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蘇區中央分局

中共蘇區中央分局

中共蘇區中央分局是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時,中共中央決定留下紅軍第24師及地方武裝共1.6萬餘人和部分黨政工作人員,在中央蘇區及其鄰近地區堅持鬥爭。成立中共蘇區中央分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中央軍區其中之一,項英任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任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領導中央蘇區和閩浙贛蘇區的鬥爭。

發展

中共蘇區中央分局遺址中共蘇區中央分局相關遺址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國民黨軍繼續向中央蘇區腹地進攻,紅24師和地方武裝先掩護紅軍主力轉移,後在瑞金、會昌、雩都、寧都四縣之間地區進行的陣地防禦作戰中,因寡不敵眾,遭受很大損失,蘇區的全部縣城和廣大鄉村被敵占領。

1935年2月,中共蘇區中央分局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決定改變鬥爭方式,將紅24師及地方武裝分散到中央蘇區及其鄰近地區轉入游擊戰爭。部隊在分散突圍過程中,大部損失:何叔衡賀昌阮嘯仙毛澤覃萬永誠李賜凡李天柱等在戰鬥中犧牲;瞿秋白、劉伯堅被捕後英勇就義;項英、陳毅以及贛南軍區司令員蔡會文、贛南少共省委書記陳丕顯率300餘人先後轉移到贛粵邊,同李樂天、楊尚奎領導的部隊會合;中央分局委員陳潭秋和鄧子恢、譚震林率100餘人轉移到閩西地區,同張鼎丞領導的部隊會合。在此前後,留在其他蘇區的紅軍和游擊隊還有:湘贛蘇區地方武裝5個獨立團;鄂豫皖蘇區紅軍第28軍;閩浙贛蘇區的紅軍第30師及地方武裝1000餘人;紅10軍團轉至浙南的餘部組成的挺進師;湘鄂贛蘇區紅軍第16師和游擊隊等。

中央蘇區及其他蘇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就地開展鬥爭,在國民黨軍絕對優勢兵力的“圍剿”“清剿”下,處於被包圍被分割的狀態,與中共中央、中央分局失去了聯繫,後來即分別活動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和廣東八省範圍內,逐步形成15支獨立作戰的紅軍和游擊隊。即:項英、陳毅和李樂天等領導,依託油山山區,活動在大庾、南雄、龍南等地的贛粵邊紅軍游擊隊;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領導,活動在龍巖、上杭、南靖等地的閩西紅軍第8、第9團和游擊隊;鍾得勝、彭勝標等領導,依託大柏地山區,活動在瑞金、長汀、會昌等地的閩贛邊紅軍游擊隊;關英、唐在剛等領導,依託鄣公山區,活動在德興、婺源、浮梁等地的皖浙贛邊紅軍游擊隊;粟裕、劉英等領導,活動在江山、衢州、溫州等地的浙南紅軍挺進師;黃道等領導,依託武夷山區,活動在崇安、建甌、政和等地的閩北紅軍獨立師和游擊隊;葉飛等領導,依託太佬山區,活動在古田、福安、慶元等地的閩東紅軍獨立師;譚余保等領導,依託武功山區,活動在永新、萍鄉、茶陵等地的湘贛邊紅軍獨立團;彭林昌、蔡會文、周里等領導,活動在桂東、宜章、安仁等地的湘南紅軍游擊隊;高敬亭等領導,依託大別山區,活動在潛山、黃安、商城等地的鄂豫皖邊紅軍第28軍;張星江、王國華、周駿鳴等領導,依託天目山區,活動在確山、信陽、桐柏等地的鄂豫邊紅軍游擊隊;傅秋濤、嚴圖閣等領導,依託幕阜山區,活動在崇陽、修水、通城等地的湘鄂贛邊紅軍第16師;黃會聰等領導,活動在雲霄、漳浦、詔安等的閩粵邊紅軍獨立第3團和游擊隊;王於潔、劉突軍等領導,活動在福清、莆田、仙遊等地的閩中紅軍和游擊隊。以及馮白駒等領導,依託母瑞山區,活動在海南島瓊山、澄邁、崖縣等地的瓊崖紅軍游擊隊。

歷史意義

南方八省15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堅持了長達三年的游擊戰爭,牽制了大量國民黨軍,在戰略上配合了主力紅軍的行動,完成了中共中央賦予的任務,造就了一批英勇善戰的幹部,保存了一支經過嚴峻考驗的骨幹隊伍,為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毛澤東高度評價說:“這是我們和國民黨十年血戰的結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戰爭在南方各省的戰略支點”。

