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列寧在概括俄國和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經驗,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然科學新成果的基礎上,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全面的、創造性的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一切固有矛盾空前尖銳,階級鬥爭和民族解放運動急劇發展,使俄國成為革命的中心,社會主義革命和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系列任務都循序提上日程。列寧和他所締造的布爾什維克黨在實踐和理論活動中,承擔了解決這一嶄新歷史時代政治、經濟和理論領域所有主要問題的重任,把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列寧生平
В.И.列寧原姓烏里揚諾夫,1870年 4月22日生於俄國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夫斯克)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見彩圖) 。父親И.Н.烏里揚諾夫是具有民主思想的教育家。長兄Α.烏里揚諾夫是革命的民粹主義者,因參與刺殺沙皇於1887年被殺害。家庭的影響和對俄國人民苦難生活的了解,使列寧在少年時期就萌發了反對沙皇專制制度和地主資本家階級的革命思想,並且開始探索不同於民粹主義的道路。1887年列寧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因積極參加革命學生集會於同年12月被捕,後被學校開除,並被流放。一年後,列寧回到喀山,加入了當地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認真研讀馬克思、恩格斯及г.В.普列漢諾夫的著作,開始形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1889年,列寧隨全家遷居薩馬拉(今古比雪夫)。在這裡,他通過了校外大學畢業考試,並在當地組織起馬克思主義小組進行宣傳活動,同時發表批判民粹派觀點的言論。從喀山到薩馬拉這一時期,列寧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確定了職業革命家的方向。1893年,列寧到達當時俄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工人運動中心彼得堡,投入了這裡的革命活動,很快成為俄國首都馬克思主義秘密組織的領導人。1895年秋,列寧把彼得堡所有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統一起來,組成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在俄國第一次實現了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形成了無產階級政黨的萌芽。同年12月他被捕入獄。1897年 2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在監獄和流放期間,他繼續開展革命活動,並從事寫作。1900年初流放期滿,7月出國,在國外創辦《火星報》,為在俄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作了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
1903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列寧經過激烈鬥爭,使大會通過了以爭取無產階級專政為基本任務的黨綱。由於在建黨組織原則上的尖銳分歧,在這次大會上形成了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派和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孟什維克派。1905年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11月,列寧回國直接領導革命鬥爭。12月,莫斯科工人武裝起義失敗,俄國進入斯托雷平反動時期,革命轉入低潮。1907年底列寧再度出國,在國外為聚集、團結、教育布爾什維克幹部做了大量工作,並同黨內和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進行了堅決鬥爭。1912年1月,列寧領導的黨的第六次代表會議,清除了孟什維克,使布爾什維克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後,列寧於4月初從瑞士回到彼得格勒,領導布爾什維克黨教育和組織民眾,為奪取政權作準備,並親自領導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當選為第一屆人民委員會主席。1918年 7月~1920年11月,列寧領導全國人民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聯合武裝進攻和國內地主資產階級的反革命武裝叛亂。戰爭結束後,列寧馬上使國家轉上恢復國民經濟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軌道,並對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1924年 1月21日因病在莫斯科逝世。
列寧從他革命活動的早期直至晚年,始終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工人階級解放鬥爭的強大理論武器,並在運用中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列寧哲學思想的發展,與革命歷史發展過程相適應,經歷了幾個階段。
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貢獻
