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

三坊七巷[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

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後的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 三坊七巷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有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築。以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等9處典型建築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福州中心城區(老城區)的三坊七巷擁有38公頃的完整保護範圍。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簡介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福州這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著這片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占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裡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主要景點

衣錦坊

三坊七巷全貌 三坊七巷全貌

衣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後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為了“衣錦”。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唯一現存的水榭戲台。

文儒坊

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 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裡。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在文儒坊里,有一條幽深清靜的小巷,叫閩山巷,俗稱“三官堂”,那是因為該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聞名。據清朝道光年間林楓《榕城考古錄》卷中“坊巷第二”記載:“三官堂,在文儒坊南閩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祿坊,西口達常豐倉河沿。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而此則以閩山保福寺名也。”由此可見,三官堂與保福寺之密切關係。是在宋朝至少已有七八百多年以上悠久歷史。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遊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上世紀8090年代光祿坊因道路改造被闢為馬路,後又因保護需要將地面改回石板鋪設,並且將兩邊陳舊的現代建築給予拆除。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林佶精詩文,著有《樸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夫於亭雜錄》《午亭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刻”,在中國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還有詩人、著名藏硯家黃任,琉球國冊封使齊鯤、同榜兄弟兩進士——劉齊衢和劉齊銜、博物學家郭柏蒼、近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等。還出過不少才女,如黃任之女黃淑宨和黃淑畹,齊鯤之女齊祥棣,郭柏蒼之女郭拾珠姐妹,她們或精書畫,或工詩文。

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光祿吟台西荔枝樹下,原有石刻“鶴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處。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色。

楊橋巷

三坊七巷圖 三坊七巷圖

楊橋路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後來便更名為“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后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小時候在這裡居住過,《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參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部分被保存下來。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規模不大但傳奇多。一是此橋所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切。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於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悽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後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後有樹、先有樹後有橋,還是相反。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並論,更添了幾分悲情。不過,由於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橋下的瓊東河已被填平,後來在橋下建設了一個景觀池,讓人們知道這裡曾經有內河的存在,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后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后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蹟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讚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后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閩志載,晉永嘉二年間(308年)固始人黃元方(280-375年)又名允字彥豐避亂入閩,落戶於福州南后街,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837-920年)退隱歸居這裡。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20世紀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后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志》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後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宮巷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跟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宮巷裡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如漏花窗戶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築藝術集大成者。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開放後,吉庇巷成為一條溝通東西方向的主幹道,一度改名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將其復名為“吉庇巷”,並開始對北側的破損古建築進行改造。

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酒樓也就位於吉庇巷口。

南后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后街。

福州南后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雲集。也是因為商業,這條街才得以在建設大潮里保存下來。

這裡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的燈市。“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閒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后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風貌。明、清時期的南后街依舊是“粉牆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油馬路。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翻修後的南后街將充滿古色古香韻味,路面的寬度將達到12米,包括中間寬7米的步行街和兩側各2~2.5米的路側帶。起於楊橋路、止於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長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閒文化商業街。

歷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工藝行業。有關人士說,根據相關規劃,南后街的定位是傳統文化商業街,初步打算根據老字號的經營現狀予以保護傳承,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書坊、花燈等百年老字號,市民喜愛的傳統燈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舉辦。此外,有關部門還有意邀請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后街設定工藝美術大師展示店,以增加傳統商業氛圍。

在南后街的經營商業業態規劃上,出現了酒吧、咖啡廳、頂尖奢侈品等“新面孔”。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將給傳統的南后街注入現代化的因素,但是不能確保現代因素是否會影響傳統文化。

南后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於2009年1月全面完成,已經開街,再現其“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的歷史風貌。

地理環境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改造過)。三坊七巷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約有38公頃。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于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這一街區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正房、後房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裡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福州市三坊七巷,作為中國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歷史文化

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后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

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台,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牆、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馬鞍牆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江南建築中,絕大多數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牆,福州僅個別建築有,包括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也有存在,惟獨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馬鞍牆。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雕飾

