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雜詠

冬夜雜詠

《冬夜雜詠》,組詩名,作者陳毅(1901—1972),創作於1960年冬天,最初發表於《詩刊》1962年第1期,整組詩計28題37首,作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通過寫青松、紅梅、秋菊傲霜鬥雪的性格,歌頌了經受嚴峻考驗的不屈不撓的中國人民;這組詩灑脫清朗,內容豐富,借物抒懷,氣概浩然,但是,組詩寫出近一年,陳毅也未曾發表,直至1961年底,《詩刊》催稿,他才將稿子整理抄出,寄到編輯部發表,其中多首傳頌一時;最為知名的有《青松》、《紅梅》、《秋菊》、《含羞草》、《亡羊》、《長江》等,後收錄於《陳毅詩詞選集》。

簡介

“冬夜雜詠”是組詩名,共十二題十九首,作者陳毅,部分詩作發表於在《詩刊》一九六二年第一期。

序言

序言

小序云:一九六零年冬夜大雪,長夜不。起坐寫小詩若干段,寄興無端,幾乎零亂。迄今事滿一年,不復詮次。送登詩刊,以博讀者一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記。

注釋

詮次,選擇、歸類及排列的意思。
粲,形容笑的樣子。
仲弘,是陳毅的字。

背景

陳毅《冬夜雜詠》手跡之一陳毅《冬夜雜詠》手跡之一
1960年,我國人民經受嚴重考驗的一年——在國內,農業遭受特大自然災害,加上黨的工作失誤,使國民經濟面臨暫時困難。在國際上,又遭受帝修反華勢力的聯合圍攻。赫魯雪夫修正主義集團妄圖控制中國的陰謀破滅後,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掀起了反華逆流。他們背信棄義地大搞突然襲擊,單方撕毀協定,撤走全部專家,使我們陷於嚴峻的局勢之中。在這危急關頭,黨和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帶領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高舉馬列主義旗幟,堅持真理,堅持原則,迎接困難,奮勇前進,頂住了世界性的修正主義逆流。
《冬夜雜詠》組詩,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寫成的。它既袒露了作者的胸懷,也是這個時代精神的寫照。
《冬夜雜詠》是一組借物詠懷詩,《青松》、《紅梅》、《秋菊》等篇,是通過對這些抗暴耐寒花木的歌頌,讚美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不怕困難、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通過《含羞草》、《亡羊》等詩,作者對修正主義者不講原則、喪失立場表現了極大的輕蔑;《長江》、《三峽》、《故鄉》則是對中國人民的昂揚鬥志及不可阻擋的革命潮流的讚揚,同時詩中也暗含了對毛澤東主席的敬仰;《吾讀》、《一閒》則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和樂觀而曠達的人生態度。這組詠物詩,寄興無端,情生意發,字少行短,卻每每給人啟迪和震撼。其中“詠”字的意思是謂隨事吟詠,常用作詩題。
陳毅是毛澤東的部下和戰友,他也和毛澤東一樣愛好詩詞創作,兩人還曾以書信形式交流詩藝,毛澤東的“詩要講形象思維,要用比興”的著名觀點就是在一封與陳毅談詩的信中提出來的;毛澤東詩詞技藝超群,氣蓋古今,而朱德、陳毅等人的詩詞也各具特色。

組詩選摘

《青松》

大雪壓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
待到雪化時。
《青松》一題,是《冬夜雜詠》中的首篇。
作者

