盪口古鎮

盪口古鎮

盪口古鎮位於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東南鵝湖鎮境內,西鄰鴻山越國貴族墓群和泰伯墓,東與蘇州、常熟接壤。占地面積20.68公頃。古名丁舍,相傳是東漢孝子丁蘭故里,因位於鵝肫盪口而得名。 盪口古鎮,距無錫市中心25公里,地處無錫、蘇州、常熟三地交界。無錫市五個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名鎮)之一,2010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享有“小蘇州”、“銀盪口”之美譽。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保護開發

古鎮掠影 古鎮掠影

盪口位於無錫、蘇州、常熟三地交界,素有“小蘇州”、“銀盪口”之美譽。秀麗的鵝湖孕育了歷史名鎮。鎮內居民以華氏居多,其祖先華貞固熟讀諸子百家,著有《慮得集》行世,族內子孫代代相傳。因此,這裡孝義之風盛行,物華天寶、鍾靈毓秀、名人輩出,經濟社會發展快速,成為江南糧賦第一鄉。這裡河道縱橫、湖盪密布,小橋流水、環境幽雅。這裡歷史遺存眾多,有4個(13處) 省級文保單位,1個市級文保單位,1個控保單位,50處歷史建築。2008年10月,錫山區區委、區政府正式啟動了盪口古鎮保護性修復工程。在上海同濟規劃院、蘇州規劃院、上海奇創等多家單位規劃、策劃,確定了盪口古鎮保護開發的總體定位:充分利用文化遺存,整合湖泊、田園生態資源,複合打造集文化體驗、休閒度假、遊憩娛樂、生活居住為一體,獨具劇拍攝基地,最適宜憩息、頤養的旅遊生活社區。

2010年盪口被國家住建部、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古鎮景區按照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建設,圍繞遊客吃在盪口,住在盪口,文化休閒在盪口的發展目標,著力打造成長三角休閒旅遊度假勝地。

盪口古鎮一期(歷史文化街區)用地面積20.68公頃,規劃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錫山區人民政府投入近10億建設資金,經過近五年的保護修繕、開發建設,現已完成建設任務。共修繕、復建建築6.2萬㎡(其中歷史建築、文保單位2.8萬㎡)。溝通景區水系,豐富景區河網,修復古橋28座,完成1200米的北倉河河道整治和兩岸古碼頭、古駁岸、河埠及古民居的修復。整個景區水、電、氣、通訊、消防和亮化照明等各類配套管網全部完成鋪設,並已安裝到位投入使用。景區共設旅遊景點8處,分別是華氏義莊、錢穆舊居、關帝廟、華蘅芳生平事跡陳列館、華君武故居、亨得利鐘錶館、王莘故居、會通館。歷經數年保護開發,盪口古鎮歷史文化街區按照國家5A級旅遊景區精心打造成了一個集旅遊、休閒、觀光、度假為一體的江南水鄉古鎮。

地理位置

這裡自古就是區域性“水碼頭”,注入鵝湖的伯瀆河西通京杭大運河;作為清水通道的望虞河穿鵝湖而過,北接長江,南貫太湖;現代交通便捷,距蘇南碩放國際機場12公里,離京滬高速鐵路無錫站10公里;滬寧高速公路、錫太一級公路、錫張高速公路道口緊臨盪口旅遊景區;太倉港、張家港深水港僅40公里。

公交:712、708(盪口古鎮站)

721、729、732(新橋站)

獲得榮譽

2008年被確定為無錫市五個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名鎮)之一,2010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4年被列為國家級4A景區。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成人票80元,含華蘅芳生平事跡陳列館、華君武漫畫館、華氏義莊、王莘故居、會通館、錢穆舊居(亨得利鐘錶館)。

6-18歲未成年人、學生、60-69歲老人憑有效證件半票,1.4米以下兒童、70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證件免票。

無錫、江陰、宜興三地市民憑有效身份證件(如身份證、社保卡、居住證等)可免票,但內部景點需另購票。

持無錫園林一卡通可免票進入(包括內部景點)。

飲食信息

古鎮哪裡都有吃的,走油肉最負盛名,隨處可見售賣它的商鋪。水金豆花(倉河北街85號)、金家燒餅(倉河北街77號)、藥膳酥當小吃很不錯。在秦園小籠(倉河南街37號)能吃到地道的無錫風味,蟹黃小籠包、鮮肉小籠的人氣很高。如果追求環境,可以去古色古香的華府名灶(倉河北街112-1號)。走累了,也可以在臨河的茶座坐下,邊喝茶邊看風景,十分愜意。

住宿信息

古鎮內住宿較方便,從旅社到中高檔酒店都有。

風俗禁忌

盪口古鎮民間風俗有著鮮明的江南水鄉特色和獨特個性,其“四時八節”習俗特別講究寓意,饒有生活情趣。

過年是一年中持續時間最長的重大節日活動,其習俗也最為講究。大掃除、撣灰塵等準備工作從臘月中下旬就開始了。“灰”與“晦”諧音,撣灰除塵,既是為了乾乾淨淨過節,又冀望除掉舊年的晦氣,迎來新年興旺發達的好兆頭

十二月二十四是送灶日,俗話說:“小孩子巴(盼)年到,老太婆巴謝灶。”相傳這天灶神爺要“上天奉好事”,百姓要吃素祭灶神,包素餡糰子(俗稱“謝灶團”),菜餚也都用豆腐、麵筋、素雞、百葉、腐竹、黑木耳、香菇等做成,很適合信佛吃素的老太太享用。

臘月底蒸年糕很有講究,先要把磨好的糯米粉兌水加糖和成濕粉,上蒸籠蒸熟,然後取出反覆壓揉,再做成各種形狀的年糕。“蒸”取其蒸蒸直上之意;“糕”與“高”諧音,寓生活節節高之意。年糕多為金銀之色,用黃糖白糖調色調味,形狀有四方形、長條形、元寶形等,象徵金銀磚、金銀條和金銀元寶,期盼新年吉祥如意,財源廣進。

