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詠史》
作者:李商隱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珍珠始是車!
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注釋
1、琥珀枕:宋武帝時,寧州獻琥珀枕。據說琥珀可以治療金瘡,武帝即命搗碎,分給諸將。2、珍珠車:魏惠王曾經向齊威王誇耀自己有十顆可以照亮前後12輛車的大珍珠,齊威王卻說,我的珍寶是賢臣,“將以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
3、青海馬:產於青海的雜交馬,據說日行千里,這裡是指國家英才。
4、蜀山蛇:比喻奸佞小人。
5、南薰曲:傳說為舜所作《南風》,其中有句子說“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意思是和暖的南風啊,可以解除我的百姓的憂愁煩惱。“南風”實際上是指好政治。)喻指君王的求治之心。
6、蒼梧:即九華山,原指舜墓,這裡是指唐文宗的章陵。
7、翠華:天子儀仗,代指文宗。
李商隱簡介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有七律聖手之稱。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河南滎陽市),漢族。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16,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崑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滎陽 李商隱是唐朝一位有著獨特成就,對後世產生過巨大影響而大家的評價又極為分歧的詩人。他的詩,有的是直接對時事政治表示態度的;有的是託古諷今,歌詠歷史題材;有的是抒寫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傷身世之作,而人們最熟悉的則是他的愛情詩。這些異常複雜的內容,又幾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著密切的聯繫。戎昱《詠史》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中唐詩人戎昱這首《詠史》,題又作《和蕃》,最早見於晚唐范攄的筆記小說《雲溪友議》“和戎諷”條。據說,唐憲宗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於是唐憲宗背誦了戎昱這首《詠史》,並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還笑著說:“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領會聖意,就不再提和親了。這則軼聞美談,足以說明這首詩的流傳,主要由於它的議論尖銳,諷刺辛辣。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從安史亂後。朝政紊亂,國力削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備罹禍害。所以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在中唐,詠漢諷唐這類以古諷今手法已屬習見,點明“漢家”,等於直斥唐朝。所以首聯是開門見山,直截說和親乃是有唐歷史上最為拙劣的政策。實際上是把國家的安危託付給婦女。三聯更鞭辟入裡,透徹揭露和親的實質就是妄圖將女色乞取國家的安全。詩人憤激地用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和可恥,暴露無遺。然而是誰制訂執行這種政策?這種人難道算得輔佐皇帝的忠臣嗎?末聯即以這樣斬釘截鐵的嚴峻責問結束。詩人以歷史的名義提出責問,使詩意更為嚴峻深廣,更加發人思索。此詩無情揭露和親政策,憤激指責朝廷執政,而主旨卻在諷諭皇帝作出英明決策和任用賢臣。從這個角度看,這首詩雖然尖銳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筆,為皇帝留點面子。
對於歷史上和親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體分析,詩人極力反對的是以屈辱的和親條件以圖苟安於一時。由於“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一聯,擊中了時政的要害,遂成為時人傳誦的名句。
戎昱簡介
【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人。少年舉進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後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曆二年(767)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後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桂州刺史李昌幕僚,頗受信用。建中三年(782)居長安,任侍御史。翌年貶為辰州刺史。後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存詩125首,明人輯有《戎昱詩集》。其詩語言清麗婉朴,鋪陳描寫的手法較為多樣,意境上大多寫得悲氣縱橫(詩中常有“愁”、“淚”、“哭”、“啼”、“悲”、“涕”等字),頗為感人。題材上寫邊塞戎旅和秋思送別的詩很多。代表作有《塞下曲》、《移家別湖上亭》、《苦哉行五首》、《羅江客舍》、《客堂秋夕》、《從軍行》、《江城秋霽》、《送陸秀才歸覲省》、《霽雪》、《江上柳送人》、《辰州建中四年多懷》、《八月十五日》、《出軍》、《紅槿花》、《桂州歲暮》、《旅次寄湖南張郎中》等,
左思《詠史》