19世紀90年代,自由主義民粹派觀點是俄國工人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結合的主要障礙。 列寧繼普列漢諾夫和勞動解放社之後, 徹底清算了民粹派思潮,捍衛和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1893年,列寧開始批判自由主義民粹派。1894年,他的《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一書問世。在這部著作中,列寧揭示了民粹派的經濟、政治主張同主觀社會的學唯心主義社會觀思想體系的內在聯繫。他結合當時俄國的實際情況,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深刻批判了民粹派的主觀社會學的觀點、方法,以及經濟思想、政治綱領和策略,提出並解答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經濟形態、社會生活中主客觀因素的相互關係、民眾階級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無產階級的世界歷史使命、社會革命的動力等一系列根本問題。列寧針對民粹派以觀念或理想作為評價社會的出發點的謬論,堅持認為唯物辯證法是分析現實社會的唯一科學方法,指出哲學的任務不是主觀地設計社會的藍圖,而是根據現實的發展趨勢探索改造世界的途徑。他批駁了民粹派代表人物Н.κ.米海洛夫斯基對《資本論》的歪曲,指出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具體分析,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係中劃分出生產關係來,並把它當做了決定其餘一切關係的基本的原始的關係。列寧批判了民粹派的所謂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純屬偶然現象的謊言,闡明了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時把社會經濟形態這一概念引進社會科學的巨大意義。列寧指出,資本主義是由過去社會經濟形態所醞釀和誕生的,因而這種生產關係體系的出現是必然的,它向更高級形式的過渡是合乎規律的。資本主義社會是歷史地發展起來的活的機體,它只是整個人類社會歷史鏈條中的一個環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社會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從而第一次把社會學置於科學的基礎上。列寧還批判了民粹派關於個人在歷史上作用的錯誤觀點,指出他們把個人活動同社會發展規律對立起來,強調個人只有站在先進階級立場上、深刻理解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發揮重要作用。列寧在1899年寫成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勝利地完成了對民粹主義的鬥爭。
列寧在批判民粹派主觀社會學的同時,還展開了對“合法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以Π.В.司徒盧威為代表的俄國“合法馬克思主義者”,是一批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的資本主義的辯護士。列寧在《民粹主義的經濟內容及其在司徒盧威先生書中受到的批判》和《非批判的批判》等著作中,揭露了“合法馬克思主義者”所標榜的“超階級”的客觀主義,指出它只是抽象地談論歷史過程的必然性,而把歷史過程同民眾的革命實踐割裂開來,其目的在於抹煞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列寧指出,唯物主義者不僅比客觀主義者更徹底、更深刻、更全面地闡明過程的必然性,而且論述了是什麼樣的社會經濟形態提供這一過程的內容,是什麼樣的階級決定這種必然性。列寧還批判了司徒盧威等人把新康德主義強加於馬克思主義以取代辯證唯物主義的企圖。針對“合法馬克思主義者”的資產階級客觀主義,列寧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黨性原則,論證了無產階級黨性同科學性的一致。他說,唯物主義本身包含有所謂黨性,要求在對事變做任何估計時都必須直率而公開地站到一定社會集團的立場上。
列寧為建立無產階級新型政黨,還對伯恩施坦修正主義在俄國的變種──經濟主義展開了鬥爭。在《從何著手》、《怎么辦?》、《進一步,退兩步》等重要著作中,列寧批判了經濟主義把階級鬥爭局限於經濟鬥爭、盲目崇拜工人運動的自發性、否定革命理論和革命政黨的作用等修正主義觀點。他深入探討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成的過程及其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分析了階級鬥爭的經濟形式和政治形式的關係,提出了黨在地下活動中的組織原則,指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使命就是使科學社會主義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並認為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必須靠政黨組織的統一來鞏固和加強。列寧以關於革命階級及其政黨在歷史上的積極能動作用的馬克思主義原理,從理論上對建黨問題作了深刻論證,徹底批判了經濟主義的自發理論。列寧的這些理論活動和他在這一時期的革命實踐,為1905年俄國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1906年,列寧寫了批判Α.Α.波格丹諾夫的《經驗一元論》的哲學著作,並擬用《一個普通馬克思主義者的哲學見解》為題公開發表,但未能付印,後來手稿也遺失了。批判波格丹諾夫的計畫在1908年所寫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這部著作中才得以完成。
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發展 在斯托雷平反動年代,反動勢力的思想進攻使得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部某些不堅定分子對革命,對工人階級和人民民眾的力量,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念發生了動搖,轉到了修正主義哲學的立場,散布各種唯心主義,甚至提出“造神說”。以波格丹諾夫為代表的修正主義思潮則企圖用經驗批判主義即馬赫主義來修正和取代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思潮是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用唯心主義哲學“補充”馬克思主義的企圖在俄國的反映。列寧對此進行了堅決的批判。他在《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一文中,揭露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亦步亦趨追隨資產階級教授用新康德主義“補充”馬克思主義的反動性,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經過戰鬥”的發展規律性。列寧在這一時期的對修正主義哲學的鬥爭中,豐富和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尤其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908年2~10月,列寧寫成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這部著作在粉碎俄國馬赫主義的鬥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發現作出了特殊貢獻,從哲學上概括了當代自然科學的新發現,深刻闡述了哲學的黨性原則。
