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太平公主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武則天的女兒,而且幾乎真的成了“武則天第二”。其實,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血管里流動著的是她那極不安分的母親的血液。她驕橫放縱,長大後變得兇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覬覦著那高高在上的皇位,夢想像她母親那樣登上御座,君臨天下。然而,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歷史往往會發生驚人的重複,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劇面目出現,第二次則以悲劇結局告終。太平公主雖不乏心機和才幹,也曾縱橫捭闔得意於一時,但終未能承傳母志,位列九五,只是在史書上留下許多五顏六色的斑痕而已。
作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被稱為“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認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人物生平
幼年經歷
太平公主出生年份目前尚無確切說法。根據她第一次結婚的時間和她的哥哥李旦出生的時間推定,她可能生於665年前後,是高宗和武后的最後一名子女。唐人文集記載“景雲二年(711年)二月十一日,以公主生日,幸太平公主第”,也就是說太平的生日是二月十一日。那是哪一年呢?太平的同母兄李旦生於龍朔二年(662年)六月一日,就算阿武坐完月子立即懷孕,也不可能在龍朔三年(663年)二月十一日生下太平,所以太平應生於麟德元年(664年)或稍後,而以麟德元年的可能最大。因為《舊唐書•高宗本紀》記載,麟德元年“三月丁卯(十九日),長女追封安定公主,謚曰思。”既稱長女,定有次女。所以,太平的生日是麟德元年(664年)二月十一日。
太平公主5、6歲時,常常往來外祖母榮國夫人家,她隨行的宮女(一說為太平公主本人)遭表兄賀蘭敏之逼奸,此事引起武則天大怒,加上此前賀蘭敏之曾姦污未定的未來太子妃,武則天最終決定,撤銷賀蘭敏之作為武家繼承人的身份,流放並中途處死賀蘭敏之。
太平公主8歲時,以替已經去世的外祖母榮國夫人楊氏祈福為名,出家為女道士,太平一名,乃是她的道號。雖然號稱出家,她卻一直住在宮中。一直到吐蕃派使者前來求婚,點名要娶走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則天不想讓愛女嫁到遠方去,又不好直接拒絕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觀讓她入住,正式出家,藉口公主已經出家來避免和親。
參與朝政
太平公主“喜權勢”,武則天認為她長相,性格都像自己,常與之商議政事,但武則天生前從不讓太平公主將她參與政事的事情外泄。太平公主畏懼母親,因而行事比較收斂,對外只大肆裝修府邸,購買別業。武則天朝,太平公主見諸史書的建樹只有為自衛而剷除來俊臣勢力這一件。(有記載稱,薛懷義也是她定計處死的,但也有說法稱,處死薛懷義的是建昌王武攸寧。另有記載稱,太平公主同相王李旦一起作為李家的代表參與了武李盟誓,同樣的,這種說法也存在爭議。)武周末年,武李兩家矛盾尖銳化,武則天召回廬陵王李顯,立他為繼承人,並通過一系列聯姻將武李兩家聯繫起來,以圖能消弭未來的政治鬥爭。同時,她也開始讓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以及她的兩個男寵張昌宗、張易之掌握權力。太平公主本人雖是武家兒媳,但政治上一直是李家的擁護者。
公元701年(大足元年),二張因進讒言害死了兩家的嫡系繼承人而同時得罪武李兩家。
公元702年(長安二年)八月,李顯、李旦與太平公主聯名表奏,請封張昌宗為王,為武則天拒絕,改封二張為國公。這次表奏緩和了雙方關係。但不久後的公元703年(長安三年)九月,張昌宗誣告魏元忠與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禮丞高戩,引起武則天大怒,將魏高二人下獄。二張與太平公主及李家的關係徹底破裂。
公元705年(神龍元年),李家的擁護者、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遜位給太子李顯。太平公主由於參與誅殺二張兄弟有功,而受封“鎮國太平公主”,其兄李旦封“安國相王”,開府,封五千戶。
權傾朝野
李顯復位之後,太平公主逐漸走到幕前,積極參與政治。她受到李顯的尊重,李顯曾特地下詔免她對皇太子李重俊、長寧公主等人行禮。中宗朝,韋後與安樂公主亂權,唯懼太平公主多謀善斷。公元707年(景龍元年)七月,太子李重俊謀反。安樂公主與宗楚客想趁機陷害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兄妹,遂誣告他們與太子同謀,因主審官御史中丞蕭至忠對李顯流淚進諫,“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忍一弟一妹,而讓人羅織罪名殘害嗎!”太平公主與李旦而得以幸免於難,但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的敵對已明顯白熱化。(也有野史記載稱,上官婉兒因崔湜的原因,與太平公主成為情敵,並投入韋氏陣營)
