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
概述
中國古典園林建造的歷史始於何時,至今尚無明確的定論。但從園林建築的使用性質來分析,園林主要是供遊憩、文化娛樂、起居的要求而興建,而使用者則必須占有一定的物質財富和勞動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們遊憩享樂的園林。 在人類的生產能力很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弱時,即只有依靠群體的力量才能獲得生活資料的原始社會,是談不到造園活動的。《禮記·札記》:“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即便是到了久、新石器時代的繁榮時期,有了典型的村落,如西安半坡村,鋤耕農業和家畜飼養已出現,用手制的形態和花紋都很精緻的彩陶,有些陶器上還刻有類似文字的符號。但該時期的勞動生產率還是十分低下,也只能提供極其微小的多餘東西。 只有當社會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後,由於生產的增長,交換的擴大,奴隸主的財富不斷增加,從而他們的思想和趣味也隨之起了變化。
這時,既有奴隸經濟基礎的剩餘生活資料可供奴隸主使用,又有可供他們驅使的勞動力,這就為滿足他們要過奢侈享樂生活所需的園林的建造活動提供了條件。如在中國古代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農業和手工業都有相當的發展,那時已有青銅器,有錛、鑿、刀、錐、戈等工具,為營造活動提供了技術上的條件。
因此,在夏朝已經出現了宮殿建築。 商朝的甲骨文是商代文化的巨大成就,文字構造以象形為主,現已認識的字約有兩千個。商代已有立法,有相當的天文知識,雕刻藝術也很發達。從商朝的經濟、技術、文化藝術的發展情況看,已具備了造園活動的基礎。而甲骨文中又有園、圃、囿等字的出現,也就引起了園林的營造活動和最初形式到底是開始於商朝還是周朝,以及最初形式是園、圃,還是囿的討論。
從有關記載,如《周禮》的:“園圃樹果瓜,時斂而收之”;《說文》的:“囿,養禽獸也”;《周禮地官》的:“囿人,……掌囿游之獸禁,牧百獸”等等中,說明囿的作用主要是放牧百獸,以供狩獵遊樂。在園、圃、囿三種形式中,囿具備了園林活動的內容,特別是從商到了周代,就有周文王的“靈囿”。據《孟子》記載:“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其中養有獸、魚、鳥等,不僅供狩獵,同時也是周文王欣賞自然之美,滿足他的審美享受的場所。可以說,囿是中國古典園林的一種最初形式。
發展
到了封建社會的秦代,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在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統一的大國後,連續不斷的建設宮、苑,大小不下三百處,其中最為有名的應推上林苑中的阿房宮,周圍三百里,內有離宮七十所,“離宮別館,彌山跨谷”。可以想見,規模是多么宏偉。 在終南山頂上建闕,在當時來說已算是一種高大的建築物了。山本靜,水流則動。當時人們已經懂得了這其中的道理,把樊川的水引來作池,苑中還有湧泉、瀑布,以及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規模相當壯觀。 漢代,所建宮苑以未央宮、建章宮、長樂宮規模為最大。漢武帝在秦上林宛的基礎上繼續擴大,苑中有宮,宮中有苑,在苑中分區養動物,栽培各地的名果奇樹多達三千餘種,不論是其內容和規模都是相當可觀的。
從三國到隋朝統一中國的四百六十多年中,由於戰亂較多,在沒落、無為、循世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影響之下,宮苑建築之風盛行,又因當時建築技術與材料已相當發達,建築裝飾中色彩豐富以及優美的紋樣圖案等,都為造園活動提供了技術與藝術的條件。 這一時期有影響的苑室,如三國時代曹操所建的銅雀台,台是建在南北五里,東西七里的鄆城(今河南臨漳),規模雖不算太大,規劃卻相當合理,說明當時的城市規劃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就台本身來說,已經不是一般的建築,出現了五層樓閣,可以說它是當時的高層建築了。在台與台之間設有可以放置或卸下的閣道(類似浮橋),而且是用機械設備開動,足以說明當時工程技術的進步。 在三國魏晉時期,產生了許多擅長山水畫的名手。
他們善於畫山峰、泉、丘、壑、岩等。為此,在山水畫的出現和發展的基礎上,由畫家所提供的構圖、色彩、層次和美好的意境往往成為造園藝術的借鑑。 這時文人士大夫更是以玄談隱世,寄情山水,以隱退為其高尚,更有的文人畫家以風雅自居。因此,該時期的造園活動將所謂“詩情畫意”,也運用到園林藝術之中來了,為隋唐的山水園林藝術發展打下了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還“以五色石起景陽山於芳林苑,樹松竹草木、捕禽獸以充其中”。吳國的孫皓在建業(今南京)“大開苑圃,起土山樓觀,功役之費以萬計”。晉武帝司馬炎重修“香林苑”,並改名為“華林苑”。 在以園林優美聞名於世的蘇州,據記載在春秋、秦漢和三國時代,統治者已開始利用這裡明山秀水的自然條件,興建花園,尋歡作樂。東晉顧辟疆在蘇州所建辟疆國,應當是這個時期江南最早的私家園林了。
南朝,梁武帝的“芳林苑”,“植嘉樹珍果,窮極雕麗”。他廣建佛寺,自己三次捨身同泰寺,以麻痹人民。北朝,在盛樂(今蒙古和林格爾縣)建“鹿苑”,引附近武川之水拄入苑內,廣九十里,成為歷史上結合蒙古自然條件所建的重要的園林。 隋楊帝時更是大造宮苑,所建離宮別館四十餘所。
楊廣所建的宮苑以洛陽最宏偉的西苑而著稱,據《隋書》記載:“西苑用二百里,其內為海,周十餘里,為蓬萊、方丈、瀛洲諸山,高百餘尺,台觀殿閣,羅絡山上,海北有渠,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窮極華麗”,為供遊玩的龍舟及其它船隻數萬艘,由此可以看出遊園活動的規模之大。苑內有周長十餘里的人工海,海中有百餘尺高的三座海上神山造景,山水之勝和極多的殿堂樓觀、動植物等。這種極盡豪華的園林藝術,在開池築山,模仿自然,聚石引水,植林開澗等有若自然的造園手法,為以後的自然式造園活動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唐代,這是繼秦漢以後中國歷史上的極盛時期。此時期的造園活動和所建宮苑的壯麗,比以前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如在長安建有宮苑結合的“南內苑”、“東內苑”、“芙蓉苑”及驪山的“華清宮”等。著名的“華清宮”至今仍保留有唐代園林藝術風格,是極為珍貴的了。 在宋代,有著名的汴京“壽山艮岳”(今開封),周圍十餘里,規模大、景點多,其造園手法也比過去大有提高。 明朝,在北京建有“西苑”等。清代更有占地84 00多畝的熱河“避暑山莊”,以及與世界文化歷史上著名的古蹟、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相比擬的“圓明園”等。
若把中國園林藝術約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劃分階段的話,大致可分為:商朝產生了園林的雛形—囿;秦漢由囿發展到苑;唐宋由苑到園;明清則為中國古典園林的極盛時期。
商朝的囿
在古代,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一個脫離生產勞動的特殊階層出現以後,經濟基礎以及技術、材料達到一定的水平,上層建築的社會意識形態與文化藝術等開始達到比較發達的階段,這時才有可能興建和從事於以遊樂休息為主的園林建築。
