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昭陵

清昭陵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位於瀋陽(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遊覽勝地。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蕩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充分顯示出皇家陵園的雄偉、壯麗和現代園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後外,還葬有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1982年國務院公布清昭陵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概述

清昭陵清昭陵

清昭陵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04年7月1日與瀋陽故宮、瀋陽福陵和撫順永陵,經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表決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現現在的規模。陵寢建築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昭陵全陵占地18萬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為: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包括華表、石獅、石牌坊、更衣廳、宰牲廳。;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包括華表、石象生、碑樓和祭祀用房。;後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方城正門稱為隆恩門,上有門樓。方城四角有角樓。方城內有隆恩殿、東西配殿、東西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後面有二柱門、石五供和券洞門,券洞頂端是大明樓。方城之後是月牙城和寶城,在寶城中心,上為寶頂,下為地宮。寶城後面是隆業山,登山俯視,陵園風光可盡收眼底。游昭陵時,先游前部。前部在繚牆外,參道兩側有華表、石獅、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樓。牌樓是前部主體建築,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無雙,為罕見的藝術珍品。游罷牌樓,即可至正紅門,這是游中部的開始。正紅門為繚牆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莊嚴,而其兩翼所裝飾的五色琉璃蟠龍壁,因造形生動,更引人注目。正紅門內的參道兩旁,有華表、石獸和大望柱,它們兩兩相對。既整飭又肅穆。石獸中最值得欣賞的是"大白"和"小白"。這兩匹石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據說是以墓主生前最愛騎的兩匹駿馬為原型雕琢而成。欣賞罷石馬,即可至碑亭。碑亭與正紅門相對,為頌揚墓主而建,裡面所豎碑稱"昭陵神功聖德碑"。出碑亭即至隆恩門。隆恩門是方城的正南門,與碑亭相對。方城為後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於繚牆,仿佛是城中之城。遊方城先要游隆恩殿。隆恩殿居於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門,後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樓,猶如眾星拱月一般,故顯得異常雄偉。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岩台階為底座,以金光閃閃的黃琉璃瓦為屋頂,再加上畫棟雕梁、金匾紅牆,故又顯得異常華麗。參觀罷隆恩殿,經過明樓,即可至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為月牙形。寶城又稱寶頂,其下即地宮,安置著墓主夫婦的棺槨和陪葬品。登上寶頂,向四下一望,綠樹環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於城市山林中,一種恬適之感油然而生。現在昭陵已闢為北陵公園。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里的古松群。現存古松二千餘棵,松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松在金瓦紅牆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民國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寢為中心闢為“北陵公園”,如今占地面積330萬平方米。其總體規劃是以陵寢為中心,分陵寢、陵前和陵後三部分。園內的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其中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園,總面積4萬平方米,種植了近200種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蒼松挺拔。縱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園內建築與景觀巧妙結合,用中國傳統園林建築藝術將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天然畫卷,吸引大量的中外遊客來此參觀。北陵公園擁有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蕩漾,柳岸成蔭,乘坐腳踏船、快艇觀光遊玩,泛舟湖上,別有一番情趣。

地理位置

清昭陵在 遼寧省 瀋陽市舊城之北,又稱北陵。是清第二代君主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后的陵墓,是清代皇陵和現代園林完美結合的遊覽勝地,面積3.32公頃。北陵建於1643年,內有隆恩殿、 寶城、 寶頂、月牙城、大明樓、大碑樓、 方城、隆恩門、 大紅門、 石牌坊等建築,規模宏大,建築雄偉。 北陵公園以其古老歷史、神秘皇陵和園林景觀,成為鑲嵌在沈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景區布局

清昭陵清昭陵

盛京之陵,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昭陵。

瀋陽昭陵陵區建築布局大致是這樣的:陵區四周設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界樁,其南面還備有擋眾木(又叫“拒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區南北狹長,東西偏窄。陵區最南端是下馬碑,其次,為華表和石獅。計有下馬碑四座,華表一對,石獅一對,它們分別立在道路的兩旁。石獅之北建有神橋。神橋之西原有滌品井一眼。神橋往北為石牌坊。石牌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跨院。東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靜房(廁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饌造房。石牌坊以北是陵寢正門——正紅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朱紅圍牆,又叫“風水牆”。正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一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稱“石象生”。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聖德碑亭一座。碑亭兩側有“朝房”,東朝房是存放儀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備制膳食和果品之所。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正門曰“隆恩門”,城門上有樓,俗稱“五鳳樓”。方城正中是隆恩殿,兩側有配殿和配樓。配樓俗名“晾果樓”,晾曬祭祀用果品之處。隆恩殿後有二柱門和石祭台,再後是券門,券門頂端有大明樓,步入券門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兩側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後是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地宮。寶城之後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業山”。

另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築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瑩地。除此之外,在陵寢東西兩翼各三里許有陪葬墓,左側有武勛王楊古里墓及奶媽墳,右側有貞臣敦達里及安達里殉葬墓。這種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寢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另在陵區之外還有藏經樓、關帝廟、點將台等建築。昭陵建築布局嚴格遵循“中軸線”及“前朝後寢”等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築則均衡地安排在它的兩側。這樣的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皇權至高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群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兩大衙門。一個叫總管衙門,一個叫關防衙門,管衙門主要負責陵區的防衛,關防衙門負責祭祀和陵寢建築的一般修繕。

清朝遜國之後,昭陵雖然仍由三陵守護大臣負責管理,但由於連年戰亂,國庫入不敷出,對昭陵無力做大的修繕,以至陵園建築殘破凋零。當時有位文人寫過這樣一首《游北陵》詩:“涉足昭陵戶與庭,輝煌眩目未曾經。莓苔滿徑無人管,楊柳山中猶自清。”寫出了當時昭陵的真實面貌。清代“陪京(瀋陽)八景”里有“北陵(昭陵)紅葉”。金梁在《奉天古蹟考》中說:“北陵多楓柳,西風黃葉紅滿秋林,故名北陵紅葉。”

總的來看,瀋陽昭陵主體建築仍保存至今,地下基礎完好,規劃、布局依然完整,古建築與遺址未受後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真實性與完整性程度很高。

