跡。 髭蟾受精卵約經一個月孵出蝌蚪,蝌蚪也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緩流處或回水盪內,全長可達91毫米,其中頭部和身體約長31毫米。
崇安髭蟾蝌蚪體大而壯,後肢6毫米時,全長達100毫米左右,尾長為體長之倆倍,尾肌極發達,尾基部上方有淺色丫形斑;唇齒式I:5—5/I:5—5,口周圍均有唇乳突,僅上唇中央微缺;小蝌蚪一般都在山溪內的水坑邊緣部分,而大的蝌蚪多在大山溪深水坑內。新成蟾頗大,體長達40毫米。
保護等級
2000年列入國家林業局發布的保護名錄;2005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等級。
崇安髭蟾瑤山亞種
雄蟾體長87毫米,雌蟾69毫米左右。頭平扁,鼓膜略顯。體背部有細膚棱交織成網狀;四肢背面膚棱明顯呈縱行。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指、趾端圓,趾間具微蹼。體背面深棕略帶土紅色,有不規則碎黑斑;眼上部淺綠色,下部深醬色;胯部有月牙形白斑。雄性上唇緣多數個體具4枚錐狀大黑刺,有單咽下內聲囊。卵徑3.5毫米,動物極灰棕色。蝌蚪全長103毫米,頭體長37毫米左右;背面棕褐或棕綠色,體尾交界處有淺色“Y”形斑,尾部無斑或有深色細斑點;唇齒式多為Ⅰ:5—5/Ⅰ:4—4;上唇中央微缺乳突,口角副突少。成蟾生活于海拔900~1600米植被豐富、水源充足、氣候潮濕的常綠闊葉林帶。成蟾營陸棲生活,白天常隱伏在陰濕的鬆土、石隙、土洞內,夜晚出外覓食鞘翅目等昆蟲。12月到溪流中繁殖,雄蟾在夜間發出“喔、喔”的低沉鳴聲;雌蟾產卵297粒左右,成團粘附在石底面。蝌蚪多棲于山溪回水盪內。分布於廣西(大瑤山、龍勝)、湖南(宜章、新寧)、江西(井岡山)、浙江(江山、九龍山)、廣東(北部)。
崇安髭蟾瑤山亞種
崇安髭蟾瑤山亞種幼體
崇安髭蟾瑤山亞種蝌蚪
無尾目百科(一)
無尾目(學名:Anura)是屬於兩棲綱的動物,成體基本無尾,卵一般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 |
動物世界之蛙類
一般來說,蛙類具突出的雙腿;無尾;後足強壯有蹼,適應於游泳和跳躍;皮膚光滑,潮濕。許多種類主要為水生,但有些種類陸棲,棲於洞穴內或樹上。讓我們盤點一下蛙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