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蘇維埃政府

湘南蘇維埃政府

湘南第一個蘇維埃政府——宜章縣蘇維埃政府成立於1928年。朱德、陳毅發動了宜章年關暴動,打響了湘南起義第一槍。宜章,成為湘南起義的策源地,揭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

歷史背景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南昌起義軍餘部和湖南省南部地區工農民眾,在朱德、陳毅與中兒湘南特委領導下舉行的武裝起義。

湘南是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蓬勃發展的地區之一,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民眾基礎較好。大革命失敗後,湘南地區的共產黨員和人民民眾在國民黨白色恐怖下繼續堅持鬥爭,在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的鼓舞下,組織一些零星的暴動。1927年冬,中共湘南特委根據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的指示,在農村中建立暴動隊、赤衛隊,為武裝起義作了準備。

1928年1月上旬,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餘部近800人從粵北轉至湘南宜章縣境,同當地共產黨組織取得聯繫,決定趁國民黨李(宗仁)唐(生智)戰爭爆發,湘南敵人兵力薄弱之機向湘南發展,奪取宜章,發動武裝起義。 1月12日,南昌起義軍餘部利用曾在國民革命軍第6軍任過營長的胡少海的關係,智取宜章城,逮捕了國民黨縣政府官吏和豪紳,解除了團防的武裝,發動民眾,開倉濟貧,並打開監獄,解救出被關押的共產黨人和人民民眾,揭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接著,南昌起義軍餘部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師,朱德任師長,陳毅任黨代表,並組建了宜章農軍。

成立意義

智取宜章城的勝利,給當地國民黨統治勢力以打擊和震動,駐防粵北樂昌的國民黨軍獨立第3師師長許克祥率部直撲宜章,企圖乘工農革命軍在湘南立足未穩,予以消滅。為避免在不利條件下作戰,工農革命軍和農軍主動撤出宜章城,向黃沙堡方向轉移。國民黨軍占領宜章城後,即向南追擊工農革命軍。工農革命軍在農軍配合下,在岩泉、栗源地區擊潰獨立第3師一部,並乘勝追至樂昌縣的坪石,殲該師主力10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和物資,後回師重占宜章縣城。2月6日建立宜章縣蘇維埃政府,開展打土豪鬥爭,人民民眾積極參加工農革命軍和農軍,革命武裝迅速擴大。

工農革命軍作戰的勝利和宜章縣蘇維埃政府的建立,振奮了湘南人民的鬥志,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各地黨組織領導下,工農民眾紛紛起義。為了支援農民起義,工農革命軍第1師揮戈北上,在黃泥坳打垮國民黨軍何鍵部兩個營後,於2月4日占領湘南重鎮郴縣,幫助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隨後分兵協助當地農軍占領資興、永興、耒陽等縣城,並相繼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在此期間,安仁、茶陵、酃縣(今炎陵)、桂東、汝城、臨武、嘉禾、桂陽、常寧、衡陽等縣大部地區的農民也紛紛起義。常寧縣水口山鉛礦工人也於1月26日舉行暴動,奪取礦警隊的槍枝,並與桐梓山地區的農民結合,建立了桐梓山工農游擊隊。3月中旬,湘南特委在永興縣太平樓召開湘南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湘南蘇維埃政府。湘南起義過程中,中共湘南特委將宜章、耒陽、郴縣和永興、資興五縣農車,分別編成工農革命軍第3、第4、第7師和兩個獨立團。共8000餘人。

3月下旬,國民黨軍7個師向湘南地區反撲。由於中共湘南特委執行盲動主義政策,損害了人民民眾利益,致使工農革命軍無法在當地立足。為保存革命力量,朱德、陳毅率工農革命軍於4月上旬撤出湘南地區,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轉移。不久,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湘南起義,把武裝鬥爭與工農運動緊密結合起來,在廣大的範圍發動民眾,組織大批工農武裝,保存與發展了工農革命軍的力量。

盤點當代中共組織機構(二)

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範,開闢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陝甘寧邊區保全司令部
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
中共鄂中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前方分會
中共平漢線省委
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軍事委員會
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
瓊崖紅軍游擊隊司令部
中共山東省委
中共陝甘寧省委
陝甘寧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陝甘省委
陝甘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陝北省委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
中共鄂豫陝特別委員會
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閩西南軍政委員會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閩西軍政委員會
鄂陝游擊總司令部
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
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
陝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粵邊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
中共鄂豫陝省委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
中共山西工作委員會
湘鄂川黔省軍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
中共蘇區中央分局
中共閩粵邊特別委員會
湘鄂川黔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鄂川邊工作委員會
川陝省游擊總指揮部
贛南軍區
閩贛省蘇維埃政府
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
川陝省軍區指揮部
閩贛軍區
閩贛省革命委員會
中共閩贛省委
陝甘邊革命委員會
中共陝甘邊特別工作委員會
川陝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川陝省委
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
閩浙贛軍區
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
中共閩浙贛省委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
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
湘鄂贛省軍區
鄂豫邊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
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
鄂豫邊區臨時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邊區臨時省委員
閩粵贛軍區
湘贛省軍區
中共湘鄂西省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省委員會
江西軍區
鄂豫邊臨時軍事委員會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
中共湘南特別委員會
湘贛省蘇維埃政府
湘鄂贛省軍事部
中共湘贛省委
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贛臨時省委
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鄂贛省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
湘鄂西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湘鄂西臨時省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省委
中共鄂豫皖臨時省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
中共湘鄂贛特區委員會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
鄂豫皖特區革命軍事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皖特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東南特別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臨時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皖特區臨時特別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邊軍事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邊特別委員會
鄂豫皖邊臨時軍事委員會
贛東北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東北省委
中共鄂豫邊區特別委員會
鄂東工農革命委員會
鄂豫皖邊區紅色補充軍總指揮部
湘鄂西聯縣政府軍事委員
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
中共湘鄂西特別委員會
京漢行動委員會
贛東北行動委員會
贛東北革命委員會
中央行動委員會
中共湘北特別委員會
湖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東北特別委員會
中共工農紅軍第二軍團前敵委員會
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
東江蘇維埃政府
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
中共鄂豫皖邊特別委員會
左江革命委員會
中共左江特別委員會
鄂豫邊區革命委員會
右江蘇維埃政府
中共紅七軍前敵委員會
中共右江特別委員會
信江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邊特別委員會
中共瓊崖臨時特別委員會
湘鄂贛邊暴動委員會
中共鄂東北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特別區委員會
中共信江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
瓊崖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西前敵委員會
中共湘贛邊界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華中局
華中軍區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
膠東軍區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
中共中央東南局
福建軍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中共中央東南分局
湘南蘇維埃政府
濱海軍區
淮南軍區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
蘇南軍區
中共中央北方局
河南軍區
陝甘寧邊區政府
中共中央中原局
西北軍區
華北人民政府
中原軍區
東北軍區
冀南軍區
華東軍區
華北軍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