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基金會

福特基金會

福特基金會是由美國“汽車大王”福特(Henry Ford,1863-1947)在1936年設立。以研究美國國內外重大問題,如教育、藝術、科技、人權、國際安全等方面課題為宗旨,美國政府多年來與該機構合作,用出資創辦研究機構、頒發獎學金、向國外派遣專家、捐款、捐贈圖書儀器等方式,向國內外有關組織、研究單位提供資助,以影響美國社會生活、文化教育事業和政府的內外政策。總部設在紐約。2011年8月福特基金會宣布,將在未來十年內捐贈1億美元資助美國的各藝術機構。

福特基金會福特基金會

簡介

福特基金會成立於二戰前。但是真正起重要作用是在1953年改組之後,所以把它列為20世紀後半期的基金會中的第一家。1936年老福特的長子埃茲爾•福特(Edsel Ford)捐資25萬美元成立福特基金會在底特律註冊。宗旨是:接受和管理資金以用於科學、教育與慈善目的,一切為了公眾福利,此外無其他目的。2000年資產96億美元。

福特基金會Henry Fordinventor and founder of the Ford Motor Company

基金會的工作重點在五個領域:

1、和平:促進國際間的理解,包括加強聯合國及其所屬國際機構

2、民主:促進民主制度,包括維護思想自由民權、反對集權以及改進公職人員的遴選和決策過程;

3、經濟問題:包括穩定高就業經濟機會平等、改進勞資關係、更好地保持經濟生活中的自由與控制之間的平衡;

4、教育:包括澄清教育目標,消除阻礙教育機會平等的宗教和種族障礙,更有效地利用傳媒進行校外和成人教育

5、對“人”進行科學研究:包括其價值觀、行為動機和失誤、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把這一研究成果充分用於民主生活的各個方面。

福特基金會Edsel Ford, Henry's sonwho became president of the Ford Motor Company and later established the Ford Foundation

基金會與中國的關係可分為兩個部分:前期以資助美國及世界其他地區對中國的研究和了解為主,後期即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直接與中國建立聯繫,資助有關項目和機構。

基金會最早介入中國的項目是1949年調查從大陸流到香港的大批知識分子“難民”情況,並協助對他們的安置。 1959年到1970年,基金會對中國研究的資助達2300萬美元。根據基金會駐京辦事處的最新資料,自1988年1月在中國建立辦事處起至 2001 年 9 月,基金會在中國資助總額為1.28億美元,項目包括城市扶貧、農村扶貧、人權與與社會公正、治理和公共政策、教育與文化、國際事務項目支持等。

蓋瑟報告

福特基金會福特基金會
羅恩·蓋瑟(Rowan Gaither)學法律出身,當時正受軍方委託將隸屬國防部的一所研究開發機構轉為私人公司,即現在知名的蘭德公司。他為籌集資金,於1949年經人介紹會見福特,福特與他一見如故,立即聘請他負責基金會的整頓和改組,第一步是領導一個小組,調查“美國人民認為基金會應如何把它的資金用於為公眾利益服務”,並提出報告。

1950年,羅恩•蓋瑟小組提出了長達3400頁的報告,題為《關於福特基金會的政策和規劃的報告》,據說是行程25萬英里,諮詢了1000名專家後得出的結論,被董事會譽為“代表了今天美國最優秀的思想”,後來有福特基金會“大憲章”之稱。根據這一報告提出的精神和具體建議,基金會於1950年進行改組整頓,從此後來居上,不但從地方走向全國,而且從國內走向國際, 一躍成為美國和世界最大的基金會。福特基金會的思想奠基人是1953—1956年任會長、1956年以後任董事會主席的蓋瑟。他正式任職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接受了自1947年老福特去世後就決心勵精圖治的小福特的委託,對重整基金會提出方案。小福特給他的任務是,全權主持一個小組,“集中全國所能徵集到的最優秀的思想來研究基金會應如何最明智地、有效地用它的資源造福人類”。蓋瑟自稱這個小組以兩年的時間對美國文化作了全面的審視,目的在於找出嚴重威脅人類進步的那些問題的根源。1950年蓋瑟向董事會提出了在福特基金會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告,不但奠定了這家世界最大的基金會以後幾十年的工作方 向,而且報告本身也被譽為“現代創造性的慈善事業最優秀的檔案”。