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
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雖非甲冑士。疇昔覽穰苴。
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
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式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二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三
吾希段乾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
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
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
臨組不肯紲。對珪寧肯分。
連璽曜前庭。比之猶浮雲。
四
濟濟京城內。赫赫王侯居。
冠蓋蔭四術。朱輪竟長衢。
朝集金張館。暮宿許史廬。
南鄰擊鐘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楊子宅。門無卿相輿。
寥寥空宇中。所講在玄虛。
言論準宣尼。辭賦擬相如。
悠悠百世後。英名擅八區。
五
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
列宅紫宮裡。飛宇若雲浮。
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
自非攀龍客。何為歘來游。
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六
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
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
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
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七
主父宦不達。骨肉還相薄。
買臣困樵採。伉儷不安宅。
陳平無產業。歸來翳負郭。
長卿還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
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
英雄有迍邅。由來自古昔。
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八
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
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
出門無通路。枳棘塞中塗。
計策棄不收。塊若枯池魚。
外望無寸祿。內顧無斗儲。
親戚還相蔑。朋友日夜疏。
蘇秦北遊說。李斯西上書。
俯仰生榮華。咄嗟復雕枯。
飲河期滿腹。貴足不願余。
巢林棲一枝。可為達士模。
左思簡介
左思ZuǒSī(約公元250~305年)字太沖,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時著名文學家。他家世業儒學。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後來由於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左思貌醜口訥,不好交遊,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見《水經注》及《太平御覽》)。泰始八年(272)前後,因其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秘書郎。元康年間,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游,並為賈謐講《漢書》。元康末年,賈謐被誅,左思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後齊王召為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太安二年(303),河間王部將張方縱暴洛陽,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後病逝
論左思的《詠史》詩
為什麼在功名利祿到來之時,左思毅然卻步了呢?這在《詠史》詩中亦可以尋找到理解這一問題的線索。左思居住在洛陽,面對著“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其八)的情景,愧恨交加,認識到自己來洛陽是一次失足。因此自責自慚地說:“自非攀龍客,何為忽來游?”他想步許由的後塵:“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其五)雖然想做段乾木、魯仲連式的人物,“當世貴不jī⑺,遭難能解紛。”(其三)但是,晉司馬氏統治集團內部的相互殘殺,愈演愈烈;這裡又沒有象魏文侯、平原君那種禮賢下士的人物。況且腐敗的政治,殘酷的殺奪,使榮枯盛辱瞬息萬變。“fǔ⑻仰生榮華,咄嗟復diāo⑼枯。”在這樣的時代,“飲河期滿腹”的偃鼠,“巢林棲一枝”的鷦鷯,“可為達士模”(其八)。棄卻富貴,退居鄉里,以求潔身自好,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田園生活,遠離殺奪中心,使左思怡然自得,樂陶其中(見《招隱》之二)。但是左思心情並不平靜:“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壯齒不恆居,歲暮常慨慷。”(《雜詩》)又可見左思選擇退居鄉里的道路,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是有著無限的悲涼與悽愴的。就是這樣,左思的《詠史》詩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會內容,熔鑄著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堅實地位。另外,《詠史》詩在藝術上也有著它特出的地方。