公元710年(景龍四年)六月,李顯被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死。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一起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試圖在韋後與皇族之間謀取平衡,但宗楚客與韋後黨羽商議,改相王李旦為太子太師,架空了李旦,打破了這一平衡。七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簡與劉幽求一起參與了李隆基等誅殺韋後的行動,清除了韋氏黨羽,並親手將李重茂拉下皇位,擁立相王李旦復位,是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勞而晉封萬戶,為唐朝公主權勢之頂峰。
太平公主屢立大功後,權勢地位更加顯赫重要,李旦經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針,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李旦坐在一起談上一段時間;有時她沒去上朝謁見,李旦會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徵求她對某些問題的處理意見。每當宰相們奏事的時候,李旦就要詢問:“這件事曾經與太平公主商量過嗎?”接下來還要問道:“與三郎商量過嗎?”在得到宰相們肯定的答覆之後,李旦才會對宰相們的意見表示同意。三郎指的是皇太子李隆基。凡是太平公主想幹的事,李旦沒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遷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話,其餘經過她的舉薦而平步青雲擔任要職的士人更是不可勝數。由於太平公主的權勢甚至超過了李旦皇帝,所以對她趨炎附勢的人數不勝數。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三人都受封為王。太平公主的田產園林遍布於長安城郊外各地,她家在收買或製造各種珍寶器物時,足跡遠至嶺表及巴蜀地區,為她運送這類物品的人不絕於路。太平公主在日常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也處處模仿宮廷的排場。
李旦則試圖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政治平衡,以避免傷害到任何一人。在此期間,太平公主曾勸說李旦下旨,蒐集編撰了上官婉兒的著作,保留了這位才女的作品。
姑侄鬥法
太平公主認為太子李隆基還很年輕,因而起初並未把太子放在心上;不久之後又因懼怕太子的英明威武,轉而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以便使她自己能長期保住現有的權勢地位。太平公主屢次散布流言,聲稱“太子並非皇帝的嫡長子,因此不應當被立為太子。”公元710年(景雲元年)己亥(二十二日),李旦頒下制書曉諭警告天下臣民,以平息各種流言蜚語。太平公主還常常派人監視李隆基的所作所為,即使一些細微之事也要報知李旦,此外,太平公主還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很多耳目,李隆基心裡感到十分不安。
公元711年(景雲二年),太平公主同益州長史竇懷貞等結成朋黨,想加害於太子李隆基,便指使她的女婿唐邀請韋安石到自己的家中來,韋安石堅決推辭,沒有前往。李旦曾經秘密地召見韋安石,對他說:“聽說朝廷文武百官全都傾心歸附太子,您應當對此多加留意。”韋安石回答說:“陛下從哪裡聽到這種亡國之言呢!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主意。太子為宗廟社稷立下了大功,而且一向仁慈明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實,希望陛下不要被讒言所迷惑。”李旦聽過這話之後十分驚異地說:“朕明白了,您不要再提這件事了。”當時太平公主正在帘子後面偷聽他們君臣之間的談話,事後便散布各種流言蜚語對韋安石橫加陷害,想把他逮捕下獄嚴加審訊,多虧了郭元振的救助才得以倖免。
太平公主還曾乘輦車在光范門內攔住宰相,暗示他們應當改立皇太子,在場的宰相們全都大驚失色。宋璟大聲質問道:“太子為大唐社稷立下了莫大的功勞,是宗廟社稷的主人,公主為什麼突然提出這樣的建議呢!”
宋璟與姚元之秘密地向李旦進言道:“宋王李成器是陛下的嫡長子,豳王李守禮是高宗皇帝的長孫,太平公主在他倆與太子之間互相構陷,製造事端,將會使得東宮地位不穩。請陛下將宋王和豳王兩人外放為刺史;免去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業所擔任的左、右羽林大將軍職務,任命他們為太子左、右衛率以事奉太子;將太平公主與武攸暨安置到東都洛陽。”李旦說:“朕現在已沒有兄弟了,只有太平公主這一個妹妹,怎么可以將她遠遠地安置到東都去呢!至於諸王則任憑你們安排。”於是先頒下制命說:“今後諸王、駙馬一律不得統率禁軍,現在任職的都必須改任其他官職。”