列寧在著作中考察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產階級各主要哲學流派,指出了馬赫主義和新康德主義、內在論學派、實用主義等一樣,同哲學史上的G.巴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存在著明顯的親緣關係;揭穿了馬赫主義是所謂“20世紀自然科學的最新哲學”、“現代認識論”哲學的謊言;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3條結論。這3條結論是:①物是不依賴於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感覺而在我們之外存在著的。②在現象和自在之物之間決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則的差別。差別只存在於已經認識的東西和尚未認識的東西之間。③在認識論上和在科學的其他一切領域中一樣,我們應該辯證地思考,也就是說,不要以為我們的認識是一成不變的,而要去分析怎樣從不知到知,怎樣從不完全的不確切的知識到比較完全的比較確切的知識。這 3條結論確定了認識對象的客觀性、客觀事物的可知性和認識過程的辯證性,基本上包括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列寧深刻闡明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物質、經驗、真理、實踐等基本概念,有力地駁斥了馬赫主義的所謂世界是感覺複合的謬論,指出這種謬論必然導致唯我論的結論。他揭露了馬赫主義藉助“感覺”、“經驗”等名詞而凌駕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上的企圖,指出感覺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形象,經驗是外部世界作用於人的結果,因而具有客觀的內容。在批判馬赫主義關於真理問題的唯心主義和相對主義觀點的時候,列寧提出了客觀真理以及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係的思想。他認為,客觀真理就是指在人的感覺和概念中存在的不依賴於人的主體的客觀內容。他在闡明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係時指出,在人的認識處於從不知到知,從不完備、不準確的知識到比較完備、比較準確的知識的發展過程中,處於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發展過程中,絕對真理同相對真理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任何科學定律、科學的思想體系都是相對真理,因為它們都是受社會歷史條件限制的。但是它們又都客觀地反映了認識對象,因而是絕對真理的一部分。發展中的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列寧在該書中還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實踐在認識過程中作用的理論。他強調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原理,辯證地提出了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觀點,深刻地批判了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關於真理標準的主觀主義思想。
列寧還在這部著作中從哲學上揭示了物理學中所謂“物質消失”的實質,指出它只不過表明人們對物質結構認識的深化,從而物理學中的舊定律、舊原則受到衝擊而瓦解。根據這種情況,列寧指出,只有辯證唯物主義才能正確概括自然科學的新成就,才能使其擺脫理論上的危機;自然科學家只有轉到辯證唯物主義立場才能最終保證自己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在論述哲學基本問題時,列寧依據自然科學所證實的物質結構不可窮盡的思想,對物質概念下了經典性的定義:“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列寧選集》第2卷,第128頁)。他進一步闡明了物質對意識來說是第一性的,同時又指出物質和意識、存在和思維之間的對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即僅僅在承認什麼是第一性的和什麼是第二性的這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的範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範圍,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無疑是相對的。意識、思維既依存於物質,又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這樣,列寧通過對自然科學發展的總結,科學地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基礎。
針對俄國馬赫主義者標榜凌駕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上而實即折衷主義的立場,列寧闡明了哲學的黨性原則。他指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上兩個鬥爭著的黨派,“這種鬥爭歸根到底表現著現代社會中敵對階級的傾向和思想體系”。列寧認為,任何脫離哲學唯物主義的企圖,任何修正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企圖,歸根結柢只會對剝削階級有利。馬赫主義自誇無黨派性,在客觀上就是給唯心主義和信仰主義掃清道路。列寧的這部著作本身,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黨性原則的典範。
