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毛澤東關於當代中國革命戰爭和軍隊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基本組成部分包括人民軍隊、人民戰爭以及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革命武裝鬥爭歷史經驗的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產生背景及過程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在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下,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解體,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為了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內反動統治階級的壓迫,從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到辛亥革命,接連不斷地進行革命武裝鬥爭。然而,這些鬥爭最終都歸於失敗。歷史事實證明,農民、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都不能正確地解決中國革命武裝鬥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只有在中國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並且獨立地領導革命武裝鬥爭之後,才逐漸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軍事理論體系,從而引導中國革命通過武裝鬥爭走向勝利。
1921年,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成立。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綱,原則提出了用革命手段推翻舊政權的歷史任務。蔡和森、周恩來於1922年相繼在黨的刊物上提出“完全解除舊支配階級的武裝”和“沒有革命軍,軍閥是打不倒的”等正確主張。第一次國共合作以後,大批共產黨員進入設立在廣州黃埔的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工作和學習(見黃埔軍校),黨並逐漸掌握了一部分軍隊,先後參加了1925年舉行的兩次東征和1926~1927年的北伐戰爭。這是中國共產黨參加組織軍隊和從事戰爭的重要嘗試。然而,徹底地認識武裝鬥爭在中國革命中的極端重要性,還是在蔣介石、汪精衛於1927年4月和7月相繼發動反革命政變,使大革命遭到慘重失敗以後。
在中國革命歷史發生轉折的緊要關頭時,毛澤東於1927年7月4日在中共中央常委擴大會議上,針對陳獨秀的右傾主張,提出“不保存武力則將來一到事變,我們即無辦法”的意見,主張“上山”,“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同年8月7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召開的漢口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上,要求當時的黨中央放棄同國民黨合作的一切希望,改變專做民眾運動,獨不做軍事運動的方針,提出“今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論斷。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進入了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新時期 (見彩圖)。這一天就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紀念日。接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地相繼發動武裝起義。同年9月,毛澤東組織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在起義遭受挫折的情況下,毛澤東果斷地領導起義部隊向反動統治比較薄弱的農村進軍,在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和由湘南農軍組成的部隊到井岡山會師(見彩圖)。不久,毛澤東同朱德等總結這一時期的革命鬥爭經驗,概括出以游擊戰爭“十六字訣”為主要內容的紅軍作戰原則。在此之後,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人民軍隊的基本建軍原則,指出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客觀規律,提出中國革命必須走以農村包圍城市、 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這些理論,他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早期著作中就有精闢的闡述。從1930~1931年,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二、三次反“圍剿”作戰中,毛澤東實施正確的指揮,勝利地粉碎敵人的進攻,鞏固和發展了位於贛南閩西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並進一步提出了人民戰爭的一系列作戰原則。以上這些,奠定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礎。
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使黨中央和紅軍能克服長征中的一切艱難險阻,勝利到達陝北,並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實現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和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相繼發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論新階段》、《戰爭和戰略問題》等長篇軍事論著,還發表了《實踐論》、《矛盾論》等包含著豐富軍事內容的重要哲學著作。在上述著作里,毛澤東系統地闡述了關於人民軍隊、人民戰爭以及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的理論和原則,提出研究和指導戰爭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著重解決了關於戰略防禦,以及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和抗日戰爭的指導路線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其軍事思想已經在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標誌著毛澤東軍事思想作為一個科學體系已經建立起來。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同朱德、周恩來等組織指揮了一系列重要戰役,尤其是遼瀋、淮海、平津、渡江等大規模戰役,並且根據新的經驗撰寫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三個月總結》、《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十大軍事原則等著作。這樣,毛澤東軍事思想不但有了戰略防禦的系統理論,而且有了關於戰略進攻、戰略決戰和戰略追擊的系統理論,標誌著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科學體系有了重大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毛澤東根據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階段的總任務,提出了將人民軍隊建設成為強大的現代化國防軍的歷史任務,著重總結了抗美援朝期間同當時具有世界第一流現代化裝備的敵人進行作戰的經驗,闡述了在現代條件下進行人民戰爭的若干新的軍事原則,並且領導制定了保衛社會主義祖國、準備進行反侵略戰爭的戰略方針。毛澤東軍事思想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繼續得到發展。主要內容
