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論

唯我論

唯我論是認為除“我”或“我”的精神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存在,整個世界及其他人都是“我”的感覺、經驗和意識的一種觀點。是主觀唯心主義走向極端的必然結論。在中國哲學史上,孟子所說的“萬物皆備於我”(《孟子·盡心上》),王守仁所說的“心外無物”(《與王純甫書二》),都代表了一種唯我論的觀點。在西方哲學史上,英國哲學家貝克萊是唯我論的典型代表,他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性質都消融在“我”的感覺經驗之中,認為除了感覺經驗之外別無他物存在。現代西方哲學中的許多流派,都把全部哲學建立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之上,因而往往走向唯我論。不過,大多數被指責為唯我論的哲學家往往不承認自己在堅持一種唯我論,並且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辯解。

概述

一種只承認自己個人存在的哲學觀點。主觀唯心主義者或從個人的感覺經驗出發,或者從個人的精神活動出發,把世界看作是個人感知的結果或個人精神創造的產物。根據這種觀點,他們必然導致認為只有自我及其意識才是唯一真實的、本原性的存在,是世界上唯一的實體。而認為外部物質世界只能存在於自我的感覺中。列寧指出,經驗批判主義哲學的出發點和基本前提是:世界是我的感覺,“這種哲學的荒謬就在於:它導致唯我論,認為只有一個高談哲理的個人才是存在的”(《列寧全集》第18卷第91頁)。

列如

世界因我在而存在,世界因我的消亡而消失。

我睜開眼,我看到的東西,不是他本存在,而是我創造了他們!

當我閉上雙眼,所有東西因我閉眼都消失!

你們都是虛幻的,都是因我而創造的。

代表人物

在中國哲學史上,孟子所說的“萬物皆備於我”(《孟子·盡心上》),王守仁所說的“心外無物”(《與王純甫書二》),都代表了一種唯我論的觀點。

唯我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和奧地利主觀唯心主義者馬赫。貝克萊宣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認為物體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被感覺到,如果感覺不到它,它就不存在。因此,一切都僅僅由於我的感覺而存在,而一切都存在於我的感覺中。世界上剩下的只是我的感覺、一個唯一存在的“自我”。馬赫和他的信徒繼承了貝克萊的衣缽,但又採用了一些新名詞術語,如他們把物是“感覺的複合”,改換為物是由“世界要素”所構成,顏色、聲音、氣味等就是這樣的“要素”,也就是感覺。馬赫主義的另一個創始人阿芬那留斯則公然聲稱,只有感覺才能被構想為存在著的東西,在感覺以外沒有任何東西。一切堅持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潮或個人,其最終都必然要陷入唯我論的泥坑。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深刻揭露了這種謬論的實質,他說: “如果物體象馬赫所說的是‘感覺的複合’,或者象貝克萊所說的是 ‘感覺的組合’,那末由此必然會得 出一個結論:整個世界只不過是我的 表象而已。從這個前提出發,除了自己以外,就不能承認別人的存在,這是最純粹的唯我論。”(《列寧選集》第2卷第36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