陵名典故

清昭陵清昭陵

古代皇陵都有各自的名號,這些陵號的來源,或體現對皇帝一生功業的總結和讚譽,或者是帶有吉祥和祝福的含義。

清代陵名一般由嗣皇帝欽定。其次,清代還有一項制度,如果遇到陵名與地名重複時,必須將地名換掉,這叫避諱。可見,帝王陵名是極其神聖的。

昭陵一名是順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駕崩一周年火化校宮時確定的。昭陵陵名的來歷前人有兩種不同解釋,一種解釋認為是仿效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一種解釋說與古代昭穆制度有關。提出清昭陵仿唐昭陵者是乾隆皇帝。他在東巡盛京祭掃昭陵時表達了這個見解。其實,這不過是乾隆的附會之言,昭陵在定名時正是大清剛剛打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占據北京,此時明朝及李自成仍有很強勢力,鹿死誰手尚難定論,很難想像有把清太宗與唐太宗相提並列的必要。乾隆皇帝所以把清太宗與唐太宗並列在於他政治的需要,李世民被歷代統治一者奉為帝王楷模,他在位二十三年,禮賢下士,納諫兼聽,國富民強,史稱其時代為“貞觀之治”,為盛唐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乾隆把今祖與李世民相提並論旨在告慰世人,大清江山也會如同漢唐一樣會出現一代新的盛世。

其次,說到昭陵出自昭穆制度的說法也欠妥當。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此制用於墓葬的排列順序以及大廟種位的排列9其法以祖宗位居正中,其它各輩分按左昭右穆順序依次類推。盛京有永、福、昭三座陵墓,其中一永演為祖陵,地位最高,福陵次之,昭陵排列第三。如果按昭穆制度排列,永陵應在正中,福陵在其左(東)稱為昭,昭陵在其右稱為“穆”。而現行永福昭三陵,永陵在最東,福陵在中,昭陵在西,三座陵寢根本構不成昭穆關係。

昭陵的名可能是出於對“昭”字含義本身的選擇。古人以昭字作“彰明”、“顯揚”解。昭陵陵名的含義就是將太宗文德武功彰明於世.並使之顯揚了後的含義,大至不過如此。

交通信息

瀋陽市皇姑區泰山路12號,乘210、213、217、220、231、232、242、245、605路公車可達。

主要景點

隆山積雪

隆山即隆業山。山雖不高卻草木蔥寵。北方冬季高寒.降雪較多,每至嚴冬,隆業山白雪皚皚.宛如一條披鱗掛甲的銀龍。橫臥於陵寢之後。

寶鼎凝暉

寶鼎高二丈,周圍三十丈。表面用石灰塗成灰白色。每當太陽西斜,陽光照射在寶鼎之上,使寶鼎如同一面斜放的”鏡子”.奕奕發光。

山門燈火

山門即大紅門。古時,昭陵與瀋陽古城之間因無高樓阻隔,從陵前遠望,盛京城城樓、牆垣、寶塔、殿頂皆歷歷在目。特別是每年正月十五上元節夜晚,站在陵前山門處眺望夜色中的瀋陽城,但見燈火點點,若隱若現。如今,此情此景再也看不見了。

碑樓月光

碑樓指神功聖德碑亭。相傳,此樓頂上琉璃瓦成分特殊,夜間在月光折射下可泛微光。特別是每當十五日的夜晚,天空浩瀚,明白姣潔之時,樓頂的折射光線越發鮮明。

柞林煙雨

“柞林”在東紅門外以北。相傳,每當夏季一陣大雨滂淪之後,天氣驟然轉晴,這時,柞林在陽光照射下會有一種煙霧蒙蒙的景觀。原因可能是柞樹葉子比其它時肥厚,易於吸收水分,陽光驟熱,葉子含的水分蒸發下 蒸騰之故。

渾河潮流

相傳,渾河原先的故道在昭陵之前。有次昭陵大祭,正趕上河水泛漲,前來祭祖的官員全被隔在對岸.不能按時祭陵,官員因此受罰。因此.為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便將渾河改道瀋陽城南。“渾河潮流”,指渾河改道前河水泛漲的情景。當然渾河改道之說只是傳說。

草甸鶯鷤

“草甸”指的是陵後紅牆以北的一片曠野。俗稱“白草甸子”。

城樓燕雀

“城樓”指隆恩門的五風樓。此樓地勢高敞 ,是鳥類的棲息處。它們在上面築有許多鳥巢。每當黃昏.經過一天覓食的燕雀,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圍繞五鳳樓上下翻飛。

華表升仙

指的是丁令威學仙得道變成白鶴回故鄉遼陽的傳說。

龍頭瀑布

龍頭指的是隆恩殿月台四角伸出的獸頭,這些獸頭實為排水口。每遇大雨,隆恩殿及月台上的積水從四角的龍頭中如同瀑布一般噴吐而出。

當然,昭陵的美景並不止於此。

以上是昭陵古時舊貌。而今,由於時代的變遷,有些景物已面目皆非,無跡可尋。

風水寶地

清昭陵清昭陵

古代修建陵墓最重視的是“風水”。所謂“ 風水”,是古建築師們處理建設環境的一門技藝,又叫相地術,相宅術。內容包括為建築選擇合適的位置和朝向,便於人們起居和對建築的保護,再是選擇適宜的營造時間,決定建築內部空間的位置安排等等。可是,自它被注入“五行生剋”、吉凶禍福以及其它封建迷信內容之後.便成了神秘莫測、唯心主義的方術。封建帝王甚至把陵寢風水的好壞與子嗣傳承的興衰、國運的興亡聯繫在一起、把風水抬到驚人的高度。

瀋陽昭陵的“風水”是經過 風水師精心選擇的。相傳,太宗皇太極起初要把墓修在瀋陽西南仙女河附近,後來才改到現在的地方。其實,皇太極生前並沒有為自己建造陵墓的打算 ,清初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沒有為自己料理後事。

那么,昭陵 風水寶地是誰選定的呢?這個問題官書一直隱而不露。只是在康熙四年一椿公案里露出蛛絲馬跡。康熙四年三月十八日,江南徽洲府 新安衛有一叫 楊光先的“ 官生”向聖祖進呈《摘謬論》等二分奏章,指責欽天監正 湯若望編寫的《新曆法》有“十謬”,還指責湯若望為 榮親王(康熙之子)選擇安葬日期時未採用“正五行”,而用了“ 洪範五行”,使陵山山向,葬期年月俱犯“忌殺”。這些罪名非同小可。於是,將 湯若望及楊光先被告、原告帶到議政大臣會議進行審理。審訊過程中湯、楊各執一詞,因為“曆法深微,五行玄妙”誰是誰非很難分辯。最後,以 湯若望的《新曆法 》只編了二百年,與大清 江山歷柞無疆不合,以及 榮親王葬期上犯“忌殺”等罪名,判處湯若望及刻漏科杜如預、五品摯壺正楊宏量、歷科祖白、 春官正宋可成等有關官員凌遲處死。此案經奏請康熙皇帝,康熙念及 湯若望系欽天監掌印官,為朝廷效力多年,且又年老,從寬勉死,杜如預和楊宏量二人本當處死.念及他二人選定永陵、福陵、昭陵風水有功也從寬“免死”,其它人因此案被處死,發配者不下十幾人。這是康熙初年發生的一件歷史大案。從這件案子確知,昭陵風水寶地的選定者是 欽天監官員杜如預 、楊定量二人。他們由於在選擇皇陵風水有功而免遭千刀萬剮之刑。