列寧在《論工人政黨對宗教的態度》和《各階級和各政黨對宗教和教會的態度》等著作以及1913年冬給高爾基的信中認為,必須揭示宗教的社會根源、宗教同資產階級利益的關係,才能有效地從理論上反駁宗教哲學,進行無神論宣傳。他深刻地分析批判了反動時期流行的尋神說、造神說等宗教哲學。尋神說公開主張向民眾灌輸宗教意識以對抗科學社會主義,並詆毀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說辯證法和唯物主義互不相容;而Α.В.盧那察爾斯基等人鼓吹的造神說,則要把科學社會主義同宗教結合起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往全部宗教探索的綜合結論。列寧揭露了尋神說和造神說在削弱和破壞勞動民眾對革命和科學社會主義信念方面所起的反動作用,並指出馬赫主義同造神說的內在聯繫,認為前者促進了後者的形成。列寧對馬赫主義、造神說和尋神說的批判,有力地抵制了這些反馬克思主義觀點在布爾什維克黨內和工人運動內部的散布,對黨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鞏固和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910~1914年,列寧在同修正主義的鬥爭中撰寫了一系列著作, 如《歐洲工人運動中的分歧》、 《論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幾個特點》、《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卡爾·馬克思》等,總結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程,揭示了它只有在同形形色色的錯誤觀點作鬥爭才能發展起來的規律性。針對第二國際和俄國的修正主義死摳馬克思的個別詞句,閹割馬克思主義革命內容的立場,列寧指出,堅持創造性地套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保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違背這條原理,就會閹割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破壞它的根本理論基礎──辯證法。列寧卓越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和精神實質,指出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即把唯物主義運用於社會現象,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他在分析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歷史根源時說,馬克思主義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恰巧相反,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於他回答了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他的學說的產生正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的最偉大代表的學說的直接繼續。列寧著重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舊唯物主義的批判、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發展的特點以及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發現和階級鬥爭學說的偉大意義。
對唯物辯證法的探討和貢獻
1914年 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新的歷史條件向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深刻分析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和矛盾、闡明這場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制定無產階級鬥爭的戰略和策略、揭露第二國際領導人的機會主義和社會沙文主義以及他們理論上的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的任務。因此,這一時期列寧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探討成為他哲學活動的主要內容。對於列寧來說,揭露修正主義者以庸俗進化論、詭辯和折衷主義代替辯證法,以捍衛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純潔性,是迫切的現實任務。這就需要他根據新的歷史條件、鬥爭的新經驗和自然科學的新材料,進一步探討和發展唯物主義辯證法,鍛造適應於新時代要求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哲學武器。為此,列寧於1914~1916年重新研究亞里士多德、G.W.F.黑格爾、L.費爾巴哈和其他哲學家以及自然科學家的著作,並再次研讀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著作,寫出了包括摘要、札記、評語和短文的 8本筆記(見彩圖) 。這些筆記加上1895年和1909年的兩篇筆記,於1933年以《哲學筆記》為標題編輯成書,初次出版。這部著作對於辯證法的基本範疇和規律、辯證法的發展歷史、辯證法與認識論和邏輯的關係、辯證法與實踐的關係等問題作了深刻的研究;對於哲學史方面的問題,也極為關注。
列寧把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及其他哲學家的辯證思想作為批判研究的起點,對辯證法進行了唯物主義的探討和改造,指出唯物辯證法是同形上學根本對立的、唯一正確的發展觀,是反映客觀世界和思維發展運動普遍規律性的理論。列寧關於辯證發展觀和形上學發展觀兩者之間區別的剖析,揭示出事物運動、發展的泉源在於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
