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叔岩

余叔岩

余叔岩,男,京劇老生。湖北省羅田縣人,生於北京。譜名第祺,字小雲,官名叔巌,巌與岩通,巌字筆畫太多,所以常用“岩”代替。余三勝之孫,余紫雲之子。余叔岩在全面繼承譚(鑫培)派藝術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對譚(鑫培)派藝術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余派”。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余叔岩、王長林《翠屏山·殺山》 余叔岩、王長林《翠屏山·殺山》

余叔岩(1890年11月28日-1943年5月19日),原名 余第棋,又名 余叔言,早年藝名 小小余三勝,京劇老生。名第祺,湖北羅田人。余三勝之孫,余紫雲之子。余叔岩在全面繼承譚派(鑫培)藝術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余派”。誕辰:1890年11月28日,光緒十六年(庚寅)十月十七日;逝世:1943年5月19日,農曆癸未年四月十六日;

學藝

余叔岩幼從吳聯奎學京劇老生戲,辛亥革命後拜譚鑫培為師,譚授其《太平橋》中史敬思、《失街亭》中王平的演技。他認真鑽研京劇老生藝術,多方虛心求教。姚增祿、李順亭、錢金福、王長林、田桐秋、陳德霖、鮑吉祥等人,都是他請益的良師。王榮山、貫大元等人,都是他交流藝術的益友。業餘譚派老生研究家王君直和陳彥衡,在唱念方面對他幫助最大,王君直曾介紹李佩卿做他的琴師。

舞台照和其他 舞台照和其他

演出概況

余叔岩 余叔岩

余叔岩幼時用“小小余三勝”藝名出演於天津下天仙戲院,紅極一時,變聲後回北京休養,後因病倒倉回京,得其岳父陳德霖之助,向錢金福、王長林等學把子和武功,由姚增祿授其崑曲戲《石秀探莊》等。同時向陳彥衡、愛新覺羅·溥侗(紅豆館主)、王君直等人學譚派唱腔。在此期間他用心觀摩譚鑫培的演出,凡與譚氏合作過的鼓師、琴師乃至檢場人、龍套,他都一一虛心請教,技藝大進。並參加春陽友會票社,多方學習,用功不懈。1918年後,嗓音恢復,以叔岩之名重返舞台。他充分發揮其學譚心得和本身特長,上演大量老生劇目,文武昆亂不擋,一舉成名,與楊小樓、梅蘭芳在當時京劇界鼎立而三,並稱“三大賢”,代表了20世紀20至30年代老生、武生、旦角的最高藝術水平。

1923年8月22日,在紫禁城內漱芳齋,京劇名流匯聚一堂,登台演出16個劇目。其中《定軍山》余叔岩。他除不斷演出於北京之外,曾數次去漢口、上海、天津各地演唱,譽滿全國。1928年後由於身體多病,除義務、堂會戲外,不再演營業戲。余叔岩舞台生活時間雖然不長,但他在京劇老生界留下了久遠的影響。十年所演的劇目之中很多都成為後學的典範。《瓊林宴》、《八大錘》、《捉放宿店》、《盜宗卷》、《定軍山》等譚派標準劇目,經他演唱,出神入化、才調秀出,最能見賞知音。他對每一劇目無不精益求精,普通一戲經其潤色便能離世異俗,《搜孤救孤》等戲經他演出,石破天驚,成為傳世之作。《法場換子》雖未曾在舞台上演過,只是平時吊嗓唱,但其[反二黃]唱腔極富創造性,已成為典範之作。

余叔岩公演期間,雖與楊、梅各樹一幟,但合作從未間斷。他們的合作對京劇藝術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典範作用。1920年,余叔岩開始與楊小樓合作,與楊合組中興社。他們合作的劇目有《八大錘》、《定軍山·陽平關》、《連營寨》等,皆為功力悉敵、珠聯璧合之佳作。梅、余之《游龍戲鳳》、《打漁殺家》,余、楊、梅之《摘纓會》均為曠代絕唱,後世法程。