大約在公元前16~11世紀,在商朝奴隸社會裡,以商王為首的貴族都是大奴隸主,從事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廣大勞動者,都是奴隸(農業奴隸叫“眾”或“眾人”,家內奴隸叫妾、奚、仆等);在戰爭今俘虜來的異族人也都留作奴隸。
當時商朝國勢強大,經濟也發展較快。文化上不僅發明了有以象形為主的文字,還有會意、形聲、假借等字。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有了園、圃、囿等字,而從它們的活動內容可以看出囿最具有園林的性質。
在商朝末年和周朝初期,不但“帝王”有囿,等而下之的奴隸主也有囿,只不過在規模大小上有所區別。在商朝奴隸社會裡,奴隸主盛行狩獵取樂,如殷朝的“帝王”為了遊獵和牧畜,專門種植芻秣和圈養動物,並有專人經營管理。《史記》中就記載了殷紂王“原賦稅以實鹿台之錢……益收狗馬奇物……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樂戲於沙丘”。
從各種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出商朝的囿,多是藉助於天然景色,讓自然環境中的草木鳥獸及獵取來的各種動物滋生繁育,加以人工挖池築台,掘沼養魚。範圍寬廣,工程浩大,一般都是方圓幾十里,或上百里,供僅隸主在其中游憨、禮儀等活動,已成為奴隸主娛樂和欣賞的一種精神享受。在囿的娛樂活動中不只是供狩獵,同時也是欣賞自然界動物活動的一種審美場所。
商朝社會已有了奴隸私有制的社會關係,並以農業生產占主要地位,狩獵已不再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勞動。為了重溫過去的生活方式,為了得到再經歷一次的享受,轉而成為專門供脫離生產活動的奴隸主娛樂和享受。
所以說,中國園林的興建是從殷周開始的,囿是園林的最初形式,而且這種園林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即使到了清朝也還未脫離開。如避暑山莊,從康熙到乾隆,都還經常在避暑山莊內舉行騎馬射箭等禮儀、遊憩活動。
春秋戰國的囿苑
春秋、戰國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階級、階層之間的鬥爭複雜而又激烈。代表各個階級、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社會等萬事萬物做出解釋,並提出各自的主張,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裡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史稱參加爭鳴的各派為“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雜家等。
由於春秋、戰國文化、藝術比較發達,表現在建築上也有很大的進步,如宮室建築下有台基、樑柱上面都有裝飾,牆壁上也有了壁畫,磚瓦的表面有精美的圖案花紋和浮雕圖畫。如《詩經》中對當時宮殿形式的描述是“如翬斯飛”,這說明中國古典建築屋頂造型上出檐伸張和屋角起翹,在春秋戰國,甚至是周期已經有了。
據《述異記》上記載:“吳王夫差築姑蘇台,三年乃成,周鏇詰屈、橫豆五里,祟館土木,彈耗人力,宮妓數千人,上別立春宵宮作長夜之飲”。“吳王於宮中作海靈館、館娃閣、銅構玉檻,宮楹檻,珠玉飾之”,可以看出當時的宮室不僅規模宏大,而且也非常華麗。
另據記栽,吳王夫差曾造梧桐園(今江蘇吳縣),會景園(在嘉興)。記載中說:“穿沿鑿池,構亭營橋,所植花木,類多茶與海棠”,這說明當時造園活動用人工池沼,構置園林建築和配置花木等手法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水平,上古樸素的囿的形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NextPage]
秦漢宮苑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物質、經濟、思想制度等方面做了不少統一的工作。為了防範舊貴族的反抗,遷徒六國貴族和豪富十二萬戶於鹹陽及南陽、巴蜀等地,削弱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秦始皇在鹹陽營造宅地,“寫放”(即照樣畫下)六國宮室,照式建築在北阪上,可說是集中國建築之大成,使建築技術和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
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在全國範圍內修築“馳道”(即皇帝行車的路),以鹹陽為中心,東至河北、山東,南至江蘇、浙江等省。又修“直道”,自鹹陽,經甘泉(今陝西淳化縣境)上郡,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馳道寬五十步(按秦制六尺為步,十尺為丈,每尺合今制27.65厘米),路邊高出地面,路中央寬三丈,是天子行車的道。每隔三丈種植青松,標明路線。
始皇滅六國後,拆除六國戰時的城廓決通川防。於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二年),派將軍蒙恬率士卒二十萬人,北擊匈奴,收復河南之地,置四十四縣。又修繕舊秦、趙、燕長城,連線起來,這就是有名的萬里長城。
始皇在較短的時間裡,修宮殿,造墳墓,伐南越,築長城,修馳道。每年至少有二百萬丁男在徵發之中,這個數字約占當時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僅宮殿這一建築類型,大小不下三百餘處,比較著名的宮室有信宮和阿房宮。這期間,囿也得到了進—步發展,除遊樂狩獵的活動內容外,囿中開始建“宮”設“館”,增加了帝王在其中寢居,以及靜觀活動的內容。
《史記·始皇本記》記載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宮渭南,後更名信宮為極廟。自極廟道驪山,作甘泉前殿,築南道,自鹹陽屬之。《三輔黃圖》載:“始皇窮極奢侈,築鹹陽宮(信宮亦稱鹹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制紫宮,象帝居。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鹹陽“北至九峻、甘泉(山名),南至鄠、杜(地名鄠縣和杜順),東至河,西至汧、渭(水名)之交,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離宮別館,相望聯屬,木衣綈繡,土被朱紫,宮人不移,樂不改懸,窮年忘歸,猶不能遍”。從這種描寫和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的規模,可見信宮的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秦始皇還建造了歷史上著名的朝官—阿房宮。《史記·始皇本記》載“始皇帝三十五年,以鹹陽人多,先王之宮庭小,……乃營朝宮於渭南上林苑中。阿房為朝宮先作之前殿,庭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
