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

測定物體質量的衡器。常見的有桿秤、台秤、案秤等。彈簧秤在一般情況下可以用所測的物體的重量來代替物體的需求量。

基本信息

中名: 秤

秤

拼音:chèng

英名:balance

定義:測定物體質量衡器

中國的出現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國已經製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環權,用來稱黃金貨幣。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大體以倍數遞增,分別為一銖、二銖、三、六銖、十二銖、一、二兩、四兩、八兩、一斤。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支戰國時的銅衡桿,這種衡器即不同於天平也不同於後來的稱桿,但與不等臂天平類似。經過逐步演化的過程,衡桿的重臂縮短,力臂加長,也就成為了現代仍在使用的桿秤。

漢字釋義

秤
常見的有桿秤、台秤、案秤、彈簧秤、電子磅稱、托盤天平、電子稱等。

1、桿秤

:以帶有星點和錐度的木桿或金屬桿為主體,並配有砣(砝碼)、砣繩和秤盤(或秤鉤)的小型衡器。按使用範圍和秤量的大小分為戥子、盤秤和鉤秤3種。

桿秤是秤的一種,是利用槓桿平衡原理來稱重量的簡易衡器,由木製的帶有秤星的秤桿、金屬秤錘、提繩等組成。

桿秤由第一類槓桿組成,其重點在支點外端。稱重時根據被稱物的輕重,使砣與砣繩在秤桿上移動以保持平衡。根據平衡時砣繩所對應的秤桿上的星點,即可讀出被稱物的質量示值。桿秤的結構和製作工藝簡單,輕小,攜帶使用方便,造價低廉,但準確度低。

桿秤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在中國湖南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精製的砝碼、秤桿、秤盤、系秤盤的絲線和提繩等。

中國漢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規格的桿秤砣。1989年,在中國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的一座漢代單窯磚墓中,發現完整的木質桿秤遺物,其製作時間約在公元前1~公元1世紀。

秤
古代桿秤的發展,長期停留在採用繩紐、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桿的基礎上,並由手工製作。直到20世紀,桿秤才由傳統的繩紐結構,逐漸改變為外刀紐與刀承或內刀紐與承結構。

1949年後,中國為了加強計量法制管理,先後制訂了桿秤檢定規程和國家標準。1985~1987年,中國對桿秤結構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將原來的木質桿改為金屬桿,從而解決了木質桿的計量準確度受地區及天氣影響的弊病,並適應了半機械化標準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產的需要。但桿秤因其計量準確度低,已漸趨淘汰。

、台秤

:稱量在50公斤至1000公斤的槓桿式機械秤。承重裝置為矩形台面,通常在地面使用的小型衡器。按結構原理可分為機械台秤和電子台秤兩類。

秤

機械台秤  

利用不等臂槓桿原理工作。由承重裝置、讀數裝置、基層槓桿和秤體等部分組成。

讀數裝置包括增砣、砣掛、計量槓桿等。基層槓桿由長槓桿和短槓桿並列連線。稱量時力的傳遞系統是:在承重板上放置被稱物時的4個分力作用在長、短槓桿的重點刀上,由長槓桿的力點刀和連線鉤將力傳到計量槓桿重點刀上。通過手動加、減增砣和移動游砣,使計量槓桿達到平衡,即可得出被稱物質量示值。

機械台秤結構簡單,計量較準確,只要有一個平整堅實的秤架或地面就能放置使用。

中國台秤產品的型號由TGT3個漢語拼音字母和一組阿拉伯數字組成,其中字母T、G、T分別表示台秤、槓桿結構、增砣式,阿拉伯數字表示最大稱量(kg)。

主要型號有TGT-50、TGT-300、TGT-500和TGT-1000。

秤
電子台秤  

利用非電量電測原理的小型電子衡器。由承重台面、秤體、稱重感測器、稱重顯示器穩壓電源等部分組成。

稱量時,被測物重量通過稱重感測器轉換為電信號,在由運算放大器放大並經單片微處理機處理後,以數碼形式顯示出稱量值。電子台秤可放置在堅硬地面上或安裝在基坑內使用。

具有自重輕、移動方便、功能多、顯示器和秤體用電纜連線、使用時可按需要放置等特點。除稱重、去皮重、累計重等功能之外,還可與執行機構在線上、設定上下限以控制快慢加料,可作小包裝配料秤或定量秤使用。