陳毅《冬夜雜詠》(書法家費新我手書)陳毅《冬夜雜詠》(書法家費新我手書)
借物詠懷,表面寫松,其實寫人。寫人堅忍不拔、寧折不彎的剛直與豪邁,寫那個特定時代不畏艱難、雄氣勃發、愈挫彌堅的精神。作者寫松是把它放在一個嚴酷的環境中,一個近乎劍拔弩張的氣氛中,我們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爭。我們似乎像松一樣承受壓迫,又像松一樣挺直起來。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為充溢其中的豪氣激盪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來。在壓與挺的抗爭中,我們似乎同時經歷了一場靈魂的滌盪,因為在這種抗爭中,展現了那個時代飛揚凌厲的熱情,展現了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讀這首詩,總讓人想起陳毅元帥的形象——想起那剛毅的面孔。勃發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剛直不阿、任何時候也不肯向惡勢力低頭的人格。真是文若其人。如果說: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詩句充溢著一種帝王之氣,那么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詩句也只有剛傲沉毅、滿懷將帥氣度的陳毅能夠寫出來!也許作者在這裡的主要目的不是抒寫個人。
松、梅、蘭、菊這些抗暴、耐寒、隱幽的花木,歷代文人都愛吟詠,以至於積澱下來成為一種特定的民族性的審美意象,成為一種潔身自好的人格象徵。
但封建文人,由於特定的時代局限性,雖然以這些花草自喻,表現自身高潔,卻往往主要是感嘆個人際遇,無奈之中難遣失意之情。如左思的《詠史》中,也有寫松的: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在,由來非一朝。
左思在這裡以松和小樹取喻,說明世胄承襲高位,俊傑沉淪下僚,鬱鬱蔥蔥的松樹卻不得不受小樹苗的遮蔽和壓抑,對此表現了不滿。但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即是說明俊傑沒有達到高位,不是因為才能平庸,而只是先天地位不同,同時在這憤憤不平之中,作者也只好做了無奈的傷感與默認。因為這裡的松只能被動地接受地勢所給予它的位置。
同樣是寫松,陳毅所寫的青松簡直和左思之松大異其趣了。陳毅也是寫逆境之松,寫遭受壓抑的大松,但在作者看來,逆境方見英雄本色,一切崇高和壯美無不在鬥爭中誕生。這裡的松不是默默地隱忍,不是被動地承受,而是在向惡勢力勇敢地抗爭。一壓一挺,這兩個擲地有聲的動詞,可謂把大松的力度傳寫得刻骨驚心!也正是因為作者認為逆境是對英雄的磨練,是對品性的鍛造,他才接著寫道: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作者相信,在經歷了風雪的滌盪和洗禮之後,就會更見其高潔本性。這其中表現了作者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也體現了他深刻的人生感悟。他相信困難是暫時的,惡勢力是要被戰勝的,斷言高潔的品性是絕對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正是這樣堅定的信念,才使這首詩通篇洋溢出飽滿的雄氣,給人啟發和激動。
總之,這首詩語言冷峻暢達,畫面鮮明生動,字少句短,更見風骨。作者始終在斬釘截鐵的用語與含蓄蘊藉內容之間,在冷峻峭拔的形象與飛揚凌厲的熱情之間,在風雪的暴虐與青松的抗爭之間製造巨大的張力,從而加大詩的藝術感染力。讀者似乎在動態的激盪中感染了松的精神、松的力量、松的品性。那正是作者的人格、作者的胸懷,也是那個時代的雄氣與豪邁。

《紅梅》

隆冬到來時,
百花跡已絕。
紅梅不屈服,
樹樹立風雪。

《幽蘭》

幽蘭在山谷,
本自無人識。
只為馨香重,
求者遍山隅。

《秋菊》

秋菊能傲霜,
風霜重重惡。
本性能耐寒,
風霜其奈何?

