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歷史事件
1929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裴文中在此發現原始人類牙齒、骨骼和一塊完整的頭蓋骨。並找到了古人類生活、狩獵及使用火的遺蹟,證實50萬年以前北京地區已有人類活動。考古學家開始在這裡發掘,發現了距今約60萬年前的一個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定名為“北京人”。以後陸續在龍骨山上發現一些古人類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遺址。2013年,周口店遺址被設立監測中心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是繼故宮、頤和園之後,北京第三個設立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單位。
中國華北地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周口店第一地點——即“北京人”遺址。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中國猿人屬北京人的遺蹟,他們大約生活在中更新世時代,同時發現的還有各種各樣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類的遺蹟。 第38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宣布,周口店遺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發現6具頭骨化石、牙齒157枚,以及許多其他部位的骨頭.分屬於40多個個體。
事件明細
1918年,北洋政府礦政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周口店遺址第6地點進行試掘,找到兩種嚙齒類和一種食肉類動物化石。1923年,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在試掘中找到一枚古人類的臼齒化石和一枚前臼齒化石。
1926年,將發現的兩顆牙齒定名為“真人”。
1927年,中國地質調查所和北京協和醫學院合作,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撥款2.4萬美元作為發掘經費。
1927年,從此開始對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進行大規模發掘。
1928年,周口店遺址發掘工作正式開始。
1929年,12月2日16時,古人類學家裴文中,發掘出第一個完整北京人頭蓋骨。被命名為“北京人”。
1930年,發現“山頂洞人”遺址
1931年,發現了豐富的用火遺蹟、燒骨、燒石、灰燼和紫荊木炭等,還發現了頂骨和鎖骨各1件、2件殘破的“北京人”成年人下頜骨。
1933年,第13地點山頂洞出土了3具古人類化石(頭骨)。
1934年,設立第14地點,位於第1地點南偏西的一座低山上。
1937年,遺址的發掘工作被迫於7月9日中斷。(“七七事變”,日本侵華戰爭)
1949年,中斷了11年之久的周口店遺址發掘工作得以恢復。(新中國成立)
1951年,發掘工作再次恢復,獲得了少量的哺乳動物化石和個別石器,現存者10餘件。
1953年,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對外開放。
1961年,周口店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上半年,在裴文中領導下,繼續發掘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發現了中國猿人額骨、右頂骨殘片和右下第一前臼齒各1件。
1967年,在第四地點發現“新洞”
1971年,中國科學院撥專款進行了擴建,並更名為“北京猿人展覽館”。
1973年,在第四地點“新洞”中,發掘出了一顆人類的上第1前臼齒,被稱之為新洞人。
1978年—198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袁振新負責,繼續對“猿人洞”及猿人洞東側進行發掘,發現了一些哺乳動物的化石,以及一部分石製品。
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這裡列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7年,被中宣部列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示範教育基地之一。
2001年,由北京市田園林場工作人員,6月份在其承包的林場內發現“田園洞”。
2003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立項並由同號文博士帶隊對該地點進行了正式發掘。在該地點發現了古人類化石,包含古人類的下頜骨、四肢骨、手骨、腳骨等;同時發現哺乳動物化石26種。
2008年,專家先後進行了兩次論證會。
2009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遺址管理處聯合開展發掘工作,目前保護清理髮掘工作已初見成效,已完成了猿人洞西剖面第3層和第4層局部的清理髮掘,後續工作仍在進行中。
2011年,經過多次討論、修改,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完成了目前的猿人洞保護方案。
2011年,遺址完成《周口店遺址動態信息及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並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准。
2012年,12月31日,周口店遺址監測中心正式掛牌成立,標誌著周口店遺址動態信息及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正式開始。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已經完成監測預警系統一期的建設。
2013年,經過修改和完善,保護方案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和國家文物局的批准。
2014年,5月18日,北京市文物局、房山區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房山區聯合舉辦北京5·18國際博物館日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活動。
2014年,5月18日,紀念第一顆“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發現85周年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與利用學術會議,“世界文化遺產人類文明起源”周口店遺址書畫筆會徵集活動同日舉行。
2014年,6月10日,動態信息及監測預警系統二期建設方案,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和國家文物局的批准。
