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名南美角蛙
拉丁學名Ceratophryscranwelli
繁殖方式卵生。
習性在乾季時會藏入地底中休眠,雨季一到便開始繁殖。可在水草間產下內含12-35顆卵的卵塊,全部共可產約2000-4000顆卵。
體形特徵體長75-125mm。頭骨所對應的大後頭孔較高。
食性以其他蛙類,蜥蜴,或昆蟲為食。
介紹
南美角蛙屬於兩棲動物中最大一科:細趾蟾科(Leptodactylidae),這個科包括多種似蛙又似蟾蜍的動物,分布於南美洲。角蛙可以算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寵物蛙。養過角蛙的人都知道,角蛙整天只是吃,一張大嘴占了身體的將近一半。這種構造可以說就是為了大量進食而演化的。 角蛙的亞種至少有六種之多,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鍾角蛙(C.ornata),其次是南美角蛙。而最昂貴的就屬亞馬遜角蛙(C.conuta),又稱為霸王角蛙。身價數千人民幣。角蛙各亞種的原生棲地各自分離幾乎完全不相重迭,所以也就各自能夠保持較獨立的體色。但是因為人為的雜交和改良,又另外發展出許多變異的體色,使得要分辨亞種也是越來越困難。
現在市面上的南美洲角蛙很多是雜交的,所以這裡所說的南美洲角蛙純粹泛稱而已。對於喜歡飼養兩棲類的新手而言,角蛙是個不錯選擇,但對於害怕經常進行換水、清理等工作之飼主而言,就最好別想了。另外想欣賞寵物動來動去之樂趣,這物種也不算是個好選擇。但喜歡以欣賞藝術品般心態的話,則當別論,因角蛙每天大部分時間只會花在打坐和冥想。
特 征
南美洲有一種模樣非常古怪的角蛙,身體胖嘟嘟的。而且四肢短小,和身體不成比例,就像是一隻小粽子。它的頭和嘴很大,臉部正面還有Y字形斑紋。體長約15厘米,是相當大型的蛙種。角蛙的皮膚上分布著很多細小的顆粒.還有非常複雜的斑紋和鮮亮的色彩。最特別的是它的眼睛上方.還有一對肉質的角狀突起,看起來和蟾蜍十分相像,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角蛙可能是蟾蜍的祖先。
身體呈矮胖的模樣,仿似一隻粽子,嘴巴很大,全身皮膚布滿細上的疣粒,眼睛上方有凸起的三角形肉質小角,身體底色以黃色、黃褐色、鮮綠色居多,上面則散布有不規則之黑褐色、啡紅色、淡棕色的斑紋。全身布滿大大小小凸出之疣粒。
飼養環境
南美角蛙可以飼養在任何有水的空間,一般角蛙會整天蹲在同一地方極少移動,所以空間大小不拘。只要水深不超過它身高的一半,它都可以活得很好。每隻角蛙應該獨立飼養,飼養缸裡面可鋪設無菌土,上放濕透的水苔,或一塊1-2cm厚之濕透海綿供其竭息,但切勿選用有尖銳硬角的石塊,以免角蛙因追捕食餌時刮傷。
溫濕度:飼養角蛙的濕度要求要高,85%或以上是少不了;另外牠們的適溫在26-29度左右,晚上最好可以降低溫度約3-5度。在冬季則可利用電氈加溫,而夏天則不需要任何保溫設備,只要把飼養缸放在陰涼通風之地方角落。
餵食:角蛙是守株待兔之獵食者,可供應的食物包括所有會動的昆蟲、蚯蚓、金魚、乳鼠及蛙類等,基本上它們甚么都會吃。在養久了,甚至連肉類也會吃。餵食時用鉗子夾著,並擺動餌料誘食,或輕輕摩擦角蛙之口邊,刺激食慾。至於多久餵飼一次,以一隻不足3cm的角蛙而言,約2-3天餵飼一隻蟋蟀或小金魚。若餵飼過量,牠們會出現反吐,甚至因而死亡。最好的投餵時間,就是清早和傍晚時間,當然下午也會進食,只是比較遲鈍些許吧。到角蛙較大時,可投餵乳鼠,但每次餵飼之間隔時間,則要拉長,差不多7-10天一次。若經常餵飼,會長大得很快,但只會長脂肪,而不長肌肉和骨骼。在原棲地角蛙的主要食物就是同類的幼體,所以不適合與其它蛙類或大小差異太大的同類混養。
日常照料:要把角蛙養得好,緊記不要被太陽光或其它強力紫外線直接照射到,若要照明的話,可以使用水族箱用的螢光燈管,或一般白光管。飼養缸中的水及水苔最好每天更換,尤其是看到有排泄物時,更要儘快清理,因為排泄物中的化學成分會傷害角蛙(及其它兩棲類)的健康。南美角蛙在吃飽後,會把身體藏在底材中,只露出頭部。每天向飼養缸中噴灑清水,以維持缸中濕氣,令角蛙皮膚避免乾燥。飼主最好儘量避免,以手直接觸摸角蛙(及其它兩棲類),更換底材時以網或鏟把角蛙從後撈起,移至水盤清潔,接觸過角蛙及其它兩棲類後,必須要徹底洗淨雙手。
動物世界之蛙類
一般來說,蛙類具突出的雙腿;無尾;後足強壯有蹼,適應於游泳和跳躍;皮膚光滑,潮濕。許多種類主要為水生,但有些種類陸棲,棲於洞穴內或樹上。讓我們盤點一下蛙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