節慶活動

祭祖.是昭陵一項根本活動。其名目分為“大祭”、“小祭”、“皇帝東巡致祭”等等。其中,僅小祭一項每年要舉辦二十多次。祭禮頻繁。祭品豐奢,形式僵化,千篇一律,興師動眾,損耗巨大。

大祭

清昭陵清昭陵

昭陵每年舉行七次大祭。時間是清明、中元、十月朔、冬至、歲暮以及太宗忌辰、孝端文皇后忌辰。其中,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又稱“四時大祭”,是祭祀中等級最高、禮制最繁瑣、祭品最豐盛的祭把形式。

清明:明清之際已將清明做為陵寢大祭禮的舉行時間。清明大祭最有特色的一幕是“敷土禮”。所謂敷土禮就是往寶頂上添土,這與民間培土修墳的習俗也是大同小異,只是繁簡奢儉之別罷了。乾隆二年(1737年)以前,敷土禮相當繁瑣,每次要敷土十三擔,承祭官、總管、掌關防官等十三人同時登上寶頂添土。乾隆皇帝繼位之後,對這項制度做了改變。原因是有如此多的人登上皇陵寶頂,有失對祖宗的敬重。乾隆曾就此事發聖旨說:“清明山陡增土十三擔,向沿前明舊制、並無取義似覺太煩。今擬各陵增上一擔,俱令承祭官跪上土於寶頂。庶踐履不至多人,益用誠敬。”

中元:古人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古人將中元節做為祭日上墳掃墓。明清兩朝已將“中元”做為祭祀盛典的舉行之日。清朝順治八年,福臨親政。制定祭陵把典規定:中元大祭用“羊一,獻果酒,供香燭,焚帛,讀祝文。”

冬至:冬至也是自然節氣,時間在十一月下旬前後。古人對冬至極為重視,因為它是晝夜長短更替的轉折,所以在冬至這天走親”訪友,預備豐盛的食品,祭奠先世等等。順治八年六月,福臨欽定冬至祭陵“用牛、羊、豬、獻果酒,上飯,上羹,供香燭、焚帛、讀祝文。”

歲墓:歲墓指一年終了。崇德二年已見歲暮“遣官致祭”福陵,“用牛一隻”的記載。昭陵首次舉行歲暮大祭是順治元年十二月。

十月朔: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民諺有“十月一,送寒衣”之說,對已經故去的先人也要送去棉衣防寒。十月朔大祭除正常祭禮之外,還要燒“寒衣”。所謂“寒衣”,是用各色紙張做的皮、棉、單、各類衣裳。

忌辰:忌辰是皇帝、皇后的駕崩日。忌日雖然也是大祭,由於是國喪之日,祭祀必然有喪禮氣氛。祭掃者要穿戴孝服,而且有若干“不宜”的規定。

昭陵忌辰大祭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八月九日皇太極喪日,再有四月十七孝端文皇后喪日。乾隆元年,康熙皇帝忌辰,弘曆(乾隆)發諭旨,將康熙忌辰升為大祭,舉行大饗禮。從此,成為一項定製。

各時大祭雖然名目不同,內容不完全相同,但有些禮儀是共同的。

小祭

小祭又叫“常祭”,“朔望祭”,時間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天。昭陵每年小祭二十二次。

顧名思義,小祭比大祭無論就祭祀現模還是承祭官的品級等方面都低。首先,祭禮時不請神牌,只打開神龕的門和幔帳,對神龕而祭。祭品也不像大祭那樣豐盛。其次,承祭官也不勞宗室將軍等人大駕,僅由昭陵關防衙門的掌關防官主祭。參加祭禮的人數也比大祭少得多。總之,此禮與民間給神佛燒香上供的作法類似,所以叫“常祭”。

東巡致祭

大清統治者敬天法祖的傳統觀念很深。在他們看來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宗給予的,甚至連自己的命運也受到祖宗在天之靈的制約。基於這種觀念,他們對祖光的陵墓、祖宗遺蹟、遺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鄉都十分崇敬。特別是對盛京感情更為深厚和淳樸,因為盛京是大清開國“龍興”之地,山陵在焉。清帝東巡的主要目的在於祭祀祖宗山陵。其祭祖場面最盛大,禮制最隆重。皇帝親祭昭陵一般分為二天舉行(只有康熙皇帝例外),第一天舉行“展謁禮”,第二天舉行大饗禮,兩種祭禮不同。

其它祭禮

昭陵每年舉行大、小祭祀以及皇帝東巡臨時告祭之外,還要舉行若干次其它名目的祭掃,如每年皇帝或皇太后生日舉行的“萬壽告祭”,為皇太后加徽號舉行的告祭,或出征凱鏇向陵告祭,或皇子每隔三年來此行禮,此外還有途經盛京的官員或者到盛京上任的新官也要到昭陵拜謁等等。

昭陵軼聞

莊妃因何未入葬昭陵

本來,在昭陵之內還應該修一座獨立的“莊妃陵”。如果是那樣的話,今天的昭陵規模要更加龐大和宏偉。然而,這座“莊妃陵”卻未修在瀋陽,而是修到遠離瀋陽千里之外的河北遵化馬蘭峪去了(即昭西陵)。其中的原因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莊妃又稱“孝莊文皇后”。她是一位來自蒙古草原的姑娘,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出生在明朝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她的父親是蒙古科爾沁部落酋長,名叫宰塞,是元世祖忽必烈後裔。清太祖開創後金國之後,出於政治需要很重視與蒙古各部的關係。莊妃的家鄉科爾沁與後金國疆域比連,而且軍事力量比較薄弱,屢次受到強部察哈爾部的凌虐,所以也極力向後金靠攏,願意與它交好。滿蒙習俗講究贈婚互好,甚至結幾層親戚,認為這是最真誠