《含羞草》

有草名含羞,
人豈能無恥?
魯連不帝秦,
田橫刎頸死。

《亡羊》

亡羊懼岐路,
染絲悲墨子
我亦厭淡紅,
惡其亂朱紫

《長江》

有人雄今古,
游泳渡長江。
雲此得寬餘,
宇宙莽蒼蒼。

《故鄉》

公社遍故鄉,
到處是桑園。
蠶娘兩萬人,
一年八季蠶。

《吾讀》

吾讀長短句,
最喜是蘇辛。
東坡胸次廣,
稼軒力如虎。

《一閒》

志士嗟日短,
愁人知夜長。
我則異其趣,
一閒對百忙。

作者簡介

陳毅元帥像陳毅元帥像
陳毅(1901—1972),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字仲弘,原名陳世俊
1901年8月26日出生於四川樂至縣復興場張安井村,5歲讀私塾,9歲上國小。1916年考入成都甲種工業學校。
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在巴黎結識周恩來、蔡和森、李富春等,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1921年因參與組織留法學生愛國運動、占領里昂大學校園,於10月被武裝押送回國。1922年秋經蔡和森介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春到重慶,任《新蜀報》文藝副刊主筆。10月赴北京入中法大學學習,11月經顏昌頤等介紹,轉為中國共產黨員,並擔任中法大學中共支部書記。1924年加入茅盾等組織的文學研究會,並當選中法大學學生會主席。1925年任北京市學生聯合會中共黨團書記,並經組織批准參加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工作。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發生後,參與組織北京反對八國通牒大會和示威遊行,在“三·一八”慘案中幸免於難。8月受中共北方區委書記李大釗委派,回四川從事兵運工作,結識朱德
1927年春到武漢,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中共委員會書記。8月初南昌起義爆發後轉赴江西,7日在撫州(今臨川)趕上南下的起義軍,被任命為第11軍第25師第73團政治指導員。進入廣東後,奉命留守三河壩,歸朱德指揮。在起義軍主力於潮(安)汕(頭)地區失敗、起義領導人分散撤離、部隊處於混亂狀態的危急時刻,他挺身而出,協助朱德重新編組部隊,轉戰閩粵贛湘邊界地區,同時對部隊進行思想和組織紀律整頓,開展民眾工作,支持農民運動,建立統戰關係,並把一部分黨團員分配到連隊,加強基層政治工作,使部隊得到休整和穩定,保存了革命的力量。
1928年1月參與領導湘南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黨代表。3月兼任中共郴縣縣委書記、湘南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深入各鄉發動民眾,建立蘇維埃政權和地方武裝。4月同朱德率起義部隊到井岡山,在寧岡縣礱市和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先後任第12師師長、紅4軍軍委書記、前委書記等職,並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委員,參與領導創建和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7月受湖南省委指示,率第28、第29兩個主力團前往湘南。後在國民黨軍圍攻下遭受損失,撤回井岡山
1929年
淮海戰役中,陳毅(右2)與粟裕等合影淮海戰役中,陳毅(右2)與粟裕等合影
1月起隨紅4軍主力轉戰贛南、閩西,任第1縱隊黨代表。6月任紅4軍政治部主任、代理前委書記,主持中共紅4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被選為前委書記。8月赴上海參加中共中央軍事會議,向中央提交《關於朱德、毛澤東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等檔案,對紅4軍的發展歷史、戰略戰術、組織編制、政治工作等作了詳實介紹,支持毛澤東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紅軍行動策略和用無產階級思想建軍的主張,受到中央重視。被指定參加以周恩來為召集人的“三人委員會”,並代中共中央起草了給紅4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來信”),經周恩來審定、中央通過後,帶回紅4軍向前委傳達,同時請回毛澤東主持前委工作。12月協助毛澤東召開中共紅4軍第九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建黨建軍的綱領性文獻《古田會議決議》。1930年起任紅6軍(後改為紅3軍)政治委員、紅22軍軍長、中共贛西南特區委書記、江西軍區總指揮兼政治委員等職,參與領導中央蘇區建設和反“圍剿”鬥爭。因功績卓著,曾兩次獲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頒發的紅星獎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第一方面軍主力長征,他因腿傷未愈被留在蘇區堅持鬥爭,任中共蘇區中央分局委員、軍委分會委員、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在國民黨軍對蘇區紅軍和民眾瘋狂屠殺、嚴密清剿和內部出現叛徒的艱難形勢下,與中央分局書記項英根據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的指示,制定切合實際的鬥爭策略,領導紅軍和游擊隊突出重圍,實現由集中作戰到分散游擊的轉變。此後,在同中央失去聯繫、國民黨軍進行頻繁“清剿”和嚴密經濟封鎖的情況下,率部風餐露宿,晝伏夜行,依靠贛粵邊人民民眾,堅持武裝與非武裝鬥爭、合法與非合法鬥爭、秘密鬥爭與游擊戰爭相結合,同敵人周鏇於各游擊區。1936年冬,在梅嶺被國民黨軍圍困20餘日,寫下《梅嶺三章》的絕筆,表示為革命犧牲的信念。到1937年國共合作抗戰的局面來臨,領導贛粵邊軍民堅持了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保存了南方的革命火種和一批戰鬥骨幹。