毛澤東軍事思想作為一個科學體系,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毛澤東軍事思想把建立一支人民的軍隊作為武裝鬥爭的首要問題提出。毛澤東認為:“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他要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充分認識人民軍隊在革命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的過程中,奪取政權離不開武裝鬥爭,革命的主要的鬥爭形式是
戰爭,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各種民眾鬥爭和民眾組織都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但這些鬥爭和組織都是為著革命戰爭的。毛澤東軍事思想系統地解決了把一支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隊伍,建設成為無產階級性質的、同人民民眾保持密切聯繫的、具有嚴格組織紀律和高度軍事素養的新型人民軍隊的理論、方針和原則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為了維護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而建立而戰鬥的,它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這支軍隊的唯一宗旨和根本屬性。它永遠是一支戰鬥隊,也擔負著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工作隊、生產隊任務(見三大任務)。這支軍隊作為忠實執行中國共產黨政治綱領的鬥爭工具,必須置於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之下,堅持黨指揮槍的原則,而絕不允許槍指揮黨。在軍隊中建立的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是各級部隊的領導核心;各級黨委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是中國共產黨對軍隊實施領導的根本制度。毛澤東把民眾路線系統地運用於軍隊建設的各個方面,成功地建立了有領導的民主制度,實行政治民主、軍事民主和經濟民主(見三大民主),保證官兵一致、上下一致;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尊重政府,愛護人民,使人民民眾把這支軍隊看成是自己的子弟兵,保證軍民一致,從根本上改變了舊式軍隊與人民對立的現象。這支軍隊建立了強有力的革命政治工作,推行進步的政治教育,造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以保證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保證軍隊各時期任務的順利進行,保證軍政首長命令指示的付諸實施,保證全體官兵充分發揮為人民而戰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保證軍隊各項任務的勝利完成(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毛澤東軍事思想強調人民軍隊要從低級階段逐步向高級階段發展,提出了加強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歷史任務,重視發展新式武器,要求不斷用好的武器和新的技術裝備這支軍隊,進行嚴格的訓練;努力提高軍事水平、政治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加強戰備,增強作戰能力,隨時能夠抵禦外敵入侵,維護國家安全。
②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於人民戰爭的思想。毛澤東認為,革命戰爭是民眾的戰爭,人民民眾是戰爭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是革命戰爭的主體和勝利之本。動員民眾參加戰爭,依靠民眾進行戰爭,就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條件,從而能贏得革命戰爭的勝利。在經濟落後的中國,只有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把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成為發動民眾、擴大武裝、準備幹部、發展生產和支持長期戰爭的戰略基地,並向全國作波浪式推進,才能取得全國性勝利。在武裝力量方面,人民軍隊是進行人民戰爭的骨幹力量,同時實行主力兵團和地方兵團相結合,正規軍和游擊隊、民兵相結合,武裝民眾和非武裝民眾相結合的體制,這樣就能最有效地發揮全體軍民的戰爭偉力。實行人民戰爭,還要把武裝鬥爭這個主要鬥爭形式同其他許多必要的鬥爭形式直接或間接地結合起來,就是說,把武裝鬥爭同工人的鬥爭,同農民的鬥爭(這是主要的),同青年的和婦女的鬥爭,同經濟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鬥爭,同合法的和非法的鬥爭,在全國範圍內配合起來。要儘可能多地擴大自己的同盟軍,團結最大多數的人民革命力量,孤立和打擊敵人,推動革命戰爭的發展。
③毛澤東軍事思想包括一整套適合中國情況的、以靈活機動為特點的獨特的戰略戰術。這是中國人民軍隊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經過長期革命戰爭實踐的鍛鍊所形成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在作戰指導上從來不拘一格,強調一切從敵我雙方實際情況出發,主動、靈活地使用自己的力量,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有什麼槍打什麼仗,對什麼敵人打什麼仗,在什麼時間地點打什麼時間、地點的仗;利用敵方的一切矛盾,孤立和打擊敵人,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敵變我變。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要求人民軍隊自覺地貫徹“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爭目的。防禦時,要實行積極防禦,反對消極防禦。在戰略上實行內線的持久的防禦戰,在戰役戰鬥上實行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是戰略防禦階段必須遵循的原則。