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書簡介
作者:段玉裁類型:字典
成書時間:清嘉慶二十年(1815 年)
背景搜尋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號茂堂,又字喬林、淳甫,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 生於江蘇金壇縣。段氏原世居河南,宋高宗南渡時,段氏先祖移居金壇,數世行醫為業。到段玉裁時,家道衰落,祖父段文、父親段世續雖都是飽學之士,卻都屢試不第。段世續只得設館教書,以維持全家生計。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段玉裁26歲中了恩科舉人,不免躊躇滿志,決意在舉業上一展鴻圖,不久便赴京師參加應試。在錢大昕的寓所,讀到了顧炎武的《音學五書》。該書考據博衍,立論精當,使他驚嘆不已。這是段玉裁轉而致力於治學的原因之一。他讀顧書而進一步認識到古音的重要,便下了決心要研究音韻之學。因為不通曉古音就不能真正讀懂先秦兩漢的有韻之文,也無法解釋無韻之文的假借等現象。翌年春闈大試,不料段玉裁名落孫山。這固然使段玉裁一家異常失望,但同時卻又堅定了他治學的志向,決計以治學的成績來實現他人生的價值。為維持生計,他以舉人資格擔任景山萬善殿官學的教習。

段玉裁在萬善殿教習期滿,返回故鄉,乃與弟段玉成悉心研究上古音韻學,開始了他的學者生涯。上古音韻學的奠基人是顧炎武。他離析唐韻,把上古韻分成10部,後來江永細分為13部。段玉裁仔細研究,認為還不完善,於是“證其違而補其未逮”,在顧、江的基礎上前進一步,分為17部。他的這項研究成果體現在他的《詩經韻譜》和《群經韻譜》這兩書之中。段玉裁的成就,得到了當時學術界的好評,錢大昕稱之為“鑿破混(渾)沌”之論,並為其書作序,說“此書出,將使海內說經之宗奉為圭臬。”戴震也說:“古音十七部,是可以千古矣。”

這一年會試,戴、段又都落第。隨後,戴震應山西布政使朱文正之聘赴晉,段玉裁隨行。戴編修汾州縣誌,段則主講壽陽書院。次年,段玉裁奉命前往貴州玉屏縣任知縣。因不諳官場逢迎之事,兩年後調任四川邊區,以候補知縣的資格,先後在幾個縣任代理知縣。其時政務雖然繁忙,但仍不忘學術研究,每天將公事處理完後,常夜以繼日,刻苦治學,因而有“官況清卓,著述益富”之譽。在四川任職期間,他又寫成了《六書音韻表》,提出了“古四聲不同今韻”、“上古有平上入而無去聲”的重要論點。他還發現以前被混而為一的支、脂、之韻,在上古是三個不同的韻部,從而解決了一千一百年來的一大疑案。但是,三韻的音值已無法知道,因而讀不出實際讀音,段氏到暮年仍念念於懷:“倘日聞而死,死不恨矣!”足見其治學的嚴肅和認真。
段玉裁總覺以官為累,故總在尋找機會辭去官職,專心問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適段父有病,玉裁得以卸職回到金壇,從此“鍵戶不問世事者三十餘年”,潛心著述。這一時期先後著成《毛詩故訓傳定本小箋》、《周禮漢讀考》、《古文尚書撰異》、《經韻樓集》、《儀禮漢讀考》、《集韻校定本》等近30種學術專著,並於此時正式開始撰寫巨著《說文解字注》。這部巨著的準備階段,實際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起用了19年時間編纂成長編性質的《說文解字讀》開始的。正當他要做進一步努力時,病、貧、訟一齊向他襲來。他原有風濕臂痛,後又傷了足,又患瘡疾,三病加身,痛苦不堪。晚年屢遭橫逆訟事的折磨,不得不遷居鎮州、蘇州等地。他在致友人信中說:“堪稱老、貧、病三者兼有之,過去恥於對人說貧窘,此時則不能隱諱矣。”在給王念孫的信中說:“弟年七十餘耳,乃昏聵如八九十者”,卻仍在“私懼《說文》等書不能成”。經過13年的努力,終於將《說文解字讀》濃縮、精煉成《說文解字注》。書成,他又反覆修改八年,直到嘉慶二十年(1815年),才付梓刊行,前後歷時四十年之久。
內容精要
《說文解字注》闡發了蘊藏於《說文解字》內的體例,使簡奧的原本呈現出清晰的脈絡,有利於後人學習、研究。在考求字義時,注重形、音、義的互相推求,綜合分析,於許慎析義的基礎上,大加擴展,旁徵博引,所引之書達226 種之多。所以本書在語言學、文字學、辭彙學、詞義學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凡典籍訓詁與《說文解字》有異同者,無不採集考訂,故本書考辨精當之處。

這部書當然也有缺點,除一般的封建觀點外,段氏之病在於盲目尊許和過於自信。由於盲目尊許,則在個別地方略有微詞外,全書中幾找不出一處真正批評許慎,指摘其錯誤的話。甚者,凡許氏錯解字形,誤釋字義者,段往往旁徵博引,詳為之注。如“為”字,許慎據小篆說為“母猴”,當是不倫不類,所解是錯誤的。段玉裁則又引《左傳》輾轉為之解釋,說“下腹為母猴形??其下又全像母猴頭目身足之形也”,純是臆說。又如“也”字,本與“它”同字,許據小篆釋為“女陰”,純系無稽之說。段氏則強調說“此篆女陰是本義,假借為語詞”,“許在當時必有所受之”,為之開脫。又由於自信過甚,也就難免主觀武斷,且信《韻會》等後出之書勝於信《說文》,以致增刪篆文,改易說解,而多有不當處。
專家點評

耗去段玉裁半生心血的《說文解字注》,儘管存在著一些缺點和錯誤,但是瑕不掩瑜,其在中國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早已為國內外學術界所肯定。阮元稱其“可謂文字之指歸,肄經之津筏矣”。王念孫稱其“千七百年來無此作”。在段玉裁去世時,王念孫哭著對他的弟子陳奐說:“若膺死,天下遂無讀書人矣!”是的,段玉裁在清代學術史上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
這部書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體,反映了上古漢語辭彙的面貌,集中了漢代訓詁學的成就,還蘊涵著豐富的古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科技、方言、俗語方面的資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因而為後世學者所注重,奉為文字訓詁之學的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