除夕合家團聚吃年夜飯是過年的重頭戲。有許多講究,飯里要放黃豆、荸薺,黃豆粒粒如金,象徵大富大貴;荸薺色紅形圓,且“薺”與“齊”諧音,象徵齊整團圓、紅紅火火,此外還寓有財運亨通之意,因為本地喻稱獲得超乎想像的財富為“掘著一個大荸薺”。菜餚中必有魚,“魚”與“余”諧音,寓“年年有餘”之意。除夕夜“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晚飯後要放關門爆竹,不再出門了,但不能睡覺,得守歲。守歲要守候到子時過後,迎來歲首放開門爆竹,預祝新年大吉大利。

春節習俗特別講究。早飯要吃年糕和圓子,圓子是青白兩色,年糕是黃白兩色,切成小方塊,意為高高興興、團團圓圓。孩子可以收到父母、長輩給的壓歲錢,有的是乘孩子熟睡時藏在枕頭底下的,有的是春節向長輩拜年時給的。出門見人要拱手相賀:“恭喜發財,萬事如意。”年初一不許口出穢言,大人也不能罵小孩,否則將會帶來一年的晦氣;不能舞刀弄槍,連切菜刀也不能用,要切的東西預先切好,以此冀求全年平安祥和。

年初五要接“路頭菩薩”,即迎財神。相傳戰國時越國大夫范蠡經商致富,被尊為財神。又傳,為紀念明代抗倭義士何五路,所以稱“五路財神”,家家供路頭菩薩。蔡雲有詩說:“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祭祀時都不燃放鞭炮,稱之為“悶聲大發財”。

年初九是天生日,年初十是地生日,這兩天家家戶戶都要齋乾果、水果,點清香供奉。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新年裡最熱鬧的一天,吃元宵、賞花燈,去甘露看珠燈,從清早一直鬧到深夜,這是新年活動的高潮。過了元宵節就要幹活了。俗話說:“一過正月半,打開櫥門盡你看。”意思是說,過了正月半,家裡已沒有宴請客人的菜了。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有些特別。如有新老之分,去世不滿一年的過“新清明”,掃墓祭奠得在清明的正日或以後;去世一年以上的過“老清明”,須在清明前掃墓祭奠。上墳必須添土,得挖兩塊長滿青草的圓錐形泥土放上墳頂,將長草的兩面對合。上墳習俗中還有一個規矩,嚴禁毀壞墳上草木,這對保護生態起到重要作用。

清明節游鴻山祭掃泰伯墓,是本地又一風俗。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做青白糰子,青糰子是用麥葉打汁加石灰水和米粉做成,白糰子則是米粉本色。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將麥餅或大餅用柳條穿了掛在樑上,到立夏日吃,以防“疰夏”。

五月初五端陽節,鵝湖賽龍舟、划槳船是傳承千年的習俗。上古時,吳地百姓“斷髮文身”,自比龍子。故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分析,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的圖騰祭祖日。

七月初七稱“乞巧節”。《常州府志》記載:“婦女採集鳳仙花染指甲,設瓜果祀織女星,以水盆曝月中,浮影以為乞巧之驗;而士大夫家必以巧果相餉,果式不同,大約以面為之人物、花鳥無定形。”

七月半稱“中元”,是追薦亡靈的日子,要過“鬼節”。方誌記載,這天“各寺觀盛舉盂蘭會”。一般新亡故的要在正日,一年以上的則在十五以前,至今本地還流行“過七月半”,就是沿襲了這一風俗。

七月三十日燒“九思香”,是蘇錫部分地區特有的風俗。相傳元末張士誠占據蘇州、無錫一帶時,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感動黎民,故在七月三十日張士誠生日,在地上磚縫裡燒香祭奠。因張士誠小名九思,故稱“九思香”。舊俗那天還要吃茄餅,茄餅是將茄子切成絲和入麵粉中烘烤而成的餅子。

十一月底有“起塘魚”的習俗。漁民們將捕撈起來的第一網魚分給親友,吃一席以魚為主的酒席,以慶賀豐收。

交通信息

內部交通

周邊機場到盪口

無錫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機場1號線 火車站 712路 (鵝湖鎮)新橋站

無錫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機場1號線 火車站 708路 盪口古鎮站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 捷運10號線 虹橋火車站 高鐵 京滬高鐵無錫東站 732路 (鵝湖鎮)新橋站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 捷運10號線 虹橋火車站 高鐵 京滬高鐵無錫東站 708路 盪口古鎮站

無錫火車站 (汽車客運站)到盪口

無錫火車站(汽車客運站) 712路 (鵝湖鎮)新橋站

無錫火車站(汽車客運站) 708路 盪口古鎮站

京滬高鐵無錫東站 732路 (鵝湖鎮)新橋站

京滬高鐵無錫東站 708路 盪口古鎮站

無錫市區公交

無錫708路(盪口古鎮-火車站(東))

盪口古鎮6:00-18:00 火車站7:08-19:08 班次間隔:30-40分鐘

無錫712路(甘露停車場-無錫汽車站)

甘露停車場5:30-18:30 無錫汽車站5:40-18:30 班次間隔:5-15分鐘

無錫721路(甘露停車場-宜家家居(團結路))

甘露停車場6:00-16:40 宜家家居(團結路)7:05-17:45

班時公示:甘露停車場6:00 7:00 9:40 12:20 16:10 16:40

宜家家居(團結路)7:05 8:05 10:45 13:25 17:15 17:45

無錫729路(甘露停車場-後宅(鴻山鎮))

甘露停車場6:30-18:00 鴻山鎮7:10-18:40

班時公示:甘露停車場6:30 6:50 7:20 7:55 8:30 9:05 9:40 10:15 10:50 11:25 12:00 12:40 13:20 14:00 14:40 15:15 15:50 16:25 16:45 17:20 18:00

鴻山鎮7:10 7:30 8:00 8:35 9:10 9:45 10:20 10:55 11:30 12:05 12:40 13:20 14:00 14:40 15:20 15:55 16:30 17:05 17:25 18:00 18:40