通過戰役、戰鬥的進攻戰,轉變敵優勢、己劣勢的力量對比,把戰略防禦導向戰略進攻。同時,進行軍事戰略轉變,要適時轉換和採用恰當的作戰形式。就戰爭全過程而言,運動戰是大量殲滅敵人、解決戰爭命運的基本作戰形式。陣地戰是消耗敵人和殲滅敵人的重要作戰形式。在中國革命戰爭中,陣地戰在戰略防禦階段主要是執行阻擊和鉗制敵人的任務,以配合和輔助運動戰;在戰略進攻中,則要執行攻殲據守城市之敵、奪取地方的重要任務。游擊戰是從戰略、戰役、戰術上配合正規戰的不可缺少的作戰形式。根據戰爭各時期、各階段、各地區的具體任務和實際情況,把運動戰、陣地戰和游擊戰三種作戰形式有機結合起來,互相協同,是作戰指導的重要任務。戰場作戰的基本方針是殲滅戰,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力求避免打消耗戰。強調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大膽迂迴包圍和穿插分割,力求全殲和速決,不使敵人漏網。在特殊情況下則給敵以殲滅性打擊,即殲滅敵人一部兵力,擊潰敵人另一部兵力。為實現殲滅戰,必須審慎地選擇打擊方向和殲擊目標,揀弱的打,先打分散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強大之敵。對於初戰持慎重態度,要求不打則已,打則必勝。在決戰問題上,執行有利的決戰,避免不利的決戰。進攻時防止冒險主義,防禦時防止保守主義,退卻時防止逃跑主義。實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還要求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重視後勤保障和軍隊的適時休整。毛澤東指出,這些戰略戰術都是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之上的,只有革命軍隊才能夠有效地運用它。
④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指導中國革命而形成的戰爭觀和方法論,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論基礎。毛澤東軍事思想對戰爭起源、戰爭性質、戰爭目的、現代戰爭根源,以及無產階級對於戰爭的態度等問題作了精闢的闡釋。毛澤東指出,戰爭是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鬥爭形式。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自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質的戰爭。然而,戰爭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政治,而是流血的政治。政治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再也不能前進了,於是爆發戰爭,用以掃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礙。毛澤東認為,在階級社會中,革命和革命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會發展的飛躍。無產階級反對一切阻礙社會進步的非正義戰爭,擁護一切推動社會發展的正義戰爭,支持和參加正義戰爭是為了最終消滅戰爭,不要槍桿子必須拿起槍桿子。毛澤東認為,戰爭是力量的競賽,戰爭力量是物質因素與精神因素的結合物。軍事家不可能超越既定的客觀物質基礎(作戰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自然諸條件)去企求戰爭的勝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須在既定的客觀物質基礎上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使客觀物質基礎所提供的勝利可能,轉變為勝利的現實,人的能動作用是最活躍的因素。在認識戰爭的制勝因素問題上,既要防止過分誇大精神作用的唯意志論,又要防止過分誇大物質作用的機械論。毛澤東指出,從本質上和從長遠上看,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應從這點上建立無產階級的戰略思想;另一方面,它們又是活老虎、鐵老虎、真老虎,應從這點上建立無產階級的策略思想和戰術思想。在反動勢力強大而革命力量弱小的條件下,革命人民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經過主觀能力的活躍,是能夠逐漸轉變雙方力量對比,最後獲得革命戰爭勝利的。毛澤東強調指出,戰爭現象較之其他社會現象更帶所謂“蓋然性”,然而,戰爭也是一種物質的運動現象,是有規律的,戰爭規律也是可以認識的。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規律,並且套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是進行正確的作戰指導的基本方法。從實際出發研究戰爭和指導戰爭,不但要求熟識和運用一般的戰爭規律,尤其要求熟識和運用特殊的戰爭規律,著眼於特點和著眼於發展,善於按照運動著發展著的戰爭情況,靈活地使用兵力和變換戰法,防止作戰指導上不區分時間、地域、性質差別的教條主義或經驗主義。作戰指導要有戰略頭腦和全局觀念,善於關照全局,掌握關節,抓住戰略樞紐部署戰役,抓住戰役樞紐部署戰鬥,以局部服從全局。作戰過程中,要在周密組織偵察的基礎上,進行客觀的判斷,定下正確的決心,建立合理的部署,並根據客觀情況的實際變化,及時修正決心,積極機斷行事,實現作戰指導上的主動性、靈活性和計畫性。這些,都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辯證法運用於作戰指導的重要表現。
⑤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就是一切從戰爭的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研究戰爭和指導戰爭。毛澤東以回答和解決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和理論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中國的客觀實際,成功地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運用到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爭指導上。毛澤東軍事思想作為戰爭實踐的理論升華,源於實踐,指導實踐,並接受實踐的檢驗。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在同中國共產黨內的以脫離實際為特點的各種錯誤傾向作鬥爭,並深刻總結這方面的歷史經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種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品格,正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突出特徵。