太平公主得知姚元之與宋璟的計謀之後勃然大怒,並以此責備李隆基。李隆基感到害怕,便向李旦奏稱姚元之和宋璟挑撥自己與姑母太平公主和兄長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禮之間的關係,並請求對他們兩人嚴加懲處。甲申(初九),李旦將姚元之貶為申州刺史,將宋璟貶為楚州刺史。丙戌(十一日),宋王李成器和豳王李守禮被任命為刺史的事也停止執行。
事敗自盡
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太平公主指使一個懂天文曆法的人向李旦進言說:“彗星的出現標誌著將要除舊布新,再說位於天市垣內的帝座以及心前星均有變化,所主之事乃是皇太子應當登基即位。”李旦說:“將帝位傳給有德之人,以避免災禍,我的決心已定。”太平公主和她的同夥們都極力諫阻,認為這樣做不行,李旦說:“中宗皇帝在位時,一群奸佞小人專擅朝政,上天屢次用災異來表示警告。朕當時請求中宗選擇賢明的兒子立為皇帝以避免災禍,但中宗很不高興,朕也因此而擔憂恐懼以至於幾天吃不下飯。朕怎么能夠對中宗可以勸他禪位,對自己卻不能做到這一點呢!”於是在八月傳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改元先天。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去世。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勢力專擅朝政,與李隆基發生尖銳的衝突,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門下,文臣武將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太平公主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和胡僧慧范等一起圖謀廢掉唐玄宗,此外,太平公主又與宮女元氏合謀,準備在進獻給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李晉是李德良的孫子。常元楷和李慈多次前往太平公主的私宅與她訂下作亂的計謀。
王琚對李隆基進言道:“形勢已十分緊迫,陛下不可不迅速行動了。”尚書左丞張說從東都洛陽派人給李隆基送來了一把佩刀,意思是請玄宗及早決斷,剷除太平公主的勢力。荊州長史崔日用入朝奏事,對李隆基說:“太平公主圖謀叛逆,是由來已久的事情。當初,陛下在東宮作太子時,在名分上還是臣子,如果那時想剷除太平公主,需要施用計謀。現在陛下已為全國之主,只需頒下一道制書,有哪一個敢於抗命不從?如果猶豫不決,萬一奸邪之徒的陰謀得逞,那時候再後悔可就來不及了!”李隆基說:“你說得非常正確,只是朕擔心會驚動太上皇。”崔日用又說道:“天子的大孝在於使四海安寧。倘若奸黨得志,則社稷宗廟將化為廢墟,陛下的孝行又怎么體現出來呢!請陛下首先控制住左右羽林軍和左右萬騎軍,然後再將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一網打盡,這樣就不會驚動太上皇了。”李隆基認為他說得很對,便任命他為吏部侍郎。
魏知古告發太平公主發動叛亂,指使常元楷、李慈率領羽林軍突入武德殿,另派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舉兵回響。李隆基於是與岐王李范、薛王李業、郭元振以及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計率先下手誅除太平公主集團。甲子(初三),李隆基通過王毛仲調用閒廄中的馬匹以及禁兵三百餘人,從武德殿進入虔化門,召見常元楷和李慈二人先將他們斬首,在內客省逮捕了賈膺福和李猷並將他們帶出,又在朝堂上逮捕了蕭至忠和岑羲,下令將上述四人一起斬首。竇懷貞逃入城壕之中自縊而死,唐玄宗下令斬戮他的屍休,並將他的姓改為毒氏。李旦聽到事變發生的訊息後,登上了承天門的門樓。郭元振上奏李旦說:“皇帝只是奉太上皇誥命誅殺竇懷貞等奸臣逆黨,並沒有發生什麼其他的事。”李隆基也隨後來到門樓之上,李旦於是頒發誥命列舉竇懷貞等人的罪狀,並大赦天下,只是逆臣的親屬黨羽不在赦免之列。薛稷被賜死在萬年縣獄中。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直到事發三天以後才出來,被李隆基下詔賜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她的兒子以及黨羽被處死的達數十人。薛崇簡因為平日屢次諫阻其母太平公主而受到責打,所以例外地被免於死刑,李隆基賜他姓李,並準許他留任原職。唐玄宗還下令將太平公主的所有財產沒收充公,在抄家時發現公主家中的財物堆積如山,珍寶器玩可以與皇家府庫媲美,廄中牧養的羊馬、擁有的田地園林和放債應得的利息,幾年也沒收不完。胡僧慧范也擁有家產達數十萬緡。
與武則天
太平公主姓李,沒有名字留下來。這不獨是太平公主,唐代的公主包括皇后都沒有名字留下。比如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歷來是“皇后”的典範,但她也沒有名字。武則天如果不當皇帝,也沒有名字,當了皇帝之後,才給自
