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重讀近代史》](/img/5/f6a/nBnauM3XyczN3gTO0AzMygTO4ITMyYTN1YDOwADMwAzMxAzLwM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重讀近代史》是復旦大學教授朱維錚先生近年來潛心研究近代史的心血結晶,可謂是作者的代表作。作者廣泛閱讀中文及西文史料,兼涉政治、經濟、文化等學科領域,既鑽進歷史的深處,身臨其境地探尋、查考;又不落窠臼,跳出以往歷史研究局限於國內的狹隘視野,以高屋建瓴般地姿勢站在全球框架俯視近代中國。作者既廣泛閱覽各類書籍,不辭辛勞地挖掘散落於各處的文獻資料,充分利用他人所忽視的稀見史料,但又不迷失於浩瀚的史料之中,而將辯證的思維穿插於史料的闡述之中,每一步推理和論證都建立在紮實的文獻資料基礎之上。全書史論結合,不乏真知灼見,思想的火花四處閃現,更難能可貴的是每一個觀點都有理有據,拋棄治史過程中常犯的先入之見,還歷史以真實的面貌。
建國以來有關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論著數不勝數,但鮮有能夠脫穎而出者,或是重複前人之見,或是因為史料貧乏而淪為泛泛空談。本書作者採取了異於他人的視角,重讀大量文獻,並著力拓寬研究思路,對中國近代史進行了全新的解讀。他利用過去歷史研究者極少關注的中外文經濟類文獻,重新探討了中國從中世紀走向現代化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在釐清史實的基礎上,清理若干歷史積疑的真相,同時秉持就史論史的理念,在行文過程中避免用主觀評價代替客觀事實。本書用冷靜的筆調敘述事實,邏輯推理嚴密謹慎,文筆辛辣老道,字裡行間又處處可見新穎、獨到的見識,足見作者治史功力之深厚。
作者簡介
朱維錚,1936年生,江蘇無錫人。1955年就讀於復旦大學歷史系,196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現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2006年德國漢堡大學授予榮譽博士。
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史、中國經學史、中國史學史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1987年以來曾先後應邀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韓國高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擔任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並做過台北駐市學者,又曾任北美《亞洲評論》雜誌顧問等。
著作主要有《走出中世紀》、《音調未定的傳統》、《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壺裡春秋》、《中國經學史十講》及與人合作的《孔子思想體系》、《維新舊夢錄:戊戌前百年中國的“自改革”運動》等。編注輯校有《中國歷史文選》(修訂本)、《章太炎選集》(合作)、《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清代學術概論》、《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及增訂本、《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卷一、《章太炎全集》卷三、《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康有為卷》等。主編有《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十種,《傳世藏書》經學史類二十一種、諸子類五十種,《馬相伯集》,《利瑪竇中文著譯集》,以及論文集《傳統文化的再估計》、《儒家思想與未來社會》、《基督教與近代文化》等。曾在海內外各種刊物、會議文集等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
編輯推薦
《重讀近代史》是著名歷史學家,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朱維錚先生近幾年來讀史閱世的感想匯集和理念提升,可謂是先生的代表著作。閱讀本書,對於普通讀者而言,不僅能夠系統、全面地了解近代中國,而且可以讀史明鑑、反躬自省;對於歷史研究者來說,則可以從巨觀上把握作者的治史思路,學習名家分析、看待歷史的眼界和方法。
讀者評論
這本《重讀近代史》“己篇”之《“立儲”問題下》一文,第248頁第三段,談到奕詝和奕時,居然說“據《清史稿》……論母系,二子均為皇后所生嫡子”,這顯然真的是相信了《清史稿》記述的“結果”而忽略了“歷史實際”:事實上,後來成為鹹豐帝的奕詝,確實是“皇后所生嫡子”,因為他的生母是孝全皇后,這沒有任何疑問;但奕則不然,他的母親是孝靜皇貴妃,在道光帝生前從未當過皇后,只是因為因孝全皇后猝死之後撫養奕詝,故在鹹豐四年彌留之際因奕矯旨才被尊為“康慈皇太后”,駕崩後才被追封為“皇后”。很顯然,奕是庶出而非嫡出,《清史稿》這么寫,是因為撰寫之時,康慈皇太后被追封皇后已經成為事實,是根據“結果”而記述的。
還是這一段,朱先生在評價奕時,說“知外通今,識見遠勝其四兄(奕詝)”,事實上,奕也確實如此。但在“辛篇”之《慈禧破了滿清慣例》文中,卻引“清廷英籍雇員赫德”之語,說“這位親王智商不高”,朱先生進而說“不過在滿清宮廷政爭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並非智商,而是權益”,這表明朱先生完全贊成赫德對奕的評價。同一個恭親王,前後兩篇文章評價卻迥異,這不能不說令人大跌眼鏡。
清史有很多問題,至今仍懸而未決,也有很多重大課題,至今仍未深入觸及。朱先生這本《重讀近代史》一書,對很多問題也是點到為止,並未深究。朱先生相信論從史出,就史論史,反對以論帶史或以論代史,更反對以邏輯推理代替歷史,這一點,在本書中多有提及。朱先生是學問大家,敢說真話,堅持己見,古其在本書中,多次強調“滿漢雙軌制”,這一核心思想指導了本書各文章的寫作,因為由“滿漢雙軌制”出發,才有“以滿馭漢”、“以漢制漢”有清一代的基本國策,終清不改,就憑此一論斷,就是那些仍堅持“清承明制”論者所不及的。因此,先生如若時間允許,重做一篇《論滿清的“滿漢雙軌制”——對清承明制的再探討》之文,擯棄發古之幽微及抒今世之性情,實則讀者之幸事。
值得一看的好書(十)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