2014年,為更好地保護周口店遺址最重要的化石地點猿人洞,8月26日,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召開第1地點(猿人洞)保護建築設計專家論證會。
2015年,5月15日,第39個“5·18國際博物館日”和周口店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一周年到來之際,由故宮博物院、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共同舉辦的“鏡鑒昭明——故宮典藏銅鏡展”在周口店遺址博物館新館開展。
周口店遺址中發現古人類遺蹟包括有四個人類進化階段
研究發現
周口店最早發現的地點是第6地點,是瑞典科學家安特生於1918年發現的。1921年安特生、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蘭階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斯丹斯基,發現了周口店第l地點,同年發現了周口店第2地點。1927年步達生將周口店發現的三枚人的牙齒正式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這一年是周口店正式遺址開始發掘,中國地質學家李捷參加發掘工作,並發現了周口店第3和第4地點,瑞典古生物學家步林也是新地點的發現者,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5、7、8地點,找到了“北京人”第一個頭蓋骨。同年將已發現的地點,以“北京人”遺址為第1地點,其餘的依序編號及至第9地點。在20號地點以前,包括山頂洞,或為裴文中領導下或為賈蘭坡領導下發現的。第20至24地點是在賈蘭坡領導下找到的。從1929年起,已編到第25個地點,大多數地點在周口店附近。周口店第1地點從1921年發現和發掘起,已下挖了40多米,已挖堆積還不到全洞堆積物的一半。“北京人”化石從第2層至第3層均有發現,共出土骨頭6具、頭骨碎片12件、下頜骨15件、牙齒157枚、股骨7件、脛骨l件、肱骨3件、鎖骨和月骨各1件以及一些頭骨和面骨破片。現存的第1地點的人化石,保存在我國的有7枚牙齒、1段肱骨、脛骨1段、頂骨和枕骨各1件以及一具保存完好的下頜骨;1927年以前發現的三枚牙齒則在瑞典,由早期周口店工作的步林保管著。
在周口店第1地點發現用火遺蹟,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提前了幾十萬年。包括五個灰燼層、兩處保存很好的灰堆遺存,燒骨則見於有人類活動的各層,此外,還發現燒過的朴樹子、燒石和燒土塊,甚至個別石器有烤灼的痕跡。對用火遺蹟的研究,可知“北京人”不僅懂得用火,而且有控制火和保存火種的能力。
周口店遺址有兩座東西並列的山丘,東邊的一座有一個大山洞,俗稱猿人洞,1929年後,叫周口店第一地點,東西長約140米,中部最寬處約20米。猿人洞堆積層厚40多米,根據對北京人骨骼化石、石器、用火遺蹟等方面的研究,考古學家們認為北京人大約生活在距今70萬年到20萬年。
- 周口店遺址中發現古人類遺蹟包括有四個人類進化階段
地理環境
位置
周口店遺址位於北市,房山區,周口店鎮,龍骨山北側,距市中心約50公里。地處華北平原和太行山脈的接壤處,中心位置地理坐標為,北緯39°41,東經115°51。
整體結構
在北京市周口店附近發現的北京人、早期智人、田園洞人、山頂洞人、動物化石、使用火的遺蹟等,這些古人類、古文化和古脊椎動物化石地點,包括周口店龍骨山的北京人遺址、山頂洞人遺址、新洞和附近6公里處的田園洞遺址等等所有第四紀古文化遺存。一共27個地點,被統稱為“周口店遺址”。“第一地點”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西南48里房山區周口店村的龍骨山。這裡地處山區和平原交接處,東南為華北大平原,西北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東西長約140天然洞穴,俗稱“猿人洞”。
“第四地點”離“猿人洞”70米。1973年發現介於“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二者年代之間年代的“新洞人”,是更新世的早期智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續和發展。第四地點是一處最能展示猿人生活的洞穴遺址,裡面冬暖夏涼、溫度適宜。觀眾可以深入洞穴體驗遠古人類的生活。
“第二十七地點”發現“田園洞人”的遺址。位於北京市西南部的房山區,田園洞地點和許多化石最初是於2001年6月由北京市田園林場工作人員在其承包的林場內發現的。距離北京人遺址“第一地點”約6公里。
龍骨山山頂洞,山頂洞人居住的地方。山頂洞分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洞口向北﹐高約4米﹐下寬約5米。上室在洞穴的東半部﹐南北寬約8米﹐東西長約14米。在地面的中間發現一堆灰燼﹐底部的石鐘乳層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燒炙﹐在1930年發掘出生活於2萬年前後的古人類化石,並命名為“山頂洞人”。
地質氣候
北京人在這裡居住的時期,氣候和自然環境屢經變化。早期偏冷,可能還處於明德-里斯間冰期的初期,喜冷的動物如狼獾、洞熊、扁角大角鹿、披毛犀等在動物化石中占優勢。中、晚期較氣候溫暖濕軟,屬於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很多現今的熱帶和亞熱帶動植物都可以在該地區存活。如竹鼠、碩獼猴、德氏水牛、無頸鬃豪豬等占優勢。北京人時期,這裡的北面是重疊的高山,西面和西南為低緩的群山所環繞,東南方是廣大的平原,在龍骨山的東邊有一條河流。由於發掘出安氏鴕鳥和巨副駝等動物化石,證實這裡有過乾旱的時期,出現過草原甚至沙漠。而水獺、居氏巨河狸、河狸等喜水棲動物的發現,又表明這裡也曾出現過大面積的水域。
發掘歷程
第一次發掘
1918年,安特生發現周口店地點,第6地點。在堆積物中挖掘清理出兩枚人類牙齒。1921年,發現了周口店第1地點,同年發現了第2地點。
1926年,挖掘出“人類牙齒”。
1927年,挖掘遺址地點25處,包括從距今60萬年到距今1萬多年的多個時期。
大規模挖掘
1927年,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開始正式發掘周口店。1929年,開始對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進行大規模發掘。
1929年,第四地點中發現有北京人的用火遺蹟。
1929年,發掘出土了第一顆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
1930年,挖掘中發現"山頂洞人"遺址。
1933年,"山頂洞人"遺址第13地點開挖,在山頂洞先後出土了3具古人類化石(頭骨)。
1934年,"山頂洞人"遺址第14地點開挖,位於第1地點南偏西的一座低山上。
1935年11月15日,賈蘭坡發現了另一個頭蓋骨。
1935年11月26日,賈蘭坡又發現了第三個“北京人”頭蓋骨。
1937年,周口店大規模系統發掘停止。(日本侵華戰爭爆發)
探索性挖掘
1949年,中斷了11年之久的周口店遺址發掘工作得以恢復。(新中國成立)1951年,發掘工作再次恢復,獲得了少量的哺乳動物化石和個別石器,現存者10餘件。
1967年,在第四地點,發現裡面有一個小洞。這個洞後來被稱為新洞。
1973年,新洞中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