己起了個名字叫“武”。順便說一句,現在稱“武”為“武則天”其實是不倫不類的。因為“則天”只是武氏的尊號,可以叫“則天皇帝”“則天皇后”,但不能叫“武則天”。這就好像一般不稱唐太宗皇后為“長孫文德”一樣。不過約定俗成,現在叫“武則天”關係也不大就是了。關於太平公主的長相,史書說是“豐碩,方額廣頤”( 《舊唐書·太平公主傳》 ,以下出自舊、新唐書《太平公主傳》者,不再出注),也就是方額頭寬下巴,體態豐滿。武則天曾說太平公主“類己”。這可能有兩種意義,一是說女兒長的像自己,另外就是說女兒的性格愛好與自己類似。太平公主“多權略”,喜參政,這與武則天相似;她在武則天晚年將張昌宗推薦給母親作男寵,這種情趣與武則天也是一致的。電視劇製造出的許多武則天和太平公主母女間的矛盾,基本上沒有根據。
太平公主幼時常到姥姥楊氏家去。當時表哥賀蘭敏之因和楊氏私通,也常在姥姥家。在太平公主來往於姥姥家的日子裡,她可能遭到過表哥的強姦。 《舊唐書·賀蘭敏之傳》說:“時
太平公主尚幼,往來榮國(指武則天母親楊氏)之家,宮人侍行,又嘗為(賀蘭)敏之所逼。俄而姦污事發,配流雷州,行至韶州,以馬韁自縊而死”。武則天可以容忍外甥與自己的母親私通,但不能容忍他姦污自己鍾愛的小女兒,因此這件事一出,就堅決把賀蘭敏之除掉了。這件事發生時太平公主最大不超過8歲,它對太平公主的影響可想而知。在以後的歲月中,太平公主私生活上的混亂既與家族和社會風氣的影響有關,也與她幼時的經歷不無關係。從史書記載看,與太平公主私通的起碼有三人。一個是“胡僧惠范,家富於財寶,善事權貴,公主與之私,奏為聖善寺主,加三品,封公,殖貨流於江、劍”。這個惠范和尚倚仗太平公主,做了許多壞事。另一個是宰相崔緹。崔緹長得很漂亮,但品性不好。他曾把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都送去侍候太子,自己也“私侍太平公主”( 《資治通鑑》卷210)。還有一個是司禮丞高戩。關於高戩,我們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太平公主之所愛也”(《資治通鑑》卷207)。電視劇寫太平公主,只寫她的情不寫她的欲,這就從大的方面不符合當時的社會風尚、太平公主的家族背景,以及她的個人經歷。
婚姻愛情
薛紹
太平公主有過兩次婚姻。第一次是與薛紹。大約在太平公主十四歲時,有一次她穿上武官的服飾在父母(唐高宗和武則天)面前跳舞。父母笑著問她:“你又做不了武官,為何要這樣?”她回答說:“將它賜給駙馬可以嗎?”這件事或可看作太平公主“青春期”的騷動。唐高宗看出了她的這種要求,用史書的話說就是“帝識其意,擇薛紹尚之”。為什麼要選擇薛紹呢?前面講過,作為皇族的李氏家族在唐前期基本只和非山東士族的家族聯姻,薛氏正是這樣的大族。因此薛氏是李唐家族的傳統姻親。薛紹的父親就是駙馬,母親也是公主(城陽公主)。武則天后來的男寵薛懷義本不姓薛,只是武則天想讓他冒充大族,才令他改姓薛,並“令與太平公主婿薛紹合族,令(薛)紹以季父事之”( 《舊唐書·薛懷義傳》 ),可見薛氏家族在唐皇室中的地位。至於為什麼選擇薛紹,恐怕是唐高宗的意思。武則天似乎對薛紹並不十分滿意,不滿意的原因仍然是因為薛紹兄弟的妻子不是貴族。武則天說:“我女豈可使與田舍女為妯娌邪!”
武則天既然對薛紹不大滿意,為什麼同意了這樁婚事呢?這其中可能有個外在的原因。原來在這一時期吐蕃開始強大,唐蕃幾次戰爭都以唐軍的失敗而告終。到調露元年(679)吐蕃前來求和親,並點名要太平公主。武則天只有這一個女兒,自然不願讓她嫁走,但又不願得罪吐蕃,以至想出了將太平公主變為道士“以拒和親”的主意。太平公主不願為道士,吐蕃的要求又沒有收回,唯一的辦法就只有儘快為太平公主找一個駙馬了。永隆二年(681)公主與薛紹結婚。婚禮非常隆重。太平公主與薛紹的婚姻持續了7年,育有兩男兩女。到武則天執政的垂拱四年(688),薛紹被誣告與唐宗室琅琊王李沖通謀反對武則天,“杖一百,餓死於獄”(《資治通鑑》卷204)。薛紹之死或許與武則天當年就對他兄弟不滿有關。另一個原因是武則天就要改“唐”為“周”,她需要為女兒找一個武家的女婿了。
武攸暨
武則天一開始為太平公主挑選的女婿是侄子武承嗣。後來由於武承嗣有病,就沒有成婚。武承嗣看來身體是不太
好,在這次議婚的三、四年後就病故了。於是武則天又選擇了她的一個堂侄武攸暨做她的女婿。武攸暨此時已有妻室,武則天暗地使人殺掉他的妻子,強行將他配給太平公主做丈夫。武則天為什麼一定要選擇武攸暨我們已經不得而知,推測可能是因為武攸暨“沉謹和厚,於時無忤”( 《新唐書·武攸暨傳》 ),是個比較可靠、可以和太平公主長久生活的人。至於為什麼那么著急讓武攸暨配太平公主甚至不惜採用殺妻的手段,可能是因為武則天想在她稱帝前將女兒的婚事即與武氏聯姻的事情安排好。載初元年(690)七月,太平公主嫁給了武攸暨。兩個月後的九月,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封武氏子十四人為王,武攸暨被封為千乘郡王。太平公主與武氏聯姻,使她被武則天很好地保護起來,避免了李氏子弟可能遭到的不測。武攸暨與太平公主育有兩男一女,延和元年(712)即太平公主死的前一年病故,與太平公主一起生活了22年。太平公主的兩次婚姻都是父母安排的政治聯姻,只是由於形勢的變化,才先後選擇了薛氏家族和武氏家族。電視劇對太平公主婚姻的描寫不僅不同於史書的記載,而且違背了當時的歷史大氛圍。太平公主的生活非常奢侈。她在沒有勢力時就已經“崇飾邸第”,有了勢?有千人之多,“外州供狗馬玩好滋味,不可紀極”。她“食”的實封,曾達到過1萬戶。唐前期制度,食實封就是享受戶丁交納的租稅。太平公主“食”的戶都按大戶計算,一戶七丁。若一丁交絹二匹,太平公主一年僅得絹就有十四萬匹,而當時國家年收入絹多則百萬,少只有七、八十萬匹,則太平公主的收入敵上了國家收入的百分之十幾到百分之二十!太平公主的這種聚財在這裡就不僅僅是貪慾和奢侈,更是國家經濟的一大禍害了。這無疑會引來正直之士的反對。太平公主後來在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與她這種在經濟上的橫徵暴斂實在有著很大的關係。