福特基金會的這一改組建立在無比雄厚的實力基礎上,所以表現出雄心勃勃、以天下為己任的美國特色,而且根據當時時代的特點,一開始它就以社會科學為重點。報告書提出:“今天最關鍵的問題是社會的,而不是物質的——是來自人與人的關係,而不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的問題如果能夠解決的話,必須通過綜合運用所有能夠影響人類事務的知識”。改組後的基金會的宗旨是:“加強民主價值觀,減輕貧困和不公正,促進國際合作,推動人類成就。”報告中也有“改善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地位”,“發現、支持和利用一切時代一切領域中的才華和領導”的提法。足見其雄心之壯、陳義之高。

其負責人還強調,基金會與其他慈善機構不同,不是去解決問題產生的後果,而是向造成問題的原因開刀。福特基金會捐助的機構與洛克菲勒基金會有不少重疊。其方式更多地是對高等院校及其師生的研究工作進行的大量資助。除了對經濟學等傳統學科重點資助外,它還幾乎一手扶植了美國行為科學的創立和發展,這是它在學科建設方面的特殊貢獻之一。

工作概況

基金會在2000年的年度報告中重申半個世紀以來一貫的宗旨:“加強民主價值觀,減輕貧困和不公正,促進國際合作,推動人類成就。”

新的福特基金會出手大方,在各大基金會中十分突出。1950年改組當年的捐贈就達2400萬美元,以後一直上升,居各大基金會之首。1954年的開支近6800萬美元,4倍於居第二位的洛克菲勒基金會,10倍於居第三位的卡耐基基金會。1956年,為順應當時股權分散的潮流和政策,基金會決定將其1/5的福特股票上市,售價為643億美元,這是華爾街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普通股票交易。此前,基金會宣布在今後一年半中將售股所得的絕大部分——5億多美元——用於捐贈撥款,這不但在美國公益事業史上是空前的,也大大超過福特基金會自成立以來18年的全部捐贈數,相當於其前18年付出總數的1.5倍。這筆錢一半捐給了全國615家私立文理科大學和學院,用於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另一半分別捐給了3500家私立非營利性醫院和45家私立醫科學校。整個20世紀下半葉,除個別年份外,福特基金會的資產和支出都位居各基金會榜首。

教育工作

1951年,福特基金會成立了兩個機構:“教育促進基金”和“成人教育基金”。1951—1953年的兩年中就撥款1億美元。

(1) “教育促進基金”

“教育促進基金”的創意來自曾任芝加哥大學校長22年的哈欽斯,當時他是福特基金會的兼職主任。哈欽斯不但是著名教育家,還是思想開放的教育改革家。在他影響下,這一基金不僅促進教育還致力於改革美國教育。從其經費用途可見其思想:1951—1954年,2800萬美元用於教育,其中1100萬美元用於給中學教員的獎金,不是資助研究項目,而是給他們一年帶薪休假,由他們自由決定這一年如何用於提高自己作為教師的素質——進修、旅遊或其他方式均可。另外1700萬美元用於一項5年革新計畫。哈欽斯認為,美國教師的通病在於教學技巧多於知識而知識面又太狹窄,僅限於專業知識,因此需要加強一般人文教育。這項計畫的內容是:在師資培養方面改變傳統師範學院的做法,先讓學生上4年大學普通文理科的基礎課程,第5年進行教學專業訓練,邊學習邊到學校實習,類似醫學院的最後一年。基金會的捐款就是用於最後的一年,或補助無力支付學費的學生,或補助接受實習的學校。這項計畫當時在教育界頗有爭議。因為它反映了與實用教育相對立的“通才教育”思想,有人批評它為“倒退到18世紀”。但是從實用的角度來說,它也正好符合當時因戰後出生率陡增而師資缺乏的需要。根據這一計畫,非師範畢業的普通 大學生只要經過一年培訓也可任教師。“5年計畫”的內容還包括每年資助幾百名智力超常的中學生跳過最後兩級直接升入大學。這剛好又是哈欽斯的因材施教思想 與當時實際情況的結合:美國當時中學人滿為患,而大學卻因徵兵制而缺少生源。