3、案秤

:稱量在50公斤(不含50公斤)以下的槓桿式機械秤。按結構和功能可分為普通案秤和電子計價秤兩類。
秤
普通案秤  

由底座、支架、連桿、刀架、調整砣、承重盤、游砣、刻度片和增砣等組成。結構較簡單。

普通案秤是利用不等臂槓桿原理和半側羅伯威爾機構設計和製造的。其承重盤位於計量槓桿上方,因重心高於支承而產生不穩定現象,故採用連桿、拉板和調整板組成羅伯威爾機構,並利用雙支點、雙重點的複合槓桿以增大支承面積,從而保證承重盤在稱重時只作上、下擺動,不向前、後、左、右方向傾倒。

採用這種機構克服了懸掛式稱量工具需用手提和秤盤不停晃動而影響秤的平衡等缺點。

普通案秤的優點是:①承重盤既可做成平盤式,也可做成活動圓盤式,便於稱量時取下當容器用。②增砣質量P、被稱物質量W與槓桿臂長間的關係為:即當承重盤上放置質量為 5kg的物體時,只須用質量為1kg的增砣放在增砣盤上,即可使秤處於平衡狀態。案秤的最大稱量有1kg、3kg、6kg和15kg4種,相應的型號為AGT-1型、AGT-3型、AGT-6型和 AGT-15型。這種秤準確、耐用,使用維修方便,因而得到廣泛套用。

電子計價秤

由高精度電阻應變式稱重感測器、承重裝置和稱重顯示器等部分組成。

感測器輸出的與被稱物體重量成正比例的模擬電壓,由濾波器濾掉干擾信號噪聲後,經模/數轉換器轉換成數字量,然後通過脈衝計數和數字顯示技術,由數字顯示器以質量和金額方式顯示出來。電子計價秤能預先設定單價,在稱重的同時自動顯示出被稱物品的金額,是集稱重、計價、顯示、去皮、列印於一體的商用秤。

它具有計量準確度高、鍵盤操作方便快速等特點,並具有數字記憶等功能。

不能按鍵時,可將鍵鎖定以免誤動作。計價電子秤的最大稱量/最小分度值有3kg/1g、6kg/2g和15kg/5g等3種。

4、彈簧秤

:利用彈簧在被測物重力作用下的變形來測定該物體重量的衡器。其秤量可從1毫克到數十
秤
噸。利用彈簧伸張求荷重的秤,有單面顯示和雙面顯示之分。

彈簧秤又叫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的形變與外力成正比的關係製成的測量作用力大小的裝置。

彈簧秤分壓力和拉力兩種類型,壓力彈簧秤的托盤承受的壓力等於物體的重力,秤盤指針鏇轉的角度指示所受壓力的數值。拉力彈簧秤的下端和一個鉤子連在一起(這個鉤子是與彈簧下端連在一起的),彈簧的

秤
上端固定在殼頂的環上。將被測物掛在鉤上,彈簧即伸長,而固定在彈簧上的指針隨著下降。由於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所受之外力成正比,因此作用力的大小或物體重力可從彈簧秤的指針指示的外殼上的標度數值直接讀出。

在使用時應注意所測的重力或力不要超過彈簧秤的量度範圍,還應檢查,在彈簧秤未掛物體時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若不在零刻度可進行修正。未掛物體前,最好輕輕地來回拉動掛鈎幾次,防止彈簧指針卡在外殼上。此外還應注意勿使彈簧和指針跟外殼摩擦,以免誤差過大。

