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文瀾閣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
後文瀾閣被焚毀,部分藏書散失。光緒六年起重建,並收集補抄散失、殘缺的書籍。建國後,曾多次維修。
2001年,文瀾閣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沿革
文瀾閣始建於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次年完工,由聖因寺後的玉蘭堂改建而成,改建的費用由浙江商人捐辦。
乾隆五十二年(1787)開始藏書,到嘉慶初年發給文瀾閣“書三萬五千九百九十冊,為匣六千一百九十一”。
鹹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占杭州時文瀾閣焚毀,部分藏書散失。
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並收集補抄散失、殘缺的書籍。
建國後,曾在1974年、1984年、1993年多次維修。
2001年,文瀾閣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結構與布局
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築文化意義,主體建築仿寧波天一閣,是重檐歇山式建築,共兩層,中間有一夾層,實際上是三層樓房。
園林布局的主要特點是順應地勢的高下,適當點綴亭榭、曲廊、水池、疊石之類的建築物,並藉助小橋,使之互相貫通。園內亭廊、池橋、假山疊石互為憑藉,貫通一起。全部建築和園林布局緊湊雅致,頗具特色。
四庫全書
文瀾閣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開始藏書,到嘉慶初年發給文瀾閣“書三萬五千九百九十冊,為匣六千一百九十一”。
1853年鎮江文宗閣和揚州文匯閣均毀於太平天國之役後未再恢復,而文瀾閣在鹹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占杭州時倒塌,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花石亭榭之勝,過於舊觀”。原藏書散落民間,後經由丁丙與丁申兄弟收集、補抄後,又散盡家貲,出資赴滬上購買散佚之書,於同治三年運回杭州,暫時存放到杭州府學尊經閣。於1881年再度存入修復後的文瀾閣。
光緒八年(1882年),丁丙又著手補抄《四庫全書》。他拿出自己八千卷樓的藏書,僱請抄手補抄散失掉的《四庫全書》。
光緒十四年(1888年)大體完成,共全書抄錄2174種,共23000餘冊。
1915年,浙江圖書館館長錢恂在京杭兩地聘請人員依據文津閣本又補抄250種,史稱“乙卯補抄”。
1923年癸亥年,浙江籍人士張元濟、沈冕士、周慶雲等人捐資,由張宗祥主持“癸亥補抄”,重抄了577頁,耗資16600餘元,將文瀾閣本《四庫全書》抄錄完整。
1911年浙江省咨議局議決,將閣書撥歸浙江圖書館 。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在浙江大學協助之下,《四庫全書》被裝成139箱,開始了向西大轉移。
1939年2月,貴陽空襲無常,文瀾閣《四庫全書》搬遷到貴陽城北八里的高山上地母洞內。
1944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張道藩命將文瀾閣《四庫全書》搬遷到重慶青木關。
1945年2月,成立文瀾閣《四庫全書》保管委員會。
1946年5月15日,陳訓慈將庫書入黔,經湘贛入浙,7月5日安抵杭州,重歸西湖孤山藏書樓。
1954年3月,文瀾閣《四庫全書》搬入國民黨上海警備司令楊虎的青白山居。
七年修畢
不藏《四庫全書》文瀾閣重修始於2006年,經過7年修繕,文瀾閣於2013年6月8日重新開放。重新後的藏書樓共3層,1層正中是御座,周圍是仿古家具、瓷器,還有幾排黑色木製書櫃,書櫃左右門印有“文瀾閣尊藏,欽定四庫全書”燙金字樣。藏書樓2層也擺滿了這樣的書櫃。“藏書樓共有108個黑色木製書櫃,都是光緒年間重建時的原件,不過裡面是空的。目前只開放1層供遊客參觀,2、3層不開放。”
文瀾閣重新修繕後,原本存放於此的《四庫全書》是否會重新入閣?。浙江博物館館長陳浩表示,1912年,浙江圖書館館長錢恂決定‘書閣分離’,沿用至今。目前(截止2013年),文瀾閣《四庫全書》珍藏於浙江圖書館古籍部,不會再入閣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