第一,力矯太康頹靡文風,承繼建安雄健骨力。
晉初太康文壇上,總的創作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結合現實實際;追求辭句華麗和對偶的工整,形成了綺靡浮泛的形式主義風尚。在這種頹風面前,左思則獨樹旗幟,以《詠史》詩為代表,繼續發揚了建安文學“以情緯文,以文被質”的優秀傳統。雖然以詠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創,但左思能從現實生活出發,精心選擇史實,巧妙地融匯進自己的思想、情感,借詠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譏世。這不僅突破了前人詠史詩只限於一事,“堆垛寡變”的局限,而且與太康文學刻意摹仿古人、脫離現實的形式主義傾向分庭抗禮。鍾嶸說,左思的《詠史》詩“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喻之致。”是很符合左思詩的實際的。在藝術形式方面,《詠史》詩並非不注重,詩人從華麗之中求樸拙,於浮泛之外求深蘊,質樸自然,奔放沉鬱,絕少雕鏤的痕跡。綜上兩個方面,鍾嶸稱讚左思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左思風力”(《詩品》)。王夫之則說:“三國之降為西晉,文體大破,不絕於來茲者,非太沖其焉歸?”(《古詩評選》卷四)這些評價是公允的。
第二,才志結合,渾然一體。
陳祚明曾說:“太沖一代偉人,胸次浩落,洒然流詠。似孟德而加以流麗,仿子建而獨能貴簡。創成一體,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無其志,語必虛矯;有其志而無其才,音難頓挫。”(《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一)陳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於才志結合,是很對的。左思的藝術才能,使《詠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獨立,並能體現出一定的社會意義;同時用一根高潔理想、情操的金縷線,把首首串連在一起的,渾然一體,內在結構緊密使之不可分割。其一,正面暢抒自己的理想,可謂全組詩的總綱;其二,寫遭受門閥制度的壓抑而產生的悲憤之情;其三,表示要以段乾木、魯仲連為榜樣,另僻蹊徑,以期報國;其四,寫自己甘於孤寂專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寫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許由;其六,讚譽荊軻,藉以披露情懷;其七,從歷史上許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寫社會的黑暗,決心避世,求潔身自好。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瀉翻騰;又似九曲黃河,曲折迴環,一詠三嘆,反覆宛轉。慷慨悲壯之中,有細膩旖旎;低音纖氣之內,又挾滾滾沉雷。左思把豐富多變的思想感情,分別寫在各首之中,恰似一個巨手巧匠把顆顆散珠組成一個完整精美的花環。因而《詠史》“遂為古今絕唱”(胡應麟語),在中國文學史上,詠史詩體同左思的名字便緊緊聯起來了。
龔自珍《詠史》
金粉東南十王州,萬重恩怨屬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名句賞析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今譯〕中途離席是因為怕聽到有關文字獄的訊息和議論,著書寫作只是為了餬口而已。
〔賞析〕這兩句詩寫出了清代一些知識分子的典型心情。清前期曾屢興文字獄,大量知識分子因文字獲罪被殺。在這種酷虐的專制統治下,大多數知識分子不敢參與集會,言行十分謹慎,唯恐被牽入文字獄中。他們著書立說,也只是為了自己的生計,弄口飯吃,不敢追求真理,直抒自己的見解。作者是清代後期的一個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對這種現象十分憤慨,因而以婉轉之筆出之。
思想表現
左思《詠史》詩的思想性可概括為以下三方面:第一、表現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抒寫定國安邦的豪情壯志。
左思是在一個儒學家世的文化氛圍中長大的,可以說儒家的積極進取精神是左思的立身之道,也是他早期思想的主流。同時,西晉王朝剛剛立國,正處於被唐太宗贊為“民和俗靜,家給人足,聿修武用,思啟封疆”的鼎盛時期,這樣的歷史背景無疑使年輕的左思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幻想。此時的左思,可謂年少氣盛,渴望建功立業的濟世思想占據了主導。另外,從社會背景看,自東漢黃巾起義以來,全國各地軍閥割據混戰,到了三國鼎立,儘管消滅了許多小的割據者,但距離全國統一時日尚遠。西晉自武帝以來,東南吳國和西北羌胡不斷犯擾邊境。“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詠史》其一),面臨這種狀況,詩人覺得自己趕上了國勢興旺平吳統一的好時機,更重要的是自恃才華出眾,“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詠史》其一),且有著以定國安邦為己任的理想抱負,理所當然地要在統一中國的征戰中建立一番不世功業。“雖非甲冑士,疇昔覽《穰苴》。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詠史》其一)。表現出作者面對國家利益受到侵犯而力圖抗敵、面對外敵肆虐而仰天長嘯、夢想一展宏圖的報國之志。詩歌不但表現了詩人的才學之富,而且渲染出文武兼資的詩人積極用世,以統一天下為己任的磅礴氣概。