政治舞台
太平公主是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活躍在歷史舞台上的。她一生參與了三次大的政治鬥爭,並且捲入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起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
早在武則天執政時期,太平公主就常常“預謀議”,但武則天沒有允許她公開從政。武則天晚期,為了除掉給她
製造了很多麻煩的男寵薛懷義,曾讓太平公主幫過忙。《舊唐書·薛懷義傳》說武則天“令太平公主擇膂力婦人數十,密防慮之。人有發其陰謀者,太平公主乳母張夫人令壯士縛而縊殺之,以輦車載屍送白馬寺”。但是《資治通鑑》卷205則說武則天“使建昌王武攸寧帥壯士毆殺之,送屍白馬寺”,似乎太平公主沒有參預此事。再查《新唐書·則天武后傳》 ,說是武則天“密詔太平公主擇健婦縛之殿中,命建昌王武攸寧、將作大匠宗晉卿率壯士擊殺之,以畚車載屍還白馬寺”。事情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我們已經不能詳知,合理的推論應該是:太平公主參與了這件事,但出現在公開場合的是其他人,所以公開的記錄(比如《實錄》)記的也是其他人。《資治通鑑》依據的就是《實錄》。這件事可以看作太平公主在武則天執政期與政治關係的縮影,即她只是在幕後參與謀議,而基本沒有公開出面參政。從此事還可看出,太平公主的處事態度與武則天是高度一致的。太平公主參與的第一次政治鬥爭是張柬之等起兵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則天晚年,張易之兄弟倚仗武則天的寵愛,權勢沖天。他們利令智昏,大有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勢頭。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張氏兄弟將私自議論他們的邵王李重潤、其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就不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們聯合起來反對二張。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起兵誅二張,迫武則天傳位於中宗,並改“周”為“唐”。太平公主參與了這次鬥爭,但似乎只是“預誅張易之謀”,並沒有什麼實際行動。鬥爭勝利後,她因功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參與此事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她作為李氏女、武氏媳,不能容忍張氏兄弟掌權。再一個可能是私人原因,即張昌宗誣陷她所愛的情人高戩,把高戩投入了監獄。李重潤兄妹都是唐中宗的子女,後來李重潤被追封為懿德太子、永泰郡主被追封為永泰公主。他們的墓規模宏大,現在經文物部門發掘整理後已成為陝西著名的旅遊勝地了。
太平公主參與的第二次政治鬥爭是李隆基起兵誅殺韋後。太平公主的三哥唐中宗即位後,皇后韋氏想效仿武則天,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同時太平公主也從後台走到前台,神龍二年(706)開始開府置官屬,並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以至發展到與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各樹朋黨,更相譖毀”(《資治通鑑》卷209)的地步。由此,太平公主及其四哥相王(即後來的唐睿宗)、相王之子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都成了韋後和安樂公主圖謀掌權的最大障礙。景龍四年(710),皇后韋氏與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唐中宗。韋氏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帝,自己臨朝攝政,並密謀害死小皇帝,革唐命,除掉相王和太平公主。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聯合萬騎果毅陳玄禮等起兵,殺死了韋後和安樂公主,迎唐睿宗(即相王)即位。太平公主對這次鬥爭態度積極,不僅參與了事先的謀議,而且派兒子薛崇簡直接參加了行動。這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即太平公主可以讓李氏掌權,也可以讓武氏掌權,就是不能允許韋氏占有天下。太平公主在這次鬥爭中還起了一個重要作用,即在處理小皇帝的問題上,是她出面將小皇帝從“御座”上提下來,讓四哥李旦坐上了帝位。