5、電子磅稱

:載於秤的台座、盤、鉤上的物品的重量由感測器蠕變反應平衡,由儀器數字顯示的秤為電子磅秤。 電子秤集機、電、儀於一體,具有多功能、高精度、快速和動態計量、穩定可靠等特徵,代表了衡器產品發展的方向。
秤

6、托盤天平

:常用的精確度不高的天平。由托盤、橫樑、平衡螺母刻度尺、指針、刀口、底座、分度標尺、游碼、砝碼等組成。精確度一般為0.1或0.2克。

由支點(軸)在梁的中心支著天平梁而形成兩個臂,每個臂上掛著或托著一個盤,其中一個盤(通常為右盤)里放著已知重量的物體(砝碼),另一個盤(通常為左盤)里放待稱重的物體,游碼則在刻度尺上滑動。固定在樑上的指針在不擺動且指向正中刻度時或左右擺動幅度較小且相等時,砝碼重量與游碼位置示數之和就指示出待稱重物體的重量。

使用注意:

1、要放置在水平的地方。

秤

2、事先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左右平衡。

3、右放砝碼,左放物體。

4、砝碼不能用拿,要用鑷子夾取。游碼也不能用手移動。

秤

7、電子稱

: 電子秤是用來對貨物進行稱重的自動化稱重設備,通過感測器的力電轉換,經稱重儀表處理來完成對貨物的計量,適用於各種散貨的計量。

工作原理:

秤重物品經由裝在機構上的重量感測器,將重力轉換為電壓或電流的模擬訊號,經放大及濾波處理後由A/D處理器轉換為數字訊號,數字訊號由中央處理器(CPU)運算處理,而周邊所須要的功能及各種接口電路也和CPU連線套用,最後由顯示螢幕以數字方式顯示。

主要組成組件:

1.重量感測 2.放大器電路 3.濾波器電路 4.模擬數字轉換器 5.中央處理器 6.電源供應電路 7.按鍵 8.外殼 9.機構 10.秤盤

發展歷史

秤電子秤
界上最原始的秤是古埃及人的發明。還在7000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使用一種懸掛式的雙盤秤來稱麥子。這種秤有兩個秤盤,分別懸掛在秤梁的兩端。

在中國,秤的出現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國已經製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銅環權,用來稱黃金貨幣。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大體以倍數遞增,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支戰國時的銅衡桿,這種衡器即不同於天平也不同於後來的稱桿,但與不等臂天平類似。經過逐步演化的過程,衡桿的重臂縮短,力臂加長,也就成為了現代仍在使用的桿秤。

桿秤在耶穌誕生前由遊牧部傳入了西方,被命名為羅馬秤。在許多拉丁語作家的著作中都有關於這種秤的記載。羅馬秤兩臂不等,稱物端的秤臂較短,且長度固定不變。在稱量重物時,移動秤桿另一端的秤錘(這樣就改變了該端秤臂的長度),直到秤桿達到水平狀態時為止。使用這種秤可以稱量比秤錘重得多的物體。

1670年,法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機械設計師吉爾.佩爾索納.德.洛百瓦爾(Gilles Personne de Roberval,1602—1675)於1670年將他發明的案秤報送巴黎科學院。這是一種等臂雙盤案秤(又名磅秤)。秤盤裝在秤梁兩端,下面裝有剛性導桿,可在稱座上相應的導孔內上下上下移動。這樣,當秤梁繞軸擺動時,在導桿作用下,秤盤可做上下移動,但其水平狀態保持不變。這種秤是的。直到現在,洛百瓦爾案秤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為普遍的商業秤

發明傳說

秤電子秤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繫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范蠡頓受啟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鑽上一個小孔,並在小孔上繫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於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麼東西做標記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裡,范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但是,時間一長,范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剋扣百姓。他想,怎樣把秤改進一下,杜絕奸商們的惡行呢?終於,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並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目的是為了告誡同行:作為商人,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並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短命)!”