毛澤東軍事思想不只是毛澤東個人智慧的產物,它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它又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的共同創造。中國革命戰爭是在若干彼此分割、互不相連的地方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紅色割據”區域,發展到抗日戰爭時期的各抗日民主根據地,再發展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各解放區,雖然革命根據地在不斷擴大,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革命力量是處於被敵人分割的狀態。在這種鬥爭環境中,各革命根據地不僅各自創造了適應地區特點的豐富多彩的鬥爭手段,而且造就了一大批能夠獨當一面的革命領袖人物。中國共產黨的許多領導人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之中有的同毛澤東一起起草過軍事文獻;有的參加過重大決策的討論,其卓越見解被概括於毛澤東起草的軍事文獻之中;有的發表過自己的軍事論著,對毛澤東軍事思想進行了深刻的闡釋和必要的補充。全黨、全軍和全體革命人民在規模空前的人民戰爭中所顯示出來的聰明才智,成為毛澤東軍事思想最寶貴的源泉。中國革命戰爭的豐富實踐經驗,成為毛澤東軍事思想最深厚的基礎。毛澤東則是中國無產階級軍事理論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
意義和影響
毛澤東軍事思想繼承和發展了古代、近代和現代的中外優秀軍事理論,尤其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K.馬克思和F.恩格斯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創立無產階級關於戰爭和軍隊的學說,奠定了無產階級軍事理論的基礎。В.И.列寧研究了帝國主義時代的戰爭問題,把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推進到新的階段。И.В.史達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理論也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貢獻。毛澤東軍事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條件下,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武裝鬥爭的指導問題,尤其是在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道路,建設以農民為主體的軍隊,實行積極防禦和靈活運用戰略戰術,以及在人民民主專政條件下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等重要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理論,成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理論寶庫中具有中國特色的最新財富。
恩格斯曾經指出:“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 206頁)毛澤東軍事思想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變革的產物,當然不能不受到特定歷史條件的限制。學習和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必須從毛澤東軍事思想整個體系中去獲得正確的理解。認識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神實質,掌握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本原理,特別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研究戰爭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那些針對當時革命戰爭實踐所作的具體結論,在一定的歷史範圍內,它們是適用的,超出一定的歷史範圍,就可能不再適用。對毛澤東軍事思想採取教條主義的態度,把具體結論當作普遍真理而機械移用,無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有害的,也是毛澤東本人所堅決反對的。毛澤東軍事思想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為我們開闢了進一步認識和發展無產階級軍事理論的廣闊道路。毛澤東逝世之後,毛澤東軍事思想在新的軍事實踐中繼續得到發展。
科學含義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毛澤東關於中國革命戰爭、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以及軍事領域一般規律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它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歷史經驗的升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及其軍隊長期軍事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的精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軍隊建設、國防建設和反侵略戰爭的指導思想”。
這一定義不僅科學地揭示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本內涵,而且充分反映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本質特徵。
本質特徵
1、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2、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及其軍隊長期軍事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
3、毛澤東軍事思想植根於深厚的中華文化沃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的精華;
4、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軍隊建設、國防建設和反侵略戰爭的指導思想;
5、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地位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軍事理論。它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它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在新中國成立後又繼續指導了中國的國防建設、抗美援朝戰爭和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國防現代化建設和未來反侵略戰爭的指針。它不僅在中國軍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軍事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毛澤東軍事思想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主要體現在:
第一,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第二,解決了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人民軍隊問題。