太平公主參加的第三次政治鬥爭是與太子李隆基之間的鬥爭。唐睿宗朝政治的焦點,是唐睿宗聯合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爭皇位。唐睿宗、太平公主要保皇位,必須抑制太子李隆基的勢力。為此,太平公主極想選一個弱小者為太子。這就需要製造種種事端廢掉李隆基。在幾年的時間裡,她不僅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不當立為太子,甚至召集宰相要求將太子換掉。在這些行動中,唐睿宗是站在太平公主一邊的。例如一次唐睿宗召宰相韋安石,說他擔心大臣都心向太子,韋安石說“此必太平之計”。當時“太平於簾中竊聽之”,大怒,立即想將韋安石下獄( 《舊唐書·韋安石傳》 )。這件事說明太平公主經常在唐睿宗處密謀關於太子的事情。到睿宗朝末期,“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在外只聞有太平公主,不聞有太子”(《舊唐書·王琚傳》),左、右羽林將軍也都投靠了公主。先天二年(713),太平公主準備以羽林兵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廢掉李
隆基。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先發制人,首先誘殺左、右羽林將軍,然後迅速除掉了參與陰謀的宰相。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於第”。唐睿宗在位的三年中,太平公主參與政治最深。這時的她大規模培植個人勢力,試圖效仿母親武則天,干預政治。她的企圖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很多,但起碼有這么幾點:一,太平公主在經濟上暴斂財物,在生活上驕奢淫佚,並縱容手下奪民財產、與民爭利,不能得到民心。二,太平公主擴充她的勢力,主要靠金錢收買,“謂儒者多窶狹,厚持金帛謝之”,以至在他手下的士人大多品性不正。這些人不是以如何將國家治理好為宗旨,而只熱衷於權力,熱衷於維護太平公主的私利。就品德和能力而言,他們遠不如李隆基手下的宋王景、姚崇、張說等臣僚。三,太平公主在政治上也是毫無建樹。她的政策只是想掌握權力,實現干預政治的願望。可舉一例。唐中宗時,安樂公主、長寧公主、上官婕妤、尚宮柴氏等一批女人干預政治,制定了“斜封”授官的政策。就是說,如果按正常程式授官,是由皇帝下詔封好交中書省辦理,而這些女人則納賄授官,只要交錢三十萬,那怕你是商賈屠夫,也可以授你官。這時的授官為了區別正常方式,就另寫詔書“斜封”後交中書省辦理。這種官叫“斜封官”。當時以這種方式得官的“凡數千員。內外盈濫,無廳事以居”( 《新唐書·選舉志》 )。“斜封官”是女人干預政治的一個標誌。睿宗初即位,姚崇、宋王景將這數千“斜封官”全部停罷,但四個月後,在太平公主幹預下,“斜封官”又全部恢復了。在太平公主看來,“斜封官”存在與否,是女人能不能幹政的一個象徵,但對民眾來說,它卻是一種腐敗政治的體現,所以當時人說“姚、宋為相,邪不如正;太平用事,正不如邪”( 《舊唐書·柳澤傳》 )。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即自從武則天稱帝,將唐朝改姓“武”以後,朝野上下對女人干預政治有一種本能的警惕。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任何“女人干政”的企圖都是注定要失敗的。韋後、安樂公主如此,太平公主也不例外。
人物評價
歷史評價
《新唐書》:“主方額廣頤,多陰謀,後常謂‘類我’。”
《資治通鑑》:“太平公主沉敏多權略,武后以為類己,故於諸子中獨愛幸,頗得預密謀,然尚畏武后之嚴,未敢招權勢;及誅張易之,公主有力焉。中宗之世,韋後、安樂公主皆畏之,又與太子共誅韋氏。既屢立大功,益尊重,上常與之圖議大政,每入奏事,坐語移時;或時不朝謁,則宰相就第咨之。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嘗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然後可之。三郎,謂太子也。公主所欲,上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其餘薦士驟歷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
王琚:“太平公主,武后之子,凶猾無比,大臣多為之用。”
蔡東藩:“公主為天子元妹,宰相多出門庭,六軍供其指揮,似亦可以止矣,而必猜忌玄宗,陰謀廢立者何哉?婦女不必有才,尤不可使有功,才高功大,則往往藐視一切,一意橫行,況有母后武氏之作為先導,亦安肯低首下心,不自求勝耶?卒之天授玄宗,心勞日拙,欲藉口於星變,而反迫成睿宗之內禪,欲定期以起事;而又促成玄宗之討逆,身名兩敗,不獲考終,嗟何及哉?”
現代評價
唐朝自武則天以後,陸續出現了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一批干政的女人。這樣一種現象的出現,自有它社會的、種族文化的,以及個人的因素,值得很好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唐朝到太平公主以後,這種“女人干政”的現象再也沒有出現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太平公主的死,結束了唐朝的“女人干政”時代。