基金還資助其他的一些教改實驗項目,例如給一個地方的教育委員會30萬美元,研究如何增進公立學校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幾十家大學對其行政管理和教學目標作一調查,研究中學的最後兩年如何與大學的頭兩年相銜接;給 一批中學教師配備課堂助手分擔事務性工作,以便提高每個教師能管理的學生人數(這也是為了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等等。還有一項值得一提的項目是,研究學校內取消種族隔離問題。在50年代初把這一問題提上日程是相當先進的。福特基金會對種族問題比較關心,這也一直是它的特點。

(2) “成人教育基金”

該基金的宗旨為,培養“能夠有頭腦地參加自由社會的成熟、明智、負責的公民”。在這一項目下,1951—1955年共花去2500萬美元,其中1/3用於發展電視廣播教育,2/3捐助各式各樣的被認為與成人教育有關的組織、機構、活動、資料等。基金資助的討論會

完全不同於通常理解的傳授某種知識和技能的補習班,而是有點類似政治學習討論會。收到最慷慨的一大筆資助的組織是“美國政治教育基金會”,其工作之一是組織世界政治討論會。這討論會據說是為了讓普通公民的業餘時間用在嚴肅有用的追求上,而遠離無聊的娛樂節目。這一項目究竟成績如何,幾乎無法評估。1955年以後,福特基金會改變了做法,把對廣播電視教育的資助收回直接管理,大大減少對各種分散的討論會的資助。“成人教育基金”遂逐漸淡出。

以後的歷屆會長仍繼續以教育為重點,甚至認定福特基金會就是一個教育基金會,並且也是普及與提高並重,根據其會長的認識輪流突出重點。60年代特別重視培養師資,撥巨資給60多家學院作為師範學生的獎學金,以加強師範教育,同時給幾十家大學提高教學質量。福特與卡耐基基金會還聯手成立“全國優秀獎學金基金”,被認為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大學獎學金項目。另外,還建立了教學設備實驗室,專門從事 實驗和設計各種新的學校設備和教學工具,卓有成效。

社會科學工作

福特基金會對社會科學方面的投入,有以下一些獨創之處。

(1) 行為科學

蓋瑟稱社會科學為“軟科學”以區別於物理、生化等“硬科學”。為落實前面所提到的工作重點的第5條——對“人”的研究,設立了“行為科學”項目,由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學家貝雷爾森主持,從事一切“軟科學”的研究。其方法和理念基本承襲了20世紀20年代由沃森(John B.Watson)創立而於當時頗為流行的行為主義學派,故冠以此名。基金會前期撥款800萬美元,1955年又撥款1500萬美元,在加州帕洛阿爾托成立了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在這一項目下研究的領域有:政治行為學、法律與行為科學的關係、社會階層的劃分、兒童發展、組織理論、經濟發展與文化變遷、交流學等。此外還資助哈佛大學兩名社會學家主持研究少年犯罪問題;捐給人口理事會(1952年由洛克菲勒基金會創辦)巨款,用於研究人口增長問題以及有關培訓工作;資助麻省理工學院一項大規模集體項目研究“精英交流”。

(2) 未來資源研究

福特基金會1950年撥款1000萬美元用於經濟問題,其中一半用於1952年建立的“未來資源集團”。該集團是基金會下的一個自治機構,總部設於華盛頓,其總裁為前內布拉斯加大學校長古斯塔夫森。這一項目的重點不在科技(不過與社會問題有關的科技項目也有所涉及),而是致力於研究合理使用水、能源和礦產資源及與之相關的社會問題,包括諸如和平利用原子能等問題。未來資源的研究內容和理念實際上相當於80年代後期才提出的“可持續性發展”,這在50年代是相當前沿的。

經濟項目的資金其餘一半用於資助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賓州大學布魯金斯學會等研究美國和亞洲一些國家與經濟有關的課題,例如“勞工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等等。