藝術活動

余叔岩 余叔岩

理論研究和社會活動

余叔岩1928年後雖不再作營業演出,但並未中斷其京劇事業。他一直重視京劇的理論研究、社會活動和授徒工作。1931年與梅蘭芳作為發起人,在北平成立了國劇學會。他以他與張伯駒合編的《亂彈音韻輯要》作為學會附設的傳習所的音韻學課程教材,並寫出了京劇胡琴《老八板》文章,發表在1932年《國劇畫報》第13期上。1932年,余叔岩在國劇學會中公開作了關於京劇老生演唱法則的講演(1932年《國劇畫報》28、29兩期刊登過這次講演的訊息和部分內容),從多方面概括了余叔岩所主張的京劇老生演唱法則,是研究余叔岩演唱藝術理論的重要參考資料。

代表劇目

余派劇目基本同於譚派,代表作有《搜孤救孤》、《王佐斷臂》、《戰太平》、《審頭刺湯》、《清官冊》、《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盜宗卷》、《南陽關》、《寧武關》、《鎮譚州》、《定軍山》、《戰宛城》、《戰樊城》、《長亭會》、《摘纓會》、《黃金台》、《太平橋》、《上天台》、《捉放宿店》、《擊鼓罵曹》、《陽平關》、《連營寨》、《空城計》、《武家坡》、《汾河灣》、《賣馬當鐧》、《珠簾寨》、《桑園寄子》、《托兆碰碑》、《洪羊洞》、《四郎探母》、《打漁殺家》、《御碑亭》、《打侄上墳》、《天雷報》、《二進宮》、《失印救火》、《烏龍院》、《烏盆記》、《翠屏山》、《打嚴嵩》、《瓊林宴》、《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

余派藝術

余派的形成

他與馬連良、高慶奎並稱為京劇第三代的“老生三傑”。他全面繼承了祖父余三勝(第一代“老生三傑”之一),老師譚鑫培(第二代“老生三傑”之一)的豐厚傳統,特別深入地鑽研了集前輩技藝精華之大成的譚派藝術。他向許多文人學者學習詩詞書畫,還比較系統地學習了四聲、音韻方面的知識。憑著他的文化素養,在全方位掌握了譚派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又從博雅精深處尋求發展,達到了“出藍勝藍”的再創造境界,創立了自己新的藝術流派,世稱余派。

因為體弱多病,余叔岩自成一家後,活躍在舞台上的時間並不長久,只有1917年到1928年十多年,但他的藝術影響卻是十分深遠的。他曾分別和楊小樓、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等同台合作,加工演出了大量優秀的傳統劇目,將京劇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他是一位唱念做打全面發展的藝術大師,而他的演唱藝術尤其膾炙人口。

唱法特點

京劇界常用“雲遮月”的說法來讚賞余叔岩的聲音美,就是說,他的嗓音主要不靠亮度取勝,而是有厚度、掛“味兒”。他行腔曲折自如,頓挫有致,抑揚動聽,還很善於運用“擻音”等裝飾因素來點染唱腔的色彩。在藝術處理上審慎精到,字斟句酌,於簡潔、精煉中蘊藏著深厚的功力。

余派唱腔,多方面體現著我國戲曲傳統的精神法則和審美理想,以字正腔圓、聲情並茂、韻味清醇而著稱於世。他塑造的音樂形象,端莊大方、深沉凝重,具有清健的風骨,富有儒雅的氣質。

余叔岩在全面繼承譚(鑫培)派藝術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余派"。余派演唱藝術形成於20年代,對於30年代以來出現的各個老生流派有巨大影響。醇厚的韻味和典雅的風格是余派藝術的主要特色。余叔岩靠刻苦鍛鍊,克服了音量小,中氣弱的弱點,使嗓音醇甜峭勁,清冽爽脆而無一毫凝滯,又結合出色的氣息運用技巧,特別是提氣的方法,做到高音清越,低音蒼勁,立音峭拔,腦後音雄渾,擻音圓潤,顫音搖曳多姿。最大限度的獲得了用嗓的自由。在唱腔和唱法方面,儘量發揮自己的長處,對譚鑫培的唱腔加以選擇和調整,化譚的渾厚古樸為清剛細膩,寓儒雅於蒼勁,於英武中蘊涵深沈俊秀的書卷氣,對於所扮演的人物有極好的表演能力,尤擅演唱蒼涼悲壯的劇目。