最可信賴的友好方式。所以科爾沁部多次嫁女給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僅皇太極就娶了三位科爾沁貴族女子。這三位公主除莊妃本人之外,還有她的姑母和姐姐.姑母即孝端文皇后哲哲,姐姐是關雎宮宸妃海蘭珠。一家兩代三女同侍一夫,這是原始群婚制度的首余,在清初屢見不鮮。莊妃於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在哥哥吳克善台吉陪送下,從蒙古草原來到後金國都遼陽公京城的,嫁給了當時尚稱“四貝勒”的皇太極。這時她僅是十三歲的少女。本布泰嫁給皇太極的翌年太祖駕崩,皇太極繼承後金國汗位,改年號為天聰,莊妃遂成為後金國汗的側福晉。崇德元年,皇太極獲得元傳國單建國當上了崇德皇帝,冊封五宮后妃,本布泰被封為莊妃,定居在永福官,又稱側西宮妃。崇德三年正月三十,莊妃生皇九子福臨。當時,皇太極正沉浸在關雎宮宸妃生的“皇太子”夭折的苦悶之中。德六年,皇太極最心愛的關雎宮宸妃海蘭珠病故。皇太極悲痛欲絕,生了一場大病。清朝出於維護封建禮教,不提倡后妃干政。但在實際生活中,皇后做為後宮之主,不可能不對皇帝的言行乃至政務有所影響。莊妃也是如此。據《清實錄》、《康熙起居注》評價莊妃時說她“贊助”太宗.“肇造丕基”。這些話雖然是程式式的“公文”。但也絕不會是史官望風撲影無中生有之載。

崇德八年八月,清太宗駕崩。六歲的福臨繼承皇位。改年號順治。因為順治皇帝年幼,以叔父九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攝政。皇后哲哲從此被尊封為皇太后,莊妃並無太后稱號,不久,多爾袞聯合明將吳三桂大敗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占領北京。順治元年九月,清朝統治中心從盛京遷移北京,莊妃與福臨從此告別盛京皇宮。相傳,攝政王多爾袞自恃是太祖嫡子,戰功卓著開國有功,野心膨脹,萌生篡位企圖。莊妃到燕京後見多爾袞在專橫跋扈,憂心忡忡,莊妃為控制和攏絡多爾袞,鞏固福臨皇位,遂下嫁給多爾袞。因而穩定了可能出現的分裂局面。當然,下嫁之事只是傳說軼聞,不可信。真假如何有待史家考證。

順治十八年,福臨宴駕,以幼子玄燁繼位,是為康熙皇帝。尊莊妃為太皇太后。玄燁很早喪母,由祖母莊妃撫育成人.祖孫兩人感情頗深。對此,康熙本人直言不諱,康熙曾說:“憶自沖齡,早失估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正因為如此,康熙對祖母也極盡孝道。史書載有他的這樣幾件事:每當康熙皇帝扈從祖母外出巡幸出遊,遇上坡路時,康熙總是下馬步行,至祖母御輦旁,親自為她扶輦;康熙東巡盛京時,還將他親手打的魚浸入羊脂中保鮮,命驛傳以最快速度送至太皇太后面前。康熙還在信中說,只要祖母見到這些方物時“俯視一笑”自己也就心滿意足了。當太皇太后臨危之時,康熙皇帝經常守護在臥榻旁以表示孝心,康熙又在神前許願,願以自己的壽命折給祖母,希望延長祖母的天年,並在各寺廟布施銀兩,求神佛保佑。總之,莊妃一生輔佐世祖、聖祖兩朝,她是清初十分傑出的后妃之一。

按照清朝陵寢制度規定,皇后死在皇帝之前,要等皇帝駕崩與之合葬,而死在皇帝

之後,則要在皇帝陵帝旁另建皇后陵。莊妃死於太宗之後三十幾年,理應在昭陵建孝莊文皇后陵。莊妃之所以未葬人昭陵,據說有以下理由:其一,莊妃生前曾留有遺囑,其遺囑大意是說,太宗在盛京已經安葬很久了,不要再為我打開地宮與之合葬了,將自己葬在孝陵(順治陵)之旁就可以了,因為惦念你們父子(指順治和康熙),不願遠離。於是,康熙遵照祖母的囑託在孝陵旁另建莊妃陵,名為“昭西陵”。再一種說法是莊妃已下嫁九王多爾袞,與太宗已經結束了婚姻關係,不可再葬入太宗陵。不過,莊妃下嫁是否確有其事尚未成定論。第三種說法是,清初盛行火葬制度,例如太祖、太宗及其他后妃都已火化,莊妃晚年已廢除火化制度,但是如果葬到昭陵去也必須按舊制火葬。莊妃恐怕自己被火化,所以提出改葬在關內。事情真象到底如何,有待新史料證實。

神碑幻影

“神功聖德碑”的背面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每當陰雨天氣,上面會隱隱約約顯現出人的形狀,其形好似一身材修頎、頭擁高警、容貌俏麗、身著寬衣大袍、飄灑如仙的“靚女”。你越是仔細揣摩,這個人形就越加清晰。因此,古往今來不知引起多少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們的興致,因而引出許多傳聞。甚至把它“神化”為清代的《留都(瀋陽)十景》之一,做為盛京景物加以渲染,名曰“神碑幻影”。《陪都紀略》還有一首詩讚譽此景說:“古石成形瑞氣全。勝似丹青巧手鐫。兩陵(昭陵、福陵)背後生神像,可入陪都志略篇。”(劉士英:《陪都志略》)道光九年有一位叫何汝霖的大臣隨宣宗皇帝東巡昭陵祭祖,也因為聽說此碑奇特,特意在祭陵餘暇來此觀賞,據他揣摩之後說此種的人形很像“觀音大士”(如來佛)。何汝霖誇讚其形象逼真,甚至“衣指皆具”,真乃神物,是“天造地設”(《何氏瀋陽紀程》)。《瀋陽縣誌》也稱此碑為“神碑”;金梁在《奉天古蹟考》一書稱此碑為“美人石”、“觀音石”。但也有人認為碑上的人形不是女身,如《沈故》說,其碑的人形和發很象“漢壽亭侯”諸葛亮;還有人說它的形象很象關帝。總之,這都是揣摩之言,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這種碑石顯形現象不僅見於昭陵的神功聖德碑,其它一些碑石也有類似現象。史書記載,昭陵的另一石碑——大明樓上的聖號碑的背面也會顯現人形,有人揣摩它很象傳說中的“麻姑”。民國年間軍閥馮德做擔任奉天山陵守護大臣時,特意派畫匠按照碑上的紋理把這位“麻姑”描繪出來,並塗上各種顏色,畫成一幅“麻姑獻壽圖”,不倫不類,令人啼笑皆非。儘管後來油彩被塗掉,石碑也因為雷火被燒。不過,現今仍可以從上面看出一些痕跡。再如,《沈故》記載,遼南耀州廟有一座石碑,此碑能顯現出一尊“韋駝神像”。

