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 1.94 平方公里,海拔 1,896.00 米,年平均氣溫 13.84 ℃,年降水量800.00 毫米。全村耕地面積 1,705.50 畝,林地 1,200.00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17,808.0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4,809.00 元。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705.50 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 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 1290 戶通自來水,有1290 戶通電,有 1290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1290 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980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950 戶。 該村到鄉道路為 柏油 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 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0.1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5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50輛,機車20輛。
到2006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 500 戶;農戶住房以 磚混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600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0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8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17,808.00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1,262.00 萬元;畜牧業收入 267.00 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550 頭);第二、三產業收入 16,017.00 萬元;工資性收入 32.0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4,809.00 元。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32.00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205人,在省內務工 197人,到省外務工 8人。
人口信息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1290 戶,共鄉村人口 3300人,其中男性 16 00人,女性 1700人。其中農業人口 3300人,勞動力 2286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 彝族 2650人,漢 族 350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330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5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5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7 個。
文化教育
截止2006年底,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700.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15人,在校學生230人,距離鄉中學5.00 公里。
全村有業餘文娛宣傳隊 2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進行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1 個,下設 4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 106人,少數民族黨員 92人。
村委會由主任楊林、副主任畢春祥等組成,下設 4 等 個村民小組。
人文地理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
“子君”,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是昆明地區歷史上最古老的居民。他們勤勞智慧,純樸善良,積極進取,具 有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對國家對民族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彝族子君人先民屬於滇池地區最早的土著人。早在先秦時期,滇池周圍地區已邑聚著“滇”、“勞浸”、“靡莫”等部落,“君長什數”,“同姓相扶”,“滇王”是滇池地區數十個君長中勢力最為強大的一個。滇池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已“耕田有邑聚”,“肥饒數千里。”據子君當地故老口碑相傳,其先民早在秦漢時期即居住於“提味苴”(子君語“狐狸箐”),也就是今跑馬山至呈貢天子廟一帶,並築有土城。唐宋時期,“徒莫祗蠻”始見於史載,子君人先民“撒摩都”(些么徒)為其一支;南詔末有所謂“烏蠻三十七部”,些么徒莫祗蠻(撒摩都)分治河陽(今澄江)郡地,占據強宗部(今陽宗)、休制部(今玉溪)、步雄部(今江川)一帶。南宋時期,在今羅平、師宗、邱北、瀘西、彌勒一帶以彝族先民為主建立了“自杞國”地方政權,自杞國在善闡府(今昆明附近),子君人先民為其主要居民。明清及至民國,“撒馬都”、“灑摩”、“些門”、“自杞”、“子肩”、“子精”、“子荊”、“子間”等稱呼不絕於史載,實皆為“子君”的自稱或同音異寫。
據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楊成志、江應梁先生調查,“子君”散居於昆明縣屬珥琮鎮、義路鄉、大耳村、普自鄉、羊甫頭諸地,約一千二百餘戶,五千餘人。由於與漢族交往頻繁、漢夷分治現象無存以及漢化教育的推廣,子君人漢化程度日深。新中國建立後,只有大耳村(子君村)是滇池東岸迄今仍保存“烏蠻撒摩都”(子君人)這一族稱的唯一聚居地。
子君,又是一個地名,她是昆明市官渡區矣六鄉政府下轄的子君村民委員會所在地。子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子君村過去有許多建築設施,“三山六塘橋七座,一閣四坡祠十三”,仿佛其歷史狀貌依稀可辨;護國寺、古墓群遺址、歷代碑刻等文物古蹟,既可證子君歷史的源遠流長,又可窺子君文化的滄桑巨變;土特產向以茭瓜、荸薺、苧麻、黃豆等出名,特別是“子君餌塊”享譽四方。近百年來,出過不少工匠和名醫;歷史上還湧現了一些文人武將,尤以有“雲南近代經濟掌門人”之稱的繆雲台最為著名。繆先生祖籍大耳村,族屬為彝族子君人這一迷團近年才被揭開,作為近現代知名人士,繆雲台不僅是子君人的驕傲,也是全體彝族人民的驕傲。
子君人有自己的語言,民俗文化底蘊厚重。跑馬節、火把節、跑佛、求雨節、祭祖節……,以及民歌童謠、傳說故事、民間遊藝等,絢麗多姿,豐富多彩;音樂舞蹈古樸簡約,風格鮮明,子君人的傳統器樂“阿烏”,據說比周代樂器“塤”還為古老;民間舞蹈婀娜多姿,風趣優雅。這一切,都曾記憶、傳承著子君人歷代先民的聰明才智,傳遞出色彩斑斕的鄉土民俗文化氣息。
編寫子君村村史,是子君幾代人最為關心的一件大事,能清楚本民族的歷史及發展變化,能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是所有子君彝族兒女的共同心愿。在區委、區政府、矣六鄉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子君村委會的領導積極行動,於2005年8月組建寫作班子,正式實施村史寫作。編寫組由畢雙才、楊林、郭貴、郭春泉、李紹增、李文忠、畢加貴、畢加祥、龔李華、董加貴、洪健、王正華、白興發等人組成。在近兩年的編寫當中,他們一面認真挖掘、蒐集材料,一面到市、區和有關大專院校圖書館查閱文獻記錄,還赴昆明附近有關州、縣彝族村寨進行調研,並找到有關人士座談訪問。寫出初稿後,最後交由雲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的博士、博士後白興發教授統稿主編。之後,在初稿基礎上又進行多次修改,並分送區、鄉有關領導及有關彝族老領導和雲南大學、雲南民族大學的有關專家學者進行審閱。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將於2007年5月由雲南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全書30萬字,圖文並茂,照片50餘幅,附地形地貌圖。印刷3000冊,全部為精裝本。
該書正文分為十個部分:(一)族源、族稱,(二)村落、人口,(三)經濟社會發展,(四)教育、衛生,(五)語言,(六)風俗習尚,(七)宗教信仰,(八)文學藝術,(九)文物古蹟,(十)人物。有序言、附錄、大事記、參考文獻及後記。本書對子君彝族族源作了考證研究,綜合性地記述了子君村歷史、地理、語言、婚喪、宗教、人物、特產、文學藝術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諸方面的情況;通過文物圖片、實物照片再現子君彝族的古老歷史,通過對古老的民歌民謠的蒐集整理,反映子君文化的源遠流長。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的出版問世,向社會提供了一個了解子君、認識子君的機會;也是順應城市化發展。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集體土地被征占,村民無耕地,村民無經濟收入。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由村集體統一建蓋商貿城、彝族風情小鎮 ,搞活第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