左思的這種對功名的渴慕,既是儒學家世和社會背景使然,也反映了少數出身寒門的士人在西晉建國前後的心態,他們並未捲入到當時激烈的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對司馬氏集團殘忍的一面和朝廷權力內部的矛盾缺乏足夠深刻足夠的了解。因此,高歌理想圖繪人性也就很自然了。
第二、抨擊門閥制度,批判黑暗社會。三國時魏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度,到了西晉,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西晉時期是中國門閥專政的典型時期,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即是對當時情況的反映。世家大族壟斷政權,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均享有特權。當時的世族與寒門,不僅等級森嚴,而且這種等級還具有一定的世襲性,變動非常困難。寒門出身的人要改變地位受著極其嚴格的限制。這就使得不少出身寒門的才智之士受壓抑,遭歧視,志不得伸,才不見用。左思雖然有理想有抱負,博學高才,他從青年時代起就立志到疆場上去,在實現祖國統一的事業中覓取個人的功名,但是他獻身無門,報國無期。雖然與皇帝攀上親戚,但其妹左棻是以文名被選入宮的,她並未得到晉武帝的寵幸,左思的處境並未得到實質性的改善,他始終游離於權力的邊緣,連參加征討東吳的資格也被剝奪了。左思在政治上仍然是不得志的,在文壇上也受壓抑。左思終於明白阻礙他仕進、限制他發展的是門閥制度。在當時那種極不合理的選官制度下,他縱有鴻鵠之志,也無從施展,一生不得不屈居下位。所以,他對門閥制度的不滿和反抗情緒是非常強烈的,他將對世家大族占據高位,而自己因出身寒微而遭受壓抑的憤慨不平發而為詩,對那黑暗的社會、不合理的制度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詠史》詩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正是這種反抗思想在文學藝術上的反映。在《詠史》詩中,詩人很巧妙地對歷史事實進行攝取、加工,並做了文學的典型化處理,融進了時代感、現實性,融進了個人身世遭遇之感,升華了歷史的深意和詩歌的境界。如《詠史》其二(鬱郁澗底松),詩人以直徑一寸的山上小苗遮蓋百尺高的澗底大松作比喻,反映了寒門出身的知識分子和世族門閥之間的矛盾,揭露了門閥制度壓抑人才的罪惡。接著指出漢代金日石單、張安世兩家的子弟,本無奇能,只憑藉祖先功業就七代做高官;而識高氣偉的馮唐,卻白首為郎,說明“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現象由來已久,根深蒂固。作者不僅把批判的鋒芒直指當時的世族制度,而且還觸及到由來已久的世襲制度,深刻揭露了西晉社會“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畸形現象,抒發了自己強烈的憤慨和不平,概括了自己豐富的現實生活感覺。
在左思的眼裡,那些豪門貴族“濟濟京城內,赫赫王侯居。冠蓋蔭四術,朱輪竟長衢”(《詠史》其四),無非是“朝集金張館,暮宿許史廬。南鄰擊鐘磬,北里吹笙竽”(《詠史》其四)之類的娛樂消遣,這些人飽食終日、不務朝政,卻能“躡高位”、“珥漢貂”,正是世襲的門閥制度給這些人帶來的榮華富貴。作者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作為抨擊對象,其態度之激烈,筆鋒之犀利,在整個西晉社會都是不多見的,詩人這種深刻而大膽的批判精神,在當時具有極大的進步性和現實意義。這是《詠史》詩一個鮮明的主題,是其高度的思想性之所在,是所謂“左思風力”的具體體現,與“建安風骨”是一脈相承的。第三、抒發壯志難酬的憤懣,塑造蔑視權貴、節操高尚的士人形象。
在腐朽的世族制度和世系門閥觀念的束縛下、一般寒門出身的知識分子想憑藉自己的才學取得政治上的出路是很難的。左思也未能衝破這一障礙、被阻於龍門之外、其雄心勃勃、急欲有為的初衷在冷酷的現實面前破滅了。
他在詩中感嘆道:“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狀齒不恆居,歲暮常慨慷”(《雜詩》)。遙想古人,聯想現實,左思深深體會到:“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英雄有迍蒰,由來自古昔。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詠史》其七)。他冷靜地重新審視他周圍的環境。他所看到是華美的“冠蓋”、艷麗的“朱輪”,看到的是門庭若市的“金張館”、“許史廬”,看到的是峨峨的高門、藹藹的王侯;耳朵里充斥著鐘磬絲竹之聲。詩人還看到,在這樣一個腐朽的社會裡,有真才實學的寒門士人就像“籠中鳥”“枯池魚”,才智不能發揮,英雄無用武之地,他們“出門無通路,枳棘塞中塗”(《詠史》其八),政治上沒有出路:“外望無寸祿,內顧無斗儲”(《詠史》其八),生活上極度困苦;而且“親戚還相蔑,朋友日夜疏”(《詠史》其八),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使他們在精神上承受著無限的壓力和折磨。即使能像蘇秦和李斯一樣有出頭之日,最終也不過一個“復雕枯”的下場。他在這種困境中掙扎,對現實社會感到極為不滿而牢騷滿腹。
理解
作為封建階級文人的左思,又處在黑暗險惡的政治環境之中,他所寫的《詠史》詩不可能不打上鮮明的階級烙印,不能不留下他那個時代所給他的影響,如消極避世的思想,虛無無為的思想。我們不能因為左思的《詠史》詩有著豐富的精華而對其所含有的封建性的糟粕,儘管相比之下份量很輕,而有所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