第三,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的人民戰爭思想。
第四,制定了一整套適合中國革命戰爭特點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第五,系統地闡述了無產階級的戰爭觀和方法論。
第六,建立了一整套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理論。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中國的無產階級軍事理論。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土地革命戰爭、坑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中國革命戰爭勝利的光輝記錄,中國革命戰爭的偉大勝利,充分肯定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歷史地位。建國以後,它又指引中國人民取得了國防現代化建設、抗美援朝戰爭和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偉大勝利。毛澤東軍事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軍事理論。它的基本理論,特別是那些反映了事物本質規律的原理、原則,具有長過的普遍的指導意義。它對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未來反侵略戰爭將繼續發揮指導作用。毛澤東軍事思想從它形成之日起,就受到國外的注意。在中國革命戰爭取得勝利後,毛澤東軍事思想更是受到世界各方面人士的重視。許多人對它進行研究和學習,它已經越出國界,成為世界軍事理論研究的重要對象。六七十年代,毛澤東軍事思想在第三世界廣泛傳播,成為許多國家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強大思想武器。毛澤東軍事思想在世界軍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當代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軍事思想。
精髓
就是一切從戰爭的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研究戰爭和指導戰爭。毛澤東以回答和解決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和理論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中國的客觀實際,成功地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運用到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爭指導上。毛澤東軍事思想作為戰爭實踐的理論升華,源於實踐,指導實踐,並接受實踐的檢驗。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在同中國共產黨內的以脫離實際為特點的各種錯誤傾向作鬥爭,並深刻總結這方面的歷史經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種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品格,正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突出特徵。
毛澤東軍事思想不只是毛澤東個人智慧的產物,它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它又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的共同創造。中國革命戰爭是在若干彼此分割、互不相連的地方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紅色割據”區域,發展到抗日戰爭時期的各抗日民主根據地,再發展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各解放區,雖然革命根據地在不斷擴大,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革命力量是處於被敵人分割的狀態。在這種鬥爭環境中,各革命根據地不僅各自創造了適應地區特點的豐富多彩的鬥爭手段,而且造就了一大批能夠獨當一面的革命領袖人物。中國共產黨的許多領導人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之中有的同毛澤東一起起草過軍事文獻;有的參加過重大決策的討論,其卓越見解被概括於毛澤東起草的軍事文獻之中;有的發表過自己的軍事論著,對毛澤東軍事思想進行了深刻的闡釋和必要的補充。全黨、全軍和全體革命人民在規模空前的人民戰爭中所顯示出來的聰明才智,成為毛澤東軍事思想最寶貴的源泉。中國革命戰爭的豐富實踐經驗,成為毛澤東軍事思想最深厚的基礎。毛澤東則是中國無產階級軍事理論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
科學含義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毛澤東關於中國革命戰爭、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以及軍事領域一般規律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它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歷史經驗的升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及其軍隊長期軍事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的精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軍隊建設、國防建設和反侵略戰爭的指導思想”。
這一定義不僅科學地揭示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本內涵,而且充分反映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本質特徵。
指導意義
一,毛澤東軍事思想把中國軍事思想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階段,是中國革命戰爭勝利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指南;
二,毛澤東軍事思想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寶庫;
1,系統地論述了關於研究和指導戰爭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2,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
3,科學地提出了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
4,制定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三,毛澤東軍事思想在世界上廣為傳播,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產生,標誌著中國無產階級軍事理論的確立
五,毛澤東思想是我軍打贏高技術戰爭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