列寧深入探討了對立統一規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核心。他說:“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這意味著對立統一既是關於客觀存在的規律,又是認識的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其他規律是對立統一這一核心規律的具體表現。他十分強調這一規律在現實鬥爭中的意義,指出對立面的鬥爭、矛盾的發生和解決,是物質世界發展的根源,是社會前進的條件,而辯證法的結論在於進步的新事物必然戰勝反動的舊事物。同時,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保持著肯定積極因素的辯證的否定過程。
在《哲學筆記》中,列寧探討了關於辯證法、邏輯與認識論三者一致的原理。按照列寧的觀點,這一原理的意義在於克服存在的學說同認識論及邏輯之間的隔絕狀態。在以往的哲學史上,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一般被看作各自孤立的學說,黑格爾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提出三者統一的觀點,列寧則用辯證唯物主義原則表述了這三者的統一。他認為,事物的客觀辯證法既反映在認識的發展過程中,也構成思維邏輯的內容。在《哲學筆記》中,他提到作為思維規律和形式的邏輯以及認識論時,一貫強調其客觀現實的基礎。列寧在論述三者統一的原理時,還著重指出探討辯證邏輯的重要性。
在闡明了人的認識過程的辯證內容時,列寧揭示了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的運動以及人的認識的非直線性,即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近似於螺鏇的曲線的性質。列寧指出,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正是來自認識過程的這種複雜性、矛盾性。他強調了實踐在認識過程的重要作用,指出實踐高於理論的認識,人從主觀的觀念經過實踐走向客觀真理。他進一步強調了實踐對理論的檢驗作用,闡明了實踐與理論相統一、相結合的思想。列寧還提出,要發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就必須對自然科學史、技術史、人類和個人智力發展史及語言史等進行哲學的概括,因為這些學科是構成認識論和辯證法的知識領域。
在這部著作中,還包含了列寧對哲學史進行科學研究的豐富內容。他探討了研究哲學史的方法問題,對歷史上許多哲學家作了科學的評價,為研究哲學史提供了卓越的範例。
1915~1916年,列寧撰寫了許多重要著作,如《第二國際的破產》、《社會主義與戰爭》、《論歐洲聯邦口號》、《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論尤尼烏斯的小冊子》、《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等。在這些著作中,列寧全面而深刻地論證了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路線,徹底批判了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學說。
列寧認為,為了在戰爭和第二國際破產的條件下、在準備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期制定黨的政策,就必須探討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範疇,辯證法要求對社會現象及其發展作出詳盡的研究,從外觀、表象深入到本質。列寧正是這樣運用辯證法來研究帝國主義產生的原因及其過程的規律性的。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這部重要著作中,他依據當時大量的經濟、政治資料以及同時代理論家關於帝國主義研究的某些有益成果,總結了《資本論》出版以來半個多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作出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殊階段的論斷,科學地揭示了帝國主義的特徵及其發展的辯證法。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壟斷的、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同時,列寧批判了K.考茨基的“超帝國主義論”,揭露了它的改良主義實質,駁斥了他對帝國主義的美化和幻想。
依據對帝國主義的研究,列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的學說。他指出,戰爭加速了革命條件的成熟。在《論歐洲聯邦口號》一文中,他寫道:“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社會主義將在資本主義統治薄弱的一國或數國內首先獲得勝利。在《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一文中,他再次深刻論證了帝國主義時期社會主義革命的前景及其勝利的條件。他指出,由於資本主義在各個不同國家發展極不平衡,必然得出社會主義不可能在一切國家同時勝利的結論,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中獲得勝利。這一學說是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典範。列寧辯證地分析了當時正在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提出了“一切界限都是有條件的和可變動的;沒有任何一種現象不能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面”的辯證法基本原理,提出了“變現時的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並闡明了戰爭與革命的辯證關係,作出了“革命潛伏在戰爭中,並從戰爭中發展起來”的正確論斷,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實現指出了具體途徑,成為十月革命的直接理論根據。
