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位於中國陝西省鹹陽市興平市漢茂陵內,是西漢名將霍去病[人物]的墓,墓為山形,墓與衛青冢並,西邊是衛青墓。霍去病墓前有石人、石馬相對。周圍有一批巨型石雕群,作為墓飾物品,又有許多巨石,散置墓地。 霍去病於元狩六年(前117年)病卒,年僅24歲。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鄧州有霍去病墓,系衣冠冢,以示紀念,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1914年3月6日,陝西興平,霍去病墓地。1914年3月6日,陝西興平,霍去病墓地。

中國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墓冢。在陝西省興平縣東北約15公里處。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18歲領兵作戰,曾先後6次出兵塞外,獲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漢武帝為紀念他的戰功,在茂陵東北為其修建大型墓冢,狀如祁連山。封土上堆放著巨石,墓前置石人、石獸等。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墓形制

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長101.5米,南寬56.70米,北寬58.40米,高18.38米,占地面積5841.33平方米,封土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圍,亂石嶙峋,蒼松翠柏,蔭蔽墓身。墓南東西兩角,各有回欄曲經,通向墓頂。

霍去病墓南立石碑一通,題銘:“漢驃騎將軍大司馬冠軍侯霍公去病墓”。上款為“賜進士及第兵部侍郎陝西巡撫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畢沅書”。下款為“大清乾隆歲次丙申孟秋,知興平縣事顧聲雷立石”。碑前標誌一座,題銘中為“霍去病墓”。

石雕簡介

霍去病墓前石刻霍去病墓前石刻
“馬踏匈奴”為墓前石刻的主像,長1.9米,高1.68米,為花崗偉晶石雕鑿而成,石馬昂首站立,尾長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長須仰面跼蹙掙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這組石刻都是將一塊整石運用圓雕、浮雕和線刻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選擇和雕刻手法與形體配合,有的注重形態,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備。猛獸則表現兇猛,馬則表現躍起注視前方,牛、象則表現溫順,神態各異。從銘文刻石推斷,這批石刻當是少府左司空監造的。

墓前列置石人、石馬、石象、石虎等石刻,對以後中國歷代陵墓石刻有深遠影響,一直為漢以後歷代陵墓石刻藝術所繼承。霍去病墓石刻原有總數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間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於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發現7件。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設定茂陵文物保管所。1957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兩廊內。1979年茂陵文物管理所晉升為茂陵博物館。

人物簡介

霍去病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

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像祁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謚為景桓侯。

陵墓與祠廟

中國古代習用土葬。新石器時代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式土坑墓,地面無標誌。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曾發現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達10餘米,並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馬等隨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陝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陽附近,尚未發現確切地點,陵制不詳。戰國時期陵墓開始形成巨大墳丘,設有固定陵區。秦始皇陵在陝西臨潼縣,規模巨大,封土很高,圍繞陵丘設內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