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鏇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蛾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乾,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譯文

避暑的驪宮,高插雲霄。宮中仙樂飄,人間到處都能聽到。宮裡緩歌曼舞,徐徐地彈琴慢慢地吹簫。皇上整天看,總也看不飽。誰知道漁陽反叛的戰鼓會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驚破了!皇家城闕煙塵出現,天於的大駕,一千輛車,一萬匹馬,逃往西南。才走到百來里,走走又站站。六軍不肯前進可怎么辦?宛轉蛾眉竟死在皇上馬蹄前。她的花鈿丟在地上沒人收,還有她頭上的翡翠翹呢,她的金雀,她的玉搔頭。皇上掩著臉,想救救不了,回頭看,眼淚和血一起流。棧道插雲彎彎曲曲上劍閣,風颳起黃塵格外蕭索。峨眉道上沒多少行人,天子旌旗也沒了光彩,陽光是那樣談薄。蜀江水這么碧綠喲,蜀山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懷念情思難斷絕。離宮看見月光是傷心顏色,夜裡聽雨打棧鈴也是斷腸聲息。

京城有位修煉過的臨邛道士,能以精誠把亡魂招致。可感動的是太上皇輾轉懷念的深情,使方士殷勤地去把她尋覓。他御氣排雲像一道電光飛行,上了九天,又下入黃泉,可是都沒見到她的蹤影。忽然聽說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虛無縹緲中間。仙山樓閣玲瓏似朵朵彩雲,有許多美妙的仙子。其中有位叫太真,雪樣肌膚花樣容貌,聽來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宮,叩西廂的門,報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董雙成。她聽說漢家天子派來了使臣,不由驚斷了仙家九華帳里的夢。推開枕穿上衣下得床來,銀屏與珠簾都依次打開。只見她頭上雲髻半偏,剛剛睡醒,花冠還沒整好便走下堂來。風吹著她的仙衣飄飄鏇舉,還像當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一雙眼淚落下來,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帶著雨。她含情凝自感謝君王:自從生離死別難見面,音信兩茫茫。昭陽殿里的恩愛從此斷絕,蓬萊宮裡的日月這么漫長!往下看人間,只看見雲霧看不見長安,只能將舊物表表我的深情,把金釵鈿盒兩樣東西帶還。金釵留一股,鈿盒留一扇,我們一家分一半。只要我們的心像金和鈿一樣堅牢,雖然遠隔天上與人間,總還能相見!臨走叮嚀還有一句話兒緊要,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長生殿,半夜裡沒人我們兩個話悄悄:在天上我們但願永做比翼鳥,在地上我們但願永做連理枝條。天長地久也有一天會終結,這恨啊,長久不斷,永不會有消除的那一朝。
詩人簡介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因而人稱詩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 、《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 、 《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 《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云:“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詞《楊柳枝》 ”,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一。
句解

統攝全篇,又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
“天生麗質難自棄”
隱去了楊玉環可羞可痛的再嫁經歷,也寫出了她後來橫遭劫難的深刻的悲劇根源──美麗。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
從各個不同的側面描寫楊貴妃的美麗,也奠定了李楊愛情的悲劇基礎。
“芙蓉帳暖度春宵”,“從此君王不早朝”
直接導致了李作為皇帝的失職。
“三千寵愛在一身”,“姊妹兄弟皆列土”
引起了世人的反感與社會心態的變異──“不重生男重生女”。
“生女勿悲酸,生男勿歡喜”;“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卻為門上楣”。(《長恨歌傳》)
在對楊氏得寵與兄弟姐妹高官厚祿不無貶刺的描寫中,已隱約揭示了李楊愛情的悲劇根源。
詩詞賞析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貴妃一人受寵,楊氏族門立刻權勢逼人。哥哥楊國忠當了宰相,幾個姊妹都被封為大國夫人,爭權鬥富,不可一世。杜甫的《麗人行》就是寫的這樁事。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慾,這點與平民沒有區別;但是皇帝手中有無尚的權威,他的情慾往往和這種無尚權威的運用密不可分。這就使他們的愛情效果與平民大不相同了。好色並不是了不起的罪過,但由好色而導致濫加封賞,使壞人竊弄權柄,紊亂朝綱,這就離亡國滅家不遠了。“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這四句又和前面的“從此君王不早朝”相呼應,進一步描寫唐明皇的迷戀聲色,荒政誤國。唐朝統治者這種豪華奢侈的生活,是建立在殘酷地掠奪勞動人民,使勞動人民陷於極度貧困的基礎之上的。