無錫732路(厚橋客運站-厚橋客運站)

厚橋客運站(雙向環形)6:00-18:00

班時公示:厚橋客運站(雙向環形)6:00 6:30 7:00 7:30 8:00 8:40 9:20 10:00 10:40 11:20 12:00 12:40 13:20 14:00 14:40 15:20 16:00 16:40 17:20 18:00

外部交通

蘇州市

1. 蘇州市

01) 上滬蓉高速,朝無錫/南京方向

2. 滬蓉高速

01) 朝無錫(南)/南泉/張家港/無錫新區方向,進入碩放樞紐——通錫高速(S19)

3. 無錫市

01) 從錫太公路/安鎮/厚橋/鵝湖出口離開,進入錫太公路——延祥路(通園大道)

02) 左轉進入蘅芳路(新湖路)

03) 沿新湖路行駛610米,到達終點

杭州市

長深高速——杭州繞城高速——練杭高速——申嘉湖高速——乍嘉蘇高速——常台高速——滬蓉高速——在碩放樞紐朝無錫(南)/南泉/張家港/無錫新區方向進入通錫高速(S19)——錫太公路——延祥路(通園大道)——蘅芳路(新湖路)——終點

南京市

滬蓉高速——在惠山大橋朝上海/G2/G42方向,過無錫樞鈕——在碩放樞紐朝張家港/無錫(南)/南泉/S19方向進入通錫高速(S19)——錫太公路——延祥路(通園大道)——蘅芳路(新湖路)——終點

上海市

滬蓉高速——在碩放樞紐朝無錫(南)/南泉/張家港/無錫新區方向進入通錫高速(S19)——錫太公路——延祥路(通園大道)——蘅芳路(新湖路)——終點

主要景點

華氏義莊

華氏義莊,是江南地區至今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存續時間最長的義莊之一。清乾隆七年由華進思、華 公弼父子創建,受到乾隆皇帝嘉獎,華氏子孫陸續修建。現存房屋四進,占地面積約2500㎡。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隔河照壁、碼頭及場地、八字照牆、門廳、轎廳、正廳(詒谷堂)和後廳。西路由北往南是倉廒、西花園和典當行。

盪口自清代開始,先後還創辦了芬義莊、永義莊、春義莊、襄義莊、徐義莊等,最多時達十所以上。現將華氏老義莊布展成盪口義莊展示館。

華蘅芳生平事跡陳列館

華蘅芳生平事跡陳列館,位於盪口古鎮景區倉河北街新當里,為華蘅芳祖宅,始建於清乾隆年間。

華蘅芳(1833——1902),字畹香,號若汀。江蘇金匱(今屬無錫)人,世居盪口。是我國近代科學的先行者、數學家、教育家、翻譯家。上世紀九十年代修葺故居後面二進,最近全面修繕前五進,恢復了“惇惠堂”、“荔雨軒”和“行素軒”。占地面積3485平方米,建築面積1865平方米。陳列館將全面展陳華蘅芳生平事跡、學術成果和歷史貢獻。同時展陳部分家屬生平事跡。

王莘故居

王莘故居,座落於北倉河楊家弄口的王莘祖宅。

王莘(1918——2007),無錫盪口人。人民音樂家、作曲家、《歌唱祖國》的詞曲作者。他是中國音協“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2009年修建王莘故居、仿製天津小洋樓和修復老屋2間,場館建築面積1670㎡。館內分“歌起盪口”、“歌聲引路”、“歌者不息”三個部分,向遊客全面展陳王莘生平事跡和展示《歌唱祖國》動人鏇律之魅力。

錢穆舊居

錢穆(1894——1990),字賓四,無錫延祥鄉七房橋人。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自幼因求學,其父母以孟母擇鄰的方式,慕名而來盪口讀書。現將他們當年租住王家祖宅(1903——1906)作為舊居,修復後的舊居建築面積710平方米,展陳錢穆生平事跡和他在盪口童年生活、學習和成年後在盪口教書工作經歷。

華君武故居

華君武(1915-2010),祖籍江蘇無錫盪口,出生於杭州。是中國著名漫畫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華君武故居位於花廳上華君武祖居內。故居一樓介紹了華君武在上海、延安、東北以及新中國各個時期的經歷,展陳了華君武漫畫一生的代表作品。二樓設有閱覽室,收藏與漫畫相關的書籍供遊客閱讀。二樓的東廂房為工作室,西廂房為起居室。

會通館

會通館是明代藏書家、刻書家、銅活字印刷家華燧(1439——1513)的讀書室及印書工場,始建明弘治年間。會通館建築面積1140㎡。館內分“印刷起源”、“活字印刷”、“現代印刷”、“盪口現代印刷”、“彩印精品”五個部分,同時展示了華燧生平事跡和印刷成果。

關帝廟

關帝廟,座落於義盛橋北址。原名義盛庵,由舉人華祖勤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隨後更名為漢壽亭侯廟(即關帝廟)。上世紀八十年代毀於火,本次修復建築面積900㎡,廟內設伽藍殿和三聖殿。伽藍殿內供奉關公,關平與周倉為其左右脅侍。三聖殿內供奉的是藥師佛、日光和月光菩薩。

亨得利鐘錶館

亨得利鐘錶館,位於古鎮倉河南街40號,建築面積100多平方米。館內陳列著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製造的各種座鐘、機座、鬧鐘、弦錢鍾、掛鍾、擺鐘、老式手搖唱機、老式收音機、老式電風扇、老式眼鏡等展品100多件。

歲月的流傳、時間的回憶,將勾起您對歲月往事和時間的回憶。

盪口文化

【孝義之風代代傳】

盪口的禮讓、孝義之風,代代相傳。源於吳文化的謙讓美德和儒家思想。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盪口尤為昭彰,漢有丁蘭,晉有華寶,元末華幼武,明初華貞固。華幼武、華貞固侍奉母親的“春草軒”從堠陽移徙鵝湖,歷經數百年,堪稱中國第一所家庭養老院。盪口還先後建起了怡老園、養萱齋等孝養敬老的場所,傳承了“孝為行首”的優良傳統。明代傑出書畫家沈周為盪口華蒙養萱齋題曰:“南齊孝子千年孝,今代還生奉母人”。文徵明贈華世楨詩曰:“祖孫繼好兼三世,道義相看重百年。”明末忠臣華允誠一片丹心、冒死直諫、捨生取義的獻身精神,一直鼓舞著華氏家族的子孫後代。