社會改良和種族問題

(1) 扶貧工作

社會改良的核心問題是幫助弱勢群體,緩解貧困當然是題中之義。不過把治理城鄉貧困問題作為其常年的優先項目之一的基金會並不太多,福特是少數之一。福特基金會最早於50年代提出“社區發展”和“灰色區域”項目, 大力開發關於青少年犯罪、老年和城市貧民窟問題的研究工作,並協助市政府研究和實施城市改造計畫,於1961—1965年在美國5座城市——奧克蘭紐哈芬費城波士頓華盛頓——和北卡羅來納州實施。所謂“灰色區域”,是指介於郊區和鬧市區之間,通常是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入城市聚居的地區。這是一項綜合治理計畫,該計畫試圖示範一種治理城市貧民窟的新方法。它試圖推動地方政府和私人聯合組成某種機構,進行實驗性的社區行動。每項計畫包括從學齡前開始的教育、職業教育、少年犯罪教養班、法律服務、包含健康家庭青年就業等項諮詢服務的居民中心,還特別爭取被服務對象參加工作。福特基金會為此共出資2000萬美元。這一計畫中的許多創意後來為60年代詹森的“向貧困開戰”計畫所吸收,同時也推動了大學和學術界對城市貧困人群和少數族裔問題的研究。 1964年底詹森政府成立經濟機會辦公室負責“向貧困開戰”計畫,福特就撤出了。

基金會的“挑戰貧困”計畫不斷研究、跟蹤變化中的貧困性質,並隨著需要的變化而轉移重點。80年代初開始從城市發展到農村,因為南方農村由於傳統製造業式微,農業生產下降而貧困化,有可能出現向城市的移民潮,基金會及時注意到這一問題,並研究對策。在農村的工作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歸納為“生活、就業和創收”, 另一部分是更為治本的農業改進和水土治理。1986年,基金會任命了一個專家組,對前5年的工作作出全面評估,並對今後的工作提出建議,結果形成了7大冊 報告書,統稱《80年代中期報告》(以下簡稱《中期報告》),其中關於扶貧工作占據了最大的篇幅。

《中期報告》首先肯定把扶貧作為持續的優先目標的必要性,因為這是美國的頑症,據統計,美國在任何10年期間總有1/4人口曾處於貧困之中;同時福特基金會由於實力雄厚,是少數能夠多少對改變現狀作出成績的基金會之一。1986—1987年的兩年間,用於城市扶貧項目的預算是6590萬美元,農村為1370萬美元。與1982—1983年的兩年相比,城市增長了57%,農村增長了4.5倍。從1982—1986年的四年中,用於城鄉扶貧的預算占基金會總預算的40%,這還不包括列入其他項目下。但實際與扶貧有關的預算,例如教育、人權和單項資助。此外,基金會還促進了對一些社會問題政策的辯論,並影響了政策的明朗化,例如少女懷孕和福利制度改革等問題。在政府對 某些與扶貧有關的項目大幅度減少預算時,福特基金會的做法吸引了其他基金向這些項目投資,例如社區經濟發展、法律服務等。因此,在這方面,福特起了帶頭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長期承諾;把這一主題放在公開日程的顯著地位;影響他人(榜樣作用)。

在具體做法上,福特基金會有一些創新,主要是鼓勵和支持其他投資者參與社區扶貧工作。一種形式是資助成立或支持已有的各種“社區開發公司”,吸引投資,激活經濟。這些公司的業務內容有:改造城市貧困社區;對開發性和服務性項目進行投資,例如對城區低收入住宅的開發投資;建立社會福利研究機構。基金會還對這些公司提供金融和管理方面的諮詢。另一種形式是在企業和有關項目中充當中介者。總的思想是,使有關投資者在扶貧 的同時也能得利,同時促使經濟繁榮,社會進步。

體現帶頭作用的另一工作就是研究問題,稱為“創知”工作。就是不斷根據形式變化提出問題,組織專題討論或資助專家學者進行研究,以便選擇恰當的重點,使扶貧工作事半功倍而有長遠效應

