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介紹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於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選自《孟子·梁惠王下》。題目是編者加的。
註解
1、文王:指周文王。
2、囿(yòu):養禽獸種花木的園子。古時稱苑囿。這裡指天子諸侯養禽獸的地方。
3、諸:相當於“之乎”
4、傳:書傳,文字記載
5、之:代詞,代指“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這件事。
6、是:指示代詞,如此,這樣
7、其:表推測語氣
8、芻:割草
9、蕘:砍柴
10、雉:野雞
11、宜:應該
12、境:國境,邊境。這裡指齊國的國境
13、郊關:四郊的門.
14、麋:鹿的一種,學名叫麋鹿,俗稱“四不像”
15、阱: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設定陷阱
16、於:在
17 、乎:語氣詞,用於疑問句結尾,相當於“嗎”
18、方,正
19、至:到
20、猶:依然
21、若:真的
翻譯
齊宣王問道:“(聽說) 周文王有一個方圓七十里的捕獵場,真有這回事嗎?”
孟子回答:“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
( 宣王)問:“這真有那么大嗎?”
(孟子)說:“可百姓還嫌它太小呢!”
( 宣王)說:“我的捕獵場才方圓四十里,可百姓還覺得太大,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文王的捕獵場方圓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去,捕禽獵獸的人也可以去,是與百姓共享的公用場所。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嗎?我剛到達(齊國的)邊境時,問清國家的重要的禁令以後,才敢入境。我聽說在國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見方的捕獵場,(如果有誰)殺死了場地里的麋鹿,就跟殺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這四十里見方的捕獵場所,就等於在國內設定了一個方圓四十里的大陷阱。百姓覺得它太大,不也同樣合乎情理嗎?”
思想感情
從國君之樂與百姓之樂的關係來看,如果國君與民同樂,君之樂與民之樂利益保持一致,甚至百姓同樣可以享受應有的快樂,那么,國君的享樂之地再大,百姓也不會以之為大,反而會以為太小;假如國君之樂與百姓之樂完全背離,甚至完全把百姓應有的權益置入法令禁止的條文之中,那么,君樂之地再小,百姓都會覺得太大。 與民同甘共苦,再寬的獵場也不過分。獨享再小也過分。體現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文王之囿有體現孟子"仁政"的學說;網上的說法是有"矛盾對立雙方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文化常識
說‘寡人’及其他,‘寡人’本義為寡德之人,後作為諸侯國君的自稱,相當於我。上文‘寡人之囿’為齊宣王的自稱。又,‘齊王曰:寡人慾伐魯’意為‘齊王說:‘我想要攻打魯國’又,‘孤’也是諸侯國君的自稱,相當於我,作謙辭用意為‘孤立無援志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