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常德公寓在30年代叫“愛林登公寓”,而常德路當年是叫做“赫德路”,這棟“女人定妝粉”般肉色的公寓樓的出名絕大部分的因素是張愛玲。這位可以說是現代上海小資情愫發蒙者的才女作家在48年之前在此棲居十多年。寫了《第一爐香》、《紅玫瑰和白玫瑰》,當然,還有《傾城之戀》。而她自己的傾城之戀也在這裡燦然綻放又黯然凋零。然後她一個人悄然搬離,離開了這個傷心的處所。
這棟樓最美的時候和角度是黃昏的背立面。金黃的光灑在古舊的陽台上——牆面上斑駁的肌理有一種蒙塵的老舊感。深褐色的鐵制欄桿和半圓形的飾片在背光的角度顯得更加的蒼老,甚至連原本及其醜陋的新搭建的白色塑鋼窗也變得格外溫柔起來;這時空氣中已然飄滿了飯菜的香味。
如今這棟樓仍在,然而周圍的環境已經不復當年。熟讀張愛玲的人知道,若是看到如今光可鑑人的大馬路,也許她會發瘋的。
這棟樓默默無聞了半個世紀後終於又隨著這個城市小資情結的復甦而重新進入人們的眼帘。至今仍不斷的有人來尋找張愛玲的家,拍照片拍錄像。而我則更直接。年初的時候我和小咪在找房子的時候曾懷著七分的好奇和三分的衝動詢問過現在的常德公寓裡面有沒有賣或者租的單元——畢竟,直到現在,當手捧張愛玲時我們仍無法輕易釋卷。
設計風格
公寓的外觀是裝飾藝術派的風格。公寓的平面呈“凹”形,每層三戶,戶型有二室戶和三室戶。每戶客廳較大,設定壁爐。臥室均有小貯藏室和衛生間。廚房沿西外廊布置,雙陽台連通客廳和臥室。西面統長挑長廊,即作為安全通道,又兼作服務陽台。底層和夾層布置4套躍居住宅,每套住宅上下有小樓梯連通。第8層為電梯機房和水箱等用房。
張愛玲與公寓
1942年底,因為戰爭張愛玲從香港大學輟學回滬,從那時起直到1952年再次赴港,張愛玲在上海的常德公寓裡和她的姑姑一起居住了十年。十年間她以《沉香屑》的兩爐香、《茉莉香片》、《心經》等幾篇心理描寫小說在淪陷的上海一舉成名,從大學肄業,貧窮無依的女學生,一躍成為以賣文為生,紅透整個大上海的女作家,自顧自地擺出一個快意流麗的人生亮相,全然不管民族命運與政治風雲將如何變幻。這十年間她以赤心一片與畢生摯愛的胡蘭成繾綣糾葛,愛恨綿綿。抗戰後逃亡溫州的胡蘭成,先後又有了小周和范秀美,均以妻或妾泰然相處,而獨守上海常德公寓的張愛玲卻將當年發表《不了情》和《太太萬歲》兩個劇本的全部稿酬30萬悉數寄給胡蘭成,明知胡將拿了她貼補的錢再去貼補別的女人,她也甘心為了心中的愛一意孤行,雖然亦是悽然慨嘆“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在這座和張愛玲的命運一樣悽苦,和她的心境一樣衰敗的公寓樓里,張愛玲經歷了她一生全部的輝煌以及所有的刻骨銘心。
解讀代表老上海的50個符號
王安憶的《長恨歌》細緻入微地描繪了上海灘的角角落落,愛恨情仇之中都透出上海這座城市特有的氣質——細膩、物質、燈紅酒綠。從1910年代開始,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和經濟中心。讓我們一起去了解真實的上海和幾十年的滄桑變化。 | |
人物 | 阮玲玉| 榮氏家族| 陸小曼 |
建築 | 百樂門| 上海大光明影院| 王開照相館| 城隍廟| 十里洋場|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霞飛路| 上海南京路| 和平飯店| 滙豐銀行大樓| 丁香花園| 提籃橋監獄| 永安百貨| 國際飯店| 徐家匯天主教堂| 外白渡橋 |
文化 | 《長恨歌》[古典詩詞]| 《良友》|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申報》 | 《文匯報》| 《三毛流浪記》 | 《上海灘》| 《婆婆媳婦小姑》| 滬劇| 儂好| 上海大計畫| 上海戰役 |
地理 | 弄堂| 常德路195號| 東平路9號 |
生活 | 拜碼頭| 粢飯糕| 電車| 黃包車 | 大白兔奶糖| 曹素功墨水| 麥乳精 | 上海家化| 海鷗相機| 蜂花牌洗髮精 | 永久牌腳踏車| 鳳凰牌縫紉機| 上海寶石花手錶| 上海本幫菜| 奶油蛋糕| 假領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