作品特色

余派名唱如《搜孤救孤》中"白虎大堂領了命"的二黃導板接回龍腔,完全提起來唱且唱腔斬截簡淨,無刻意裝點之處,而程嬰緊張焦急及憤恨、痛惜的複雜感情自然流露。《王佐斷臂》中的回龍腔也用提著唱的方法,卻沒有急迫的成分而顯得含蓄從容。《戰太平》"頭戴著紫金盔齊眉蓋頂"等唱段則英氣勃勃,表達了為廣大將者義無反顧的決心。他對於大、小腔的尾音均多做上揚的處理,唱腔中多用軟擻,聲清越而空靈,所用的閃、垛均極自然,不顯雕琢痕跡,這些潤腔的技巧都是余派特有的。余叔岩精研音律,發聲講究,對於"三級韻"的規律運用純熟,使他的唱增添了抑揚頓挫。念白的五音四聲準確得當,注意語氣和節奏;善用虛詞,傳神而有個性,於端重大方中顯出灑脫優美。《審頭刺湯》、《清官冊》、《王佐斷臂》等劇的念白都是他的傑作。做工、身段洗鍊精美,著重於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盜宗卷》等劇中的表演均不遜於譚鑫培。他的武功根底厚實,早期曾大量上演武生戲,故靠把戲如《戰太平》、《南陽關》、《寧武關》、《鎮譚州》、《定軍山》、《戰宛城》等都很精彩,開打、亮相等功夫獨到,技藝高超而決不賣弄。他有較深的文化修養,對於所演劇目的詞句、轍韻多有潤色,使之順暢合理。余叔岩在流派的發展方面與其它流派代表人物不同的是,他的劇目,唱、做、念、打甚至扮相都完全繼承譚鑫培,但處處又都有新意,有自己的特色,並不靠另起爐灶重新設計表演,創造新腔,然而確實又較譚派有很大的變化,這反而有更大的難度,也正是余派在30年代以後幾乎取代譚派在生行的領袖地位的原因。

合作名家

余叔岩演戲之所以成功,除其本人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外,另一重要因素是他有許多出色的合作者為輔弼。李順亭、錢金福、程繼先、陳德霖、王長林、裘桂仙、鮑吉祥等對他的演出都起著很大的支持作用。余叔岩曾和王長林、錢金福、程繼先在他北京的家中照過許多戲裝相片,其中有餘、王的《瓊林宴》、《翠屏山》,余、錢的《寧武關》、《定軍山》,余、程的《鎮潭州》,余單人的《寧武關》、《定軍山》、《洗浮山》等,這些相片照得氣度典雅、神態生動,堪稱京劇藝術珍品。從中不僅可以研究余本人的身段,還可以了解王、錢、程三位的身段、化妝以及各位之間的合作情況。余叔岩還有許多戲裝和練功的照片,對於研究他的身段也有參考價值。從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其身段、把子的要領,如子午像、腰、丁字步、弓箭步、前後手、山膀、眼神,以及刀、槍、馬鞭的拿法和全身的勁頭等的實際情況。

唱片作品

十八張半

余叔岩成名後,先後在百代(1920)、高亭(1924)、長城(1932)、國樂(1940)等唱片公司灌過37面唱片(由杭子和、白登雲司鼓,李佩卿、朱家夔、王瑞芝操琴)。

百代公司:捉放曹(行路)、賣馬耍鐧、法場換子、一捧雪、上天台、戰樊城、打棍出箱、桑園寄子、四郎探母、八大錘(念白,於羅福山合錄) 此時操琴皆為李佩卿,司鼓為杭子和。

