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簡介
退思園是清光緒年間(1885年)安徽兵備道任蘭生回歸故里後建造的一座私家花園,取《左傳》中“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而建造“退思園”,該園1887年完工,面積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設計者名袁龍,同里畫家。退思園主要特點:一是布局小巧玲瓏,而不露富。占地面積僅有9畝8分,建造時園主不講究園林的氣勢與氣魄,以詩文造園,追求園林的神韻與詩意,各類建築布局力求精緻與玲瓏,品味清淡與素樸;二是採用橫向建築,風格獨特。一改以往園林都是縱向的結構,而變為向橫里建造,由四組不同風格的建築群組成,自西向東,分廳堂、內宅、中庭、花園;三是亭台樓閣齊全,集古典園林之精華。退思園有“三株、三絕、三珍”,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堂、房、軒,一應俱全,她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漢族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實為漢民族的無價藝術瑰寶。退思園距蘇州市區18公里,全園占地9.8畝,建築結構上分東西兩個部分。西部為廳堂住宅。建有轎廳,茶廳,花廳,過備弄為住宅,有十樓十底走馬樓,以及下房五間,東部為園林。兩部之間有月洞門相通,門洞上有兩塊磚刻,書有“得閒小築”和“雲煙鎖鑰”。洞門外,一個亭子臨水而立,稱作“水香榭”,專供遊人觀賞池內游魚和荷花。出門往北即是迴廊,壁上嵌有清朝書畫家惲南田的石刻;西北角有一花瓶門,進門左轉彎有一小樓,稱“覽勝閣”。向東,入四面廳,即到全園中心,稱“退思草堂”,可以環顧四周不同景色。過草堂往東,有一琴房,窗前道影,琴聲輕揚,飛鳥掠水,柳枝拂面,有無限詩情畫意,旁有三曲石橋,橋上架有紫藤棚。過橋設有假山,過山洞曲折盤鏇而上,進入“眠雲亭”,亭居高而築。由亭下山,左手轉彎處有一小軒,名“菰雨生涼”,出小軒,繞假山拾級而上,對面有“辛台”,中間架有天橋,橋上漫步豁然開朗,為退思園增添一種富麗堂皇的色彩。整個園林貼水而建,別具風格。
退思園是古鎮同里最有名的私家園林,是江南古鎮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退思園系清光緒安徽鳳穎六泗兵備道兼淮北牙厘局及鳳陽鈔關之職的任蘭生被彈劾後落職歸里於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所建的宅園,園名“退思”,意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
全園占地九畝八分。它的總體結構,因地形所限,為橫向建造即西宅東園。這在蘇州私家園林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退思園的主體建築宅第分東西兩側,西側建有轎廳、茶廳、正廳三進,為婚喪嫁聚及迎送賓客之用。東側內宅,建有南北兩幢各五樓五底的“畹香樓”,樓與樓之間由東西雙重廊與之貫通,俗稱“走馬樓”,為江南之冠。園景部分亦分東西兩側,西庭東園。庭系園之序,中置旱航,坐春望月樓,歲寒居。園以水為中心,具貼水園之特例,山、亭、堂、廊、軒、榭、舫皆緊貼水面,園如出水上,可謂獨秀江南,在建築美海陸空上也堪稱一絕。北岸的退思草堂為全園主景,站在堂前平台上環顧四周,琴房,三曲橋,眼雲亭、菰雨生涼軒、天橋、辛台、九曲迴廊、鬧紅一舸舫、水香榭、覽勝閣以及假山、峰石、花木圍成一個曠遠舒展,彼此對應的開闊景區,構成一幅濃重的水墨山水畫長卷。而每一建築既可獨立成景,又能互為對景,彼此呼應。其中坐春望月樓、菰雨生涼軒、桂花廳、歲寒居、點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致,琴房、眼雲亭、辛台、覽勝閣塑造出了琴、棋、書、畫四藝景觀。退思園雖小而求齊全,不失為園林建築史上的傑作。真是:莫道園林小,佳景知多少。 退思園的園林的藝術是設計空間的藝術。退思園在有限的空間內,能獨闢蹊徑,容納了豐富的藝術之精華,使之成為能和任何一個名園類似的園景相媲美的小型園林的典範。
建造時間
退思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建於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園主任蘭生,字畹香,號南雲。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內閣學士周德潤彈劾任蘭生盤踞利津、營私肥已。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處分,鏇因查所彈劾都不實,部議革職位。任蘭生落職回鄉,花十萬兩銀子建造宅園,取名"退思"。其弟任艾生哭兄詩有"題取退思期補過,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可見園名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退思園的設計者袁龍巧妙利用不到四畝面積,設計了坐春望月書樓、琴房、退思草堂、鬧紅一舸、眠雲亭等建築。亭閣、長廊環水而建。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環境結構