李白《蜀道難》中有所謂“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同誤。“天鏇地轉回龍馭”以下四句寫唐軍收復長安後,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經過馬嵬驛時的見今思昔,對景傷情。天鏇地轉:指形勢變化,唐軍收復兩京。事在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十月。龍:指唐明皇的車駕。不見玉顏空死處,只有空墳,而屍體不見了。從此故事增入神話色彩,當時有種傳說,說楊貴妃已經“屍解”成仙而去。“君臣相顧淚沾衣”以下二十句寫唐明皇回京後的見物思人,悲不欲生。信馬歸:聽憑馬自己行走,極言人心無緒的樣子。太液:大明宮內的池水名。未央:漢代皇帝居住的宮殿名,這裡借指唐代的大明宮。西宮:太極宮,唐人稱之為“西宮”或“西內”。南內:興慶宮。唐人稱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為三大內。大明宮是當時的皇帝唐肅宗居住的地方。已經退位的唐明皇回京後先後曾被安置在太極宮和興慶宮居住。梨園弟子:指昔日曾經侍奉過唐明皇的宮廷歌舞班子,據說唐明皇曾親自教過他們排練。椒房:后妃居住的宮室,以花椒和泥塗壁,一取其香,二取其多子。阿監:太監。青娥:指宮女。以上兩句分承唐明皇與楊貴妃,是說昔日曾經侍應過他們的人現在都已經老了。鴛鴦瓦:房頂上俯仰相扣的屋瓦。翡翠衾:用翡翠羽毛裝飾的被子。以上層層鋪陳,說明唐明皇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無物無景不在勾起他對楊貴妃的懷戀。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採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迴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徵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迴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迴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覆抒情,迴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
主題思想

人們對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歷來爭論不休,有所謂愛情說、政治主題說、雙重主題說等等。本文作者持愛情說。首先從作品的四個層次來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陳鴻寫《長恨歌傳》那樣板著說教的臉孔去描寫李楊故事,而是以“情”作為主鏇律,讓主人公的情去感動讀者,使之產生共鳴,取得審美上的極大成功。本文還結合作者生平經歷和社會歷史分析他在處理歷史題材、政治題材和來自民間的人性題材、心理題材的關係問題上的獨到之處,進一步說明唐明皇楊貴妃形象的審美意義。
關於《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歷來是讀者爭論的焦點問題,觀點頗為分歧,約可分為三派:其一,愛情主題說。認為從作品宮中多寵的憲宗;其三,雙重主題說。認為將此詩看成純粹的諷諭詩或愛情頌歌都不恰當,它是暴露與歌頌的統一,諷諭和同情的交織,既為李、楊的愛情悲劇一掬同情之淚,又為他們的誤國失政一嘆遺恨之聲,二者交相融匯而不是機械疊加。此外,還有人認為此詩是作者借李、楊悲劇來抒發自己愛情失意的情懷。究竟如何,還需從作品本身去分析。
寫作背景