恪守孝道,推已及人,博愛眾生,務本濟物。把“孝”衍化為“義”,是盪口孝義文化升華為實際行動的具體表現。盪口在明初華仲諄首設義倉,賑災扶貧;明弘治年間(1503)華禎首建無錫第一義莊(比華雲的義莊早約50多年);明萬曆年間,華察又創設役田接濟族人;清乾隆年間,華進思捐義田1340畝,建立了華氏老義莊。至清末,老義莊義田數量達7000畝,規模在蘇南獨占鰲頭;隨後,華氏又相繼建起了永義莊、新義莊、襄義莊、春義莊,另有徐氏義莊、殷義莊、須義莊等,全盛時全鎮義莊近十所,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均為江南之首,在全國也屬少見。盪口的義莊有著周密的規章制度,在贍族濟貧、慈善解困、訓養童蒙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孝義文化不僅使華氏家族長盛不衰,也營造了盪口地區民風淳樸、和諧安居的社會環境。“崇孝尚義”成為盪口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詩禮持家奠基業】

盪口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明洪武三年,鵝湖華氏始遷祖華貞固來到盪口後,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華貞固當年被朝廷征為孝廉通經儒士,他自幼好學,熟讀諸子百家、佛道儒兼通,並能將其融會貫通,形成獨特的家教理論,著有《慮得集》行世。“慮得”取自《大學》“慮而後能得”之句。後人把《慮得集》被譽為治家經典,盪口華氏子孫世代相傳,為華氏家族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這裡,我們整理了華貞固“慮而後能得”部分語錄,以饗讀者。

1、以義為利,積德為重。

2、孝悌通神明,積善來百祥。

3、取與之際,常存陰騭。以濟物為心,種德於子孫。處事接物,寧人負我,毋我負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慈善之心忠孝之道吾家歷代循守,傷人之財害人之事吾家積祖不為。

5、人家成敗,必有其由,為善則成,為惡則敗,理之必然而無疑者。凡合理者謂之善,悖理者謂之惡。

6、辛酉自省詩戒:勿貪可無悔,守分可無憂。堅制可無怨,克勵可無求。

7、訓蒙習書:灑掃應對安詳恭敬,言溫氣和意誠心正。篤學修身孝悌忠信,格物致知窮理盡性。仁熟義精為賢希聖,書此訓辭子孫是聽。

8、遣懷自釋:收薄田,住陋屋。著麄衣,吃淡粥。低頭行,蜷足宿。勿貪財,休縱慾。善固窮,能忍辱。屈如伸,是為福。

9、辭世:身居浮世上,心似浮雲閒。悟徹從前事,逍遙天地間。

在鵝湖這塊風水寶地的浸潤下,經詩禮文化的培植,盪口便成為“孝義之邦”和“名人搖藍”。

【小橋流水傍河居】

盪口古鎮東枕鵝肫盪,南挽南青盪,北連蔡灣盪,西接蘇舍盪,古鎮四周,河網密布。伯瀆河與鎮內的市河、北倉河、北新河、東新河、鰻鱺浜、銀魚浜、廟浜、新開河,縱橫交錯。湖盪、河浜、橋樑、舟楫和修復完善後的水池、水榭、水埠以及豐富的地方物產,組成了盪口親水文化的美麗畫卷。

歷代文人墨客多有讚美之詞。清代詩人杜漢階的竹枝詞詩曰:“東南巨浸首鵝湖,絕妙煙波萬疊圖。雲外青山遙映帶,風光得似邑西無。”秦琦的詩曰:“鵝湖美色水深深,系棹攜壺取次斟。詢是水鄉風味好,銀魚如雪細如針”。“儂有雞頭正堪采,鵝肫盪里泛青波。”楊南峰詩曰:“天知早稻上場來,故放晴光日日開。老酒深缸軟草鋪,與君同把太平杯。”文徵明也有詩句云:“翹首鵝湖剛百里,遙憐歲晚客間身。”

“浣女捶衣河灘頭,客船停於屋檐下”。小橋流水、傍河民居,駁岸河埠,船隻往來,形成了濃郁的水鄉特色。根據古鎮核心區保護性修復實施方案,修復建設的橋樑有 24座,有石拱橋、石板橋、廊橋,有單孔的也有多孔的,形態各異。這些橋樑演繹著盪口人積富為民、行善積德、造福桑梓、崇尚孝義的生動故事。盪口船的種類繁多,有米包子船、火輪船、航船、烏蓬船(亦稱嘡嘡船),還有小網船、罱泥船、小畫子船、蚱蜢船、放鳥船、龍船、漿船,以及救火、戽水的“洋龍船”,堪稱船文化博物館。

由於水面廣博,水上物產豐富,鵝肫盪內原盛產菱芡、魚蝦,尤以銀魚最著名,“歲亦不下萬斛”。近年來,省級綠色無公害水產品青魚、鰱鱅魚、中華鱉馳名省內外。

盪口名人

華幼武

盪口名人 盪口名人

華幼武(1307—1375),字彥清,號棲碧,無錫隆亭(今東亭)堠陽人,晚年隨次子貞固遷居盪口。其母陳 明淑為延祥鄉(即今盪口一帶)人,幼武早孤,全靠寡母撫養成人。幼武因而隱而不仕,悉心奉母事祖,竭盡孝道。元至正二年(1342),陳氏受朝廷褒獎旌表,晚年失明,瘦影伶仃,幼武侍奉母親更為竭力盡心,並構貞節堂、春草軒以奉養。“春草軒”,其堂名為“春暉堂”,取孟郊詩意。軒成時,楊維楨、周伯琦等四方名士都曾為之吟詩作詞。