三坊七巷在建築裝飾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數對門窗扇的雕飾。普通居民樑柱多不加修飾,簡潔樸實,而在門窗扇雕飾上則煞費苦心。其窗欞製作之精緻,鑲嵌的木雕之華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難以企及的。窗飾的類型特別豐富,有卡榫式圖案漏花,有純木雕式窗扇,也有兩者相間使用。可以說是江南藝術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過精心編排,構成不同的裝飾效果,有直線型、曲線型、混合型--直線型疏密有致,曲線型富有動感,混合型變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題材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整個窗扇雕飾有對稱式有不對稱式。如文儒坊尤恆盛的明代古宅,在二進廂房的門窗隔扇上,透雕了較複雜的瓶花圖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滌環板上是淺浮雕的花開富貴.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鏤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飾,充分顯示了福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建築門

三坊七巷建築門的處理也極具特色,約有四種。一種是在前院牆正中,由石框構成的與牆同一平面的矩形師門,另一種則是兩側馬鞍牆延伸作飛起的牌堵,馬鞍牆夾著兩面坡的屋蓋形成較大的樓,像沈葆楨故居、陳承裘故居、林聰彝故居都是這種門樓。

宣言

《三坊七巷宣言》是在2009年7月20日在福州舉辦的“老城保護與整治———三坊七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通過。宣言就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如下共識和行動倡議: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屬於一個城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每個城市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

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發展的進步。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應不僅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應注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重視建立民眾與文化遺產間的情感聯繫,應建立、積極、合理、有效的途徑,使文化遺產為民眾所關注與分享,使文化遺產真正為社會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

文化遺產對於經濟社會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而深刻長遠的,是不可復生的精神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文化遺產的喪失是無法補償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每個城市都有她應保護的“紫禁城”。

主題展館

用於展示三坊七巷文化價值的博物館擬選地址現已基本確定,將開闢8個博物館和3個展示區:

1.三坊七巷歷史人物博物館,擬選址劉家大院。理由是劉家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國領先的城市公共事業的先驅,又臨近光祿坊,是三坊七巷的“客廳”。

2.福州藝術中心(閩都文化大觀園),選址藍建樞故居。理由這裡緊貼光祿坊公園,對帶動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參觀都極為有利。2009年國慶節起向遊客開放。

3.當代漆藝博物館,擬選址南后街中心地段的葉氏民居。理由是這裡是福州百年老店與老行當和現代生活嫁接的中轉平台。

4.福州民俗展示與演藝中心,擬選址郭柏蔭故居。

5.戲劇戲曲演藝中心,擬選址水榭戲台。

6.茶文化世術館和國賓級接待中心,擬選址林聰彝故居。

7.福建民俗博物館,選址二梅書屋。是福建省內唯一一家省級民俗博物館,展出福建民俗文物近千件,場景式陳列,還原明清時期閩都人生活場景,弘揚福建優秀傳統文化。2010年春節起向遊客開放。

8.楹聯博物館擬選址梁章鉅故居(梁章鉅是福州先賢楹聯學鼻祖)。

擬開闢的3個展示區為:“一個專項展示區”,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黃巷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閩台親緣關係;“第一綜合展示區”為黃巷至吉庇路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林氏價值的各種文化和船政文化;“第二綜合展示區”即“三坊”中各展示點有機結合形成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文人墨客的相關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還將藉助“一水一節點兩街兩片區”的結構,構建不同功能區。其中“一水”即安泰河的濱水休閒風情帶。“一節點”規劃是擬將光祿坊的“光祿吟台”作為三坊七巷南節點。“兩街”為南后街傳統特色商業帶和南街商業更新發展帶,“兩片區”規劃是結合北入口,將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戲台部分作為旅遊集中展示區。宮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將作為博物館建築集中區;文儒坊南北段兩側作為會館會所片區,以創意和休閒為主。

近代坊巷名人

概述

名人 名人

近代以後的重要歷史事件,如虎門銷煙、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盧溝橋事變等等,都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關節點。從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這些事件中扮演了時代推手的角色。

林則徐

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漢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郊區一帶),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對西方文明成果採取積極的了解和吸收並為我所用的態度,故能成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之開風氣者”。三坊七巷旁的澳門路有林則徐祠堂。