據《三輔黃圖》記載:“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末成而亡。姑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十餘里。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絡樊川以為池。作阿房前殿,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建五丈旗。以木蘭為梁,以磁石為門,懷刃者止之”。“周馳為復道,度渭屬之鹹陽,以象太極閣道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基旁,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從“以磁石為門,懷刃者止之”的記述可以看出,當時冶煉技術相當發達。另一方面,秦始皇先後蕩平了六國,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他自知積怨甚多,會有許多人想要暗算他,因此他的阿房宮大殿北門用巨大的磁鐵做成,為防備刺客,要有穿鐵甲或暗藏兵器潛至殿門的話,就會被磁鐵大門牢牢吸住,使你動彈不得。這也說明了園林建築被少數人所占有的性質。
從信宮和阿房宮的記述中,可以看出秦朝的宮苑建築大抵因勢而築(隨著自然形勢來築造),規模宏偉壯麗,來表示帝王的尊嚴和極權。但正是由於秦朝徭役賦稅繁重,因而激起秦末農民大起義,促成秦的滅亡,前後只有十五年。
漢代宮苑
在漢代也是中國建築業發展較快的時期,如磚瓦在漢代已具有了一定的規格。除一般的筒板瓦、長磚、方磚外,從漢代的石闕、磚瓦、明器、畫像等圖案來看,說明框架結構在漢代已經達到完善的地步。
框架結構的形成,對建築形式的變化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屋頂形式如懸山、硬山、歇山、四角攢尖、卷棚等,在漢代已經出現。屋頂上的直搏脊、正脊,正脊上有各種裝飾,用斗拱組成的構架也出現,而且斗拱本身不但有普通簡便的式樣,還有曲拱柱頭等。已經有柱形、柱礎、門窗、拱卷、欄桿、台基等多變的形式。在漢代,建築藝術的形成、發展、變化,為中國木結構建築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形成中中華民族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而這豐富多彩的建築形式,也直接為園林建築形式的多樣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漢武帝劉徹在國力強盛之時,政治、經濟、軍事都很強大,並且在此時大造宮苑。把秦的舊苑上林苑,加以擴建形成為苑中有宛,苑中有宮,苑中有觀。其規模之大,可以從《漢舊儀》所載看出:“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養百獸,天子秋冬射獵取之。其中離宮七十所,皆容千乘萬騎”。另《關中記》載:“上林苑門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三十五”。從以上記載中可以看出,中國古典園林漢代的皇家禁苑上林苑,正證明“古謂之囿漢謂之苑”的歷史發展事實。一方面苑中養百獸供帝王狩獵,這完全繼承了古代囿的傳統,而漢代的苑中又有宮與觀(供登高遠望的建築)等園林建築,並作為苑的主題,在自然條件的基礎上,人工內容逐漸成了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上林苑,宛中又有三十六苑,如宜春苑、御宿苑、思賢苑、博望苑等,從各個不同的苑又可以看出上林苑的活動與使用內容是比較多的。如思賢苑是專為招賓客的,實際上是搜羅人才的地方。御宿苑則是漢武帝的禁苑,是他在上林苑中的離宮別館:“游觀止宿其中,故曰御宿”。這裡可以看出,當時造園者在總體布局與空間處理上,把全園劃分成若干景區和空間,使各個景區都有景觀主題和特點。後來中國歷代皇帝所造園林都師承了漢代宛的活動內容,並有所發展。
據《漢舊儀》記載,“上林苑中有六池、市郭、宮殿、魚台、犬台、獸圈”,僅建築而言,據陳宜的《三輔黃圖校證》中記載,就有“上林苑門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二十五。建章宮、承光宮、儲元宮、包陽宮、屍陽官、望遠宮、犬台宮、宣曲宮、昭台宮、蒲陶宮;繭觀、平樂觀、博望觀、益樂觀、便門觀、眾鹿觀、榴木觀、三爵觀、陽祿觀、陰德觀、鼎郊觀、椒唐觀、當路觀、則陽觀、走馬觀、虎困觀、上蘭觀、昆池觀、豫章觀、朗池觀、華光觀”。可以看出,各種不同功能的建築數量相當多。
上林苑中還有各種各樣的水景區,昆明池、如祀池、郎池、東陂池、池鎬池、蒯池等池沼水景,在建章宮有太液池等。據《三輔故事》記載:“昆明池蓋三百二十頃,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鯨魚,刻石為鯨魚,長三丈,每至雷雨,常鳴吼,鬣尾皆動”,“池中有龍首船,常令宮女泛舟池中,張風蓋,建華旗,作棹歌,雜以鼓吹,帝御豫章觀臨觀焉”。從以上的記載可以看出昆明池也用以載欲載舞,皇親貴族乘舟聽蕭妓,真可以說是遊樂臨觀,其樂無窮了。
上林苑中的植物配置也相當豐富,特別是遠近群臣各獻奇樹異果,單是朝臣所獻就有二千多種。建軍官是上林苑中最重要的宮城,而建章宮北太液池是組景很好的園林景區,池中有蓬萊、瀛洲、方丈,像海中神山。《兩京雜記》中還記載:“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樹池,池中有洲,洲上杉樹一株,六十餘圍,望之重重如彩蓋,故取為名”。又有彩蛾池“武帝鑿池以玩月,其旁起望鵲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宮人乘舟弄月影,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這都說明太液池水景區的水面劃分與空間處理,以及水面的意境都是很有奇趣的。
在漢代的宮室建築中,長樂宮和未央宮規模都較大,另外還有長楊宮,甘泉宮等。但在漢代眾多的宮殿建築中,上林苑應該是漢代皇家禁苑的代表作。
從以上對上林宛的記載可以看出,在當時的園林布局中,栽樹移花、鑿池引泉不僅已普遍運用,並且也非常注意到如何利用自然與改造自然,而且也開始注重石構的藝術,進行疊石造山,這也就是中們通常所說的造園手法,自然山水,人工為之。苑內除動植物景色外,還充分注意了以動為主的水景處理,學習了自然山水的形式,以期達到坐觀靜賞、動中有靜的景觀目的。
這種人為的園林山水造景的出現,為以後的山水園林藝術設計與發展開創了先例。而園林藝術的基本組成,無非是由山、水、建築等要素來表達造園的意境,或者說主題。在兩千多年以前的中國的造園家們就已經注意和探索這一問題,不能不說明中國園林藝術的歷史是多么悠久了。當時的園林,儘管其藝術水平相當的高,但只是為帝王貴族所獨享,為少數人所占有。
漢初商業發達,富商大賈的奢侈生活不下王侯。地主、大商為此也經營園囿,來滿足他們尋歡作樂的需要。據《酉京雜記》記載:“茂陵富民袁廣漢,藏鏹巨萬,家童八九百人。於北氓山下築園,東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構石為山,高十餘丈,連延數里。養白鸚鵡、紫鴛鴦、氂牛、等奇獸珍禽,委積其間。積沙為洲嶼,激水為波濤,致江鷗海鶴孕雛產彀,延饅林池;奇樹異草,靡不培植。屋皆徘徊連屬,重閣移扉,行之移晷不能偏也。
袁廣漢的私家園今天雖已不復存在,因此也無從考證,但從記載的情況來看,早在漢朝,中國不僅已有相當規模的帝王宮苑,而且有了私人園林建築。其造園的規模與皇家禁苑有大小的差別,但造園的手法以及園的形式、內容等,都極其相似。