退思園住宅分內外兩部分。外宅三進——轎廳(門廳)、茶廳、正廳,沿軸線布置,等級分明。外宅主要用於會客、婚嫁盛事、祭祖典禮。內宅建有南北兩幢五樓五底的跑馬樓,名曰“畹香樓”,樓間由雙重廊貫通。廊下設梯,既遮風雨,又主僕分開。內、外宅可分可合,布局緊湊。中庭為住宅的結尾,也是住宅向花園的過渡。庭院以“坐春望月樓”為主體,樓的東部延伸至花園部分,設一不規則的五角形樓閣,名為“攬勝閣”。樓前置一旱船,船頭向東,直向“雲煙鎖鑰”月洞門,宛如待航之舟,將遊人引向東部花園。庭前植香樟、玉蘭,蒼勁古樸。小院所用筆墨不多,卻引人入勝,銜接自然,為花園起到絕好的鋪墊作用。退思園的花園以水為中心,建築、假山沿水邊布置,建築多貼水而築,突出了水面的汪洋之勢,故有“貼水園”的美稱。退思園水面處理獨到之處就是水與建築的緊密、貼進,整個園子象浮在水上,與其他園林相比,平添一分動感。
“退思草堂”是花園的主景建築,草堂樸素淡雅,不求華麗,無論是門窗裝飾,還是家具陳設,處處體現了這一思想,這在園林建築中是少見的。退思草堂坐北朝甫,隔池與苑雨生涼、天橋、辛台和鬧紅一舸相對。與草堂相連的是環水池而築的“九曲迴廊”。此廊蜿蜒曲折,高低起伏,而牆上的漏花窗刻“清風明月不須一錢買”詩句,藉以寄託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這種將詩句製作於漏花窗上的做法,在蘇州園林中僅此一例。
“鬧紅一舸”為一船舫形建築,船頭採用懸山形式,屋頂榜口稍低;船身由湖石托起,外艙地坪緊貼水酉。水穿石隙,潺流不絕,仿佛航行於江海之中;船頭紅魚遊動,點明“鬧紅”之趣。退思國有兩處船肪建築,一個在池中,另一個在旱院中庭。我國古代江南水鄉,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園林的石舫、旱船自然是寄情於水、寄情於船的象徵,這是一種江南地區漢族水鄉文化的特徵。
“菰雨生涼”是一處臨水小軒,位於水池東南。軒面水開四扇長窗,軒內隔屏正中置大鏡一面,鏡前設一小榻,夏日臥於榻上,背後的鏡里反映出池中一片蓮荷,仿佛置身於荷花叢中。以鏡面擴大園林空間是蘇州園林中常見的手法,而此處運用之巧妙,真可謂獨具匠心。
退思園的水面較開闊,而園內建築體量均較小巧,處理不好則有散、亂之感。要解決這個問題,建築的單體組合、臨水立面的變化以及建築與水的進退關係,都必須處理好。退思園水池甫岸就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甫岸的“辛台”是一幢二層小樓,與“菰雨生涼”相隔一段距離,無論從空間比例上,還是立面變化上看,均略顯不足,但通過“天橋”將兩者連線後,即變成一組活潑的建築群。“天橋”為二層樓廊,與園西北部的“攬勝閣”遙相呼應,兩處均為欣賞退思園全景的最佳處。退思園全園布局緊湊,一氣呵成,有序幕,有高潮。跌宕起伏,象一曲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樂章。
園內建築
攬勝閣是一座不規則五角行樓閣,與坐春望月樓相通。此樓設計因地制宜, 居高臨下,可一攬東園佳境,這在江南宅第園林中獨樹一幟。攬勝閣使賓客中的女眷,足不出戶,就可飽覽園中景色。與坐春望月樓相對的有迎賓居、歲寒居,園主當年曾於此以文會友,陶冶性情。歲寒居宜於冬日賞景,風雪之時,三五好友圍爐品茗,透過居室花窗,可見瀟灑清幽的臘梅,挺拔堅毅的蒼松,清骨神秀的翠竹,天成一幅“歲寒三友圖”,從中亦能悟得雪壓青松之韻,聽得翠竹敲窗之音,靜中有動,聲情並茂。歲寒居正背退閒小築與雲煙鎖鑰月洞門,引遊人從中入東園賞景,“退閒小築”四字為同里書畫家徐穆如所題,月洞門上“雲煙鎖鑰”四字雖已見模糊,但月洞門內卻別有一番亮麗的天地。由曲廊往南是鬧紅一舸。退思園中,鬧紅一舸最富動感,由石舸突兀池中,風吹不動,浪打不搖,人站船頭,卻有小舟盪湖之感。舸由湖石托出,半浸碧水,水流漩越湖石孔竅,潺潺之聲不絕於耳。舷側水面,行雲倒影浮動,恍若舟已啟航,別有清趣。石舸之四周,願植有荷花及菰蒲,夏秋季節,清風徐徐,綠雲搖搖。荷池中游魚似通人性,稍稍擊掌。便成群結隊而去,妙趣無比。 退思草堂古樸素雅,穩重氣派,點明了園之主題。堂之北點綴建築小品,堂之南的露台面臨荷池,站立露台可環顧全園。沿曲徑南行,至菰雨生涼軒。此軒又有一絕,軒底原有三條水道,荷池碧水循環其間,故軒內陰濕涼爽,每逢盛夏酷暑,於此剖瓜賞荷,熱渴盡消。自菰雨生涼軒穿過假山洞,沿石級盤鏇而上,便來到堪稱江南園林一絕的天橋,視眼豁然開朗。
天橋,上為橋,下為廊,模似阿房宮復道。橫空出世,飛越山巔,連線菰雨生涼軒,與辛台為一體。天橋前後貫通,八面來風,炎熱酷暑時,到這裡消暑納涼,神清氣爽。天色秋滿,庭中遍植叢桂,金秋時節,馥郁芬芳,盈室繞階;紅楓與金桂、銀桂相間,襯以藍天白雲、粉牆黛瓦,更見絢麗多姿。若風清月明之夜,於此品茗賞花,更是心怡神往,真乃“人行空翠中,秋聞十里香”。
1986年,美國紐約市在該市斯坦頓島植物園內,以退思園為藍本,建造了一座面積三千八百五十平方英尺的江南庭園,取名“退思莊”。可見小小退思園已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退思園集清代園林之長,小巧精緻,清淡雅宜,亭台掩映,趣味橫生,堪稱江南古典園林的經典之作,園林學家陳從周稱退思園為“貼水園”,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退思園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聯接同里源遠流長的歷史,給人遐想和啟迪。2001年,退思園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06月25日,退思園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交通信息
退思園位於同里古鎮內,步行或乘坐人力三輪車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