高亭公司:搜孤救孤、洪羊洞、空城計、托兆碰碑、魚腸劍、戰太平、狀元譜、烏盆計、珠簾寨、八大錘(原板)操琴李佩卿,司鼓杭子和。

長城公司:捉放宿店、打漁殺家、失街亭、摘纓會、烏龍院、打嚴嵩。 操琴換為朱家夔,司鼓杭子和。

國樂公司:伐東吳、打侄上墳、沙橋餞別、操琴王瑞芝,司鼓白登雲(國樂唱片另有金鼓版行市)。

這些唱片包括除[反二簧]之外的各種板式的唱段,在《八大錘》和《一捧雪》中有念白,這些唱、念格調清雅、韻味純厚,可以用以研究余叔岩在四聲、尖團、轍口、上口、三級韻、用嗓、發音、擻音、氣口等方面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另外,這些唱片中的杭、白之鼓和李、朱、王之琴也不同凡響,在他們的伴奏下,余叔岩演唱的效果更加圓滿。由於余叔岩老生藝術之精闢超卓,社會公認他是譚鑫培之後的京劇老生界的首席,稱他的老生藝術為余派。但余叔岩本人從不自炫,一貫自稱學譚,直到晚年。余叔岩的藝術在他的一生中是不斷進境的。這從他歷次所灌的唱片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來。概括說來,百代公司的唱片是他在變聲後刻苦鑽研、力求達到譚派老生藝術最高水準時期的作品,他的努力使他獲得了譚派傳人的社會公認。高亭公司的唱片一般被認為是余叔岩的巔峰作品,也是社會上誦言余派藝術的重要根據,表現了他1918年重登舞台後在對藝術的進一步創造、發展中所取得的成就。長城公司的唱片是1932年余叔岩身體多病在家休養期間的作品,這時他嗓音雖不如以前,但唱法功夫、韻味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國樂公司的唱片是1938年李少春、孟小冬拜師後,余叔岩晚年專心授徒時期的一些隨心所欲、超乎流俗的逸品。

小余三勝時期

余於成名前亦以小余三勝為名於BEKA公司錄有三段唱片,計碰碑一張兩面,空城計一張兩面,打漁殺家一面。

研究傳承

余叔岩 余叔岩

從1918年余叔岩重登舞台起直到他的晚年,潛心鑽研學習余派藝術之人足踵相接,絡繹不絕,包括祝蔭亭、吳鐵庵、楊寶忠、楊寶森、譚富英、王少樓、陳少霖、李适可、張伯駒、李少春、孟小冬、趙貫一、鄒功甫、陳大濩、范石人和其他許多名演員和研究家。親授弟子僅七人,即所謂“三小四少”:孟小冬、楊寶忠(小小朵)、譚富英(小譚)、李少春、王少樓、吳彥衡(吳少霞),陳少霖,票友中則以張伯駒實得親傳。其中所獲最多者,在演員中當首推他的得意弟子孟小冬,研究家中以他的好友張伯駒為最。私淑余派藝術,親身觀摩余叔岩演出最多,並能在藝術上運用自然者,以李适可(止庵)最為著名。特別應當大書特書的是孟小冬,她對繼承、發揚和傳授余派老生藝術,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她曾正式收錢培榮、趙培鑫等人為徒,保存了許多餘派老生的珍貴藝術資料。孫養儂著有《談余叔岩》一書,孟小冬為之作序,對了解余叔岩家世、師友、弟子、演出、舞台合作者、灌片經過等方面情況,大有幫助,可作研究余叔岩藝術生平之參考。

弟子介紹

孟小冬

在其主要弟子中,除吳彥衡改演武生外,藝業皆工穩,各具有不同的特色。孟行腔吐字、舉手投足,形神具備,於規矩中顯出功力,有清醇雅淡的韻味。其《搜孤救孤》、《失空斬》、《捉放曹》、《奇冤報》、《洪羊洞》、《法門寺》、《黃金台》、《御碑亭》、《武家坡》等劇皆出色。

譚富英

譚富英以譚派嗓音唱余腔,遊刃有餘,唱工戲質樸純正,淋漓酣暢,其快板之脆、勁、疾,最為出色。靠把戲更佳。唯做工不尚細膩。至晚年風格有較大變化。能戲有《奇冤報》、《碰碑》、《珠簾寨》、《四郎探母》、《定軍山》、《戰太平》、《南陽關》等。

楊寶忠

余叔岩大弟子,早期學余較為全面,改琴師後輔佐三弟楊寶森在學余的基礎上發展了新的流派。

李少春

李少春藝兼文武,唱做皆精,戲路寬博,且有許多獨特的創造。青年時期摹學余派藝術頗有心得,《戰太平》、《洗浮山》、《定軍山》、《陽平關》、《擊鼓罵曹》、《八大錘》、《打魚殺家》等劇都能體現余派風格。中年以後兼取馬(連良)派、麒(麟童)派的演唱特點,在創造人物方面有所突破,又排演大量新戲,如《雲羅山》、《響馬傳》,並較早演現代戲《白毛女》、《紅燈記》等,唱、念、做均有新意。

