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簡史
東韻民族藝術博物館位於朝陽區孫河鄉前葦溝村甲1號,是北京市註冊登記的第143家博物館。博物館創辦人為收藏家王旭東先生。東韻民族博物館從2000年開始籌備。正式向社會開放時間為2009年。該博物館藏品以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服飾為主,另有蒙、藏等地區銅器、玉器、陶器、人文風俗、歷史文物等藏品7000餘件。
2007年7月由中國民族博物館、北京東旭韻文化交流中心、內蒙古包頭博物館主辦的《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展》在包頭博物館展出,共展出我國部分少數民族服飾53件套,並通過文字、圖片等方式介紹了我國各地區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充分展示了各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質樸的審美情趣。
參與中國民俗文化展回目錄2007年6月23日至8月23日由中國民族博物館、北京市朝陽區前葦溝村委會和北京東韻文化交流中心共同舉辦的“中國民俗文化展”,作為第五屆北京2008奧林匹克文化節的奧運主題展覽之一,在北京舉行。“中國民俗文化展”展出包括生產工具、服飾、家具、建築構件、石器、銅器、銀器等幾十個品種,數量達千件之多。
許多藏品獨具特色,例如中國少數民族背兒帶及育兒用品,不僅技藝精湛,而且包含感情。該展覽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展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睦,是完善和充實2008年北京奧運會“人文奧運”理念的切實行動,對於展示我國的國家形象、民族形象、民族文化具有積極的作用。 2008年只接待少量預約的團體觀眾。目前遷址暫不開放。
博物館文物
東韻民族藝術博物館有民族服裝服飾廳、蒙藏廳及民俗生活用具廳等三個陳列廳,展廳面積約1600平米。展品包括少數民族服裝服飾、紡織、染織、刺繡、蠟染、編織物、銀飾、木雕及祖先的生活用具、生產勞動工具、交通工具、古建築構建等。
東韻民族藝術博物館分為3部分:雲南、貴州、廣西、四川等地區少數民族的刺繡、染織、蠟染、服裝、服飾、銀飾、生活用具等;藏族、蒙古族的宗教寺廟用品,家具及生活用品等;中原地區的農具、生活用具等民俗物品等。藏品總數近萬件(套)。該博物館藏品以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服飾為主,另有蒙、藏等地區 銅器、玉器、陶器、人文風俗、歷史文物等藏品7000餘件。主要業務
徵集、收藏、展示、研究和探索民族民俗文物;召開各種少數民族題材的學術研討會、論壇;接待國內外賓客;與國內外相關的文化機構交流;舉辦民族文化知識講座及培訓班等。
創辦人
創辦人王東旭年近60,酷愛收藏。見面之後才知道,原來他的本行是牙醫。作為一個漢族牙醫,怎么會轉行來做少數民族文物收藏?王東旭說,這是一個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機緣。
這個機緣開始於若干年前王東旭到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的一次出差。他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態:“我是城裡人,他們是鄉下人;我是漢族,他們是少數民族;我是有錢人,他們是窮人;我有文化,他們沒有……”這一切使王東旭覺得自己高高在上。然而,當他在那裡感受到了感動和震撼,才重新思考自己是誰,思考人和人之間到底有什麼差異。“那些山村裡的小女孩,眉清目秀,她們與城市裡的女孩不同的只是沒有受過教育,除此以外,沒有什麼差別,有些方面的能力甚至比城裡孩子更強。”當這樣的觸動越來越多時,對於王東旭,就形成了震撼。他開始站在另一個立場想問題、看世界。在這以前,王東旭並不確切地理解什麼是價值觀,但那時候,他懂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體會,讓他重新認識到真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收藏、自己的博物館,將少數民族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傳達給城市裡的人們,給那些曾經或者仍然與我若干年前的想法相同的人們。”
在做少數民族博物館這條路上堅持了多年,並且終於形成一定規模,王東旭稱自己的行為模式是“瘋狂和理智並行”。“要是沒有理智,那只是一種興趣,談不上事業和理想;但是如果按常人的思維去做,又可能捨不得放棄很多東西,所以必須瘋狂。”就這樣,一個漢族人,一直堅持做著一個少數民族的博物館。
創辦經過
從東韻博物館2008年在北京市註冊登記時的序號,就能看出博物館數量之多。博物館多,儲存文化資源的地方就多;而另一方面,卻又給東韻這樣的民間博物館增加了太大的生存壓力。
2008年前來參觀東韻博物館的人大多數是外國人,因為沒有面向社會開放,所以參觀之前要進行預約。王東旭把自己的藏品定位為“先人的遺物”,哪怕是一雙小拖鞋。他想用這些祖先用過的物品,喚起現代人對祖先的尊重,而不是“把祖先遺留的寶貝賣來賣去”。藏品固然有其經濟價值,但是它內在的、人性的、情感的東西,才是它存在的真正意義。
當時王東旭告訴記者,東韻博物館的經營情況很糟糕。他將自己所有的財產用以收集藏品,十幾年來(截至2009年底),可以說沒有一點收入。博物館難以維持,王東旭想到要走出國門,看看能不能找到合作單位。外國人對藏品、藝術品的某些理念跟自己的想法十分吻合,所以王東旭認為這應該是一個好辦法,並且一定行得通。
比起生存的艱難,更在乎身後藏品的歸屬.再次採訪王東旭是在2009年的博物館日前夕,也是東韻博物館正在計畫全面開放的時候。王東旭感覺,現如今(2009年),對自己藏品感興趣的人是越來越多了,政府也開始重視少數民族文物的收藏,可以說博物館的生存環境在逐漸改善,這讓王東旭對東韻博物館的未來有所期待。王東旭並不抱怨民間博物館的生存狀況,儘管事實是非常的艱難。他更在乎的其實是在自己身後,王東旭不知道自己到底還有多大的能力來保護它們。這些費盡心機收集的藏品,都是不可再生的。目前,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著變化,“他們已經不願意再花幾年的時間來做一件衣服,他們可以買牛仔褲、休閒裝”,王東旭說。
2006年前,王東旭考察雲南的一個村子,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年輕人都去外面打工了。村里組織唱民歌,年紀最小的竟然是70多歲的老人。他們很熱情地唱著、跳著,但是無形中又帶著傷感的情緒。很多專家見狀,都流下了眼淚。“所以說,民族文化的遺物很重要,這些遺物應該留在博物館,讓世人知道。”王東旭指出:“一次次這樣的考察觸動了我。有人覺得我收藏的一些東西算不上文物、古董,不值錢、沒資格進博物館,但我還是堅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008年來,王東旭參加了法國的博物館論壇,正在逐步實現著他關於“走出去”的想法。2009年的經營狀況比2008年有所改善,很多國外遊客把參觀的手記發到網路上,於是陸續有人慕名而來。但博物館面向社會開放需要很複雜的審批程式和完備的配套服務、安全保障設施,現在的東韻博物館尚未具備這些成熟的條件。因此,面對越來越多的參觀者,王旭東有些分身乏術了。王旭東的計畫是,2009年七八月份開始陸續向社會開放。希望他的目標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