1917年二月革命後,由於俄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國家問題緊迫地提到了議事日程上。列寧立即提出社會主義革命的方針,提出蘇維埃共和國作為無產階級專政形式的思想,並於同年8~9月,寫成《國家與革命》一書(見彩圖)。該書尖銳地批判了考茨基和其他機會主義者在國家學說方面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並完整、系統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還根據新的歷史經驗,特別是俄國1905年革命和二月革命的經驗,發展了這一學說。列寧堅決維護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統治階級的工具的理論,並指出,實現無產階級專政是社會主義革命摧毀資產階級舊國家機器的必然結果。他寫道,只有理解了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之間的整個歷史時期都需要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才算領會了馬克思國家學說的實質”。列寧還指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同以往一切國家的根本區別。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既承擔著在大多數勞動人民支持下實現其鎮壓少數剝削者的職能,又承擔著領導經濟建設和教育民眾的職能。他認為,這一專政的實質,就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民眾的民主。他還預見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家將自行消亡。列寧以這些觀點批判了以考茨基為代表的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用詭辯和折衷主義偷換辯證法,以達到在國家、革命和民主等問題上篡改馬克思主義的企圖,捍衛和豐富了唯物史觀。
十月革命勝利後的哲學思想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在新的歷史時期出現了把資本主義社會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文化革命、樹立新道德觀念等前所未有的新任務。列寧在革命後解決上述任務的 7年實踐活動中,相應地從理論上探討並闡明了許多現實的哲學問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列寧對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作了精闢的哲學分析。他指出,垂死的資本主義和新生的社會主義之間的鬥爭構成過渡時期的主要內容,是這個時期發展的基本規律。他在《論俄國革命》等著作中,揭示了社會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質的區別,指出社會主義革命是在沒有現成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條件下實現的,新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只能在過渡時期通過同國內外資產階級進行較量而逐步建立起來。列寧指出,過渡時期的這種特點,決定了在初期五種社會經濟結構並存以及利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各種形式的必要性。在論述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不是自發地形成的這一原理時,他指出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是形成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工具。
鑒於俄國當時不僅在經濟、文化方面比較落後,而且還背負著舊俄國遺留下來的官僚主義的沉重包袱,列寧特彆強調發揮人民民眾的主動性、創造性,把人民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十分重視提拔工農民眾中的優秀分子參加國家政權和各經濟部門的工作,以便改革國家機關和開展對官僚主義的鬥爭。
結合十月革命後的實踐活動,列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時期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並且指出,“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在《偉大的創舉》一文中,他對階級作出了精確的定義。列寧還指出,消滅階級,作為一個長期的任務,不但包括要消滅剝削階級的殘餘,消滅富農階級,而且包括要改造農民經濟、吸收農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最後還必須克服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以及它們的本質差別。列寧根據過渡時期的社會結構和階級關係,反覆考察了無產階級專政的職能,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專政和民主的統一。 在《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 《論國家》及其他著作中,他指出了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民主制的嶄新性質,認為“無產階級民主制或無產階級專政”這個提法,意味著對工農民眾是最大限度的民主,對資產階級則是專政。列寧還對過渡時期的矛盾關係作了辯證的闡述。他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對抗將會消滅,矛盾仍然存在。這一論斷包含著過渡時期存在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即對抗性的矛盾與非對抗性矛盾的思想。
列寧在深入考察的基礎上,對過渡時期政治與經濟的相互關係作了科學的分析。他指出,過渡時期的政治上層建築(蘇維埃國家)是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主要工具,它掌握主要生產資料並領導改造生產關係的鬥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認為政治對經濟而言居於首位。但是他又指出,任何政治上層建築“歸根到底是為生產服務的,並且歸根到底是由該社會中的生產關係決定的”。他用“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這一論斷來說明過渡時期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係,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在這一問題上,列寧批判了Л.Д.托洛茨基把政治同經濟截然分開的形上學觀點。