其它

此外,私淑余派藝術者遍及南北,南方如陳大濩、張文涓,北方有祝蔭亭、奚嘯伯等。票友宗余者更多,如張伯駒、李适可、劉曾復、王端璞、趙貫一等均有較深造詣。

主要親屬

余叔岩元配夫人為陳德霖之女,生余慧文、余慧清二女,繼配姚姓,生幼女余慧齡。

活動年表

余叔岩 余叔岩

1904年,光緒三十年(甲辰):小小余三勝在Beka公司灌錄唱片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丁未),秋:周信芳與余叔岩同台

1913年,農曆癸丑年:李直繩堂會

1914年,農曆甲寅年:春陽友會票房成立

1915年2月5日,農曆甲寅年十二月廿二日,晚:余叔岩重返舞台

1918年10月19日,農曆戊午年九月十五日:余叔岩與梅蘭芳首次合作演出

1919年4月,農曆己未年:梅祖母八十壽辰堂會

1919年9月,農曆己未年:余叔岩老母六十華誕堂會

1919年11月,農曆己未年:京劇三大賢輪番獻藝於武漢

1920年11月,農曆庚辰年:漢口紅十字會為華北賑災舉辦義演

1922年10月,農曆壬戌年:程艷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1925年,農曆乙丑年:余叔岩在百代公司灌錄唱片

1925年,農曆乙丑年,秋:姚玉芙商請言菊朋與梅蘭芳合作未果

1925年3月,農曆乙丑年:張作霖壽誕堂會

1925年10月2日,農曆乙丑年八月十五日:荀慧生改藝名“白牡丹”為荀慧生

1926年,農曆丙寅年:余叔岩在高亭公司灌錄唱片

1926年2月,農曆乙丑年:楊小樓重組忠慶社

1927年,農曆丁卯年:余叔岩首次登台演唱《上天台》

1931年,農曆辛未年:第一舞台為江西水災舉辦籌款賑災義務戲

1931年5月,農曆辛未年:國劇學會創辦

1931年11月,農曆辛未年:國劇學會開學典禮演出

1932年,農曆壬申年:余叔岩在長城公司灌錄唱片

1932年7月4日,農曆壬申年六月初一日,19時:余叔岩在北平“國劇學會”成立時講演

1934年10月31日,農曆甲戌年九月廿四日:余叔岩末次公演

1937年,農曆丁丑年正月:張伯駒四十歲生日堂會

1938年10月19日,農曆戊寅年八月廿六日:李少春拜余叔岩為師

1938年10月21日,農曆戊寅年八月廿八日:孟小冬拜余叔岩為師

1938年12月3日,農曆戊寅年十月十二日:李少春首演《戰太平》

1940年,農曆庚辰年:余叔岩在國樂公司灌錄唱片

走近京劇生角演員(一)

京劇中的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李宏圖[京劇小生]
常東
陳大濩
陳少霖[京劇老生]
程正泰
杜喆
高寶賢
高彤[京劇老生]
賈洪林
金仲仁
李和曾
李萬春
包飛
李光[京劇演員]
錢浩梁
茹元俊
時慧寶
尚和玉
唐韻笙
汪笑儂
王鴻壽
汪桂芬
余叔岩
言興朋
俞振飛
周少麟
鐘鳴岐
費賀楠
高慶奎
高盛麟
畢英琦
高百歲
白家麟
顧典劇
貫大元
貫盛習
高連甲
關盛明
黃炳強
何澍
黃元慶
黃月山
黃齊峰
何金海[京劇演員]
韓劍光
黃正勤
黃世驤
胡盛岩
安舒元
曹藝斌
賈勁松
靳萬春[京劇演員]
姜鐵麟
劉鴻聲
劉榮升
梁慶雲
李甫春
劉硯芳
李卜春
李鳴盛
李浩天
蔡榮貴
李寶春
李玉聲
蔡寶華
李伯培
李盛藻
李德彬
李世霖
劉漢臣
李文林[京劇老生]
劉勉宗
李春來[京劇武生]
雷喜福
李亮[京劇武生]
劉世勛
梁一鳴
露蘭春
曹世嘉
李寶櫆
劉宗楊
劉奎官
李桂春
李吉瑞
李家載
李金聲