《新民晚報》1992年5月22日報導,四

川省仁壽縣黑龍灘風景區唐文化遺址處,有兩塊隱形碑,此碑乍看上去,碑石光潔無痕,然而潑水其上,右側碑石上,立即顯現出一行“楷書大字,風格雄勁;左側碑石上顯現一幅功力深厚的墨竹圖,神韻飄逸。碑上的字和畫隨水氣消盡而復隱。傳說這兩塊碑上的字畫,均出自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表兄文同之手。文同,字與可,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畫家和散文家。曾任斷州(仁壽)刺史。據《仁壽縣誌》記載;“兩壁摩岩,隱隱若有光、與可據怪石墨竹於此,無墨跡與雕痕,用水滌石。點畫猶新。”《北京日報》也載,北京半壁店森林公園有塊石碑,每逢雨天石碑上會顯露一隻“熊”。此碑直徑約兩米。形狀不規則,厚約0.5米,石料是河北曲陽出產的漢白玉石。石碑正面是陳雲同志的題詞:“半壁店森林公園”。類似的例子還有、不—一列舉。那么,這些碑石為什麼會在受潮的條件下顯現出各種圖形?這個謎題至今不見有人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不過,依照筆者的推測。可能是因為這些碑石的紋理是由一種密度小、善於吸收水分的乾松石質組成的,所以每當陰雨天氣,空氣潮濕,碑石紋理因為受潮濕顏色加重,紋理顯得突出。例如,北方農村使用的一粗磁大缸,因為它密度小,質地鬆散每當空氣濕潤,它的下半部就會出現“穿裙”現象,有些人以此做為下雨的先兆。所以古人也說“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就是這個道理。石碑受潮顯現圖形的道理可能與此相似。當然,這只是推測,事實現象究竟如何,還是留待科學家們來正確解釋吧。

“白大俠”阿爾薩蘭及“小使”商熙

每當昭陵舉行大祭時.在隆恩殿內的供案兩邊各站著一位身穿朝服,腰跨配刀全副武裝的“侍衛”。這兩人一位被稱是“白大俠”,一位被稱為“小使”。大俠、小俠平日無別的職事,唯一的職責是在大祭時充當“御前侍衛”。可是,他們的爵位品級卻很高,白大俠的官勢是“世襲頭等侍衛兼輕車都尉”,品級為正三品,與昭陵最高長官總管大人並列;小俠是“世襲頭等侍衛兼騎都尉”,品級是從三品,比昭陵關防官大人還大半品。大俠、小俠都是世襲罔替,輩輩相傳,第一位獲得大俠封號的是“阿爾薩蘭”,小俠名叫“商熙”,他們都是太宗皇太極生前的御前侍衛。

阿爾薩蘭本名叫‘們都”,姓博爾濟吉特氏,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後裔。“阿爾薩蘭”,是皇太極賜給他的榮譽封號,漢語的意思是“獅子”。門都其人體格魁偉,“臂力絕倫,擅長摔跤,力大無比,確實有如“獅子”一樣勇猛有力。

關於門都是如何成為太宗皇太極駕前侍衛一事,正史未見記載,民間卻有這樣的傳說:

據說,門都最初是一個無業游民,他力大無比,身懷絕技卻受不到重用。所以總想找個機會在皇上面前顯示一下自己。有一天,他聽說皇太極行駕要經過一座石橋,石橋橋頭有兩個大獅子,阿爾薩蘭將一隻石獅從橋頭搬到石橋中間,擋住去路。然後,他藏身到橋下等待。時過不久,皇太極在文武大臣和八旗官兵前呼後擁下來到了石橋。可是,大隊人馬無法通過,皇太極問明情況之後,傳旨要周圍的武將去將獅子挪開,然而,誰也搬不動。皇太極十分惱火,並說,這是那個大膽狂徒敢如此妄為,傳旨捉拿擋駕之人。橋上發生的事,阿爾薩蘭在橋下聽得一清二楚。於是他不慌不忙從僑下走出來,到皇上面前跪下請罪,呈明情況。皇太極雖然正在發怒,不過,他心裡想,此人既然能搬動如此沉重的石獅子,必然是一力大無比的勇士。如果他真是一位奇才,把他收在駕下定然為我效力。遂對阿爾薩蘭說,你如果將獅子挪回橋頭,朕可以赦你無罪。阿爾薩蘭聽罷,叩頭謝恩,然後,站起身來,走到僑中間的石獅子旁。他緊緊腰中扳帶,伸伸手腳。遂開雙臂,一彎腰,一叫力便把石獅子抱起然後邁開虎步,來到橋頭,將石獅子輕輕安放到石座之上。只見阿爾薩蘭面不改色,氣不重噓。皇太極見了十分驚異,四周文武大臣也各個目瞪口呆。皇太極見此人果真是一個難尋的奇人。遂即將阿爾薩蘭收在駕下做貼身侍衛。(據顧廣清蒐集:《阿爾薩蘭獻技求官》)