華幼武工翰墨,以詩聞於時,與倪雲林、鄭元祐等時相往來。工詩,著有《黃楊集》、《杜詩評傳》傳於世。

華貞固

華悰韡(1341—1397),字公愷,號貞固。幼武次子。華貞固幼年好學,熟讀諸子百家,精通五經。明洪武三年,遵照父親意願,從堠陽徙居盪口,以耕讀起家,經過數十年苦心經營,漸成規模,使之成為江南的富庶之地,盪口之名始顯。他的子孫尊其為鵝湖始遷祖,盪口鎮東的旺兒橋邊建有鵝湖華氏始遷祖祠,以示緬懷。

《清閟閣志》記載:華彥清幼武與倪瓚為莫逆交,彥清歿,其子悰韡端方純謹有父風,瓚一見器之,嘆曰,彥清有子矣。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朝廷下詔舉他為孝廉、通經、儒士,均被婉拒。同族的祖輩、常州府訓導華晞顏,為此事題寫了一首《示從孫貞固》詩:

棲碧久仙遊,傳家獨悰韡。

恂恂秉孝友,晦跡林后里。

中年屏塵務,楮筆不停指。

父書既成帙,家譜重經理。

傳芳繼吾志,潤色益精偉。

時來較可否,議論恆亹亹(注)

吾衰漸擱筆,二事終付爾。

去取勿避嫌,錄成須鋟梓。

後賢惜未見,慎勿輕棄委。

玄真老漁樵,龐公絕城市。

遺安良匪迂,榮達何足恃。

他年傳逸民,要亦知姓字。

貞固秉承祖訓,廣修德行,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續成《東湖公宗譜》和《華氏傳芳集》,同時編成《慮得集》上、下兩卷,成為華氏勸勉子孫的家教規範。

華燧

華燧(1439~1513),字文輝,號會通,華貞固玄孫,中國古代銅活字印刷鼻祖。華燧年少廣泛涉獵經史,中年時愛好校勘書籍,發現版本文字異同,就將其抄錄下來,向博學老先生請教,務求考證翔實。他還經常與學識淵博的兄長華炯討論古今史書,修輯宗譜,校閱異同。他發現前人流傳下來的著作未必都是善本,特別是那些存世稀少的作品,倘若不加訂正便會讓其中的謬誤也一併流傳。於是,他萌生了自己印善本之志。並印出當時世上最好的書來。

他在家中專辟印書作坊,取名為“會通館”,即融會貫通之義,體現了他對自己印書的期盼和自信。他曾探索用木活字和錫活字印刷,都因效果不理想而棄置。最後,選中了銅活字印刷。經過多年的反覆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

明弘治三年(1490),華燧會通館用銅活字印正本《諸臣奏議》150卷,共印50冊。後又陸續印行了《容齋隨筆》、《文苑英華纂要》、《紀纂淵海》、《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等十餘種書籍,印刷技術更趨成熟。他自己撰寫的《會通館集·九經韻覽》和《十七史節要》也用銅活字印行。這些書籍流傳至今,都堪稱稀世珍寶,大多成為珍希版本,被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

華察

華察(1497—1574),字子潛,號鴻山,民間俗稱華太師。出生於無錫盪口。明嘉靖五年(1526)中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兵部郎中、翰林院修撰,累官侍講學士、南京翰林院掌院學士。嘉靖十八年,華察受命出使朝鮮宣諭。以他敏捷的文才,一路唱和、受到朝鮮皇帝和大臣的賞識。不久,朝鮮編撰了一部《皇華集》,稱他是“李謫仙(李白)生華夢筆,字字供香;孫公綽擲地鳴金,句句皆響”。皇帝下旨印行,震動當朝。華察回到京城後升任司經局洗馬,執掌國家圖籍。當時,奸相嚴嵩當權,對他拉攏,華察斷然拒絕,後被誣告在朝鮮受賄。經大理寺核查,全無證據而銷案了事。嘉靖二十二年,華察充任應天府主持鄉試。慧眼識英才,王世貞成為其門生。次年充任甲辰會試同考官,後又升任侍讀學士和南京翰林院學士。不久,華察因不願結納嚴嵩而上疏辭任,於嘉靖二十四年(1545)辭官還鄉。

華察辭官後,在故鄉建造了一座“嘉遁園”,園中有二十處景點,並一一作詩,寓意至深。後來又造“樂榆園”,意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晚年自樂。

華察家多田地,他將自己的萬畝良田,贈給佃戶一半,當眾撕契毀租,救濟貧民。並捐田800畝,作為周濟族人的役田。自已卻過著淡泊的生活,“食不三豆,家無侍媵”。有人上門送禮,都被他嚴辭訓斥。平生以“五不欺”自奉:“不欺天、不欺君、不欺親、不欺友、不欺民。”華察一生行善積德,共出資建造橋樑25座。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進犯,華察協助知縣王其勤修城抗倭,保護了千萬百姓的安全。又支持官府丈田清糧,打擊了土豪劣紳,使百姓免受虛糧之苦。不料得罪了虎噬蠶食的不法之徒,他們通過親族中的高官,誣告他勾結縣官,欺壓百姓,私造龍亭,密謀造反。於是,鬧出了“千日造隆亭,一夜改東亭”的故事,而華察本人僥倖躲過一劫,但是,主持清丈田畝的巡按孫慎、督糧翁大立、知縣王其勤,或遭撤職或遭調離,致使民怨沸騰。華察一怒之下,撥出土地,在故鄉的鵝湖之濱建造“三公生祠”,並撰寫《首建三公祠記》,支持正義,抨擊邪惡。