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在盩厔縣(今陝西周至)任縣尉時,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遊仙寺遊覽,談及唐玄宗李隆基與其貴妃楊太真的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於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恨歌》。陳鴻同時寫了一篇傳奇《長恨歌傳》。
歷史背景
《長恨歌》所涉及的安史之亂歷史事件,或許可以寫成正義與邪惡的鬥爭,但他卻選擇了另外的主題,這源於詩人儒家知識分子的政治立場。其道德主題並不體現在直接的政治批評中,而是從更一般意義上來規範人們的倫理關係和社會行為,感情主題與歷史(道德)主題交織在一起。應該說白居易在此問題上並沒有太多的道德禁忌,或者說,他對道德問題的看法比較單純:禮防所不容的事情不能做,人本有的情慾也應有適當宣洩。但即使在禮防較寬的唐代,白詩的這種公然將“重色”、“風情”當作詩歌主題,盡情謳歌女性美的描寫也已經對某種道德規範和文學軌儀造成了衝擊。也就是說,白居易在這樣處理感情問題時,早已面臨著道德的壓力。他在道德與感情之間有時也有非此即彼的選擇,有些可能更為無形但仍約束人心的道德鎖鏈是他不願接受而拋在一邊的。這使我們聯想到他早年曾有的戀愛經歷。
正式結婚前,白居易曾與一名為湘靈的女子自由戀愛,但家庭和社會不能接受這種婚姻,原因即在於它是非禮結合,兩人的關係是屬於兩情相悅的私下結合,而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也是其不能長久維持下去的根本原因。再加上家庭對白居易幼年的影響,使他的世界觀和個性在兩個並列的世界中形成:一個是道德和仕進的世界,另一個是感情和個人生活的世界;父親代表前者,母親代表後者。這幼年的兩個世界——道德和感情,實際上成為白居易人生和文學創作所圍繞的兩大主題。聯想到《長恨歌》又未嘗不是對往事的痛苦回憶,我們便不難理解,白居易在道德與感情問題上也常常陷於困境,在其成長過程中也必然發生過若干次精神危機,他的感情生活也肯定會有不少難言的隱衷。或許應該這樣說,這些來自早年生活的情感體驗便構成了他不畏“結靡”之攻擊而大膽進行感情主題創作的動力。
藝術特色

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回長安後,“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日裡,由於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髮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迴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迴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覆抒情,迴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1、採用了歷史事實的描寫和浪漫的想像相結合的創作手法;
2、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3、充分發揮了樂府七言歌行體的語言形式特點,造成了優美的藝術境界;
4、將筆觸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長恨歌》在藝術上以什麼感染和誘惑著讀者呢?宛轉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們受感染、被誘惑的力量。
語言特色:《長恨歌》的語言藝術獨具特色,她一改20世紀80年代具體化的語言風格而追求抽象化和含蓄蘊藉的語言風格,去實踐其創作理論。本文從風格的一致性、語言的日常化和塑造能力三方面分析的語言藝術特色。
相關詞條
《送元二使安西》 《蜀道難》 《菩薩蠻》 《如夢令》 《破陣子》 《滿庭芳》 《詠史》 《飲酒》 《天淨沙•秋思》 《賣炭翁》 《夜雨寄北》 《行路難》 《兵車行》
解讀代表老上海的50個符號
王安憶的《長恨歌》細緻入微地描繪了上海灘的角角落落,愛恨情仇之中都透出上海這座城市特有的氣質——細膩、物質、燈紅酒綠。從1910年代開始,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和經濟中心。讓我們一起去了解真實的上海和幾十年的滄桑變化。 | |
人物 | 阮玲玉| 榮氏家族| 陸小曼 |
建築 | 百樂門| 上海大光明影院| 王開照相館| 城隍廟| 十里洋場|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霞飛路| 上海南京路| 和平飯店| 滙豐銀行大樓| 丁香花園| 提籃橋監獄| 永安百貨| 國際飯店| 徐家匯天主教堂| 外白渡橋 |
文化 | 《長恨歌》[古典詩詞]| 《良友》|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申報》 | 《文匯報》| 《三毛流浪記》 | 《上海灘》| 《婆婆媳婦小姑》| 滬劇| 儂好| 上海大計畫| 上海戰役 |
地理 | 弄堂| 常德路195號| 東平路9號 |
生活 | 拜碼頭| 粢飯糕| 電車| 黃包車 | 大白兔奶糖| 曹素功墨水| 麥乳精 | 上海家化| 海鷗相機| 蜂花牌洗髮精 | 永久牌腳踏車| 鳳凰牌縫紉機| 上海寶石花手錶| 上海本幫菜| 奶油蛋糕| 假領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