總之,從漢朝上林苑的內容與形式,中們可以看出,上林宛基本是繼承了古代囿的傳統發展而來的。古代的囿,雖然已經初具園林藝術的某些特徵,但它基本上是以自然環境為主,一般只是稍加人工的成分,造園的意境與構思還是極為初級的。而秦漢的宮苑是在圈定的一個廣大地區中的囿和宮室的綜合體。苑中有苑、有宮城、有宮觀,所謂離宮別館相望,周閣復道相屬、宮室建築群成為苑的主體,無論從內容、形式、構思立意,以及造園手法、技術、材料等各方面,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應該說是真正具有了中國園林藝術的性質。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對中國園林藝術創作中的布局、構圖、手法等,都有較大的影響。他的六法其一是“氣韻生動”,“氣韻”是一幅畫的總的藝術效果和它的藝術感染力。所謂“氣韻生動”,就是要求一幅繪畫作品有真實感人的藝術魅力。
其二是“骨法用筆”,即繪畫的造型技巧。“骨法”一般指事物的形象特徵;“用筆”指技法,用墨“分其陰陽”,更好地表現大自然的陰陽明晦、遠近疏密、朝幕陰晴,以及山石的體積感、質量感等。下筆之前要充分“立意”,作到“意在筆先”,下筆後“不滯於手,不凝於心”,一氣呵成,畫完後又能作到“畫盡意在”。
其三是“應物象形”,即物體所占有的空間、形象、顏色等。
其四是“隨類賦彩”,即畫家用不同的色彩來表觀不同的對象。中國古代畫家把用色得當和表現出的美好境界,稱為“渾化”,在畫面上看不到人為色彩的塗痕,看到的是“穠纖得中”,“靈氣惝恍”的形象。中國山水畫家在色彩運用上的這種“渾化”的境界,與中國園林藝術中的建築、綠化、山水等色彩處理上的清淡雅致等要求是一脈相承的,但自然中的景色入畫,畫的色彩是不變的,而園林藝術的色彩卻可以隨著一年四季,或一天內早中晚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園林與繪畫的不同特點,也是繪畫達不到的。
其五是“經營位置”,即考慮整個結構和布局,使結構恰當,主次分明,遠近得體,變化中求得統一。中國歷代繪畫理論中談的構圖規律,疏密、參羨、藏露、虛實、呼應、簡繁、明暗、曲直、層次以及賓主關係等,既是畫論,更是造園的理論根據。如畫家畫遠山則無腳,遠樹無根,遠舟見帆而不見船身,這種簡繁的方法,既是畫理,也是造園之理。園林中的每個景點,猶如一幅連續而不同的畫面深遠而有層次,“常倚曲闌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這都是藏露、虛實、呼應等在園林建築中的套用,宜掩則掩,宜屏則屏,宜敞則敞,宜隔則隔,抓住精華,俗者屏之,使得咫尺空間,頗能得深意。
其六是“傳移模寫”,即向傳統學習。
從魏晉開始,南北朝的園林藝術向自然山水園發展,由宮、殿、樓閣建築為主,充以禽獸。其中的宮苑形式被揚棄,而古代苑囿中山水的處理手法被繼承,以山水為骨幹是園林的基礎。構山要重岩覆嶺、深溪洞壑,崎嶇山路,澗道盤紆,合乎山的自然形勢。山上要有高林巨樹、懸葛垂蘿,使山林生色。疊石構山要有石洞,能潛行數百步,好似進入天然的石灰岩洞一般。同時又經構樓館,列於上下,半山有亭,便於憩息;山頂有樓,遠近皆見,跨水為閣,流水成景。這樣的園林創作方能達到妙極自然的意境。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園林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文人雅士厭煩戰爭,玄談玩世,寄情山水,風雅自居。豪富們紛紛建造私家園林,把自然式風景山水縮寫於自己私家園林中。如西晉石祟的“金谷園”,是當時著名的私家園林。石祟,晉武帝時任荊州刺史,他聚斂了大量財富廣造宅園,晚年辭官後,退居洛陽城西北郊金谷澗畔之“河陽別業”,即金谷園。據他自著《金谷詩》:“余有別廬在金谷澗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田四十頃,羊二百口,雞豬鵝鴨之類莫不畢備。又有水礁魚池土窟,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晉代著名文學家潘岳有詩詠金谷園之景物,說明石祟經營的金谷國,是為老年退休之後安享山林之樂趣,並作為吟詠作樂的場所。地形既有起伏,又是臨河而建,把金谷澗的水引來,形成園中水系,河洞可行遊船,人坐岸邊又可垂釣,岸邊楊柳依依,又有繁多的樹木配置,養雞鴨等,真是遊玩、吃喝皆具了。
北魏自武帝遷都洛陽後,大量的私家園林也隨之經營起來。據《洛陽伽蘭記》記載:“當時四海晏清,八荒率職……。於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饒,爭修園宅,互相競爭,祟門豐室、洞房連戶,飛館生風、重樓起霧。高台芸榭,家家而築;花林曲池,園園而有,莫不桃李夏綠,竹柏冬青”。“入其後園,見溝讀賽產,石蹬碓堯。朱荷出池,綠萍浮水。飛梁跨閣,高樹出雲。”
從以上的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洛陽造園之風極盛。在平面的布局中,宅居與園也有分工,“後園”是專供遊憩的地方。石蹬碓堯,說明有了疊假山。朱荷出池,綠萍浮水。桃李夏綠,竹柏冬青的綠化布置,不僅說明綠化的樹木品種多,而且多講究造園的意境,也即是注意寫意了。
私家園林在魏晉南北朝已經從寫實到寫意。例如北齊庚信的《小園賦》,說明了當時私家園林受到山水詩文繪畫意境的影響,而宗炳所提倡的山水畫理之所謂“堅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回”,這成為造園空間藝術處理中極好的借鑑。
自然山水園的出現,為後來唐、宋、明、清時期的園林藝術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佛教與佛寺叢林
佛教建築在總的布局上,有供奉佛像的殿宇和附屬的園林部分,這和私家園林居住與園林部分類似,因此構成佛寺園林。
佛寺園林的建造,都需要選擇山林水畔作為參禪修煉的潔淨場所。因此,他們選址的原則是:一是近水源,以便於獲取生活用水;二是要靠樹林,既是景觀的需要,又可就地獲得木材;三是地勢涼爽、背風向陽和良好的小氣候。具備以上三個條件的往往都是風景幽美的地方,“深山藏古寺”就是寺院園林慣用的藝術處理手法。
這種佛寺園林建築即使在城市中心地段,也多採用樹木綠化來點綴,創造幽靜的環境,而在近郊的佛寺建築總是叢林培植,花木取勝。如今保存完好的佛寺建築,如泉州的開元寺,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千年古剎,它是由佛教建築與塔組成的寺院叢林。當時最大的寺院,應推建康(今南京)的同泰寺(今雞鳴寺),杭州的靈隱寺和蘇州的虎丘雲岩寺、蘇州北寺塔等,皆在此時陸續興建。
佛寺園林不同於一般帝王貴族的苑囿。寺院叢林已經有了公共園林的性質。帝王臣貴各造范囿宅園,獨享其樂,而窮苦的庶民百姓,只有到寺院園林中去進香遊覽。由於遊人多,求神拜佛者都願施合,這又從經濟上大大促進了中國不少名山大川,如廬山、九華山、雁盪山、泰山、杭州的西湖等的開發。
皇家園林
洛陽是東漢、魏、西晉、北朝歷代的首都,城址在今洛陽市區東面約十五公里。東漢末年,在洛陽已有皇家園林十餘所之多,魏、晉時期在漢舊有的基礎上又加以擴建,如芸林苑就是其中之一,它是魏明帝時加以擴建的。
芸林苑在洛陽城內北偏東,漢之舊苑:“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帝愈增祟宮殿,雕飾樓閣,取白石英及紫石英五色大石子太行谷城之山,起景陽山於芸林之園。樹松竹草木,捕禽獸以充其中。於是百役繁興,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以下莫不居力”(《魏春秋》)。擴建芸林苑時皇帝也親自率百官參加,可見芸林苑是重要的一座皇家園林了。