晚年,華察遷居隆亭(今東亭),除參與碧山吟社的詩詞活動外,閉門讀書著作,有《岩居稿》、《知退軒集》、《翰苑集》、《留院集》、《碧山堂集》等傳世。

華察有三個兒子,伯貞、仲亨、叔陽,皆聰明而有文才。伯貞英年早逝,仲亨為武英殿中書舍人,叔陽為禮部主事,都有著作傳世,叔陽的《華禮部集》收錄《四庫存目》。

華察去世後,葬在甘露蕭塘。

華夏

華夏(1497~1571),字仲父,盪口人,明代著名收藏家、鑑賞家。端靖喜學,特別喜歡古法書圖畫、古今石刻及青銅祭器、碑碣、生絹等,對珍藏圖書故物更是情有獨鍾。他在這方面知識淵博,尤精於鑑賞,得之心而寓於目,人稱“江東巨眼”。經四十多年精心經營,收藏得大批書畫金石。法書中以鍾繇的《薦季直表》、王羲之的《袁生帖》和王方慶的《萬歲通天帖》最為著名。其他珍貴圖書、器物等,都是數以百計。華夏於盪口東沙構築“真賞齋”,成為詩人名士吟詠賞鑒雅集之所。吳中才子祝允明、文徵明等為摯友,祝允明書寫前、後《出師表》於華夏收藏的《武侯圖》上,文徵明八十一歲與八十八歲兩次繪製真賞齋圖,並撰有《真賞齋銘有序》。時稱《真賞齋》拓本“妙埒宣和停雲快雪而下不敢望也”。著有《東沙集》、《匯帖舉要》、《江村消夏錄》、《楹書隅錄》等。

清鹹豐間,“真賞齋”毀於戰亂之中。

華允誠

華允誠(1588~1648),字汝立,曾祖舜欽,瑞州知府;祖啟直,四川參政。天啟二年進士,跟隨同鄉高攀龍,在首善書院講學,後來就成為他的弟子,接受他的“主靜之學”。天啟四年,授都水司主事。後來高攀龍罷官,華允誠也告假回歸故里。

崇禎皇帝接位,允誠被啟用為營繕主事,升為員外郎。崇禎二年冬,京城戒嚴,他分守德勝門,四十多天不懈怠。崇禎微察此情,賞賜二十兩紋銀,並據功加薪一年,任方員外郎。五年六月,溫體仁、閔洪學亂政,允誠上疏《三大可惜,四大可憂》,觸怒了崇禎,二次著令“回話”。允誠冒死再諫,列陳閔、溫劣跡,字字懇切,句句在理。崇禎明知允誠一片忠心,但為了保持自己的面子,著令“罰俸半年”;同時也不得不將溫、閔二人罷官查辦。允誠看到“去河北賊易,去朋黨難”,明朝大勢已去,在“進而諫死,退而養母”,兩者之間,選了後者。那年冬天,華允誠以“回鄉侍奉老母”為由辭官。不久,明朝滅亡。

允誠作為高攀龍的弟子,其師臨終之時,把東林事業託付於他,他身體力行,經常組織講學,撰寫儒學著作;並倡建了華氏始遷祖祠。同時遠離塵世,避居在墓田。永曆二年,因不肯剃髮,被人告發。清廷以高官利誘,允誠堅貞不屈,後與侄兒華尚濂同在南京雨花台被處決。允誠廉潔奉公,忠於職守;對儒學、心學具有很深造詣。他的死,體現了殺身成仁的大義,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他與同鄉馬世奇、龔廷祥被譽為“錫山三忠”,《明史》有傳。

王會汾

王會汾(1704~1764),字蓀服,號晉川,江蘇無錫盪口人。乾隆二年(1737 )進士,殿試二甲,御試一等一名。歷官吏、兵、禮部侍郎,大理寺掌事少卿,詹事府詹事,武英殿校勘經史館總裁……曾奉旨校刻通典,校閱皇家庫藏圖籍,為《四庫全書》選本存目。因威望所寄、朝野稱賞,王會汾三次受命為地方鄉試主考官,很多經他識拔的人才卓然不群,獨有建樹,如《四庫全書》總裁秋瑞(王際華),書法家梁同書,曾任江蘇學政、布政使和湖廣總督的狀元梁國治等。

王會汾博通群籍,才思不凡,以文章名世,著有《樂阜山堂稿》十二卷。他為人溫醇謙謹,清貧一生,死後由門生梁同書為其辦理了喪事。

華秋萍

華秋苹(1784—1858),名文彬,字伯雅,別號借雲館主人,無錫盪口人。華秋苹出身於書香門第,天性聰穎,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工書善畫,精於音律,尤精於古琴、琵琶,酷愛金石篆刻,旁通醫道,長於喉科,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家。

華秋苹最大貢獻是主持採集編訂《琵琶譜》3卷,於嘉慶二十四年問世,成為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譜集。廣收南北兩派傳譜,參照傳統七弦古琴的減字譜法,將民間手傳的琵琶彈法,用字譜(工尺)確定,訂立了較為完整的指法符號,對琵琶曲的傳播和演奏起了推動作用,為我國的曲譜記載,創造了範例,對我國民族音樂的收集、考訂、整理、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華秋苹悉心收集江南民間小唱,整理訂譜,於嘉慶二十三年輯成江南牌子小曲譜《借雲館小唱》,為研究明清江南地區的民間音樂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華秋苹曾邀集兄弟及族人成立詩文音樂社,取名“二柳村莊”,每逢春秋佳日,以文會友,相互酬唱其間,有蘭亭雅集之風。作品輯成《二柳村莊吟社詩卷》刊行。

他的篆刻作品集《秋苹印草》,其中所鐫劉禹錫《陋室銘》全文和王羲之《蘭亭集序》節錄,是生平得意之作。更可貴者,印譜中每件作品均旁註刀法、提示技巧,以示觀覽者,可謂別開生面。清光緒年間關中篆刻名家韓履寵閱後曾有讚譽:“冠絕一時,大者貴蒼古雄渾,小者清徹挺秀,在篆刻一道中定推妙手。”