1937年9月
陳毅與毛澤東陳毅與毛澤東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先後在贛州、南昌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合作抗日的談判。後赴湘贛、皖浙贛等游擊區傳達中共中央指示,動員紅軍游擊隊下山整編。湘贛邊區省委書記譚余保不明情況,險些將其錯殺。新四軍成立後,任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委員、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新四軍第1支隊支隊長。1938年5月在南陵召開第1支隊幹部會議,確立貫徹中共中央關於獨立自主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的方針。隨後率部挺進江南敵後,與第2支隊協力開闢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游擊根據地,先後進行新豐、新塘、句容、珥陵等戰鬥。1939年起執行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在南京、上海之間機動靈活地打擊日偽軍,先後取得東灣、延陵等戰鬥的勝利。6月以主力一部攻占滸墅關,截斷京滬鐵路(南京─上海),火燒虹橋機場,轟動上海,擴大了新四軍的政治影響。11月第1、第2支隊合併為江南指揮部,任指揮。1940年7月率江南主力挺進蘇北,成立蘇北指揮部並任指揮。遵照中共中央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的原則,制訂並貫徹了滅敵、反韓(反共頑固派韓德勤)、聯李(地方實力派李明揚等)的策略方針。10月與粟裕等指揮黃橋戰役,殲滅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主力1萬餘人,掃除蘇北抗戰障礙,在鹽城與南下八路軍會師,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11月,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任副總指揮並代理總指揮。同月,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呈送《關於蘇北統戰工作的經過與主要經驗》的報告,得到中央肯定並轉發全軍。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奉命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任代理軍長,同政治委員劉少奇等將華中9萬兵力整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實現了新四軍在組織和指揮上的統一。先後發表《論建軍工作》、《論軍事建設》,總結經驗教訓,領導部隊整訓,推動部隊以加強黨的領導為中心環節的全面建設。2月組織指揮討逆戰役,殲投降日軍的國民黨軍李長江部5000餘人。7月領導鹽阜區反“掃蕩”,組織指揮蘇中、蘇北部隊突襲敵後方,一個月內作戰135次,殲日偽軍3000餘人,打破敵人妄圖消滅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領導機關的計畫。10月成功地組織指揮陳道口戰役,進一步溝通了鹽阜、淮海和皖東北根據地的聯繫。
1942年春劉少奇返延安後,代理軍委分會書記,全面貫徹中共中央的方針,領導新四軍堅持華中敵後抗戰,指揮各部挫敗日偽軍的“掃蕩”、“清鄉”,採取統一戰線和軍事鬥爭相結合的方法,克服了困難,壯大了部隊,鞏固發展了抗日根據地。1943年10月在軍委分會會議上,遭受新四軍代政委饒漱石的錯誤批判,此即“黃花塘事件”。11月奉毛澤東指示啟程回延安,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944年3月到延安後參加整風學習。1945年春參加中共“七大”的籌備工作,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8月任新四軍軍長、中共中央華中局副書記。
抗日戰爭勝利
陳毅與周恩來陳毅與周恩來
