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
【中藥名】 冷蒿
【蒙藥名】 阿格( 《四部醫典》 )
【別名】 小白蒿、白蒿
【學名】 Artemisia frigide Willd. [菊科]
【形態特徵】
小半灌木,高10-50厘米,全株密被灰白色絹毛。根壯莖橫走。莖多條,叢生,基部木質,斜升或直立。葉具短柄或無柄,二至三回羽狀全裂,小裂片披針狀條形或條形,長2—5毫米,寬0.5-1毫米,基部的裂片抱莖成托葉狀;上部葉小,3-5羽狀或近掌狀全裂;花序枝上的葉不裂,條形。頭狀花序半球形,直徑3-4毫米,且短梗,下垂,多數,在莖上部排列成總狀或圓錐狀;總苞片3層,透明膜質,中部灰綠色,先端鈍;邊緣小花雌性,9—12枚,花冠細管狀,黃白色,中央小花兩性,多數,花冠管狀鐘形,淡黃色。花托凸起,有托毛。瘦果矩圓形,長約1毫米,褐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
生於沙質、沙礫質或礫石質土壤上,見於草原和荒漠草原、森林草原和荒漠帶中。
【分布】
【產地產量】
產內蒙古各地。產量極多。
【入藥部分】
地上部分入藥。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除去根及雜質,陰乾備用。
【藥材鑑別】
性狀莖呈圓柱形,少數分枝;表面淡黃綠色,基部木化呈淡褐色或褐色,密被灰白色毛茸,具縱稜線;質脆,易折斷。葉多脫落,皺縮或破碎,完整葉2—3回羽狀全裂,小裂片條形或條狀披針形,二面均被白色毛茸,全緣。頭狀花序小,灰黃色,總苞密生銀白色長柔毛。氣芳香,味辛苦。
鑑別 (1)莖橫切面:表皮外被角質層,並具多數丁字毛殘基。皮層窄,僅4—5層薄壁細胞,內皮層明顯。中柱鞘纖維新月形,圍繞維管束外排列成連續的環帶。韌皮部新月形,薄壁細胞切向延長,多壓縮,間斷排列成環;木質部連線成連續的環,次生木質部的導管較均勻地分布於外側,初生木質部的導管較集中於近髓處。髓部薄壁細胞類圓形,髓部中央多為空腔。
粉末棕綠色。丁字形毛較多,全長270一870微米,兩壁不等長,柄細胞2-3,但多斷開,只見一個柄細胞;非腺毛甚長,可達1—2毫米,由1-3個細胞組成,有的已斷裂。花粉粒易見,近球形,直徑2l一27微米,外壁厚,表面有較稀疏的小刺狀突起。花瓣碎片易見,薄壁細胞多長梭形。木栓細胞多為扁長柱形,大小不等。花粉囊細胞似網紋。纖維壁較厚。石細胞少見。偶見雙頭腺毛。
(2)取本品粗粉1克,加70%乙醇15毫升,煮沸30分鐘,濾過,取濾液用毛細管點於濾紙上,再點3%碳酸鈉試液,顯鮮黃綠色斑點,置紫外燈下觀察,顯亮黃色螢光,邊緣顯藍色螢光。
【化學成分】
從冷蒿莖葉中分離出兩種主要雙—C一葡萄糖甙:Schaftoside,
isoschaftoside以及兩種黃酮,5,7,4’ 一三羥基一6,3’,5’ 一三甲氧基黃酮(I )和5,7,3’ 一三羥基一6,4’,5’ 一三甲氧基黃酮(Ⅱ)。從冷蒿地上部分70%乙醇提取物中得到兩個黃酮化合物:4’,5一二羥基一3’,6,7一三甲氧基黃酮、4’,5,7—三羥基一3’,6-二甲氧基黃酮。從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經柱層分離得到4’,5,7一三羥基一3’,5’-二甲氧基黃酮和藤黃菌素(3’,4’,5,7-四羥基黃酮)。紙層和薄層層析顯示有7一羥基香豆素,6,7一二羥基香豆素和咖啡酸。又分離出十二種黃酮化合物,其中包括一種新黃酮I,經測定為5,7,3’,4’一四羥基一6,5’-甲氧基黃酮和一種倍半萜內酯新化合物,被命名為Artapshin。地上部分還含微量元素氯、鈉、鉀、磷;根中含硒、鐵、鋁、鈣。
【性味功能】
中藥味苦、辛,性微寒。清熱燥濕,利膽退黃,殺蟲。
蒙藥味苦,性涼、燥、鈍、糙。止血,消腫,消“奇哈”。
【主治】
中藥治黃疸型肝炎,膽囊炎,小便不利,皮膚瘙癢,濕疹,蛔蟲病,蟯蟲病。
蒙藥治吐血,鼻出血,月經不調,外傷出血,瘡瘍,“奇哈”症,腎熱。
【用量用法】
中藥9一15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蒙藥多入丸散劑或外用。
菊目百科(一)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