沈葆楨

沈葆楨:中國“船政之父”。沈葆楨(1820—1879)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省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清末重臣,諡文肅。晚清“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臣之一,先後曾任總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對台灣近代史也有重要影響。葆禎妻林普晴是清朝著名大臣林則徐的女兒。在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中,被推向前台。他擔任福建船政大臣,負責造船、練兵和人才培養,為組建福建水師、南洋水師而努力,成為早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引進西方科技的先驅,我國近代教育和近代海軍的創始人之一。他腳踏實地、不遺餘力地將林則徐、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付諸實踐。

曾宗彥

曾宗彥(1850—1912):“近代陸軍之父”。曾宗彥居於安民巷。他甫任江南道監察御史,便於1898年5月,上書光緒皇帝《時艱孔迫,宜用洋操剋期練軍陸軍折》。他主張:“為今之計,莫若先盡各省已有之餉,練各省洋操之兵,但求其精,不患其少。”即以新法精練陸軍。並提出必須“整頓軍隊,各省陸軍一律政習洋操,尤以東三省為急”。光緒皇帝十分重視,立即下諭:“今日時勢,練兵為第一大政,練洋操尤為操兵第一要著。惟須選教習以勤訓課,核餉力以籌軍實。”曾宗彥的奏摺,引發清廷兵制改革,所以有人稱其為“近代陸軍之父”。

嚴復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嚴復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里。1866年,嚴復考入了家鄉的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五年後以優等成績畢業。1877年到18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茅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嚴復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生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並且尤為讚賞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

林旭

林旭(1875—1898):“戊戌六君子”之一。少年即穎絕秀出,為特達奇才。他追隨康有為參與維新變法,歷時百日,被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守舊派殺害,年僅24歲,其英名永載史冊。

林長民

林長民(1876—1925),福建閩侯(今福州)人,“五四”運動引發者。1919年5月2日北京《晨報》與《國民公報》上出現《外交警報告國民》的文章,作者林長民驚呼:“山東亡矣,國將不國,願四萬萬眾誓死圖之。”言辭懇切而沉痛。事情緣於1918年的巴黎和會: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外交總長陸征祥奉命出使巴黎和會,總統徐世昌特設外交委員會,聘林長民為委員會主任兼事務主任。日本與英法三國秘密約定,戰後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既得侵略權益;並同曹汝霖約定,由日本出資建設“濟順”、“高徐”兩條鐵路,藉此進一步控制中國。林長民知後氣憤難平,決定向國人披露此等外交黑幕與賣國行徑,遂於1919年5月2日發表文章,並由蔡元培校長告知北大學生及北京各高校學生。一石激起千層浪,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12所學校的3000多名愛國學生群情激昂地舉行遊行示威,“五四”運動就此爆發。林長民女兒林徽因,為建築學大家,在詩歌、戲劇、散文方面頗有造詣,被譽為“一代才女“;女婿為梁啓超之子梁思成。

林覺民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漢族。福建福州人。1900年入福建高等學堂,開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1905年回鄉與陳意映結婚。1906年自費去日本留學,專攻日語。翌年補為官費生,入慶應大學文科,攻讀哲學,兼習英文、德文。此間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並加入同盟會。1911年春,得知黃興、趙聲等在香港建立統籌部,籌劃廣州起義,遂赴香港,後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4月24日夜,在香港給父親及妻子寫下絕命書,情真意切地表達了對親人的愛及為國捐軀的決心。4月27日,陳更新等率福建志士進入廣州。下午5時30分,隨黃興勇猛地攻入總督衙門,縱火焚燒督署。衝出督署後,轉攻督練所,途中與清巡防營大隊人馬相遇,展開激烈巷戰,受傷力盡被俘。清兩廣總督張鳴岐、水師提督李準親自在提督衙門內審訊,他毫無懼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談,綜論世界大勢和各國時事,宣傳革命道理。又在堂上發表演說,談到時局險惡的地方,捶胸頓足,憤激之情,不可扼抑。最後奉勸清吏洗心革面,獻身為國,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關押幾天,滴水米粒不進,泰然自若地邁進刑場,從容就義。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冰心