就這樣,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並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直至今天。

桿秤文化

秤
千百年來,手桿秤也可算作華夏“國粹”。它製作輕巧、經典,使用也極為便利,作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躍在大江南北,代代相傳。天地間有桿秤,人們不斷賦予秤的文化內涵,公平公正的象徵,天地良心的標尺,一樁樁交易就在秤砣與秤盤的此起彼伏間完成。

隨著時代發展,一些事物也將退出我們的日常生活,而電子秤的普及,則預示著桿秤將退出歷史的舞台,成為民族的符號。

秤匠製作桿秤技術是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做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從選材,刨圓,到用鹼水浸泡,打磨,釘秤花等多道程式,道道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桿秤匠對職業極為神聖虔誠,從不因操作失誤而讓秤短斤少兩。

做秤選用的木桿較為挑剔,需要紋路細膩且木質堅硬,柞櫟木、紅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為了保證木桿不開裂,選後的材料要放在乾燥處堆放兩個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經鑿、刨的處理後,變成了筆直的又長又細的橢圓柱體,再用細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也有的用蓼珠子來回擦拭。從這一點看,秤匠絕對也可稱得上是一位極好的木匠。木桿兩端套上金屬皮後,桿秤便出現其雛形。

秤
接下來的,便是精細的活計,制定重量刻度。秤匠也需懂得物理數學,否則定刻度時頗費力。打磨好的秤桿掛上秤盤後定支點,用砝碼校驗,這是一個極為細緻的過程。桿秤匠左手食指不停地輕輕撥動秤砣,當木桿處於平衡時,用雙腳規在木桿背面劃一道印記,這道記號就叫定盤星,其餘便按此推斷重量。

桿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現了各種記號,旁人是看不懂的。桿秤匠用一把極為精緻的戳子對著記號打眼,一桿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鑽近300個眼,這道程式很需耐心,稍不注意就會戳穿木桿而報廢。桿秤匠大多都雙眼凹陷,多半是鑽孔時用眼過度引起的。

將一段段的細鋁絲插入眼中,折斷,銼平,便留下了一個個星點。星點的排列結構也成了各秤匠之間辨認自己產品的標識。幾百個眼,當然要幾百次穿插、折斷、銼平。也有些秤匠為了省時,把水銀抹入眼中,便成了星點。

桿秤的最後一道程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桿的,用五倍子、青礬捏碎沾水後塗抹;喜歡紅褐色的,用泡過的紅茶渣、石灰搓揉拋光……秤的顏色完全憑客戶的喜好來決定。

如今,懂這行與做這行的人越來越少,這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打磨桿秤,歲月也在打磨中逝去,手藝也在打磨中消失。

秤
製作方法

(1)選取一次性筷子一根,用刀及砂紙打磨光滑;

(2)把鐵皮剪成圓形製成秤盤,用細繩在圓盤四周綁好吊起;

(3)在打磨好的秤桿的一端鑽上一個洞,把圓盤掛上;

(4)用一顆5克左右的螺母綁上繩子製成秤砣;

(5)把秤桿、圓盤、螺母掛好,找出整個系統的重心,在重心上鑽上小洞,掛上繩子作為提紐;

(6)不放物體使桿秤平衡,找出零刻度線的位置並做好記號;

(7)放上20克的物體,找出20克物體平衡時秤砣的位置,此處即為20物體的位置;

(8)在零刻度線到20克位置之間平均畫上20個刻度,每一刻度即為1克。

衡器發展

秤
我國產品標準中列入的十大類衡器(案秤、台秤、地上衡、地中衡、吊秤、皮帶秤、料斗秤、檢驗秤、軌道衡和特種秤)均已實現了電子化。據近期統計,工業用衡器(按銷售統計)中的電子產品已占三分之二左右,技術水平比較成熟的靜態衡器的計量範圍可以從1μg到800t,部分非自動衡器(如電子計價秤、電子台秤、電子地上衡、電子皮帶秤、電子吊秤和電子軌道衡等。

拼音是che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