華秋苹書法長於草篆,繪畫長於人物、花鳥,善用工筆勾勒。至今族中後裔珍藏有他的《鍾馗佩劍圖》。

華秋苹有《詩草》、《詞草》傳世,現藏於無錫市圖書館古籍部。據說,他曾與弟文娛、文桂合著有《喉科秘書》四種,當時流傳甚廣。

華蘅芳、華世芳兄弟

華蘅芳(1833-1902),字若汀,盪口人,中國近代科技的先行者,近代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翻譯家。自幼聰明好學,尤喜數學。14歲開始研習古代算經。後在上海購得代數、幾何等書籍,發奮自學。26歲撰《拋物線說》。清鹹豐十一年(1861),受曾國藩聘請,入安慶內軍械所。翌年,與邑人徐壽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繼而與徐壽、徐建寅父子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艘木質明輪蒸汽輪船——黃鵠號。同治六年(1867),進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與美國人瑪高溫、英國人傅蘭雅合譯《金石識別》、《地學淺釋》、《代數學》、《微積溯源》等科技書籍12種,凡160卷。同治十一年撰《開方別術》。同治十三年,創辦格致書院。光緒二年(1876)起,在上海、天津、武昌等地書院、學堂主講數學20餘年。撰《行素軒算稿》6種,《數根術解》、《循環小數考》、《學算筆談》等專著10餘種。《學算筆談》重版10餘次,以致“東南學子,幾乎家有此書”。另有與傅蘭雅合譯《三角數理》等5種。在天津教習時,業餘自製成功氫氣球。晚年在無錫竢實學堂教授數學,致力於培養新秀。

華世芳(1854—1905),清末數學家,華蘅芳之弟。字若溪,號蒦齋。年輕時即喜讀家中收藏的大量數學書籍。25歲時為華蘅芳與博蘭雅合譯的《代數難題解》作校核。光緒十年撰寫了《近代疇人著述記》,第二年又出版了《恆河沙館算草》。光緒二十年任湖北武昌自強學堂數學教習。光緒二十二年主講常州龍城書院和江陰南箐書院。光緒三十一年任上海南洋公學總教習,鏇又任北京商部高等實業學堂教員。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學舍,終年51歲,數學遺著尚有《勾股三角》等。

華鴻模

華鴻模(1840---1911),字子才,晚號子隨, 1873年鄉試中舉,但沒有擔任官職,在家鄉從事實業。他善經營,懂管理,事業發展很快。在盪口開設的永裕典當,是江南兩爿半典當之一。這個典當除了當衣裳首飾外,包括農具之類什麼都可以當。又在無錫城中開設宏仁、興仁堆疊。由於事業的發展,他把家鄉事業如盪口的釀造業等交給叔伯兄弟,自己到無錫城裡開拓。他在城裡開設了當時第一家糧棧,規模很大,使得無錫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糧食交易市場。內地商人在此收購糧食,運往上海等地,而當中轉手的就是華鴻模的糧棧。華鴻模用在城裡進行房地產買賣賺的錢中的一部分置於義莊,用於浚河道、興水利、行善舉,惠及窮苦百姓;一部分用於建立懷芬文社,並設蒙養講習會,培養華家子弟,希望子孫通過良好教育謀取更好發展。1904年,受洋務運動的影響,華鴻模將原來的書院改制成新式果育兩等學堂。宣統三年(1911)華鴻模病逝,其產業就由其孫華繹之繼承。

華璂

華璂(1869-1939),字圖珊,號迦俊館主。自幼喜愛書畫和刺繡。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盪口鵝湖女學教授刺繡。宣統二年(1910),山水繡品獲南洋勸業會金牌獎。民國元年(1912),與丈夫張蔚(金石家、畫家)在上海開辦刺繡傳習所。藝術風格以風景繡見長,在中國畫基礎上,融入油畫和水粉畫,採用現代繪畫的寫實手法,突破傳統的平、勻、細、密的針法,首創更富表現力的列針法和瑣針法。放針自由,線條活潑,成為亂針繡法的先導。與胞妹華璵創作的《公雞圖》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牌獎。所撰專著《刺繡術》被列為教科書,民國2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0年再版3次。

華繹之

華繹之(1893-1956),名士巽,字繹之。華鴻模之孫,幼年喪父,由祖父撫養成人。華鴻模去世後,華繹之挑起大梁,先後在城內獨資開設宏余絲廠、宏緒絲廠、宏太繭棧。並投資申新紗廠、慶豐紗廠、太湖麵粉廠。民國7年 (1918年)東渡日本,考察養蜂及其他農副業,並派遣馮煥文、黃俠民等人出國學習養蜂、養雞、養乳牛、種植果樹等技術。民國10年(1921),在上海開設華繹之蜜蠟公司,設蜂場於盪口,並在崑山、松江、蘇州、吳縣、丹陽等地設分場。公司向社會出售巢礎和養蜂工具,傳授養蜂方法,為中國科學養蜂之肇始。曾一次向美國德克薩斯州出售純種蜂2千箱。時稱“養蜂大王”。又於在無錫社橋頭創立惠康乳牛場,在盪口鎮西創立華氏農場盪口華氏農場,購買整套 孵化、繁殖設備,培育良種禽畜。對良種水蜜桃的培植也有一定規模。在教育方面也頗有建樹。民國二年,改果育學堂為華氏私立鴻模高等國小校,從日本購入動植物標本和理化實驗儀器,在校內建藏書萬卷的鴻模藏書樓,聘名師任教。1938年,華繹之委託並資助創辦國中補習班於德疇堂。1942年,讓出後倉浜私宅,創盪口鵝湖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後,蟄居上海。收集古字畫,善鑑別,所藏皆上品。以重金從外國人手中贖回惠山《真賞齋帖刻碑》。1948年赴台灣定居。

錢穆

錢穆(1895-1990),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等,晚號素書老人,無錫縣延祥鄉鴻聲里(今無錫新區鴻山鎮)嘯傲涇七房橋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

盪口是錢穆的第二故鄉,自小全家一直寓居盪口。錢穆七歲時,就讀於盪口果育兩等學堂,受諸多名師教誨,奠下良好國學基礎;因幼年失怙,家庭貧寒,受盪口義莊的照顧優恤,得以就讀常州府中學;18歲起任教於家鄉各地國小,於1913年任教盪口鴻模國小時,舉家又遷迴蕩口。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從此躋身學界,輾轉燕京、北京、清華等名校任教。