“青龍三年(235年)……於芸林苑中起陂池,楫棹越歌。又於列殿之北立八坊,諸才人以次序處其中……。自貴人以下至尚保及給掖庭灑掃習技歌者各有數千。通引水過九龍殿前為玉片綺欄。蟾蜍含受,神龍吐水,使博士馬均作司市東水轉百戲。歲首建巨獸,魚龍曼延,弄馬倒騎備如漢西京之制……。景初元年起土山於芸林宛西阪,使公卿群僚皆負土成山,樹松竹雜木善草於其上,捕以禽獸置其中”。(《魏略》)
芸林苑可以說是仿寫自然,人工為主的一個皇家園林,園內的西北面以各色文石堆築為土石山,東南面開鑿水池,名為“天淵池”,引來谷水繞過主要殿堂前,形成園內完整的水系。沿水系有雕刻精緻的小品,形成很好的景況。又有各種動物充其中和種樹木花草,還有供演出活動的場所。從布局和使用內容來看,既繼承了漢代苑囿的某些特點,而又有了新的發展,並為以後的皇家園林所模仿。
北魏洛陽的皇家園林,在《洛陽伽蘭記》記載中還有“千秋門內北有西遊園,園中有凌雲台,那是魏文帝(苔五)所築者,台上有八角井。高視於井北造涼風觀,登之遠望,目極洛川。……”
從記載中可以略見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家園林的簡單情況。比起當時的私家園林來看,它已具有規模大、華麗、建築量大,但卻沒有私家園林富有曲折幽致、空間多變的特點。
隋唐苑園
隋朝雖短,但在中國建築史上卻留下了許多令後人眩目的建築作品。如大運河,今天仍是中中華民族的驕傲;興建大興城(即唐長安),以空前的規模與布局獨步世界城市;河北趙縣的安濟橋,無論是從工程結構還是藝術造型,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傑作;敦煌、龍門等石窟,表現出佛教藝術民族化的新趨向。
隋煬帝所修的顯仁宮,“周圍數百里。課天下諸州,各貢草木花果,奇禽異獸於其中”(《隋書》卷24《食貨志》),》),“五年,西巡河右。……帝乃令武威,張掖士女,盛飾縱觀。夜服車馬不鮮者,州縣督課,以誇示之”(同上),“登極之處,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築長城東西千餘里,皆征百萬餘人,丁男不充,以婦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隋煬帝大業元年(606年)在洛陽興建的西苑,是繼漢武帝上林苑後最豪華壯麗的一座皇家園林。據《隋書》記載:“西宛周二百里,其內為海周十餘里,為蓬萊、方丈、瀛洲諸山,高百餘尺,台觀殿閣,羅塔山上。海北有渠,縈紆注海,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窮極華麗”。《大業雜記》載:“苑內造山為海,周十餘里,水深數十丈,上有通真觀、習靈台、總仙宮,分在諸山。風亭月觀,皆以機成,或起或滅,若有神變,海北有龍鱗渠,屈曲周繞十六院入海”。
關於西苑十六院,《大業雜記》中記有延光院、明彩院、合香院、承華院、凝輝院、麗景院、飛英院、流芳院、耀儀院、結騎院、百福院、資善院、長春院、永樂院、清暑院、明德院,每院開東、西、南三門,門開臨龍鱗渠,渠寬二十步,上跨飛橋,過橋百步即楊柳修竹,四面郁茂,名花異草,隱映軒陛(台階)。另有逍遙亭,結構之麗,冠於古今。十六院相互仿效,每院置一屯,每院置四品夫人一人,有宮人管理,養豬、牛、羊等,穿池養魚,為園種蔬菜瓜果等無所不有。另外築游觀數十、或泛輕舟畫舸,習采菱之歌,或升飛橋閣道,奏遊春之曲。
從西苑總的布局內容不難看出,是以人工疊造山水,並以山水為園的主要脈絡,特別是龍鱗渠為全園的一條主要水系,貫通十六個苑中之園,使每個庭院三面臨水,因水而活,並跨飛橋,建逍遙亭,豐富了園景。綠化布置不僅注意品種,而且隱映園林建築,隱露結合,是非常注意造園的意境,形成了環境優美的園林建築。每個庭院雖是供妃嬪居住,但與皇帝禁宮有著明顯的不同,對以後的唐代宮苑帶來較大的影響。
唐代宮苑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園林也大為發展。北宋時期的李格非在《洛陽名園記》中提到,唐貞觀開元年間,公卿貴戚在東都洛陽建造的邸園,總數就有一千多處,足見當時園林發展的盛況。唐朝文人畫家以風雅高潔自居,多自建園林,並將詩情畫意融貫於園林之中,追求抒情的園林趣味。說園林是待,但它是立體的詩;說園林是畫,但它是流動的畫。
中國園林從仿寫自然美,到掌握自然美,由掌握到提煉,進而把它典型化,使中國古典園林發展形成為寫意山水園階段。如白居易、王維等都是當時的代表人物。後因五代十國的戰亂,池塘竹樹被兵車蹂躪,皆廢而為丘壑,高亭大榭也都為煙火焚燎化為灰燼,唐代洛陽的園林藝術可以說是“與唐共滅而俱亡”了。
華子岡有:“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等詩句,說明園林建築建在山嶺起伏,樹木蔥鬱的岡巒環抱中的惘川山谷,隱露相合,是王維很得意的好居處了。在文杏館一景有“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用文杏木作棟樑,香茅草鋪屋頂的文杏館是山野茅廬的構築,更富山野趣味了。
另外還有以樹木綠化題名的辛夷塢、漆園、椒園等。雖然惘川別業今已不復存,但但從題名和詩情來看,輞川別業是有湖水之勝的天然山地園,別業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未必勝過南方,但由於在造園中吸取了詩情畫意的意境,精心的布置,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構成湖光山色與園林相結合的園林勝景。再加上有詩人的著力描繪,使得輞川別業處處引人入勝,流連忘返,猶如一幅長長的山水畫卷,淡雅超逸,耐人尋味,既有自然情趣,又有詩情畫意。
白居易游廬山時被自然景觀所吸引,建設了廬山草堂。堂前有平地廣十丈,中為平台,台前有方池,廣二十丈,環弛多山竹野卉,池中種植有白蓮,亦養殖白魚。由台往南行,可抵達石門澗,夾澗有古松老林,林下多灌叢蘿。草堂北五丈,依原來的層崖,堆疊山石嵌空,上有雜木異草,四時一色。草堂東有瀑布,草堂西依北崖用剖竹架空、引崖上泉水,自檐下注,猶如飛泉。草堂附近四季景色,春有杜鵑花,夏有潺潺門前溪水和藍天白雲,秋有月,冬有雪。陰暗、顯晦、晨昏,千變萬化各有異景,猶如多變的水墨畫了。
唐朝所建著名園林之一是華清官,至今保存比較完整。它位於陝西臨潼縣,離西安東約王十公里的驪山之麓,以驪山腳下湧出的溫泉得天獨厚,和以楊貴妃賜華清池的艷事而聞名於世。華清官的最大特點是體現了中國早期出現的自然山水園林的藝術特色,隨地勢高下曲折而築,是因地制宜的造園佳例。這裡青松翠柏遍岩滿谷,風光十分秀麗。綠蔭叢中,隱現著亭、台、軒、榭、樓、閣,高低錯落有致,渾然一體。登上望京樓,還可遠眺近覽,遠望山形,猶如驪馬,故名“驪山”。造園家利用驪山起伏多變的地形布置園林建築,大殿小閣鱗次櫛比,樓台亭謝相連,奇樹異花點綴其間,風光十分秀麗。尤其當夕陽西下,落日的餘輝猶如給青秀山嶺抹上一片金色,更加神奇絢麗。所謂“驪山晚照”,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華清宮苑中的華清溫泉,發現於三千年前的西周。從周幽王在此修建驪宮起,成為秦、漢、唐代帝王遊樂沐浴的離宮別苑,其中尤以盛唐時修建的華清宮建築群規模最大。當年唐太宗利用溫泉水建溫泉宮,至唐玄宗時改為華清宮,並利用泉水建成華清池。水面有分有聚,以聚為主,則給人以池水漫漫,清澈開朗,深邃莫測之感;以分為主,則產生虛實對比,縈徊曲折,無限幽深之意境。
這裡春天山花爛漫,重巒疊翠。入夏,一池湖水,凝碧濃綠,涼爽宜人;秋日,楓松相映,燦若明霞;隆冬時節,白雪銀妝,嬌嬈迷人。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一天四時景色各異。