這雖然只是一段民間傳說,但是,阿爾薩蘭力大無比,是一位擅長摔跤的奇勇之人確是史實。摔跤在滿語中叫“布庫”,是蒙古及北方少數民族中很流行的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每當節日或其它喜慶場合都要舉行這類比賽。阿爾薩蘭(門都)自投身皇太極駕下成為侍衛,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國內外都知道皇太極身邊有這樣一位大力士和“布庫”能手。皇太極本人也為有這樣一個奇才而自豪,每當蒙古諸王來盛京朝見,他總要門都在場露幾乎。當時,蒙古各部也有兩位摔跤好手,一個阿魯部的特本德赫,一個是四子部杜爾麻。他們對門都也早有耳聞,總想找機會與他較量較量。以驗虛實。天聰初年,太宗與蒙古各部在“三窪會盟”共同討伐察哈爾林丹汗。特木德赫、杜爾麻跟隨蒙古王爺來到三窪朝見皇太極,皇太極在舉行盛大的歡迎宴會上,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皇太極先發制人對蒙古王爺說,我聽說你手下有兩位“布庫”能手,今天機會難得,可讓他們出來與我的侍衛門都比試比試。相互切磋,以祝酒興。此事正中下懷,蒙古王爺和二位摔跤好手早有此民,隨後,門都與特木德赫、杜爾麻三人出來先向皇太極及蒙王爺行禮叩見,三人又相互見禮。皇太極提出比賽方式分為兩場,第一場由特本德赫對杜爾麻、先分勝負。第二場由優勝者與門都比賽。三人換好“搭路”,來到行殿前面的草地上,他們先做了一會跳躍動作活動活動筋骨,然後,首場競賽開始。持木德赫與社爾麻各個使出全身解數,你鉤我拌,你背我問十幾回合之後,杜爾麻抓住待爾德赫前胸大襟反身一個有力背跨將持木德赫摔倒在地,全場立即爆發一片拍手叫好的聲音。接著是杜爾麻與門都的比試。杜爾麻雖然取得首場勝利,可他在大名鼎鼎的門都面前卻自慚形穢,身矮一截,加上他的體力及技法與門都相差甚殊,所以,門都幾乎不太費力,只走了兩三個回合便將杜爾麻輕輕按倒。在場蒙古王爺以及全體隨臣無不為門都的表演折服,交頭接耳連稱“名不虛傳!”皇太極更是喜悅,獎賞特木德赫與杜爾麻。皇太極回瀋陽之後,向三位布庫能手賜名。賜給門都的稱號是“阿爾薩蘭土謝圖布庫”,賞給他豹皮衣一件;賜給特木德赫的名號是“巴圖魯布庫”,賞虎皮衣一,大刀一把,緞子一匹;給杜爾麻的稱號是“詹布庫”賞虎皮衣一件。皇太極又重申,從今往後只準叫他們這個御賜名號,不再叫他們的原名,有誰叫他原名,要給予處罰。

天聰八年正月,蒙古土謝圖濟農巴達禮、扎薩克圖杜棱布齊、噶爾珠寨木爾等三位蒙王王爺到瀋陽向皇太極恭賀元旦。他們久仰皇太極身邊有一位叫阿爾薩蘭的布庫奇才,但是半信

半疑,所以,這次他們帶來部內最好的六位布庫能手,準備會會阿爾薩蘭。皇太極依然和往常一樣在皇宮中殿舉行宴會,招待遠方來客。宴席問三位王爺問是太極提出,他有六名布庫好手,想見見阿爾薩蘭,向他is敵。皇太極看出三位蒙古王爺的用意,把阿爾薩蘭到面前,要他拜見蒙古王爺,然後大聲告誡他,比賽時手下留情,不要傷著六位客人。而蒙古王爺心想,你阿爾薩蘭再有能耐也好虎架不住群狼。沒想到,阿爾薩蘭果真出手不凡,一交手,六名摔跤手有的被阿爾薩蘭摔個仰面朝天,有的被阿爾薩蘭雙手舉起扔出圈外,六名摔跤手方才還趾高氣揚,各個狼狽不堪而面露愧容。三位蒙古王爺有些不好意思,從心裡往外佩服阿爾薩蘭,連連說他,真是“奇勇”之才。

崇德八年,皇太極駕崩,世祖福臨繼承皇位,改年號順治。翌年,攝政王多爾其與明將吳三桂打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占領北京。不久,世祖福臨遷都北京。阿爾薩蘭“隨龍”進關,這時,他年事已高,又十分懷戀生長的故土。於是,他在順治初年上書給世祖皇帝,請求歸老盛京,為太宗皇太極守陵。世祖皇帝考慮到他是太宗生前最得力的隨侍,事跡見載《太宗實錄》,所以,對他世守昭陵的請求感到十分欣慰。欽準這一請求。給他加官晉爵封他“頭等侍衛世襲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與阿爾薩蘭一起被批准回盛京守護昭陵的還有太宗生前的另一名叫商熙的侍衛,商熙也受到世祖的加封。阿爾薩蘭、商熙攜帶家小拜辭世祖回到盛京,在昭陵附近建房定居。

阿爾薩蘭此時雖然年過花甲,而勇力卻不減當年。有一次昭陵立碑,因為碑石過重,眾石工“架千斤”卻怎么也無法將石碑安進碑座。正在為難之際,正巧阿爾薩蘭走了過來。他看了看碑石後對大夥說,不要著急,大家先把碑立起來,我用背背著就可以把它挪到座位上。石工們根本不相信眼前這位老人有如此大的神力。但見阿爾薩蘭態度堅定、從容,也只好試試。結果,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竟真的將這塊千斤碑石背起,在眾人摻扶下將碑卯隼相合立得十分牢固。眾石工見阿爾薩蘭“年老力不衰”,各個驚奇不已。這段佳話在瀋陽至今仍在流傳。

阿爾薩蘭死後被葬在昭陵以北二十里自家地產上。世祖福臨聞奏,傳旨賜給他一座“雙獅碑”,即碑頭由兩個獅子組成。這在清代碑制中是絕無僅有的特例。福臨賜此碑,是遵照其父皇太極賜名“阿爾薩蘭”(獅子)的緣故。阿爾薩蘭墓地在現在的瀋陽市于洪區造化鄉白家屯村,此墓又稱“白家墳”。晚清之際許多滿蒙人家改稱漢姓,因為他姓“博爾濟吉特氏”,改漢姓取原來姓氏第一個字,“博”的諧音為“白”。清代中期這裡已聚成村落,地名“白家墳”,近些年改名“白家村”。令人惋惜的是阿爾薩蘭墓連同那前形制特殊的雙獅碑一塊在“十年動亂”期間被毀。值得說明的,1983年夏,阿爾薩蘭後人,家住瀋陽于洪區造化鄉旺牛屯的白世忠老人攜帶一塊他精心收藏的雙獅碑碎塊找到筆者,要求我們為他想想補救辦法,筆者現把阿爾薩蘭史事鉤勒出來,權為一點“補救”,僅此而已。

據史料記載,阿爾薩蘭的“世襲頭等侍衛二等輕車都尉”世職,年俸白銀二百三十兩,傣米一百一十七石五斗。這一官職其家族共傳承“十餘世”。據白世忠老人說,光緒年間阿爾薩蘭的後人有名叫“虎同阿、虎同里、虎同豹”三兄弟。虎同阿曾做過三陵總理衙門總管,官階四品,白世忠是虎同阿的曾孫。白世忠祖父白玉德、父名白文福。他家改姓白是從祖父白玉德起始的,時間在民國之初。阿爾薩蘭的後代除了性白之外,還有姓英和姓班的二枝。姓英的始自一位叫白英元的入,後人“隨名姓”而改姓英。查《承德縣誌書》,光緒、宣統年間襲阿爾薩蘭世職者確有叫“英元”的,說明白世忠老人提供的資料可信。