1949年錢穆赴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錢穆自港赴台定居,築素書樓。1990年8月去世。

錢穆博通經史文學,擅考據,一生勤勉,畢生著書七十餘種,共約一千七百餘萬言,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晚年專致於講學與著述,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賴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其八十高齡後所著《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對雙親、師友,以及對盪口的回憶,情致款款,令人慨嘆。

錢偉長

錢偉長(1912—2010),無錫鴻聲鄉(今新區鴻山鎮)七房橋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

錢偉長是一位具有傳奇經歷的科學巨擘,四歲時七房橋老宅連遭火災,房屋幾乎全毀,從此舉家寓居盪口。稍長,啟蒙於盪口國小,於盪口走向無錫縣中、蘇州高中、清華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1946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會副理事長等。其學術名望卓著,享譽國際,被譽為中國力學之父,同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中國核子彈之父錢三強,並稱為“中國三錢”,震撼世界。

錢偉長自70年代末至2007年曾14次回家鄉盪口,並為母校盪口中心國小撰寫了校歌歌詞。2005年5月,錢老回家鄉七房橋和盪口拜祖,故鄉人見了他都說:你一生經歷了那么多的坎坷,如今已是九十多歲的人了,還這么壯壯實實地活著,真是奇蹟。錢老回答鄉親們說:“我活著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我們的祖國,為了我們的同胞。”

華明之、沈安娜夫婦

華明之,祖籍盪口,華氏襄義莊後裔,1913年生於上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浪潮。不久,便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共產黨秘密組織“飛行集會”等革命活動。1934年7月,年僅21歲的華明之經人介紹,組織批准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並進入“中央特科”,從事黨的秘密情報工作。沈安娜(原名沈琬),1915年生於泰州。出生於書香門第。

“九·一八”事變後,為擺脫家庭包辦婚姻,於1933年離家來到上海,受到舒曰信、華明之等年輕共產黨員革命思想的影響,走上了革命道路。1935年1月,打入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任速記,為黨蒐集情報。同年秋天,華明之與沈安娜在上海結為夫妻。1939年入黨。1938年至1949年,在周恩來的指派下,打入國民黨中央黨部作速記員,以國民黨特別黨員身份作掩護,在蔣介石主持的黨、政、軍、特高層會議上為黨蒐集大量重要情報,被譽為“按住蔣介石脈搏的人”。

在華明之和沈安娜家族中,從事隱蔽戰線的還有魯自成與華韻三夫婦;華藻與邢洚夫婦、華家祿、華介民、華家騌等兄弟姐妹,是名符其實的革命之家。

華君武

華君武(1915-2010),祖籍無錫盪口,出生杭州,中國著名漫畫家。1938年赴延安,從事抗日宣傳並為《解放日報》畫時事漫畫,194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起歷任《東北日報》記者,《人民日報》美術組組長、文藝部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人民文學》美術顧問。1961年起,華君武開始在《光明日報》副刊《東風》上發表“人民內部諷刺漫畫”,後在“文革”其間受批鬥。1979年華君武當選為中國美協副主席。曾任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2010年6月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95歲。

華君武是盪口華氏山桂支後人,因其出生、讀書和工作在外,一生共回過祖籍兩次。第一次是1928年為安葬其父華裳吉而迴蕩口住過十幾天。第二次是1990年,時年78歲的華君武在無錫市美術館舉辦了他在家鄉唯一的一次漫畫展,畫展期間,他攜夫人及子女重回祖地盪口,逗留一天,並在祖先居住的黃石弄口合影留念。此後,華老心繫故鄉,聯繫不斷,經常詢問家鄉的情況。2004年10月(90歲),為慶祝盪口中心國小百年校慶,華老先生還寫信給盪口中心國小,筆端充滿了對祖籍的美好回憶,也洋溢著對家鄉的祝福。

華君武祖居位於盪口北倉河邊的黃石弄內。

王莘

王莘(1918—2007),著名作曲家,原名王莘耕,無錫盪口人。王莘自幼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酷愛音樂,並學會吹笛子和拉二胡。因家中貧窮,1932年,14歲的王莘來到上海,在南京路上的先施百貨公司當學徒。1935年,參加了冼星海、呂驥領導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到浙江寧波等地積極宣傳抗日。1938年奔赴延安,在魯迅文藝學院跟冼星海、呂驥、向隅等學習音樂。曾在冼星海寫的《黃河大合唱》中擔任《河邊對口曲》中王老七的領唱。

解放後,王莘到天津市工作。1950年國慶節前夕,創作《歌唱祖國》並很快傳遍神州大地,成為億萬人民久唱不衰的音樂經典。1951年10月29日,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毛主席送給王莘新出版的《毛澤東選集》,並為他親筆簽名。1954年,《歌唱祖國》獲全國民眾歌曲評選一等獎。1989年,《歌唱祖國》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金唱片獎。

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解放後,王莘創作了歌曲《晉察冀》、《日頭上山崗》、《戰鬥生產》、《選村長》、《邊區兒童團》、《打擊頑固分子》、《永遠跟著共產黨》、《歌頌祖國之歌》、《奔向幸福前景》等近千首。他創作的歌劇《王傑讚歌》曾為周總理演出並受到鼓勵。他還為毛主席詩詞譜曲,為話劇《紅岩》、《釵頭鳳》寫了插曲。1982年,王莘患腦血栓,半身偏癱。在與病魔頑強抗爭的同時,王莘創作熱情不減,患病後創作的《摘星星》、《每人伸出一隻手,推著地球朝前走》等歌曲在全國評選中多次獲獎。1994年,他拿出全部存款設立了“王莘歌曲創作獎勵基金會”。

2001年,王莘獲得了象徵中國音樂界最高榮譽的“金鐘獎”。

王莘故居位於北倉河北岸楊家弄,2009年於故居旁建成王莘紀念館。

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17日,獲評2017中國最美村鎮50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