華清官本身是一宮城,占地二千平方米,其形方整,由宮殿、亭閣、迴廊組成。宮殿座北面南,為高台建築。進華清宮西門,就是九龍湯,堤上排列著九條精雕細刻、栩栩如生的石龍。出九龍湯南小門,東行百餘米,有著名阿房宮遺址和貴妃池。在貴妃池南面不遠處,山勢陡峻,攀緩而上,可見平地一片。據說,這裡曾是唐代長生殿遺址,“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也即是詩人白居易在著名的長詩《長恨歌》里所寫的唐玄宗和楊貴把卿卿中中山盟海誓的地方。園林與傳說,文化歷史相結合、而使得華清宮這一園林藝術而著名,人游其中,叫人頓生懷古之幽思。
除華清宮、長生殿外,還有朝元閣、集靈台、宜春亭、芙蓉園、鬥雞殿等組成一個規模較大的官苑,專供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等宮室權貴們奢侈享樂,悠遊林泉。
華清池僅是華清宮城中的一部分,隨著歲月的流逝,歷盡滄桑,唐代宮室雖然多已廢棄,而天然的溫泉依然長流。
北宋苑園
宋代的造園活動由單純的山居別業轉而在城市中營造城市山林,由因山就澗轉而人造丘壑。因此大量的人工理水,疊造假山,再構築園林建築成為宋代造園活動的重要特點。
唐、宋的寫意山水園以汴京(今開封)西北角的著名園林“壽山艮岳”為代表。“壽山艮岳”是北宋有名的皇家園林,它具有很多園林藝術的特點。
壽山艮岳是先構圖立意,然後根據畫意施工建造的,園的設計者就是以書畫著稱的趙佶本人。喜好遊山玩水的宋徽宗,更喜歡造園,達到玩物喪志的地步。他在位時,命平江人朱緬專蒐集江浙一帶奇花異石進貢,號稱“花石綱”,並專門在平江設應奉局狩花石。載以大舟,挽以千夫,鑿河斷橋,運送汴京,營造艮岳。
全園以山石奇秀、洞空幽深的艮岳為國內各景的構圖中心。“山周十餘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介亭,分東西二嶺,直接南山”。艮岳的綴山,雄壯敦厚,是整個山嶺中高而大的主岳,而萬松嶺和壽山是賓是輔,形成主從關係,這就是中國造園藝術中“山貴有脈”、“崗阜拱狀”、“主山始尊”的造園手法。
介亭建於艮岳的最高峰,成為群峰之主,是全園的主要景觀。這在山水畫的創作中叫做“先立賓主之位,次定遠近之形”。有了這種總的原則,再加上恰到好處的疊石理水,使得山無止境,水無盡意,“左山而右水,後溪而旁隴”,山因水活,綿延不盡,山水生動。
艮岳的疊石理水,也為以後的造園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壽山兩峰並峙,列峰如屏,瀑布下入雁池,池水清澈漣漪,鳧雁浮泳水面,棲息石間,不可勝數”。池水出為溪,自南向北行崗脊兩石間,往北流入景龍江,往西與方沼、風池相通,形成了谷深林茂,曲徑兩旁完好的水系。合理的水系,形成艮岳極好的布局,所謂“穿鑿景物,擺布高低”。艮岳的東麓,植梅萬株,以梅取勝,之西是藥用植物配置。西莊是農家村舍,帝王貴族往往齊“放懷適情,游心玩思”的別苑中,欣嘗田野風味。
根據不同的景區要求,布置艮岳中的建築。亭、台、軒、榭等,疏密錯落,有的追求清淡脫俗、典雅寧靜,有的可供坐觀靜嘗,而在峰巒之勢,則構築可以遠眺近覽的建築,如介亭等。
艮岳是以山、池作為園林的骨幹,但欣賞景點的位置常設在建築物內,因此這些建築不僅是休息的地方,而且也是風景的觀賞點,具有了使用與觀賞的雙重作用。艮岳中也有宮殿,但它已不是成群或成組為主的布置,而是因勢因景點的需要而建,這與唐以前的宮苑有了很大的不同。
因地制宜的造園原則,使艮岳構園得體,精而合宜。如依山勢建樓,有依翠樓,降雪樓等。沼池有洲,洲中植梅或植蘆,亭、榭隱於花樹之間,形成隱露的庭園景色。這種見樹當蔭,園中有院,依山就勢的園林布置手法,使得造園意境更富有情趣。所謂“宜亭斯亭,宜榭斯榭”。這種因地制宜的造園原則的運用,使得艮岳如“天造地設”,“自然生成”。
艮岳中養禽獸較多,但其功能作用有了根本的變化,已不再供狩獵之用,而是起增加自然情趣的作用,是園林景觀的組成部分之一。
艮岳的建設,是中國園林史上的一大創舉,它不僅有艮岳這座全用太湖石疊砌而成的園林假山之最,更有眾多反映中國山水特色的景點;它既有山水之妙,又有眾多的亭、台、樓、閣的園林建築,它是一個典型的山水宮苑,成為宋以後元、明、清官苑的重要借鑑,而元、明、清的宮苑也是在繼承這一傳統的山水宮苑形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北宋洛陽園林實例與《洛陽名園記》
在唐代洛陽是陪都,因此貴族官僚在洛陽興建了許多園林。在北宋初年,李格非所作《洛陽名園記》中,介紹了洛陽名園十九個,多數是在唐朝莊園別墅園林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但在布局上已有了變化。它與以前園林的不同特點是:園景與住宅分開,園林單獨存在,專供官僚富豪休息、游賞或宴會娛樂之用。這種小康式的私家園林,只是私家游嘗。
在十九個名園中,既有花園也有遊憩和宅園,每個園都各具特色。
(一)、屬於花園類型的有:
1、天王院花園子,園中既無池也無亭,獨有牡丹十萬株,牡丹花開時,花園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這種而專供賞花而建的園林在中國古典園林中還是少見的;
2、歸仁園,原為唐丞相朱僧孺所有,宋時屬中書李侍郎(李清臣),該園所在地是洛陽城市中一個花簇錦繡、植物配置種類繁多,以花木取勝的園子。但它與天王花園子不同,天王花園子是單一的牡丹園,花過即遊園結束,而歸仁園則是一年四季花期不斷,真可以說是百花園了;
3、李氏仁豐園是名符其實的花園類型的園林,不僅洛陽的名花在李氏仁豐園中應有盡有,遠方移植來的花卉等也種植,總計在千種以上。更值得注意的是,從該園的記載中中們可以斷定,至少是在宋代,已用嫁接的技術來創造新的花木品種了,這在中國造園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李氏仁豐園也不單單養花木,也有以四並、迎翠、灌纓、觀德、超然五亭等園林建築,供人們在花期遊園時賞花和休息之用;
(二)、屬於遊憩園類型
4、董氏西園的特點是“亭台花木,不為行列”,也就是說它的布局方式是模仿自然,又取山林之勝。入園門之後的起景點是三堂相望,一進門的正堂和稍西一堂劃為一個景區,過小橋流水有一高台。這裡在地形處理上注意了起伏變化,不使人進園後,有一覽無餘之感,又可以說是障景和引人入勝的設計手法。
如登高台而望,則可略觀全園之勝。從台往西,竹叢之中又有一堂,在樹木濃郁,竹林深處有石芙蓉(荷花),更有“水自花間湧出”。在幽深的竹林之中,有令人清心的湧泉,使人“開軒窗四面甚敞,盛夏懊暑,不見畏日,清風忽來,留而不去”。這裡確實是盛夏納涼的好去處,更是有“幽禽靜鳴,各誇得意”,使人流連忘返了。
循林中小路穿行,可達清水蕩漾的湖池區,這種先收後放的設計方法,創造出豁然開朗的境界,湖池之南有堂與沏池之北的高亭遙相呼應,形成對景。登亭又可總覽全園之勝,但又不是一覽無餘,“堂雖不宏大,而屈曲甚茁,游音至此,往往相失,豈前世所謂述樓者類也”。小小的西園,意境幽深,空間變化有致,不愧“城市園林”。
5、董氏東園是專供載歌載舞遊樂的園林。園中宴飲後醉不可歸,便在此坐下,“有堂可居”。記載說明當時園中有的部分已經荒蕪,而流杯亭、寸碧亭尚完好,其它的景觀與建築內容本多,而比較有特色的是除了有大可十圍的古樹外,西有大池,四周有水噴瀉池中而陰出,故朝夕如飛瀑而池水不溢出,說明此園的水景有其高人一等的地方。名園記中說,洛陽人盛醉的到了這裡就清醒,故俗稱醒酒池,恐怕主要是清意幽新的水面和噴瀉的水,涼爽宜人,使人頭腦清新,這真是水景的妙用了。
6、劉氏園以園林建築取勝,最為突出的是涼堂建築高低比例構築非常適合人意。又有台一區,在不大的建築空間中,樓橫堂列,廊廡相接,組成完整的建築空間,又有花木的合理配置,使得該園的園林建築更為優美。說明宋代的園林中,不僅重視綠化的配置,而且也相當成熟了。