後,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副書記、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山東野戰軍司令員。1945年10月到達臨沂,指揮所部發起津浦路阻擊戰,阻止國民黨軍北上搶奪勝利果實。至1946年1月上旬,共殲國民黨軍2.8萬人,受降日軍4000人,遲滯了國民黨軍北進。1946年6月指揮進行自衛反擊戰,殲滅山東境內鐵路沿線殘存偽軍3萬餘人,先後解放德州、泰安、棗莊、周村、張店、膠縣、高密、即墨等城鎮,使山東解放區迅速擴大。7月起統率山東、華中兩大戰略區部隊,抗擊50萬國民黨軍對華東解放區的大舉進攻。1947年1月起任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併組建的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司令員,同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等一起先後組織實施宿北、魯南、萊蕪等戰役,沉重打擊了國民黨軍,奪取了華東戰場的主動權。當國民黨軍集中主力重點進攻山東時,又組織指揮了泰蒙、孟良崮等戰役,殲敵精銳主力整編第74師等部。同年6月底,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關於轉入戰略進攻的部署,實行分兵作戰。8月率野戰軍主力一部轉戰魯西南,9月取得沙土集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魯西南作戰的局面。隨即挺進豫皖蘇地區,與劉(伯承)鄧(小平)野戰軍及陳(賡)謝(富治)集團密切配合,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中原地區大量殲敵,迫使國民黨軍陷於被動地位,對扭轉全國戰局起了決定性作用。11月赴陝北參加中央會議,途中應邀在晉察冀、晉綏等地作報告,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軍事思想和華東野戰軍一年多來的作戰經驗。其中介紹運動戰戰術和改造俘虜工作的內容生動活潑,富有創見。1948年5月,在保留華東軍政職務的同時奉命調往中原戰區,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書記、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配合南下的劉伯承鄧小平鞏固中原解放區,保障中原野戰軍的後勤供應。11月參與組織指揮淮海戰役,為總前委常委。
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第三書記,與鄧小平等統一指揮渡江作戰。在實施上海戰役前,為做好接收上海的各項準備工作,于丹陽主持軍政幹部訓練班,提出“軍隊不入民宅”等入城紀律,作為送給上海人民的“見面禮”。5月下旬上海及東南廣大地區解放後,兼任上海市軍管會主任和市長。
新中國
陳毅與周恩來、宋慶齡合影陳毅與周恩來、宋慶齡合影
成立後,繼續擔任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部隊解放東南沿海島嶼,剿滅國民黨殘餘武裝和土匪,組建華東空軍、上海防空軍。同時,為穩定上海局勢、打擊不法奸商和流氓勢力、恢復工業生產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他依靠工人階級,團結愛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民主人士建設新上海,領導上海人民自力更生、戰勝國內外敵人的破壞和封鎖,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上海在新中國初期的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援了國防建設和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底出席軍事系統高幹會議,作關於堅持部隊政治工作制度的發言。會後,與羅瑞卿譚政一起主持審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1954年國中共七屆四中全會前後,堅持原則立場,揭露饒漱石的分裂活動,維護了中央的團結。9月調中央工作,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8年以後兼任外交部部長,以主要精力從事新中國外交工作。堅持獨立自主、反帝反霸的方針,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先後同阿富汗巴基斯坦緬甸等國完成了邊界劃定,陪同周恩來等多次出訪亞非國家,與法國等西方大國建交,發展與日本民間的友好往來,打破了美國的封鎖。
在1961年
陳毅詩詞選集 封面陳毅詩詞選集 封面
出席解決寮國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和1965年9月北京中外記者招待會上,樹立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威望,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與此同時,仍繼續參與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被誣陷為“二月逆流”成員,遭到嚴重迫害,被下放到石家莊工廠勞動。
1969年4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當年受毛澤東、周恩來委託,和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一起,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國際形勢,向中共中央提出打開對外工作新局面的戰略性建議,為以後的中美關係正常化、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2年1月6日因患腸癌,在北京逝世;1月10日,毛澤東主席與西哈努克等親自出席追悼會,肯定“陳毅同志是一個好同志”。
陳毅同志文武兼備博學多才,堪稱一代儒將,著有大量政治、軍事論文和詩詞,分別被收入《陳毅軍事文選》和《陳毅詩詞選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