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文淵閣,位於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原明代聖濟殿舊址,是清宮中最大的皇家藏書樓,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曾藏在這裡。
閣名源於古代“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寄寓以水克火之意 。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下詔興建藏書樓,命於文華殿後規度適宜方位,創建文淵閣,用於專貯《四庫全書》。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淵閣建成。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第一部《四庫全書》告成,收藏於此。
文淵閣與京郊圓明園文源閣、瀋陽故宮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合稱北四閣(或稱“內廷四閣”)。北四閣又同南三閣(或稱“江浙三閣”,即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杭州西湖聖因寺的文瀾閣)構成清代七大藏書閣。
建築結構
文淵閣座北面南,閣制仿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規制。
構造
外觀為上下兩層,腰檐之處設有暗層,面闊6間,正取《易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 西盡間設樓梯連通上下。兩山牆青磚砌築直至屋頂,簡潔素雅。黑色琉璃瓦頂,綠色琉璃瓦剪邊,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壓火,以保藏書樓的安全。
閣的前廊設回紋欄桿,檐下倒掛楣子,加之綠色檐柱,清新悅目的蘇式彩畫,更具園林建築風格。閣前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一石橋,石橋和池子四周欄板都雕有水生動物圖案,靈秀精美。閣後湖石堆砌成山,勢如屏障,其間植以松柏,歷時二百餘年,蒼勁挺拔,鬱鬱蔥蔥。
閣的東側建有一座碑亭,盔頂黃琉璃瓦,造型獨特。亭內立石碑一通,正面鐫刻有乾隆皇帝撰寫的《文淵閣記》,背面刻有文淵閣賜宴御製詩。
整個建築從外觀看雖為兩層,但內部利用上層樓板下的空間以迴廊的形式又加了一層,形成一個非常狹小的夾層,所以文淵閣內部實為三層。但這一層為暗層,光線極弱,只能藏書,不利閱覽。在樓上西端的樓梯間有一獨特之處,通常古建中兩根柱子之間的距離要在一丈以上,而這裡兩柱間距僅有五尺左右,人們傳說中紫禁城裡的“半間房”就在這裡。
色彩
文淵閣的色彩也極為特別,紫禁城內建築色彩濃烈,皆用黃色和硃砂紅色來表示皇權的至高無上與無限尊貴,但文淵閣卻以冷色作為主色調。兩層屋頂都覆以黑色琉璃瓦,以綠色琉璃瓦剪邊,屋脊上的鴟吻、小獸也都為綠色,在閣頂綠色琉璃瓦間的正脊上有紫色琉璃龍起伏其間,並鑲以白色線條的花琉璃作為浪花。
眾所周知,中國古人信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說,而五行中每一元素又有與之相匹配的顏色,其中黑色就象徵著水。文淵閣是藏書之處,火便成了這裡最大的隱患,於是人們就將文淵閣的屋頂建成黑色,希望能以此使這座內蘊無限的藏書樓,遠離火災的破壞。
藏書
《四庫全書》連同《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入藏文淵閣,按經史子集四部分架放置。以經部儒家經典為首共22架和《四庫全書總目考證》、《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放置一層。三層除西盡間為樓梯間外,其它五間通連,每間依前後柱位列書架間隔,寬敞明亮。子部書22架、集部書28架存放在此。
開放迎客
從2013年4月29日開始,文淵閣將以原狀陳列方式對公眾開放。故宮博物院表示,基於對文物保護和觀眾安全的考慮,參照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地的開放方式,觀眾不進入文淵閣室內參觀。
文淵閣開放參觀後,觀眾在欣賞過故宮博物院所藏自新石器時代到清代的珍貴陶瓷文物藏品之後,可以前往文淵閣,領略乾隆時期清宮藏書樓的建築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