冰心(1900─1999),人稱“世紀老人”,福建長樂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一片冰心在玉壺”之意)。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作家,兒童文學家,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鏇律。她非常愛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聖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在南后街與楊橋巷交界處有她的故居,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鄉》中,留下了對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我記得在我11歲那年(1911年),從山東煙臺回到福州的時候,那時我們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內南后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後’。這個住址,現在我寫起來還是非常地熟悉、親切,因為自從我學會寫字起,我的父母親就時常督促我給祖父寫信,信封也要我自己寫。這所房子很大,住著我們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們這一房,就住在大廳堂的兩邊,我們這邊前後房,住著我們一家6口,祖父的前、後房只有他一個人,和滿屋滿架的書。那裡就成了我的樂園……”

陳矩孫

陳矩孫(1913—1987):“一二·九”運動組織者。1935年12月9日,北平數千名學生舉行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史書記載,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大規模學生運動”,之後波及全國各地。北平燕京大學學生陳矩孫時年22歲,參與組織了這次大遊行。在遊行的前一個晚上,是他將參與遊行的大部分學生匿藏在釣魚台。在“一二·九”運動前夕,他以學聯幹部的身份做了大量思想動員工作,將燕京大學的革命學生有效地組織起來,成為“一二·九”運動的中堅力量。

王冷齋

王冷齋(1891年—1960年),福建福州人,家住黃巷,保定軍官學校畢業,“七七事變”見證者,抗日英雄。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時,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兼宛平縣長。在日軍攻擊宛平城前,他轉移民眾,避免了更大的傷亡。事變中,王冷齋調動城內警察積極配合駐軍,堅決反擊敵人,保住了城池。他還專門舉行了一次記者會,向公眾說明日軍主動攻擊盧溝橋的情形。自盧溝橋事變後,日軍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抗戰勝利後,王冷齋作為“七七事變”的重要見證者出席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被稱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王牌證人”。解放後,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成員、北京市文史館副館長,1960年在北京逝世。

鄭孝胥

鄭孝胥(1860-1938),中國近代的政治人物、書法家。福建省閩候人。1882年清光緒八年舉人,曾歷任廣西邊防大臣,安徽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後以遺老自居。1932年任偽滿洲國總理大臣兼文教總長。善楷書,取徑歐陽詢及蘇軾,得力於北魏碑。所作蒼勁朴茂。為詩壇“同光體”倡導者之一。

陳寶琛

陳寶琛(1848年-1935年),字伯潛,號弢庵、陶庵,又號聽水老人。福建閩縣螺洲人。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陳寶琛兄弟6人,3人進士,3人舉人,人稱“兄弟六科甲”。光緒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讀,與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等好論時政,合稱“清流四諫”。光緒六年(1880年),充武英殿提調官。翌年,授翰林院侍講學士,纂修《穆宗本紀》。光緒八年(1882年)任江西學政,重修白鹿洞書院。光緒十年(1884年),上疏《請募勇參用西法教練》,主張“變化以盡利,任人以責實,籌餉以持久”,中法戰爭失利,受牽連,被降五級,回鄉閉門讀書,修葺先祖“賜書樓”,構築“滄趣樓”。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鰲峰書院山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任福建鐵路總辦,修漳廈鐵路。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創立全閩師範學堂(今福建師範大學)。宣統元年(1909年)奉召入京,擔任禮學館總纂大臣,宣統三年(1911年),陳寶琛任溥儀老師,賜紫禁城騎馬,1912年2月12日,清帝遜位,追隨溥儀。命修《德宗實錄》。1921年,修成《德宗本紀》,授太傅。1923年,引薦鄭孝胥入宮。張勛復辟時,推舉為議政大臣。1925年隨溥儀移居天津。1932年,成立滿洲國,寶琛專程赴長春探望溥儀。後病逝於天津,謚 文忠。有藏書10萬冊,“清末陳氏私家藏書之多,冠於全閩”。著有《陳文忠公奏議》《滄趣樓文存》《滄趣樓詩集》《滄趣樓律賦》《南遊草》等。

鄧拓

鄧拓(1912年2月26日-1966年5月18日),原名鄧子健、鄧雲特,筆名馬南邨,左海等。福建閩縣(今福州)人。中共宣傳戰線重要成員,長期擔任《人民日報》社長等中央主要宣傳機構領導職務。後因多次未能領會毛澤東政治部署之意而遭到訓斥,並被撤銷人民日報社實際職務,文革前夜因政治批判而自殺身亡。