在80年代的具體項目中有兩大重點值得一提,都與從尼克森里根削減福利經費有關。

① 青年就業問題。從在校生做起,舉辦與就業相聯繫的訓練班,在校外則支持社區與政府機構舉辦這類訓練項目。5年中每年為此花費10億美元,受益青年達75萬人。

② 貧苦婦女兒童健康問題。這是社會中最弱的群體,而又與社會的長遠發展關係重大。實際上這一領域從50年代起就是福特的關注點之一,不過在70—80年代政府大幅度削減福利中,這一群體受害最大,其嚴重性更加突顯出來,所以成為福特80年代特別關注的重點。此項計畫統稱為“兒童生存/貧困婦女與兒童公平起點”計畫,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工作:計畫生育、婦女在家庭中的權利與健康的關係、幼童(3歲以下)生存與公平起點。具體做法是先建立少數社區的示範工作站,與志願人員或團體合作,派工作人員幫助貧困婦女提高家庭地位,懂得運用醫療服務提高防病意識,保護兒童健康,然後收集資料,總結經驗,加以推廣。5年中用於該項計畫國內部分總計2100萬美元。

此外還有特殊幫助對象如懷孕少女、南方農村的貧苦婦女、貧困地區的嬰兒、失學兒童等。

(2)種族問題。

社會改良與種族問題,特別與黑人問題分不開。這是福特基金會長期關注的核心之一。五六十年代正是種族問題尖銳化和民權運動高漲之時,因此基金會在推進種族平等方面態度比較鮮明,工作也做得較多。在1950年的工作 方針中就強調美國種族歧視問題的嚴重性,明確以此為工作重點。在各大基金會中它直接用於反對種族歧視和黑人福利的撥款遙居榜首,從50年代到60年代末不到20年間總數達25億美元。其中突出的是支持“有色人種協進會法律辯護和教育基金”的活動,主要是保證黑人在登記選舉、就業、居住和司法管理方面有平 等的機會。這一資助延伸到墨西哥裔美國人和美國本土人(即印第安人)及婦女等。此外還關注國外的種族歧視,長期支持南非反種族隔離運動、支持巴西非洲裔人的平等權利以及亞洲爭取憲法更加公開地對待少數族裔問題的運動。

教育方面,1956年一次性撥巨款資助全國各本科大學、醫學院和醫院,儘管不是專為黑人,但全國60家黑人院校都受到資助。

福特基金會對民權運動間接和直接的資助,比較突出的有:

1953年正當麥卡錫主義猖獗之時,資助“共和國基金”(一個民權組織)1500萬美元,用以維護公民自由權,特別是黑人的權利。
50年代資助南方教育報告服務社,每年對教育方面取消種族隔離的進展情況作出調查報告,這項工作對推動南方有關機構解決種族隔離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

1962年基金會董事會在一項決議中進一步明確要擴大有關支持黑人履行選舉權,實行一切種族在教育、就業、住房、娛樂、社交和政治方面機會均等的工作。60年代後期更加直接支持黑人爭取政治權利的活動,通過一些組織支持黑人捍衛選舉權、培養青年黑人政治活動家等。

1968年,出資數百萬美元在華盛頓建立了一個“社區改革中心”,宗旨是推動全國各城市成立強有力的社區組織以“提高窮人決定自己命運的呼聲”;與此相聯繫,成立了一個遊說組織——“社區事務委員會”。由於華盛頓的貧窮地區實際上黑人占絕大多數,這一項目實際的幫助對象也是黑人。

由於這一系列被認為“激進”的活動介入了政治,引起了白人保守派的反對。50年代和60年代都有國會調查基金會的事件,福特首當其衝。1968年遭到第二次國會調查(罪名之一是資助黑人競選)之後,基金會又於1971年大張旗鼓地宣布出資1000萬美元以6年為期用於資助一批黑人高等院校。各方對此舉的評論不一,有的認為是基金會的反擊,表示繼續支持黑人;有的認為是妥協,說明回到教育,退出政治。1968年董事會第一次吸收一名黑人,改變了大基金會清一色為白人的歷史(現在不少基金會的領導機構都已有黑人,不足為奇)。

90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繁榮,基金會的資金也相應增加。福特基金會除繼續原來的領域外,還開拓了一些新的領域,其中有宗教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傳媒在公民和教育文化生活中的作用。還有一些組織得到長期捐款,與扶貧和少 數民族有關的有:“關心非洲裔組織”),“人力示範研究公司”,美國公民權利聯盟等。此外,有幾筆一次性的大額捐款也是這一時期的特殊項目,它們是:

