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又稱哲學的根本問題、哲學的最高問題,是指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恩格斯在1886年寫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第一次對此作出了明確表述。它的提出,為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哲學體系、哲學派別以及對它們的客觀評價提供了正確的標準,指導人們掌握哲學發展的普遍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本信息

簡介

馬克思馬克思
哲學基本問題有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歷來有兩種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兩個基本派別、兩條對立的路線。凡是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除了這兩種根本對立的回答外,還有一種回答,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獨立的、互不依賴的本原。持這種觀點的哲學流派稱為二元論,它是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不徹底的哲學,最終往往倒向唯心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家和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在原則上是不同的。唯物主義是在承認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存在,承認思維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礎上,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心主義則把客觀世界看作思維、精神的產物,認為認識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認識。也有一些哲學家如D.休謨和I.康德,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他們是哲學史上的不可知論者。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往往和樸素的辯證法結合在一起,對世界抱有整體的觀念。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存在著直觀性、猜測性和非科學性的缺陷,缺乏科學的論證。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提示了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
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只有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才可能科學地解決世界的可知性問題,也只有堅持世界的可知性,才可能把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貫徹到底。

意義

哲學基本問題的意義有以下幾點:①它是揭示哲學發展規律的指南。哲學基本問題的提出,為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哲學體系、哲學派別以及對它們的客觀評價提供了正確的標準。指導人們掌握哲學發展的普遍規律。②它是揭露唯心主義的銳利思想武器。現代資產階級哲學的許多流派,為了掩蓋其唯心主義實質,竭力迴避和抹殺哲學基本問題。③它是實事求是路線的哲學基礎。從實際(存在)出發還是從主觀願望(思維)出發,反映了兩條對立的思想路線,關係到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包括哲學基本問題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作了生動的運用和具體的發展。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有許多重大的理論成果,比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哲學基本問題原理

德國意志哲學可以稱得上西方哲學史的黃金時代,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哲學家:康德、黑格爾、謝林、費希特、費爾巴哈、叔本華、尼采等,儘管他們屬於不同哲學流派觀點各異,但他們都對“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的關係進行了系統的討論。黑格爾認為:“(思維與存在的對立)是哲學的起點,這個起點構成了哲學的全部意義。”費爾巴哈認為:“神是否創造世界,即神對世界的關係如何,這個問題其實就是關於精神對感性、一般或抽象對實在、類對個體的關係如何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屬於人類認識和哲學上最重要的又最困難的問題之一,整個哲學史其實只在這個問題周圍繞圈子”。恩格斯總結概括近代哲學理論明確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一,意識和物質、精神與自然界,究竟誰是世界的本質,即物質與意識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問題;其二,我們關於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關係是怎么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於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即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根據以上的第一方面可以把哲學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
唯物主義:將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物質,物質由原材料產生,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認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具體又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該流派哲學一直強調感觀認知與理性推理及客觀證據,由於自然科學發展的局限,該流派在關於世界起源的解釋上尚無定論。
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唯心主義內容十分之複雜,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客觀唯心主義,其包涵了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主要表現在比較古老的“具象神”宗教,強調主宰萬物的神靈的客觀存在。
主觀唯心主義,包涵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認為物質的存在是因為人的意識(而非神靈的)存在。更深入地追究,就是將“認知”與“存在”等價起來,主觀唯心主義所講的“存在”是狹隘的“客體”對於“主體”的被認知。
絕對唯心主義,包涵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黑格爾在他的《邏輯學》的末尾對“絕對理念”進行了詳盡闡述,但其原文十分之複雜難懂,就連哲學家瓦勒斯、羅素也難以作出解釋。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時“絕對唯心”陷入了與“客觀唯心”一樣的觀點,但不同的是絕對唯心對“神靈是實體”進行了否定。亞里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蘭蘇菲主義均屬於該範疇。

哲學基本問題的延伸

根據以上的第二方面可以將哲學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個基本觀點:
可知論:認為世界是可以被認知的,持該觀點者多為唯物論者,認為人可以憑藉感覺器官及其延伸(指科學儀器)完全認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認知的部分只是因為技術的不發達,人完全認識世界是必然。
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能被認知的或不能被完全認知,此處的不能完全被認知並非“尚未被認知”,而是指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層面,人類是永遠無法知道其真相的。持該觀點多為唯心主義者,“概念世界”是研究不可知論時不可不提的概念。
在討論完世界本質問題後,我們需要進一步討論世界本質的存在形式,具體需要回答的是,這個世界上的事物是聯繫的還是孤立的,是發展的還是靜止的。由此產生了觀點互異的兩個流派,即“辯證法”和“形上學”,辯證法堅持用聯繫的發展的眼光看世界,認為事物發展的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盾,形上學主張用孤立的、靜止的眼光看待問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與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