甘國寶

甘國寶(1709年—1776年),字繼趙,號和庵,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出生於福建福州府古田縣二十六都(今福建寧德市屏南縣小梨洋村)。雍正元年(1723年)武進士。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奉旨接任黃士俊擔任台灣鎮總兵,後並輾轉擔任兩任該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擅山水畫,尤工於畫虎。今福州市三坊七巷的文儒坊中有甘國寶故居。

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諡文襄,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洋務派首領。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陝甘回變和收復新疆(清收復新疆之戰)等重要歷史事件。左宗棠1865年升任閩浙總督。1866年上疏奏請設局監造輪船,獲準試行,即於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並創辦求是堂藝局(又稱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鏇改任陝甘總督,推薦原江西巡撫沈葆楨任總理船政大臣。一年後,福州船政局(又稱馬尾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軍機大臣。時值中法戰爭,法國艦隊在福州馬尾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全軍覆滅,左宗棠奉命督辦福建軍務。11月抵福州後,積極布防,並組成“恪靖援台軍”東渡台灣。1885年病故於福州。

郁達夫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沉淪》、小說《遲桂花》等。1936年春,郁達夫來福州,住南台基督教福州青年會宿舍。稍後,因他兼任省政府公報室主任,公務繁忙,從南台到省府路很不方便,就在光祿坊早題巷1號賃屋居住。1937年歲首,郁達夫訪問日本、台灣歸來,因夫人王映霞來福州,在光祿坊劉宅(劉家大院)賃屋居住。1938年3月,郁達夫離開福州,赴武漢參加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1938年12月,郁達夫流亡南洋。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於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

實用信息

景區門票

作為福州最熱的景點,三坊七巷景區內的14處部分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從2011年3月5日起試行收費,票價為每張160元,第一年(2011年)暫定價120元。

收費的14個文保單位分別是:嚴復故居、二梅書屋、水榭戲台、小黃樓、林聰彝故居、天后宮、郭柏蔭故居、劉家大院、謝家祠、王麒故居、尤氏民居、劉冠雄故居、劉齊銜故居和周哲文藝術館。

截至2011年6月,已經對外開放的有:嚴復故居、二梅書屋、水榭戲台、小黃樓、林聰彝故居、天后宮、郭柏蔭故居、劉家大院、謝家祠和周哲文藝術館。

具體票務信息如下:三坊七巷年票價格30元/人。

嚴復故居、二梅書屋、水榭戲台、小黃樓、林聰彝故居、謝家祠、王麒故居、郭柏蔭故居、劉家大院、周哲文藝術館、鄢家花廳、劉齊銜故居 (聯票價)120元/人次 ;

水榭戲台、小黃樓、林聰彝故居 20元/人次 ;

嚴復故居、劉家大院 15元/人次

王麒故居、郭柏蔭故居、鄢家花廳、尤氏民居 10元/人次

謝家祠、劉齊銜故居、周哲文藝術館(光祿吟台青磚樓) 5元/人次

免票對象:持有效證件的現役軍人(不含預備役)、離休幹部、殘疾人、70周歲(含)以上老年人;6周歲(含)以下或身高1.2米(含)以下兒童。

從2018年10月1日起,福州市三坊七巷景區聯票價格從120元降為90元。

開放時間

公共街區全天開放,收費景點8:30-17:00。

最佳季節

10月—次年2月最佳。福州冬短夏長,秋冬季屆時這裡陽光明媚,樹木常青,在三坊七巷裡也能觀賞到民居里的花草綠意。 7-9月是颱風活動期,每年平均颱風直接登入市境有2次,期間多雨,室內活動最佳。

交通信息

內部交通

乘坐福州捷運1號線 在東街口站下車即可到達三坊七巷景區。

外部交通

福州機場、各大火車站、汽車站均有直達巴士或捷運到三坊七巷,自駕車來榕可直接導航“三坊七巷”。

旅遊指南

地理位置

三坊七巷位於福州繁華的八一七路邊,靠近八一七路、白馬路、通湖路等城市主幹道。

餐飲

可到南后街、澳門路的福州傳統小吃店或吉庇巷口的安泰樓品嘗小吃。

三坊七巷特色菜:紅糟醉香雞、雞茸魚唇、太平燕(同利肉燕)、燕皮(燕絲)、木金肉丸(肉丸)、佛跳牆、白炒鮮竹蟶、雞湯氽海蚌、香露河鰻、一品蟹抱蛋、春卷、魚丸(永和魚丸)、芋泥、鍋邊(糊)、破蹄、光餅。