5200萬美元給北卡社區自助中心。該中心與全美聯邦國家抵押協會合作致力於增加低收入和少數民族家庭的住房擁有率。這筆款項中的200萬美元用於對這項計畫實施10年的成績評估。

2600萬美元用於資助“畢業夢想成真” 計畫。這是一項成功的公立學校改革項目,先在休斯頓開始,後來推廣到美國其他地區。在考試成績提高、學校氣氛改善、高中畢業率增加、十幾歲學生 懷孕率減少和升學率提高等方面成績顯著。基金會準備資助將這一計畫擴大到6個城市10萬名學生。參與合作的機構有其他公益組織,也有聯邦政府。

900萬美元用於支持對“肯定性行動”的結果的研究和對話,並研究幫助發言權較少的群體的其他途徑。這個問題對美國仍然很重要,因為在各方面的生活中,膚色、性別的區別還很明顯。

另外還有一個與扶貧無直接關係,卻與社區文化有關的4000 萬美元“匹配”贈款項目,捐給全美國28個藝術文化團體,包括戲劇、舞蹈、詩歌、博物館及其他領域。這些團體都表現出特殊的創新精神,其中大部分接受者是第一次接受福特捐款,並願同時為新的工作積極籌款。這一項目為期5年,接受團體在這期間進行合作,交流經驗和技術。驅使福特基金會做這件事的原因是意識到 文化機構對美國的思想生活、表達自由和社區活力極為重要。

僅2000年一年,福特基金會對“和平與社會正義”項目的 撥款就達8000萬美元,支持全世界的人權活動,其中2600萬美元用於少數族類的權利和種族正義,700萬美元用於難民和移民的權利,800萬美元用於婦女權利。另外還有1400萬美元用於支持原來的有色人種協進會和墨西哥裔人的法律教育基金,進行有關“肯定性行動”的訴訟和爭取受高等教育的權利。

國際工作

在各大基金會中,福特基金會的全球興趣最濃。原因之一是它在 1950年改組振興確定工作方向時,正值美國開始在全球確立其超級大國地位,同時又時值冷戰激化,因此其工作與冷戰背景分不開。另一個因素是其會長霍夫曼和董事長小福特本人對世界事務有特殊的關懷。霍夫曼曾任實施馬歇爾計畫的主持人,小福特雖為共和黨人,但在當時孤立主義國際主義的兩派思潮中擁護後者。1951—1954年,基金會用於海外項目支出達5400萬美元,略相當於它在同期全部支出的1/3。

與洛克菲勒基金會不同,福特基金會的國際工作政治性較強,更加明確重點是與蘇聯爭奪第三世。1952年的一份檔案稱,基金會決定將海外項目集中在中東和亞洲,因為這些地區有許多新興國家處於蘇聯—共產黨領域的邊緣,如果這些國家“民主失敗”的話,就意味著世界共產主義加強,開發中國家的戰爭危險就會增加。“如果印度走了中國的道路,整個亞洲就要分裂為二,也許自由世界將無可挽回地失去它”,為此應該大力培養印度和巴基斯坦未來的領袖人物。霍夫曼認為印度是中國的“軟腹部”,並且有希望走民主的道路。根據這一認識,福特基金會的海外工作重點是印度。1953年設培訓與研究部,其主任明確表示,培訓人才的宗旨就是“在海外直接或間接推進美國的利益。”

國際獎學金項目

福特基金會福特基金會國際獎學金項目
福特基金會國際獎學金項目(IFP)旨在為有志之士提供深造機會,使他們通過學習在其所從事的相關領域或在其國家發展以及在促進世界範圍內經濟發展和社會公正等方面成為各地方各部門的領頭人。為了確保能從不同背景中選拔出合格的人才,國際獎學金項目將在有志於服務社會和社區工作的缺乏深造機會的社會群體中積極挑選候選人。

項目介紹

國際獎學金項目始於2001年,在全球的總投資約為3億美元,是福特基金會資助的最大的一個項目。福特基金會希望通過該項目深化其在過去半個世紀中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福特基金會教育項目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水準。許多獲得福特基金會資助的人士已經並正在成為世界各地各部門的帶頭,他們將為建立全球性知識體系,其中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人文科學和藝術做出貢獻。