當然,所謂“女人干政”只是封建政治家、史學家的觀念和語言。對今天的人們來說,男女都可以執政,關鍵要看你的政策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你的政治是否為人民帶來了好處。雖然我們不能預知如果太平公主勝利後唐朝社會將如何發展,但我們肯定知道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勝利,以及此後的政策結束了自武則天晚年以來十餘年的政局混亂和社會不穩定,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從這一點上,我們肯定唐玄宗的勝利並對太平公主的作為給出了否定的評價。
史書資料
《新唐書·諸帝公主》
太平公主,則天皇后所生,後愛之傾諸女。榮國夫人死,後丐主為道士,以幸冥福。儀鳳中,吐蕃請主下嫁,後不欲棄之夷,乃真築宮,如方士薰戒,以拒和親事。久之,主衣紫袍玉帶,折上巾,具紛礪,歌舞帝前。帝及後
大笑曰:“兒不為武官,何遽爾?”主曰:“以賜駙馬可乎?”帝識其意,擇薛紹尚之。假萬年縣為婚館,門隘不能容翟車,有司毀垣以入,自興安門設燎相屬,道樾為枯。紹死,更嫁武承嗣,會承嗣小疾,罷昏。後殺武攸暨妻,以配主。主方額廣頤,多陰謀,後常謂“類我”。而主內與謀,外檢畏,終後世無它訾。永淳之前,親王食實戶八百,增至千輒止;公主不過三百,而主獨加戶五十。及聖歷時,進及三千戶。預誅二張功,增號鎮國,與相王均封五千,而薛、武二家女皆食實封。主與相王衛王成王、長寧安樂二公主給衛士,環第十步一區,持兵呵衛,僭肖宮省。神龍時,與長寧、安樂、宜城、新都、定安、金城凡七公主,皆開府置官屬,視親王。安樂戶至三千,長寧二千五百,府不置長史。宜城、定安非韋後所生,戶止二千。主三子:崇簡、崇敏、崇行,皆拜三品。
韋後、上官昭容用事,自以謀出主下遠甚,憚之。主亦自以軋而可勝,故益橫。於是推進天下士,謂儒者多窶狹,厚持金帛謝之,以動大議,遠近翕然響之。
玄宗將誅韋氏,主與秘計,遣子崇簡從。事定,將立相王,未有以發其端者。主顧溫王乃兒子,可劫以為功,乃入見王曰:“天下事歸相王,此非兒所坐。”乃掖王下,取乘輿服進睿宗。睿宗即位,主權由此震天下,加實封至萬戶,三子封王,余皆祭酒、九卿。主每奏事,漏數徙乃得退,所言皆從。有所論薦,或自寒冗躐進至侍從,鏇踵將相。朝廷大政事非關決不下,聞不朝,則宰相就第咨判,天子殆畫可而已。主侍武后久,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逢合,無不中。田園遍近甸,皆上腴。吳、蜀、嶺嶠市作器用,州縣護送,道相望也。天下珍滋譎怪充於家,供帳聲伎與天子等。侍兒曳紈谷者數百,奴伯嫗監千人,隴右牧馬至萬匹。
長安浮屠慧范畜貲千萬,諧結權近,本善張易之。及易之誅,或言其豫謀者,於是封上庸郡公,月給奉稍。主乳媼與通,奏擢三品御史大夫。御史魏傳弓劾其奸贓四十萬,請論死。中宗欲赦之,進曰:“刑賞,國大事,陛下賞已妄加矣,又欲廢刑,天下其謂何?”帝不得已,削銀青階。大夫薛謙光劾慧范不法,不可貸,主為申理,故謙光等反得罪。
玄宗以太子監國,使宋王、岐王總禁兵。主恚權分,乘輦至光范門,召宰相白廢太子。於是宋璟、姚元之不悅,請出主東都,帝不許,詔主居蒲州。主大望,太子懼,奏斥璟、元之以銷戢怨嫌。監察御史慕容珣復劾慧范事,帝疑珣離間骨肉,貶密州司馬。主居外四月,太子表追還京師。
時宰相七人,五出主門下。又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羽林軍李慈皆私謁主。主內忌太子明,又宰相皆其黨,乃有逆謀。先天二年,與尚書左僕射竇懷貞、侍中岑羲、中書令蕭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李晉、右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賈膺福、鴻臚卿唐晙及元楷、慈、慧范等謀廢太子,使元楷、慈舉羽林兵入武德殿殺太子,懷貞、羲、至忠舉兵南衙為應。既有日矣,太子得其奸,召岐王、薛王、兵部尚書郭元振、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晈、中書侍郎王琚、吏部侍郎崔日用定策。前一日,因毛仲取內閒馬三百,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叩虔化門,梟元楷、慈於北闕下,縛膺福內客省,執羲、至忠至朝堂,斬之,因大赦天下。主聞變,亡入南山,三日不出,賜死於第。諸子及黨與死者數十人。簿其田貲,瑰寶若山,督子貸,凡三年不能盡。崇簡素知主謀,苦諫,主怒,榜掠尤楚,至是復官爵,賜氏李。始,主作觀池樂遊原,以為盛集,既敗,賜寧、申、岐、薛四王,都人歲祓禊其地。
《代皇太子上食表》
臣某言:伏見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嬪公族。詩人之作,下嫁於諸侯;易象之興,中行於歸妹。又臣銅樓再惕,常荷蔭於中慈;金屋相驚,忽承恩於內輔。周官典瑞,旁稽聘女之儀;晉朝加璽,兼採納妃之制。聖懷感尉,皇澤г濡,願垂扶木之光,俯遂甘芹之請。謹上禮食若干舉如列。尊師四學,雖有謝於溫文;問豎三朝,竊無違於視膳。謹遣某奉表以聞。
家族成員
父母
父親:唐高宗李治
母親:武則天
兄姐
姐姐:安定思公主
兄長:李弘、李賢、李顯、李旦
丈夫
薛紹
武攸暨
子女
