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蟾

尾蟾

尾蟾體長2.5~5公分,尾蟾背部為灰色、棕色或黑色,身體及四肢纖細,頭平扁,吻尖,瞳孔垂直,沒有鼓膜。尾蟾一般生活在石底快流的冷水溪中。

基本信息

物種特徵

尾蟾全長2.5 -5.1 cm,壽命15 - 20年。有軟骨支撐的尾狀構造

尾蟾尾蟾

,故名為尾蟾。背部皮膚相當粗糙,擬態周圍居住岩石的顏色,通常是橄欖灰色、棕色、紅色或黑色,上有三角形黃色和灰色,淺黃色或綠色的斑紋,身體及四肢纖細,頭平扁,吻尖,瞳孔垂直,沒有鼓膜,鼻子上的黑眼紋一直延伸至眼睛後。有硬化的指尖般爪子,以幫助在水流底部的岩石之間爬行。主要用肺呼吸。由於肺的結構比較簡單,皮膚起著重要的輔助呼吸作用,皮膚呼吸主要排出二氧化碳。

幼體先長出後肢,再長出前肢,尾逐漸縮短,最後消失。鰓也逐漸萎縮、消失,肺逐漸形成。經過變態發育為成體。

尾蟾的重要特徵是雄性尾蟾身後有由軟骨支撐、兩片肌肉構成的尾狀構造。它們是蛙類中唯一有尾的尾狀構造的青蛙,但不是真正的尾巴,而是短尾狀的交配器,是泄殖腔的延伸。交配時,雄蛙將“尾巴”插入雌蛙肛門口行體內受精。

分布範圍

尾蟾(分布圖)

分布於北美西部的美國及鄰近加拿大南部。加利福尼亞州和附近的海灣,門多西諾縣,北沿到俄勒岡州海岸,更遠的北部通過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卡斯卡德山脈,沿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北部的海岸幾乎到阿拉斯加。

生活習性

尾蟾棲息於寒冷山區潮濕的森林中,不居住在池塘或湖泊里,而是

尾巴蟾尾巴蟾

在清澈溪流的岩石下生活。是水棲性蛙類。主要是夜間活動,但白天在河岸邊也能看到。成蟾的活躍期通常是四月到十月,為了逃避掠食者,它們會用肢體抱膝,在水下游。大雨後,可在樹林裡偶爾發現它們。從近海平面至2560米均有其蹤影。

吃種類繁多的無脊椎動物,成蟾夜間沿河岸及附近的森林覓食。

生長繁殖

夏季在水底交配,沒有聲囊,雄蛙求偶時不發出叫聲。尾蟾採取體內受精的方式是為了避免精子被湍急的溪水沖走。尾蟾的卵數少而大,粘在石頭下面。蝌蚪嘴上有吸盤,可緊緊吸附在溪流的岩石上而不被激流沖走。蝌蚪的生長期達兩年。大多數育種顯然發生(儘管它已報五月至十月)在初秋。它們屬於寒冷的品種。雌性成熟後每年可繁殖,但沿海的物種則每隔一年繁殖。雌性將儲存精子,在第二年春天和夏天后產卵,一般在六月和七月。每次產卵28 – 96粒,通常下在大石頭上,在3 - 6個星期後,也就是八月和九月,小蝌蚪就孵出來了。

尾蟾尾蟾

蝌蚪是黑色或褐色,在夜間出現在岩石上覓食。有時白天也能發現在覓食。蝌蚪一般攝食硅藻,藻類和針葉樹的花粉。變態需一至四年。山地族群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4年兩棲動物紅色名錄——低危(LC)。

動物世界之蛙類

一般來說,蛙類具突出的雙腿;無尾;後足強壯有蹼,適應於游泳和跳躍;皮膚光滑,潮濕。許多種類主要為水生,但有些種類陸棲,棲於洞穴內或樹上。讓我們盤點一下蛙類吧!
番茄蛙
非洲巨蛙
蝴蝶角蛙
老爺樹蛙
金蛙
圓眼珍珠蛙
毒雨蛙
鍾角蛙
黑腰樹蛙
中國樹蛙
迷彩箭毒蛙
非洲爪蟾
巨型蟾蜍
三角枯葉蛙
馬達加斯加金色蛙
亞瑪遜角蛙
非洲牛蛙
中華大蟾蜍
南美角蛙
亞洲錦蛙
蜂巢樹蛙
黑眶蟾蜍
巨人樹蛙
澤蛙
金線蛙
雷山髭蟾
小丑蛙
黑耳蟾蜍
安東吉利紅蛙
蘇利南負子蟾
哥倫比亞角蛙
林蛙
棘蛙
石蛙
三線箭毒蛙
豹紋雨蛙
彩背蟾蜍
鯊皮蟾蜍
綠紋蟾蜍
青銅蛙
草莓箭毒蛙
笑蛙
智利巨蛙
華西雨蛙
花背蟾蜍
水生蛙
灰樹蛙
美國綠背蟾蜍
網紋犁足蛙
塞內加爾樹蛙
紅腿豹紋蛙
金線雨蛙
綠彩蛙
羊鳴蛙
背眼蛙
斑背樹蛙
古巴雨蛙
砂背蟾蜍
疣背箭毒蛙
黑眉樹蛙
美國蟾蜍
南洋鑽地蛙
古氏赤蛙
豬鳴蛙
東方鈴蟾
毛里塔里亞蟾蜍
崇安髭蟾
碧玉樹蛙
黃頭箭毒蛙
峽谷穴蛙

哥倫比亞樹蛙
無斑雨蛙
網紋箭毒蛙
灣岸蟾蜍
橡木蟾蜍
虎斑蟾蜍
侏儒爪蟾
線背砂蛙
疣蛙
幽靈箭毒蛙
領帽蛙
南美牛蛙
紅腹鈴蟾
峨眉髭蟾
貓眼樹蛙
紅點蟾蜍
哀牢髭蟾
白吻長趾蛙
黃斑蟾蜍
火焰樹蛙
旱谷蟾蜍
尾蟾
彩眼樹蛙
蒙面彩蛙
貢山樹蛙
斑紋犁足蛙
攀樹彩蛙
銀背蛙
黃帶箭毒蛙
紅眼長腕蛙
金背蟾蜍
虎紋蛙
染色箭毒蛙
廣口圓蛙
海地巨型樹蛙

亞洲綠背蛙
星背樹蛙
寬足蛙
木紋蛙
橙眼蛙
畫眉箭毒蛙
白頜蛙
霍氏鋤足蛙
巨型長趾蛙
亞洲浮蛙
棕樹蛙
尖葉蛙
厄瓜多箭毒蛙
克氏鋤足蛙
紅椒蛙
非洲綠紋蛙
馬來枯葉蛙
綠紋樹蛙
棕雨蛙
包迪樹蛙
布里頓雨蛙
橙腹鈴蛙
樹蟾
黑掌樹蛙
歐洲鈴蛙
馬達加斯加彩蛙
姬蛙
冠頂樹蛙
棕葉掌樹蛙
朝鮮鈴蛙
黑斑蛙
科羅拉多蟾蜍
紅背箭毒蛙
白點樹蛙
美國樹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