國際獎學金項目將繼承並發揚這一傳統。福特基金會堅信教育能幫助人們改善自身生活,同時也能幫助其他人共同尋求一個平等,公正的社會。

國際獎學金項目為每位受資助者提供最多3年的研究生學習的資助。受資助者選自於非洲中東,亞洲,拉丁美洲俄羅斯等地,福特基金會在這些地區也正在積極資助其它一些項目。

受資助者的挑選是以其潛在的領導能力,社會責任心以及服務於其所在社區或地區的意願為基礎的。國際獎學金項目的入選者可以申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但其所選學科和領域須與福特基金會資助的目標一致。福特基金會的目標是致力於促進民主價值觀,減少貧困,消除不公,促進國際合作,提高人類成就。入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及外語水平選擇在其所在國或其他國家的高校學習。但是,只有獲得所選學校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入選者才能最終獲得資助並成為國際獎學金的獲得者。

國際獎學金入選者資格的有效期為一年。如果入選者在獲得入選資格之後的一年內,外語水平仍然達不到所選學校的要求,或因某些原因最終沒能獲得所選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其入選資格則不再生效。

為了保持該項目與其在世界其他國家進行的目標一致,福特基金會國際獎學金項目在中國主要面向那些缺少深造機會的人群,例如:貧困人群,少數民族及婦女。

在中國

福特基金會在中國項目的資助直接由其北京辦事處負責。首席代表和五位項目官員來自世界各國,他們在本辦事處的項目領域中尋找有意義的機會,仔細評閱項目申請,同可能的資助對象合作設計項目,以向紐約總部推薦項目獲得資助。從1988年1月辦事處設立至2001年9月,基金會在中國資助總額已達1.28億美元。

為同中國發展重點相一致,基金會辦事處在1988年建立時,活動集中於三個領域:經濟、法律和國際關係。以後,隨著中國自身需要及其發展重點的演變,工作也有了新的內容。環境與發展項目和生殖健康項目是1989-90年新增加的,這是表明基金會開始關注長期困擾著偏遠、欠發達地區的貧困問題,再一方面是希望推動使用綜合方法去解決生殖健康方面長期面臨的問題。2001年最新的進展是增加了教育和文化項目。

經歷了幾十年的經濟改革以後,改革的複雜性和長期性表現得愈發明顯。中國的研究人員和政府官員越來越認識到,經濟改革所帶來的社會變革並不全是正面的,有些還相當不容易理解和調整。與此同時,各方面越來越認識到,有必要發掘所有中國人民的創造潛能,包括從事非政府組織工作的人,去解決中國面臨的問題。目前基金會在中國的工作集中在下述七個主要領域:

福特基金會刑事訴訟法實施問題對策研究福特基金會資助課題
經濟與發展金融

教育改革與文化多樣性

環境與發展

治理與公共政策

國際合作

法律和權利

公民社會
性與生殖健康

為了在上述領域中使基金會有限的資源產生最大的效應,北京辦事處項目工作人員採用下述幾項原則:
根據所申請項目的目標和實施方法來確定是否給予資助

項目官員在某些主題方面採取合作的方式,如社會性別以及貧困問題

基金會鼓勵所有社會部門之間進行合作,如草根組織、非政府組織、研究中心、大學及政府部門,目的是對每一類問題都能有多種角度的考慮

對中國有重要意義的緊迫問題和可能會對國家產生影響的項目給予特別的關注

北京辦事處還將與所有資助領域有關的一些前沿問題作為重點。這些重點同基金會強調的宗旨和要幫助的對象有關:

促進社會性別平等

關注貧窮和弱勢群體

強調以參與方式作為核心理念,加強社區工作

重視權利

推動公民社會

尊重多樣性

推介慈善工作

北京辦事處還創立了一系列小的“好鄰居”項目。這類項目主要是為一些緊急、新出現的重大問題或突發事件提供資助,而這類事件通常不是本辦事處的既定工作範疇。這類項目由辦事處的所有中方工作人員負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