列寧深入地研究了社會主義文化革命問題,作出了精闢的分析和卓越的論述。《論俄國革命》、《青年團的任務》、《論無產階級文化》、《論合作制》、《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著作是列寧關於文化革命、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綱領性文獻。列寧駁斥了孟什維克關於無產階級在沒有掌握以往文化之前不能也不應該去掌握政權的讕言,並從當時俄國革命的具體情況出發,闡明了社會主義文化同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關係,揭示了社會主義文化產生和發展的特殊規律性。他指出,社會主義文化作為整體不可能在舊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誕生,它只能在社會主義文化革命過程中建立,而這種文化革命得以進行的前提就是國家政權、社會物質生產資料和精神生產資料轉入無產階級手中。他還論證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同經濟建設及國家政權建設的辯證關係,指出政權由工人階級掌握是文化革命的決定性前提,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又是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條件。針對“無產階級文化派”否定人類文化遺產的虛無主義立場,列寧指出,社會主義文化是在人類所創造的全部精神財富、全部文化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要求人們摒棄以往文化中的糟粕,繼承和珍惜人類許多世紀以來積累的一切寶貴東西和一切進步的文化遺產,並創造性地發展世界文化的優秀傳統和成果。這些思想構成列寧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重要內容,列寧還認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同培養共產主義道德緊密相連的。在《青年團的任務》的講演中,他指出了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內容以及它和資產階級道德的對立,闡明了共產主義道德原則的內容和社會主義倫理教育的目的以及使其實現的手段。列寧把培養共產主義新人的任務作為社會主義倫理教育的最終目的。列寧關於文化和道德的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大貢獻。
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再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錯誤》、《論糧食稅》等著作中,列寧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許多重要原理及其對革命、工人運動、社會主義建設、黨的戰略與策略的制定等方面的現實意義。列寧考察了辯證邏輯的根本問題,分析了事物的內在聯繫及其在邏輯內容中的反映,強調認識過程中實踐的偉大意義。他指出,辯證邏輯不能象形式邏輯那樣以作出形式上的定義為限,而要更進一步。他寫道:“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繫和‘中介’。我們決不會完全地做到這一點,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們防止錯誤和防止僵化”(《列寧選集》第4卷,第453頁)。列寧再次強調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認為實踐標準是預防和反對主觀主義、詭辯和折衷主義的重要理論原則。列寧揭露了折衷主義的理論實質及其危害,他指出,不顧事物各方面的內在聯繫、不分主次、任意拼湊的折衷主義立場,實際上是形上學的一種表現,必然導致詭辯和主觀主義。折衷主義和詭辯是機會主義者的無原則政治立場的理論基礎。列寧認為,“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重要的要求,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列寧強調在解決社會歷史問題時突出歷史鏈條中主要環節的必要性,因為這個主要環節包含著本質聯繫,包含著向下一個發展階段過渡的現實可能性。在蘇聯過渡到和平建設的時期,列寧運用唯物辯證法理論制定了新經濟政策,找到了在小商品生產占壓倒優勢的條件下唯一可行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形式。
1922年3月,列寧寫了《論戰鬥唯物主義的意義》一文,它被公認為列寧的理論遺囑。在這篇著作中,列寧對無產階級專政時期哲學的意義作了深刻的分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規定了如下的任務:①共產黨員哲學家要同一切黨外的唯物主義者建立聯盟,共同反對唯心主義,繼續探討和發展唯物主義;②共產黨員哲學家應該同當代自然科學家的代表人物建立聯盟,對自然科學新發現進行哲學概括並一起同唯心主義作鬥爭;③概括當代科學成就和新的歷史經驗,繼續探索和發展唯物辯證法;④開展無神論的宣傳,對人民民眾進行共產主義教育。列寧還號召用唯物主義觀點對黑格爾辯證法進行改造,並把辯證法運用於分析當代重大事件。他一再強調,如果不進一步探索辯證法並把它運用於當代生活實踐,那末,唯物主義就不成其為戰鬥的唯物主義,同樣,如不對自然科學作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總結,唯物主義也不是戰鬥的唯物主義。列寧這篇偉大著作成為當時和其後的馬克思主義者進行理論活動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綱領。
列寧生活和戰鬥在不同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歷史時代,面對新時代提出的新任務,他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他對馬克思主義的探索、研究和創造性發展,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嶄新階段“列寧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