太平公主共有四子四女,與薛紹生有二子二女:長子薛崇訓、次子薛崇簡,長女薛氏,次女萬泉縣主薛氏,十一歲嫁給豆盧氏,二十四歲去世。與武攸暨生有二子二女:長女武氏,次女永和縣主武氏,長子武崇敏、次子武崇行。太平公主死時,除次子薛崇簡因是李隆基一黨而倖免以外,其餘子嗣均被處死。
另外,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新藏專輯第174-175頁《故沛郡夫人武氏墓志銘》明確記載武氏“故周定王駙馬都尉攸暨太平公主第二女,封永和縣主。”而史載:“公主薛氏二男二女,武氏二男一女。” 從其年齡推斷,她出生時,太平公主與薛紹的婚姻仍然存在,因此她可能不是太平公主的所生下的女兒。她有可能是武攸暨與其它妻妾所生的女兒,出於太平公主是繼母或嫡母的身份而記於她的名下。
死亡之謎
武則天病重時,太平公主幫助她的三哥李顯復辟了皇位。李顯被韋氏和安樂公主謀害後,太平公主與侄子李隆基聯手發動宮廷政變,剷除了韋氏和安樂公主及其黨羽,擁護她的四哥李旦做了皇帝。在這次政變中,她的貢獻極大。從此,太平公主的權勢威震天下,被封為萬戶侯,3個兒子也都做了三品大官。她與李旦談論政務,一談就是半夜。李旦對她言聽計從,她推薦的人物全部錄用,7位宰相中就有5位是她推薦的。
李旦確定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為皇位繼承人。太平公主擔心李隆基掌權對自己不利,於是散布“李隆基不是長子,不宜立”的流言,指使宰相提議廢除李隆基,又派人暗害,但都沒有成功。後來,李旦將皇位傳給李隆基。李隆基做了皇帝後,決心除掉太平公主。李隆基先發制人,逮捕並處死了太平公主的黨羽。太平公主急忙從京城逃入南山,過了3天才敢出來。李隆基派部隊包圍了太平公主的住宅,逼迫她自殺。太平公主看到沒有活下來的希望,最後自殺身亡。在這一事件中,太平公主的兩個兒子也被處死。
子女結局
太平公主一生兩次婚姻,共生育4子3女,與薛紹生有二子二女(薛崇胤、薛崇簡 女薛氏 萬泉縣主) ,與武攸暨生有二子一女(武崇敏、武崇行,女 武靈覺)。太平公主死後,除次子薛崇簡因是李隆基黨羽而倖免外,其餘子女均被處死。
長子薛崇胤,後封太常卿衛國公。
次子薛崇簡,生年不詳,當在唐高宗開耀元年-垂拱四年之間(681-688), 長相酷肖乃母,幼年即與表哥李隆基關係匪淺,與武崇訓、武延寧、李成器、李隆基並稱為五王。
太平公主本來最喜愛這個兒子,但後來與薛崇簡政治上的不和而經常鞭打他,所以,薛崇簡心裡對母親敢怒不敢言。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逃入深山,請求侄兒放自己一條生路。 有說李隆基曾暗示薛崇簡,要不要放過太平公主,他也不忍殺小時候最疼他的姑母,想借著表弟薛崇簡的關係偷偷放過太平公主,但薛崇簡對母親積怨已深,他也沒有為母親求情,一番義正言辭,李隆基也無奈,下令賜死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死時約五十出頭。其諸多兒女只有薛崇簡一家被饒過,被玄宗特免,官復原職,並賜姓“李”。開元12年(724)九月23日,卒於袁州,時年在43-36。
長女薛氏,名不詳,無傳。
次女萬泉縣主,下嫁丹延二州刺史豆盧光祚妻,卒於景雲元年,年24,以年歲推算當在其父薛紹亡故前剛剛出生。
第三子武崇敏,字正卿,第四子武崇行,官國子祭酒,二人皆於武周朝受封郡王,太平公主事敗,俱死;
幼女武靈覺,法號威儀,洛陽景福寺主,開元26年卒,時年52,與萬泉縣主年歲相近,由於推算年月需考慮虛實歲誤差,則武靈覺當是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的第一個孩子,且有可能先嫁唐晙,公主事敗,唐晙亦被玄宗所殺,武靈覺可能因此被送入景福寺安置。
影視形象
時間 | 影視作品 | 扮演者 |
1985年 | 一代女皇 | 潘迎紫 |
1990年 | 唐明皇 | 嚴敏求 |
1995年 | 武則天 | 梁麗 |
1999年 | 大明宮詞 | 周迅(青年)陳紅(中年) |
2004年 | 神探狄仁傑1 | 劉爽 |
2011年 | 武則天秘史 | 徐黃麗(童年)鄭爽(少年) |
2012年 | 太平公主秘史 | 林妙可(童年)鄭爽(少年)賈靜雯(中年) |
2014年 | 上官婉兒 | 徐颯 |
2014年 | 武則天 | 張嘉倪 |
盤點中國古代美女
古代十大叱吒政壇的女人
政壇,從來就是男人們馳騁天下的一種方式,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業與追求。因為,政壇的寂寞與冷酷,只有男人貌似強大的心才能承受,女人,似乎沒有那份實力。不過,事情總有例外。有這樣一群女兒,不愛紅裝愛武裝,她們在政壇上馳騁,令男人也大為失色。 |
《武則天秘史》人物及演員介紹
對《武則天秘史》,劇迷們紛紛發表了不同看法,有力挺的,也有拍磚的;有說雷的,也有叫好的……熱播電視劇《武則天秘史》再度成為焦點話題。 |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女性
在精彩紛呈的歷史長河中,專家、學者、大濕、史學愛好者對男人的歷史研甚多,但是對於女人的歷史關注甚少。歷史是由男人書寫的,但是其中也摻雜女人的陰柔、智慧、美麗、狡黠,她們在男人身上扮演著各種角色,或母親,或姐妹,或妻子,或女兒,或同僚,或情人,或知己……,等等不一而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