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科 名:箭毒蛙科中文名:染色箭毒蛙
學 名:Dendrobates auratus
屬 名:Dendrobates
食性:以螞蟻為食。
分布: 尼加拉瓜南部至哥倫比亞間。
形態特徵:體長34-50mm的大型箭毒蛙。
科屬簡介
目前全世界的箭毒蛙種類有超過二百種之多,除了一些很稀少的種類外,主要可分為Aromobates,Colostethus,Dendrobates,Epipedobates,Mannophryne,Minyobates,Phyllobates等七屬,其中Dendrobates,Epipedobates,Phyllobates等三屬是最常見於市面上的。幾乎所有的箭毒蛙都分布在中南美洲接近赤道的熱帶雨林區域中。這些獨特的蛙類在皮膚上都可以分泌強烈的毒液,足以對掠食者造成極大的痛苦甚至死亡,因此雖然一般體型都十分嬌小,但是在原生地族群都仍然十分龐大,顯然它們的毒性足夠嚇阻所有的蛙類天敵。當地土著經常以這些蛙類的毒液來塗在吹箭上,用來獵殺猴子等小型哺乳類,效果十分顯著。箭毒蛙之名也就因此而誕生。生活習性
棲息於熱帶草原區的森林,尤其在離地1-2公尺的樹間常可見其蹤跡。此染色箭毒蛙在南美許多地區都發現有。當地人有時將此青蛙在鸚鵡寶寶的皮膚上擦一下,小鸚鵡就會長成非常華麗的成年鳥。一般來說,只要環境布置恰當,箭毒蛙都是不難飼養及繁殖的蛙類,危險性
外表冷酷的藍色箭毒蛙警告著侵略者這將一個致命的威脅,這種青蛙的毒素存儲在皮膚之中。
皮膚毒素經常被使用在當地人,他們常常將毒素塗在箭頭上,但是麻痹神經毒素並非由天藍叢蛙所產生,而是加入了一些昆蟲。由於蛙養殖(通常為寵物市場)缺乏防禦它的毒素,所以幾乎沒有人工養殖。不同於多數青蛙,它在土地上產卵,通常是在岩石之下或是在苔蘚區域。
食性
以殘翅果蠅,螞蟻和蟋蟀為主,所以食物的準
備並不困難,箭毒蛙的毒性主要來自它們的天然食物,主要是蜘蛛類,蜘蛛的毒性會被箭毒蛙吸收轉化為自身的毒液,所以最好不要飼養野生的個體,毒性很強。雖然不會致人於死,但是潛在的危險性還是很高。不過在飼養六個月以後也會逐漸失去毒性。而人工繁殖的個體就不會有毒性,至少不會影響人體。特別要注意的是切勿把野生個體與人工繁殖個體混養,因為野生個體的毒性會導致人工個體中毒致死。目前無法區別野生或人工個體。但一簡單的指標就是野生個體多半是成體而人工個體多半是幼體。生活環境
以潮濕的環境為主,缸壁最好貼上吸水的材料如樹皮,棕梠纖維或蛇木片等,上面再種上鳳梨科植物,地面上布置小水窪和落葉或棕梠纖維,並種上植物,濕度保持80-100%,最好裝設自動噴霧器,早晚噴霧一次,溫度保持24-30度間,夜間可以降低3度左右以產生溫差,由於箭毒蛙也常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山丘地帶,所以不適合高於30度的高溫,在台灣夏天必須注意通風與降溫。值得注意的是箭毒蛙並不適於群養,如果多隻成體同養在狹小的空間中,雌蛙會互相打鬥致死,特別是有雄蛙在場時。初學者最好單獨飼養或成對飼養。如果是幼蛙就比較沒有這種問題。由於箭毒蛙的腳趾上有吸盤,所以很善於攀爬,雖不至於爬上玻璃表面,但是粗糙表面都可以輕易爬上去,所以飼養缸必須加蓋以防止脫逃。
繁殖
只要環境適合就能繁殖,雌雄的辨別在成體來說也很容易,雄性的手指上的吸盤遠大於腳趾上的吸盤,而雌蛙手腳上的吸盤大小相當,同時雄蛙體型比雌蛙略小。幼體的雌雄就不容易分辨。幼蛙飼養10-14個月就能繁殖,一般都是雌蛙採取主動促使雄蛙交配,只要在地面放置石片或果醬瓶蓋等做為產床,上面加上樹皮或花盆之類的遮蔽,雌蛙就會在其中產卵,要保持卵塊濕潤,約3-5天就會孵出蝌蚪,再將每隻蝌蚪放入一個300C.C.容量的保利龍或保特杯中,分開飼養,否則蝌蚪也會有弱肉強食的情形發生。蝌蚪食物可以用稚魚飼料或薄片飼料等,經過60天左右蝌蚪就可以變態為幼蛙。箭毒蛙的壽命為八年左右,算是滿長壽的了。
人工飼養
對於喜歡兩棲類的人來說,箭毒蛙會比樹蛙來得容易飼養,同時白天活動的特性更增加了箭毒蛙的魅力。其他種類的箭毒蛙在飼養條件上都與鈷藍大同小異,只要空間夠大,不同種類混養還是可行的。只是鈷藍箭毒蛙鬥爭性比較強,單價也比較高,群養時最好多加注意。
動物世界之蛙類
一般來說,蛙類具突出的雙腿;無尾;後足強壯有蹼,適應於游泳和跳躍;皮膚光滑,潮濕。許多種類主要為水生,但有些種類陸棲,棲於洞穴內或樹上。讓我們盤點一下蛙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