凌珂
李蘭亭
李桐春
李岩[京劇演員]
李環春
鮑吉祥
穆宇
閔兆華
那正鑫
錢富川
秦占寶
遲月亭
鮑福山
茹萊卿
茹富蘭
瑞德寶
白玉昆
畢高修
孫盛輔
孫興珠
沙世鑫
孫毓堃
沈金波
沈富貴
孫盼雲
孫鈞卿
宋寶羅
孫元彬
孫洪勛
時佩璞
宋鋒
德珺如
白元鳴
王金璐
董文華[京劇武生]
汪正華
王九齡
杜鵬
王珮瑜
王平[京劇武生]
王立軍[京劇演員]
翁國生
王世續
王喜秀
王和霖
武正豪
王雨辰[京劇老生]
王榮增
辛寶達
蕭潤增
奚嘯伯
夏月潤
徐小香
蕭潤德
小王桂卿
徐東明
奚中路
蕭連芳
邢威明
余三勝
楊淼
葉金援
楊乃彭
丁俊
楊少彭
楊盛春
葉鳴蘭
楊長秀
傅希如
於世文
尹月樵
楊菊芬[京劇演員]
葉春善
楊隆壽
傅德威
於萬增
樊德春
張榮培
張建國[京劇演員]
趙麟童
張建峰
張文涓
周龍[京劇演員]
張桂軒
趙永偉
趙如泉
張元智

張盛利
朱秉謙
祝元昆
趙松樵
張春彥
鄭永春
房玉麟
周少樓
周仲博
張世蘭
蘇德貴
高世壽
孫柏齡[京劇老生演員]
高亞樵
關正良
李如春
高牧坤
沈鶴鳴
劉春喜
高維儒
孫盛雲
蘇富恩
尚長春
安雲武
程繼仙
董維賢
高維廉
董玉傑
李鑫甫
李桂芬
宋玉慶
丁晨元
譚孝曾
譚正岩
劉雪濤
王文源
王少樓[京劇老生]
龍德雲
王少生
李繼春[京劇武生]
厲慧良
劉奎童
王寶利
關維芳
王則昭
李鳳翔
郭三增
王小蟬
王璽龍
陸地園
王斌芬
王楞仙
吳盛珠
王世霞
王元綱
王慧群
李少樓[京劇武生]
丁震春
高蕙蘭
郭玉昆
李宗義[京劇老生]
董鳳岩
曹韻清
王大興
王榮山
陳富康
遲世恭
李順亭
筱蘭英
薛印軒
許蔭棠
鮑盛啟
何連濤
盧勝奎[京劇老生]
恩曉峰
筱高雪樵
謝正喜
劉盛通
范以程
薛鳳池
徐元珊
黃雲鵬[京劇武生]
遲金聲
夏蔭培
言少朋
葉盛長
陳鶴峰
梁益鳴
姚宗文
劉木鐸
哈寶山
程富雲
李紫貴
婁廷玉
楊少春
俞菊笙
俞振庭
梁慧超
韓長寶
葉慶榮
呂君樵
俞大陸
產保福
俞步蘭
蔣慕萍
江世玉
方震濤
陳盛泰
駱連翔
姜培培
由奇
袁金凱
張克[京劇演員]
馬長禮
孟筱伯
米喜子
曹連孝
朱寶光
馬少山
張少樓
朱丁奇
馬德成
張春孝
周維俊
朱素雲
江長春
張幼麟
張威[京劇小生]
倪海天
朱桂芬
張榮奎
裴永傑
張連福
張軍強
潘月樵
朱福俠
陳喜光
江世升
康雲翔
關正明
張世麟
李保良
鄭法祥
常連環
茹富華
趙世璞[京劇老生]
鄭亦秋
張增明
陳喜興
張二鵬
周正榮
高雪樵
鄭盛薌
孫岳[京劇演員]
張淇林
朱福
朱金琴
周瑞安
雙闊亭
趙盛璧
張翼鵬
張盛祿
厲慧蘭
郭仲衡[京劇老生]
康喜壽
許錦根
陳秀華
費世威
朱雲鵬
馮蕙林
李元瑞
張躍孚
韓金福
夏月珊

四大鬚生

四大鬚生,是指四位最有成就的京劇老生演員。有“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之分。
前四大鬚生余叔岩馬連良高慶奎言菊朋
後四大鬚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