另外,關於“小俠”商熙史料記載很少,只知道他姓“莫爾吉及待氏”,是元朝皇族後裔。商熙“以戰功”成為太宗皇太極侍衛。順治初與阿爾薩蘭一起從京回盛京衛護昭陵,被世祖賜封“世襲頭等侍衛兼騎都尉”,他的後人繼承此職“十餘世”。其家世居瀋陽“小北關”附近。

披甲“叩閽”案

在介紹這件軼聞之前.需要對汁么是“叩閽”故一點解釋。據朝野史大觀說、古時、凡是受到冤獄,或其它什麼冤屈,如果控訴到本省衙門不能秉公執法處置,再控訴到刑部,刑部又不能按法律公平而斷,在這種上天無梯入地無門的情形下,冤案家屬只得鋌而走險,冒死直接問皇帝叩訴,這叫“叩閽”。“叩閽”是一件極難的事情。首先叩聞者事先要查清皇帝出行的時間和經過的道路,並寫好狀紙。在皇

帝經過之前他要不顧污泥濁水提前藏在御路旁的“陰溝中”,等皇駕經過此處!一邊手舉冤狀.一邊高喊“冤枉”,侍衛聞聲將叩間人捉拿至御前。皇帝也可能看“冤狀”,也可能不看,也可能簡單問一下冤情,區將叩閽者交刑部或本省重新處理。不過,受冤人通過叩閽有了皇帝的口諭或御批,各級刑官一般不敢弄虛作假,因此冤案往往因此而得到公正處置。然而,叩閽人卻因為衝突鑾駕而獲罪,受到懲處。有的地方官也因此受到連累。《大清律》規定:“御駕行巡地方,有叩閽者,該管步軍校罰庫六個月,步軍副將罰津兩個月,該汛步兵鞭八十”。可見,叩閽計畫必須在秘密下進行,不能暴露,否則地方官兵也不會放過。法律對叩閽者的懲治也很嚴厲,一般要發配邊遠地區充軍做苦役。然而,儘管如此,叩閽事件還是屢屢發生,因為它畢竟可以使受冤人獲得一條生路。據說還專門有一種職業叩閽者,他們專靠替別人叩聞,得取一些錢財維持其家眷的生計。可見叩閽現象是封建專制時代社會黑暗的真實體現。

昭陵和福陵在康熙十一年(1682年)曾發生一次罕見的披甲/守陵騎兵集體叩閽的案件。昭陵、福陵有披甲人八十名,專門負責山陵保護,每日巡山查路、任務繁速責任過大,月食銀二兩。這些人從成丁開始入缺,只要不病故、陣亡,一輩子只能當一名披甲,直至年老退役。沒有其它發展的機會。因此兩陵披甲人對此十分不滿,是就想借康熙皇帝東巡祭陵之機,集體同皇帝“叩除”請求給他們開一線升遷之途。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月玄燁率大隊人馬來到盛京,這天,當皇帝在昭陵、福陵行禮之後,兩陵披甲入乘機齊跪皇帝駕前紛紛向御前呈進過八。也許因為“注下責重”或者是康熙的恩典,不僅沒有對談兵進行懲處,反而表示任同。康熙在聖旨中說:“此等守陵兵了回,忍住年久,終身並無升遷,殊為可憫。”決定破除慣例,給他們增加一條升遷之路,即,每隔一定時期從披甲中選拔若干“強健、俊拔之人”或在福陵、昭陵,或去京師充當撥什庫(又叫領催)及驍騎校員缺。

一年之後,兩陵披甲人又以房屋居住困難.請求工部蓋建房舍。康熙皇帝得知再次給與關照,欽命盛京戶部出資一四千八百兩”,分給兩陵披甲每人銀十兩,“自己蓋房”,並由“欽天監選出房場”,昭陵房場選擇在陵前東側蓋房四十間,定名東營房。

福陵、昭陵披甲兵集體叩閽案,在清代陵寢制度史上是罕有的事情,官書對此事很隱諱,所以記載不詳。但從零星史料中仍不難鉤索出這一重要事件。

靈芝草與龍袍的傳說

昭陵隆恩殿內的一角原先有一隻大樟木箱子,據說,這隻木箱是專門盛道光皇帝的三件龍袍和三棵靈芝草用的。對此,民間有一段傳說:

故事發生在道光九年。道光東巡盛京祭陵之前。關防官按制派出所有人丁打掃四處環境,清掃灰土,拔除雜草,清理雜物。特別是對隆恩殿打掃得尤其仔細,因為此處是皇帝主要祭祖場所,理應小心翼翼。關防官在壯丁清掃完畢後又親至這裡反覆檢查,見沒有發現任何漏洞,這才放心。第二天,道光皇帝帶領諸王貝勒大臣前來昭陵隆恩殿行大饗禮。正當他登上殿前月台,等候導引官引他叩拜神位時、忽然看見月台東南角長著幾棵雜草,心中大為不悅,心想:祭陵大典關防官尚切如此粗心大意,其常務可想而知。這時,站在一旁的昭陵有關人發現了這些雜草,心裡十分驚慌,連忙跪在道光面前, 道光皇帝又一想,陵官既然能把其它地方打掃乾.項思段如此重要地方焉能忽略,此草必然非同一般。包三年即前侍衛,將草拔下送朕驗看。道光接草在手定睛一看,現乃是三棵“靈芝草”,這是祥瑞之象,遂轉怒為喜,於是赦免關防官的過錯。又把靈芝草交給關防官,要他把此寶收藏好.每當大祭時請出,放在供案之上。不久,道光巡幸盛京禮成。在他即將告別祖宗龍興之地起駕還京前夕,忽然又想起昭陵三棵靈芝草,感到這是他東巡盛京遇到的一件很祥瑞的事情。於是他命內臣把自己穿戴的三件龍袍留下,交給昭陵關防官,與靈芝草,塊尊藏。此後。每當六月六曬龍衣節之際,關防官便把道光龍袍和靈芝草從樟木箱子請出.放在隆恩殿前月台上通風晾曬,大祭時請出供祭。光緒二十六年,沙俄官兵入侵盛京,龍袍和靈芝草從此不明下落。(苗文華:《北陵志略》41頁)

