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表征認識客觀真理過程辯證性質的一對哲學範疇。辯證唯物主義的研究工作者對這對範疇有不同的理解,一種見解認為,絕對真理是人的認識對客觀真理的無條件的、絕對的接近;相對真理則表示人們對客觀真理的認識具有近似的、相對的、有條件的性質。另一種見解認為,絕對真理是指人的認識對客觀世界及其無窮本質完全的、無條件的、絕對正確的反映;相對真理是人的認識對客觀世界及其本質不完全的、近似的、有條件的、相對正確的反映。
G.W.F.黑格爾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首先提出了真理是一個過程的思想。他認為真理是"絕對精神"自我認識的過程。這個過程經歷若干階段,最後達到絕對真理。這裡包含著關於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深刻的辯證法思想。但是,黑格爾又認為"絕對精神"完成了自身的復歸,達到絕對真理,從而終止了真理的發展。他的辯證法是不徹底的,最終被他的形上學體系所扼殺。
馬克思主義以唯物主義觀點改造了黑格爾的真理觀,克服了它的辯證法的不徹底性,明確地提出關於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科學理論。它認為客觀真理是在人的認識中具有不依賴於主體、不依賴於人、不依賴於人類的內容,而"承認客觀的即不依賴於人和人類的真理,也就是這樣或那樣地承認絕對真理"。它徹底地批判了不可知論,指明人類思維按其本性是能夠掌握絕對真理的;同時指出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類對客觀真理的把握總是近似的、相對的。客觀世界在空間上和時間上是無限的,人類任何真理性的認識只是對無限宇宙的一個部分、一個片斷的正確反映,世界上總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和現象。任何事物和現象都有無限多的聯繫、中介和層次,任何真理性的知識都未能窮盡某個事物或現象的一切聯繫、中介和層次,只是提供了相對真理。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有待發展和深化。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關聯的兩個不同範疇,它們之間並沒有固定不移的界限,而是辯證統一的。任何真理都具有絕對性的一面,相對真理中有絕對真理的成分。絕對真理是由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的,沒有脫離相對真理的絕對真理。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矛盾反映了人類思維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人類的思維,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來說,是能夠認識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的,這是思維的至上性,即無限性和絕對性。每一個人以至每一代人,由於受到客觀事物及其本質暴露的程度、社會歷史的實踐水平、主觀的條件等各方面的限制,思維又是非至上的,即具有有限的和相對的性質。這是一個矛盾,這個矛盾只有在人類世代的更迭中,在人們認識的無限的發展過程中才能得到解決。這就決定了人類對客觀真理的把握是一個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的不斷發展過程。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來,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也具有相對的真理性。而無數相對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真理。
客觀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列寧指出:這種區分是這樣"不確定",以便防止科學變成僵死的教條,但同時它又是這樣"確定",以便最堅決果斷地同信仰主義和不可知論劃清界限。形上學的絕對主義者片面誇大真理的絕對性,認為人們可以一下子窮盡絕對真理,否認真理是一個過程,否認相對真理。中世紀的實在論者認為"共相"是某種絕對的本質,對共相的認識就是終極的絕對真理。在現代西方哲學中,新黑格爾主義者F.H.布拉德雷斷言人們通過直覺可以達到絕對。現象學家E.胡塞爾則認為通過現象學還原的方法認識的真理是永恆不變的。這種絕對主義把活生生的科學變成了僵死的教條。相對主義只看到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這是現代西方哲學中一個帶普遍性的傾向。如實證主義、馬赫主義、實用主義等流派都認為真理純粹是相對的,沒有什麼客觀的、絕對的內容,否認有分辨是非真偽的客觀標準。這實質上走向了懷疑論和不可知論。辯證唯物主義承認一切真理性知識的相對性,但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承認人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一切知識的相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