停車場

南后街口(北)、吉庇巷內有停車場。

遊覽提示

三坊七巷部分建築和街區正在進行大修。一些年久失修的古民居將進行修復工程,部分景點暫停對外開放,參觀前請察看巷口提示牌,確認該區域是否開放。

景區提供三種講解服務方便遊客更好的了解三坊七巷:(1)專業講解員;(2)自助導覽機;(3)志願者服務。

名人蠟像館

《福建省文化旅遊業2010~2012年發展規劃》正式出台,三坊七巷名人蠟像館的建設納入了文化旅遊業三年規劃。

三坊七巷湧現出了林則徐、嚴復、冰心、林覺民、林旭、林紓、沈葆楨等幾十位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代史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福建省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建設三坊七巷名人蠟像館就是為了更好地讓後人了解這些名人和他們留下的故事。

除了建名人蠟像館外,三坊七巷還將恢復吉庇巷、光祿坊的坊巷格局,打造以休閒、餐飲、娛樂為主的旅遊步行街。據介紹,未來三年內,三坊七巷文化歷史街區將圍繞著“百年街肆的里坊遺址、歷史風貌的建築部落和閩都風韻的名人故居”,打造三坊七巷歷史文化古街品牌。

“除了修復原來的特色外,三坊七巷的特色展館也將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福州市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除了已有的壽山石博物館、明清博物館等,今後還將開闢狀元第、帝師府或太傅府等。

申報文化遺產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福州將推動三坊七巷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在正於此間舉行的福州市人大十三屆六次會議上,福建省副省長、福州市市長蘇增添向與會人大代表作出上述表示。

被稱為“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福州三坊七巷地處福州鬧市,包括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三坊”和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七巷”;這裡保存較好的明清古建築計159座,其中有冰心、林覺民等諸多歷史名人的故居。

三坊七巷是閩都文化的重要代表。蘇增添表示,“十二五”期間,福州將推進福州歷史文化資源、城市空間格局和文化遺產風貌的保護與傳承,彰顯以曇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和壽山石文化為代表的閩都文化魅力。

將建影視基地

不久的將來,走在三坊七巷的古宅大院之間,你或許會偶遇影視大腕在拍戲。有“明清古建築博物館”美譽的三坊七巷,或將成為與橫店等相媲美的影視、旅遊基地,其中眾多的古宅大院將成為影視大片的取景場地。福州三坊七巷管委會的訊息說,國慶後再次推出11個院落招商項目,包括引入影視基地、漆畫藝術館等特色場所。三坊七巷正在申報5A級景區,各類業態的進入,將助推5A申報進程。

首家社區博物館

福州三坊七巷管委會2011年3月29日發布訊息稱,國家文物局今年上半年將在福州為中國首家社區博物館揭牌。屆時,有著200多座明清建築、占地600多畝的三坊七巷將整體成為中國首家社區博物館。

福州三坊七巷保護開發公司文史部主任翁紀陽當日以“四個全方位”來歸納即將揭牌的社區博物館:城市裡坊制度、民清建築特色、近代中國名人、閩都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方位展示。

翁紀陽表示,三坊七巷整體就是古風濃郁的大社區,也是中國近代名人聚居地,被稱為“一個三坊七巷,半箇中國近代史”。近代名人林則徐、嚴復、林覺民、沈葆楨、薩鎮冰、冰心等皆出於此,共有3個海軍總長、10個尚書、10位總督、10位院士及151位進士在此居住過。三坊七巷基本保留唐宋坊巷格局,為全國罕見,因此被稱為“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擁有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規劃,社區博物館將對古建築以地方工藝“原汁原味”地保護修復,並將編撰地方志以展示社區傑出人物。此外,“館內”還將深入演繹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及閩都民俗文化。

此地已在劉家大院內建成社區博物館的核心展示區並對外開放,4000多平方米的劉家大院是福建最大的古民宅,曾為20世紀初福州首富“電光劉”的家宅,作家郁達夫曾在此長久居住。目前國家文物局正對社區博物館的整體建設方案做最後修正。