以上是流傳在昭陵附近的一段民間傳說,但是這段傳聞並不完全是撲風捉影憑空編造的“瞎話”,有些情節確有歷史事實為依據。據《黑圖檔》記載,昭陵的確藏有皇帝龍袍。不過此袍不是道光皇帝的,而是乾隆御袍。事情經過是這樣:乾隆四十八年,皇帝弘曆第四次東巡盛京祭祖祖陵。一天,乾隆在昭陵行完大饗禮之後,傳旨給內大臣,叫他把自己一件上好的“金鈕絕絲龍袍”送到昭陵,交給關防官,要關防官“敬謹尊藏”於隆恩殿。以後每當大祭時將這件龍袍請出供奉。乾隆皇帝此舉有他的用意,因為,乾隆此時已是七十二歲的老人了。盛京距離京師道路遙遠,交通不便.自覺已很難再來盛京。再有,從東巡制度上來說,他的祖父康熙大帝一生也只四次來盛京巡幸祭祖(最後一次由雍親王恭代),他做為康熙的後輩不應超越祖父。乾隆在百思之下想出二個變通辦法,將自己最好的一件御袍留下來,以後,每遇大祭禮將這件御袍供在太宗神位之旁,表示自己永遠侍奉祖宗,以盡孝道。因此,傳說中的道光龍袍很可能是這件乾隆皇帝留下的龍袍。當然,也不排除昭陵有道光皇帝龍袍的可能性。因為,清代皇帝有個不成文的規制,比如,前一代皇帝辦了一件什麼事情,後繼皇帝也往往要照此辦理,因為這是“祖制”,必須效法。這樣的事情很多。比如,昭陵石象生中的白馬,由於乾隆皇帝寫過“白馬歌”之後,嘉慶皇帝、道光皇帝來盛京祭祖時,也都要寫這樣的白馬歌。因此,乾隆皇帝留下龍袍,道光皇帝也有可能效法祖制。只是此事尚未見檔案記載。

昭陵保護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與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位於沈城北部,因此也俗稱北陵。

清昭陵始建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順治八年(1651年)初建完成。此後,康熙、乾隆及嘉慶各朝又曾多次改建和擴建並形成最後面貌。

清昭陵(北陵)

清昭陵保護區占地48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38座(組)。建築群以神道為中軸線對稱分布,平面布局規整,層次分明。由南向北依次為下馬碑、華表柱、神橋、石碑坊、正紅門、神功聖德碑亭、方城、隆恩門與隆恩樓、角樓、隆恩殿、東配殿、西配殿、明樓、寶城、寶頂。陵區莊嚴肅穆,靈秀清幽。皇陵建築雄奇壯麗,亭閣崢嶸。建造在高台之上的隆恩殿,城堡式的方城,高矗的隆恩門,別具特色的方城角樓,充滿神秘色彩的石像生,氣勢非凡的功德碑及碑亭等,均為昭陵頗具代表性的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精美傑作。

清昭陵作為皇室祖陵在清代受到嚴格的保護,朝廷在這裡設有專門的機構管理和保護皇陵,每年都要舉行大小不等的祭祀活動,清朝入關後,更有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四帝先後十次親祭昭陵。

1927年,以昭陵古建築群為中心的皇陵被闢為公園對公眾開放。1982年國務院公布清昭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清昭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申遺研究

全文目錄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清昭陵與世界文化遺產

1.1清昭陵概述

1.1.1清昭陵簡介

1.1.2清昭陵形成時的社會背景

清昭陵清昭陵

1.1.3清昭陵管理機構沿革

1.2清昭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1.2.1關於世界遺產

1.2.2清昭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自身條件與標準

1.2.3清昭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第二章清昭陵的建築文化特色研究

2.1清昭陵的歷史與建築研究

2.1.1清昭陵的歷史沿革

2.1.2清昭陵的總體布局

2.1.3清昭陵的建築研究

2.2清昭陵的文化特色及成因

2.2.1清昭陵的總體構思

2.2.2清昭陵的選址——漢文化中的風水與滿族自身的八旗制度共同作用的結果

2.2.3清昭陵總體布局中的文化特色

2.2.4清昭陵建築單體的文化特色

2.2.5清昭陵建築單體在構造作法中的獨特之處

2.2.6清昭陵在裝飾中的文化特色

第三章清昭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若干問題研究

3.1保護的原則

3.1.1整體性原則

3.1.2真實性原則

3.1.3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

3.2環境整治的重點——北陵公園

3.2.1北陵公園的辟園史

3.2.2北陵公園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3.2.3北陵公園改造的原則

3.2.4北陵公園改造的措施

3.3清昭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可行性途徑

3.3.1捆綁式申報

3.3.2作為擴展項目申報

附錄

參考書目

致謝

個人簡介

內容摘要

該論文即是對清昭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的關於建築特色等若干問題的研究。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是針對清昭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可行性問題以及申報成功後產生的重大意義進行的分析與闡述;第二章為該文的重點,首先對於清昭陵的發展歷史、總體布局及各單體建築作了綜述,而後分別從陵址選取、陵寢總體布局、單體建築、結構構造形式、裝飾藝術等諸多角度歸納出了昭陵的文化特色,並對其特色的形成原由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剖析;第三章主要是針對清昭陵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中的文物保護原則、北陵公園環境整治以及申報的可行性途徑等諸問題進行的探討。

您可能會感興趣的期刊數據

中國古代建築模數體系研究

上海和香港近代歷史建築保護與更新比較研究

試論中國當代建築造型設計中傳統與現代的契合

晉中南地區傳統民居磚石裝飾構件的研究

中國近代建築的先驅者——建築師沈理源研究

試論宗教文化、地理環境對青海少數民族民居和村落的影響

北京天壇建築研究

張谷英大屋——對當代住宅及環境設計的啟示

三峽地區傳統建築的地域特徵

公交線路

正門

136、205、210、213、217、220、227、231、242、245、265、290、393、800路 北陵公園站

西門

136、138、294路 香爐山路站

217、232、326、381、382、393路 北陵西門站

東門

131、157、178、205、210、214(夜線)、220、227、231、242、245、265、280、281、800路 北陵東門站

門市票價

北陵公園門票6元,昭陵門票實際旺季(4月1日-10月31日)50元,淡季(11月1日-3月31日)30元。二者的門票可以分開買。如果在公園門口處買昭陵門票則可免公園門票,否則買了公園門票到裡面想進昭陵,還需再花50元。(昭陵位於北陵公園內) 交通路線 瀋陽市內乘坐捷運二號線在北陵公園站下即可。在瀋陽站也可乘坐205路到北陵公園下車。

盛京三陵

名稱 簡介
清永陵 努爾哈赤遠祖、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叔父的陵園,始稱興京陵,順治16年尊為永陵。
清福陵 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處瀋陽東郊,故又稱東陵。
清昭陵 清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位於盛京古城北,因此也俗稱“北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