7、叢春園的樹木皆成行排列種植,這種西方園林布置綠化的方式宋以前還不多見,在洛陽各園中恐怕也只此一園。不過由於唐宋時期對外交流已相當多,因此西方園林綠化配置方法被套用於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中,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叢存園的另一特點是借景與聞聲,名園記中寫道:其大亭有叢春亭、先春亭,叢春亭出茶園架上,北可望洛水,益洛水自西洶湧奔激而東,天津橋者,壘石為之,直力搐其怒而納之於洪下,洪下皆大石,底與水爭,噴薄成霜雪,聲聞數十里。予嘗窮冬月夜登是亭,聽洛水聲,久之覺清冽侵入肌骨,不可留,乃去”。
叢春院的設計手法有其獨特之處,別出心裁的闢地建亭得景,借景園外,景、聲俱備,為中所用的借景手法是極為成功的。
8、古樸幽雅的松島,在唐朝時為袁象先園,宋為李文(李迪)公園,後為吳氏園。園中多古松,數百年的古松參天,蒼勁古老的松樹,形成本園的一大特色,松島園也就此得名。特別是在園的東南隅,雙松尤奇。從記載中看,園中還有茅草搭建的亭榭,植竹其旁,又可以說是竹籬茅舍了。這種古雅幽靜、野趣自然的園林建築,也多為現代園所借鑑,實為中們今日造園者樣板。
9、東園坐落在土地貧瘠的城東,那裡有一片浩淼瀰漫的大水,舟游湖上,如江湖間。以水景為主,形成動觀的園林布局,又有淵映、攝水二堂建築,到映水中,成為水景中的主要建築,而在湘膚、藥圃二堂間列水石,這說明疊石理水的處理手法是有創新的,建築之間以水石過渡自然,又豐富了園景。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地形,形成景色優美的水景園。
該園的另一特點是,將原來的藥鋪圃改建為園,與水景結合,使得園林內容更為豐富。
10、紫金台張氏園是借景湖水,並引水於園中,又設定四亭,供遊園者遠眺近覽,是一個非常好的遊憩類的園林。
11、水北、胡氏二園是相距只十多步的兩個園子,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依就地勢,沿渭水河岸掘窯室,開窗臨水,遠眺“林木薈蔚,煙雲掩映,高樓曲謝,時隱時見,使畫工極思不可圖……”。近覽花草樹木薈萃,遠眺近覽皆有景可借,由於“相地合宜”,方達到“天授地設”的境界,當然無須人為施巧,而能“構圖得體”,成為洛陽城中勝景。
12、獨樂園的面積比較小,但由於司馬光有詠諸亭台詩,詩情畫意,使得園林因詩而傳誦於世。另外釣魚庵、採藥圃等因是竹林蕃蔓顯得很有野趣。園不在大,自然有趣,詩情描寫,使得園以文傳,園以文存了。
13、呂文穆園利用自然水繫於中用,因地制宜,這是該園的一大特點。木茂竹盛,清澈的流水,直可謂是“水木清華”了。
另一特點是三亭一橋的園林建築藝術設計手法,成為宋以後的園林藝術中的楷模,是造園中經常採用的亭橋的手法之一,亭橋結合往往成為園林中很重要的景觀建築。
(三)屬於宅園類型
14、富鄭公園的布置是:從宅向東,先經“探春亭,登四景堂,則一園之景勝,可顧覽而得。南渡通津橋,上方流亭,望紫筠堂而還。右鏇花木中,有百餘步,走(經)蔭樾亭、賞幽台,抵重波軒而止”,這是水景之南的景區。從重波軒往北走,入大竹林中,這裡有“土筠”、“水筠”、“石筠”、“謝筠”四洞,所謂洞者,“皆軒竹丈許,引流穿之而徑其上”。從四洞往北,有“叢玉”、“披鳳”、“漪嵐”、“夾竹”、“兼山”五亭錯列竹中,稍南有梅台、天光台,“洞之南而東還,有臥雲堂,堂與四景堂並南北,左右二山,背壓通流,凡坐此,則一園之勝可擁而有也。”
該園的藝術特點在於以景分區,在景區中注意起景、高潮和結束的安排。各個景區各具特色,或為幽深的景,半路半含於花木竹林中,翠竹搖空,曲徑通幽;或為開朗之景,如四景堂等;或以梅台取勝。景區的不同處理,猶如園中園的園林空間藝術效果,使空間多層次多變化,從而達到岩壑幽勝,峰巒隱映,松檜蔭郁,秀若天成的意境。
15、環溪,王開府宅園。環溪的造園手法是以水景取勝,臨水建亭、台、軒、榭等園林建築,採取收而為溪,放而為池,既有溪水潺潺,又有湖水蕩漾。全園以溪流和池水組成的水景為主題,臨水除構置園林建築外,綠化配置以松梅為主調,花木叢中辟出空地搭帳幕供人們賞花,足以看出在園林布局中匠心獨運的妙處。
借景的手法在環溪中也運用得體,南望層巒疊障,遠景天然造就,北望有隋唐宮闕樓殿,千門萬戶,延亘十餘里,山水、建築真可以說是全收眼底,巧於因借了。園內又有宏大壯麗的涼謝、錦廳,其下可坐數百人,正是“洛中無可逾者”。環溪的園林建築成為洛陽名園中之最。
16、苗帥園,原為唐朝天寶年間宰相王溥的宅園,“……園既古,景物皆蒼老”。園中本來有七葉樹二棵,“對峙,高百尺,春夏望之如山然”,園中有“竹萬眾桿,皆大滿二、三圍,園的東部有水,自伊水分行而來,可行大舟,在溪旁建亭,有大松七棵,引水繞之。有池,池中宜種植蓮荷荇菜,建水軒,跨於水上。“對軒有橋亭,制度甚雄侈”。
此園的特點是,在總體布局中,水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布置自然得體,軒榭橋亭因池、溪流,就勢而成,更有景物蒼老,古木大松,為該園大為增色。
17、趙韓王園,名園記中關於該園的記載甚簡。
18、大字寺園是唐代白樂天之宅園,這一建於唐代的宅與園相結合的園林,是以水竹茂盛為其主要的特點,有一池水,並翠竹千竿,這在洛陽來說,是以水竹組成的園標正是甲洛陽之名園了。而宅與園相結合的布局手法,在明清時期更為多見了。
19、湖園為唐代裴晉公(裝度)宅園,從總體布局來看是一個水景園,湖池是全園的構圖中心,湖中有島洲,洲中有堂,湖北面有四並堂,與洲中之堂遙相吁應;湖之右者(西岸)建有迎暉亭,這種從湖岸望湖中,或從湖中望湖岸,都有景可對應,而又在構圖上取得平衡。
過橫地,披林莽,這種林中穿路,曲折變化到達梅台知止庵,再從竹林小徑可達環翠亭,是曲徑通幽的處理手法,與開朗的湖水景區成鮮明的對比。而在翠樾軒周圍則以花木取勝,更妙的是池、亭、花木,形成波光倒影,相映成趣的園林建築藝術氣氛,更加濃郁引人。
另一重要特色是注意了園林藝術的動觀與靜觀的效果,這是極高的一著,這種設計手法,在今日造園手法中也仍算高明的。青草動、林蔭合,水靜而魚鳴,都說明動與靜的園林藝術意境。
造園者也注意了因時而變的造園藝術效果,木落而群峰出,四時不同而景物皆好。不僅注意了一天中時間的變化,也注意了一年四季的景物變化,真是不可殫記也,妙處難言,也怪不得名園記的作者李格非對該園推祟備至了。
南宋園林
在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西湖及近郊一帶,皇戚官僚及富商們的園林數以百計,眾多的詩人畫家更以西湖為題吟詩作畫。“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照珠……”,“水光澈灩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蘇東坡這些描寫西湖的名詩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他們寫園,也參加造園,這都直接促進了中國園林藝術的發展。加上民間流行的許多傳說故事,西湖的丰姿倩影使人們一見傾心。
在山水秀麗,綠蔭叢中,到處隱現著數不清的樓台亭榭和嵐影波光、丰姿綽約,確實使人有“古今難畫亦難詩”的園林藝術好景。最富詩情畫意的“西湖十景”:蘇堤春曉、柳浪聞鶯、花港觀魚、曲景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雙峰插雲、三潭印月等聞名中外的景點,從南宋流傳至今,在七百多年的歷史過程中,使西湖形成具有詩情畫意,自然山水園林美的傳統風格。