考古發現

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28日對外發布,經過3個多月的發掘與清理,已對三坊七巷文儒坊西段遺址考古發掘面積近1300平方米。據初步統計,考古隊已清理出唐五代夯土城牆74米、木質擋牆1處,宋代房基4處,台基1處,明清時期的水井44處。

此次考古挖掘還出土了大量古代遺物,主要有唐五代錢紋磚、瓦當、筒瓦、板瓦等建築構件,以及延續至宋代的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盤、碗、碟、瓶、豆、執壺、瓷枕、器蓋等生活用具和商品,生產玻璃器的遺蹟等。

記者在考古挖掘現場看到了四面分別印有陳、鄭、林等十幾個姓氏的錢紋城牆磚,以及鐫有“威武軍”、“東山窯”等字樣的城牆磚。此次考古挖掘領隊樓建龍介紹說,這些城牆是當時福州官民共同建城及當時社會生活形態的生動寫照,既是對福建古代城市文明的直接注釋,也將成為福州歷代城市發展與文化遺存的完美展示。

據介紹,這次考古發掘與以往的搶救性發掘不同,三坊七巷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專家們認為福州三坊七巷既然被譽為“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不能光靠史書上的記載,還需要實物證明。這次考古發掘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證據,追溯三坊七巷的源頭。

現狀

2008年福州市成立了三坊七巷管理委員會,統籌開展三坊七巷保護管理,同時成立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開展實體運營,街區內的業態建設由該公司負責。原則上三坊七巷內的文物保護建築不對外招租,不搞商業經營,主要闢為博物館、展覽館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對外出租經營的是一些歷史建築和老房子。

三坊七巷維持魚骨狀的傳統格局,中軸為南后街,現已闢為福州市傳統手工藝、名小吃和海峽兩岸特色商品市場一條街,每日人流旺盛。而街兩邊的三坊和七巷大多保持幽巷深宅風貌,成為都市鬧中取靜的黃金地,建有多家高檔會所。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說明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單》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先決條件,至少每10年修訂一次。最新一版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於2012年11月17日正式公布,共有45項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被國家文物局列入。
文物類陰山岩刻|瘦西湖|鼓浪嶼|花山岩畫|哈尼梯田|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靈渠|白鶴梁|蜀道|坎兒井|志蓮淨苑|南蓮園池|奉國寺大殿|應縣木塔
遺址類 西夏陵|統萬城|遼上京城遺址|紅山文化遺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金上京遺址|良渚遺址|青瓷窯遺址|潞簡王墓|黃石礦冶工業遺產|鳳凰區域性防禦體系|釣魚城遺址|萬山汞礦遺址|杏花村汾酒作坊|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瀘州老窖作坊群|古藺縣郎酒老作坊|劍南春酒坊遺址|宜賓五糧液老作坊|紅樓夢糟房頭老作坊|泰安作坊|牛河梁遺址| 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紅山後遺址|興城城牆|南京城牆|台州府城牆|壽縣城牆|明中都皇城遺址|荊州城牆|襄陽城牆|西安城牆|唐崖土司城遺址|容美土司遺址|老司城遺址|海龍屯|金沙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三星堆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普洱景邁山古茶園|芒康鹽井古鹽田
建築群 北京中軸線|關聖文化建築群|丁村古建築群|党家村古建築群|無錫惠山祠堂群|江南水鄉古鎮|閩浙木拱廊橋|閩南紅磚建築|三坊七巷|贛南圍屋|侗族村寨|藏羌碉樓與村寨|苗族村寨|甪直鎮|周莊|千燈鎮|錦溪|沙溪|同里鎮|烏鎮[浙江省桐鄉市]|西塘|南潯鎮|新市

中國首批10條歷史文化名街

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特殊類型的文化遺產,又是廣大民眾日常生活的場所。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於2009年6月11日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揭曉。這十條“名街”分別是北京國子監街平遙南大街、哈爾濱中央大街蘇州平江路、黃山市屯溪老街、福州三坊七巷、青島八大關、青州昭德古街海口騎樓老街、拉薩八廓街

福州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