堅持戰鬥

1935年2月13日,正在長征途中的中共中央向蘇區中央分局發出十萬火急的《關於堅持游擊戰爭的指示》,要求留守在蘇區的紅軍部隊堅持游擊戰爭。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國民黨軍隊大兵壓境,步步緊逼。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在這乾鈞一發的緊要關頭,中共中央決定,主力紅軍撤離中央蘇區,同時決定,由項英、(lssdjt.cn)陳毅、(lssdjt.cn)陳潭秋賀昌瞿秋白等人組成蘇區中央分局,統一領導留在蘇區的紅軍、政府機關幹部和傷病員,共三萬多人。面對50萬強敵的重重包圍,留守紅軍浴血苦戰,損失慘重。當蘇區中央分局在苦苦思索怎樣才能堅持下去的時候,中共中央在1935年2月13日發出了這個指示,猶如撥雲見日,及時為留守紅軍指明了方向。三萬兵馬化整為零,分成九路,衝破敵人的包圍圈,轉入山地游擊戰爭。這裡是廣東和江西兩省的界山。突圍出來的紅軍陸續在這裡集中,共有1400多人。加上蘇區以外的地方,在南方,共有十五個游擊區,紅軍部隊就分散在這些游擊區堅持戰鬥。鬥爭是艱難而殘酷的。國民黨軍隊幾乎每天都在圍剿,他們想盡種種辦法,要把紅軍游擊隊困死、餓死、凍死。在最危急的時候,陳毅寫下了豪情萬丈的不朽詩篇《梅嶺三章》:“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依靠了這種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依靠了人民冒著生命危險的支持,依靠了黨中央《關於堅持游擊戰爭的指示》的正確策略,南方的游擊區度過了難以想像的困境,堅持下來。全面抗戰開始後,根據國共雙方達成的協定,南方八省區的紅軍游擊隊1萬餘人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征塵未洗的將士們,又走上了抗日的戰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民族抗戰。星星之火,迅速發展為燎原之勢。


盤點當代中共組織機構(二)

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範,開闢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陝甘寧邊區保全司令部
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
中共鄂中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前方分會
中共平漢線省委
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軍事委員會
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
瓊崖紅軍游擊隊司令部
中共山東省委
中共陝甘寧省委
陝甘寧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陝甘省委
陝甘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陝北省委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
中共鄂豫陝特別委員會
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閩西南軍政委員會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閩西軍政委員會
鄂陝游擊總司令部
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
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
陝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粵邊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
中共鄂豫陝省委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
中共山西工作委員會
湘鄂川黔省軍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
中共蘇區中央分局
中共閩粵邊特別委員會
湘鄂川黔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鄂川邊工作委員會
川陝省游擊總指揮部
贛南軍區
閩贛省蘇維埃政府
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
川陝省軍區指揮部
閩贛軍區
閩贛省革命委員會
中共閩贛省委
陝甘邊革命委員會
中共陝甘邊特別工作委員會
川陝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川陝省委
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
閩浙贛軍區
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
中共閩浙贛省委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
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
湘鄂贛省軍區
鄂豫邊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
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
鄂豫邊區臨時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邊區臨時省委員
閩粵贛軍區
湘贛省軍區
中共湘鄂西省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省委員會
江西軍區
鄂豫邊臨時軍事委員會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
中共湘南特別委員會
湘贛省蘇維埃政府
湘鄂贛省軍事部
中共湘贛省委
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贛臨時省委
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鄂贛省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
湘鄂西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湘鄂西臨時省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省委
中共鄂豫皖臨時省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
中共湘鄂贛特區委員會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
鄂豫皖特區革命軍事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皖特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東南特別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臨時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皖特區臨時特別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邊軍事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邊特別委員會
鄂豫皖邊臨時軍事委員會
贛東北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東北省委
中共鄂豫邊區特別委員會
鄂東工農革命委員會
鄂豫皖邊區紅色補充軍總指揮部
湘鄂西聯縣政府軍事委員
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
中共湘鄂西特別委員會
京漢行動委員會
贛東北行動委員會
贛東北革命委員會
中央行動委員會
中共湘北特別委員會
湖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東北特別委員會
中共工農紅軍第二軍團前敵委員會
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
東江蘇維埃政府
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
中共鄂豫皖邊特別委員會
左江革命委員會
中共左江特別委員會
鄂豫邊區革命委員會
右江蘇維埃政府
中共紅七軍前敵委員會
中共右江特別委員會
信江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邊特別委員會
中共瓊崖臨時特別委員會
湘鄂贛邊暴動委員會
中共鄂東北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特別區委員會
中共信江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
瓊崖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西前敵委員會
中共湘贛邊界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華中局
華中軍區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
膠東軍區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
中共中央東南局
福建軍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中共中央東南分局
湘南蘇維埃政府
濱海軍區
淮南軍區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
蘇南軍區
中共中央北方局
河南軍區
陝甘寧邊區政府
中共中央中原局
西北軍區
華北人民政府
中原軍區
東北軍區
冀南軍區
華東軍區
華北軍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