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原是南宋聚景園。南宋高宗、孝宗曾在西湖景區內造御花園多處,而以聚景園最為宏麗。傳說和記載中,該園是會芳、瀛春、瑤萍、寒碧等亭台軒榭樓閣組成,這裡循湖岸行,鋪岸如茵,泉池碧澄,小橋流水,更有那時時傳來清脆悅耳的鶯啼,這鶯啼點出了靜中聞聲的絕好意境。又有萬樹柳絲倒掛輕垂,猶如一道綠色的帳幔,再加上“晴波淡淡樹冥冥,亂擲金梭萬縷青”的點景之作,取名“柳浪聞鶯”真是十分得體了。
“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的“三潭印月”素有“小瀛州”之稱,這種用古仙島名比作“蓬萊仙境”的造園意境,在中國園林藝術的布局中常有之。當年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曾利用這裡的自然條件加以改造,用疏浚的湖泥堆成水上園林,構成“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園林美景。
風光旖旎的“三潭印月”,運用亭、榭、橋、石、廊等園林建築,組成重重層次,構成富有變化的景區。雖然湖中有湖,但不感覺水多,陸地雖狹,卻處處引人入勝,特別是當遊人踏著那九轉三回三十個彎的九曲橋,來到碑亭和“中心相印”亭時,景色變化其妙無窮。
從曲橋的湖面望去,那亭亭玉立的三塔正好在“心心相印”亭的兩旁和中間圓洞門的框景之中,如是在中秋賞月,那皓月中天,塔內燈光、月色、湖波、塔影,相映成趣,詩情畫意,盡蘊育其中。景色奇麗的“三潭印月”,歷來成為人們賞月的勝地。
橫貫兩湖南北的蘇堤,全長2.8公里,“四湖景致六條橋,一枝楊柳一枝桃”。風光迤邐的“蘇堤春曉”用桃、柳點出春意,人們沿著柳影波光,綠色的長廊而行,視野深遠,動觀之中景色多變。如果在這裡臨水小坐,遠眺近覽西湖的美景,心曠神怡。1071年,蘇東坡在這裡組織修建了長堤,後人為紀念他,定命為蘇堤。用一條長堤,既把西湖湖水起到劃分空間的作用,增加西湖水面空間的層次,豐富了西湖水面景色,而且蘇堤本身又是非常重要的一景。這種大範圍巾的設計構思,可以說是中國最早期城市園林的極好實例之一。
另外的“斷橋殘雪”、“平湖秋月”、“雙峰插雲”等,都打破了封閉性園林的性質,成為自然美人工為之的美好園林藝術佳例。
在杭州,南宋皇家宮苑雖然已基本上都荒蕪,但卻留下了人們號稱為“人間天堂”的自然山水園林,成為古今人們遊園的勝地。
從唐、宋眾多的園林實例中中們可以看出,中國園林的基本形式有以艮岳為代表的皇家宮苑,以杭州等地為代表的自然式城市風景園,或以洛陽等地為代表的私家園林。這些不僅在形式,而且在造園手法等方面,進一步開創了中國園林藝術的一代新風,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公共園林性質的寺院叢林在唐宋也有所發展,如在中國的一些名山勝景廬山、黃山、嵩山、終南山等地,修建了許多寺院,有的既是貴族官僚的別莊,往往又作為避暑消夏的去處。
這一時期園林藝術總的特點是,效法自然而又高於自然。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極富詩情畫意,形成人們所說的寫意山水園。在杭州等這種本來就具備豐富的風景資源的城市,到了唐、宋,特別是宋朝,極注意開發,利用原有的自然美景,逢石留景,見樹當蔭,依山就勢,按坡築庭等因地制宜的造園,逐步發展成為更為美麗的風景園林城市。
在具體造園的手法上,也有很大的提高。如為了創造美好的園林意境,造園中很注意引注泉流,或為池沼,或為掛天飛瀑。臨水又置以亭、榭等,注意劃分景區和空間,在大範圍內組織小庭院,並力求建築的造型、大小、層次、虛實、色彩並與石態、山形、樹種、水體等配合默契,融為一體,具有曲折、得宜、描景、變化等特點,構成園林空間猶如立體畫的藝術效果。以上手法,在小小的私家園林中,用得比較普遍。
到了宋代,造園中已非常注意利用絢麗多彩、千姿百態的植物,並注意四季的不同觀賞效果。喬木以松、柏、杉、檜等為主;花果樹以梅、李、桃、杏等為主;花卉以牡丹、山茶、瓊花、茉莉等為主。臨水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叢等植物配置,不僅起綠化的作用,更多的是注意觀賞和造園的藝術效果。
宋代不僅有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這種評論性的專著,而且還有李誠(字明仲)編著的《營造法式》。這本書總結了宋及宋以前造園的實際經驗,從簡單地測量方法、圓周率等釋名開始,介紹了基礎、石作、大小木作、竹瓦泥磚作、彩雕等具體的法制及功限、材料制度等,並附有各種構件的詳細圖樣,這本集前人及宋代造園經驗的著作成為後代園林建築技術上的典則。
園林建築的造型到了宋代,幾乎可以說達到了完美的程度,木構建築那種相互之間的恰當比例關係,並用預先制好的構件成品,採用安裝的方法,這在宋代是了不起的成就,形成了木構建築的頂峰時期。而在宋不僅有了這種理論與實踐經驗的總結,還有了專門造假山的“山匠”。這些能“堆垛峰巒,構置澗壑,絕有天巧……”的能工巧匠,為中國園林藝術的營造和發展,都作出了極為寶貴的貢獻,他們才是園林的真正創造者。
由於唐、宋打下了非常厚實的造園藝術基礎,才使中國明、清時期的園林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元代宮苑
元朝在園林建設方面不象宋朝,沒有多大的發展,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元大都和太液池。
元大都早在戰國時代,燕的都城叫“薊”,(指今北京城區的西城部分)。秦、漢、唐時期,薊城既是商業中心,又是軍事上的重鎮。金滅遼之後,遷都到薊城,改名為“中都”。元在金中都的基礎上建宮城,以金離宮為中心,東建宮城,西建太后官,外以城牆迴繞,兩宮和瓊華島御苑為王城,並在外廓建土城,稱為“大都”。
元大都周圍六十里,南北稍長,內有宮城(父又大內),宮城居中,左廟右社,前朝後市,形同周制。
在今北海地方,遼建燕京時曾在此建瑤嶼行宮,金又在此修離宮,名為大寧宮。完顏雍遷部燕京後,公元1163年稱金海(即大液池),壘土成山(即瓊華島),栽植花木,建設宮殿。當時瓊華島上有瑤光殿,又把北宋京城(汴梁)里壽山艮岳的方石運來堆疊假山。忽必烈建大都時,這裡作為新城的核心部分,把瓊華島易名萬歲山,他就住在這裡,把金海易名為大液池。太液池東為大內,西為興聖官(今北京圖書館舊館),隆福宮,三宮鼎立。萬歲山南有儀天殿(今日團城)。
元代太液池萬歲山的總體布局設計是:正中山頂是廣寒殿,是元世祖忽必烈時的主要宮殿,元代不少盛典是在這裡舉行的。廣寒殿左有金露亭,右有玉虹亭,廣寒殿前有三殿並列,中為仁智,左為介福,右為延和。方壺、瀛洲兩亭一左一右對稱相望。
到了明朝這裡又曾重新修治。瓊華島和太液池沿岸部分有的增加園林建築,有的加以修繕、擴建後易名為西苑(包括中、南海部分)。清代,這裡增加和修繕的內容則更多,形成為中、南、北三海,簡稱三海。
園林欣賞
私家園林
蘇州拙政園 | 蘇州留園 | 蘇州網師園 | 蘇州獅子林 | 蘇州滄浪亭 | 蘇州環秀山莊 |
蘇州耦園 | 蘇州怡園 | 蘇州藝圃 | 蘇州暢園 | 蘇州南北半園 | 蘇州五峰園 |
蘇州鶴園 | 蘇州聽楓園 | 蘇州東山啟園 | 蘇州退思園 | 蘇州曲園 | 江%80%E6%80%9D%E5%9C%92">同里退思園 |
江蘇常熟趙園 | 江蘇常熟燕園 | 江蘇常熟曾園 | 江蘇無錫寄暢園 | 江蘇無錫蠡園 | 無錫“欽使第”花園 |
江蘇揚州個園 | 江蘇揚州何園 | 揚州片石山房 | 揚州小盤谷 | 常州未園 | 常州約園 |
上海豫園 | 青浦曲水園 | 上海秋霞圃 | 上海醉白池 | 上海古猗園 | 浙江海鹽綺園 |
浙江紹興沈園 | 廣東番禺餘蔭山房 | 廣東東莞可園 | 廣東佛山梁園 | 廣東順德清暉園 | 山東濰坊十笏園 |
山東煙臺牟氏莊園 | 濟南萬竹園 | 福建廈門菽莊花園 | 浙江杭州郭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