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財富帝國:雷曼兄弟走過的一個半世紀》

《最後的財富帝國:雷曼兄弟走過的一個半世紀》

《最後的財富帝國:雷曼兄弟走過的一個半世紀》也歷數了雷曼家族的多個人物,從創始人亨利·雷曼,說到20世紀20年代將公司領入無線電、電影、飛機世界的博比·雷曼,再到為公司送終的迪克·福爾德。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最後的財富帝國:雷曼兄弟走過的一個半世紀》詳細記載了金融巨頭雷曼兄弟公司一個半
圖書封面圖書封面
世紀以來從白手起家到最終崩潰的全過程。彼得·查普曼作為《金融時報》的記者回答了人們的問題,挖掘了雷曼兄弟一個半世紀以來發生的種種經歷。它把讀者帶到了雷曼兄弟初到阿拉巴馬州開始經營棉花生意的情境,並一步步成長為美國主流的、最有影響力的投行之一。

作者簡介

彼得·查普曼,從1995年起一直是《金融時報》的撰稿人和編輯,曾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的幕後故事和原因進行大篇幅報導。此前,他曾是英國廣播公司和《衛報》的派駐外國記者,並擁有倫敦經濟學院的碩士學位。

媒體評論

作為以債券業務起家,以買方業務見長的交易主導型投資銀行,雷曼公司的崛起之路對中國證券界人士相對比較陌生。正因為如此,了解雷曼的歷史,汲取它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對於認識美國資本市場結構,推動中國證券公司買方業務的發展,都是很有意義的。
——滕泰,《投資銀行——財富天使與金錢魔鬼》作者,民生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
雷曼兄弟的百年發展,不僅關乎一家投行的生命歷程,更折射出美國乃至全球金融業的境況。本書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知識性,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到雷曼兄弟幕後發生的故事。
——李迅雷,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上海市人大常委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歷經158年的歲月,曾為一家名聲赫赫的投資銀行,最終卻淪落到破產清算,雷曼兄弟公司的輝煌和失敗都留給了世人無數的疑問與感嘆。作者以巨觀的美國歷史為背景,記述了雷曼兄弟如何從實業起步,歷經美國社會和金融業的滄桑巨變,最終卻無法持身擺脫轟然倒閉的命運,足可引發行業和讀者的思考。
——賈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本書是對雷曼兄弟公司150多年經營軌跡的全面梳理。從1850年雷曼家族三兄弟白手起家創建公司,到2008年迪克·富爾德將雷曼公司葬送於華爾街,作者把雷曼經歷的百年故事和人物描寫得翔實、生動而又引發人們的思考,這是一本非常難得的了解雷曼公司以及美國金融業發展背景的絕好讀本。
——焦瑾璞,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部務委員會副主席
查普曼以他特有的筆鋒展現了雷曼兄弟公司的發展脈絡、豐富的人物和故事情節,現在看來,這個曾經雄霸一時的金融帝國也有它的辛酸發家史。這本書發人深省、啟發心智。
——《紐約時報》
一段關於雷曼兄弟成長的精彩故事,一次關乎雷曼帝國從興盛走向沒落的命運之旅。
——FrumForum
身為金融記者和編輯的查普曼,以職業的敏感性洞察了雷曼兄弟的發展歷史,也從側面為讀者呈現了美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歷史。
——Booklist
這是一部了解華爾街歷史的經典之作。它全景式地展示了雷曼兄弟的大起大落,尤其描寫了它的傲慢自大,而這最終導致了它的衰亡。
——查爾斯·蓋斯特,《百年併購》作者
本書是全球金融市場發展的縮影。從雷曼兄弟創始人亨利·雷曼在阿拉巴馬州創辦實業開始,到雷曼兄弟的最後一任執行長迪克·富爾德將公司葬送,作者將華爾街的這次歷史性的變故描寫得淋漓盡致。
——喬治·巴雷特,聖迭戈大學法學和金融學教授,《金融時報》優秀財經圖書作者

目錄

1阿拉巴馬的躁動:雷曼三兄弟開創實業發展之路
2百廢待興:美國內戰帶給雷曼的新機遇
3追夢:雷曼與上流精英狹路相逢
4蓬勃發展:雷曼吸引非家族成員加入
5經濟大崩潰:赫伯特·雷曼挺身而出
6成就與挑戰:“二戰”期間的雷曼
7“貴族掌門人”鮑比·雷曼時代的繁榮
8“對外先生”皮特·彼得森時期的巔峰時刻
9“叫我迪克”:重建雷曼的“東山再起之人”
10“悲傷總是難免的”:雷曼帝國走過的最後歷程

書摘

阿拉巴馬的躁動:雷曼三兄弟開創實業發展之路
所有新移民都懷揣夢想和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為現代美國的建成貢獻力量。亨利作出了無以比擬的重大貢獻。作為第一個來到美國的雷曼家族成員,他將創建一家銀行,這家銀行後來步入全球享有盛譽的銀行之列,走過158年的風風雨雨,見證了美國社會財富的上升和占據全球領導地位的歷程。而且,它的故事準確詮釋了美國夢的高潮與低谷、實現與破碎。
亨利?雷曼於1844年9月11日從歐洲乘船來到紐約。經過幾周的海上顛簸,終於靠近了曼哈頓島,迎面而來的是一派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景象,這些景象總是讓隨船而來的移民感到震驚。來自或駛向布魯克林、斯塔滕島和新澤西州霍博肯的蒸汽渡船費力地穿梭於港口。小舟和小帆船擠得港口水泄不通,水手們大聲招呼著進港輪船上的乘客搭乘他們的小船,以便不再費時等待輪船停靠碼頭。客棧老闆們紛紛登船吆喝,宣傳客棧舒適的居住條件,極力招攬著生意。記者們也帶著筆記本和鉛筆趕來,尋求來自舊世界的故事。
27歲的移民弗里德里克?格斯塔克,比亨利早7年從德國來到美國,在給依然生活在萊比錫的母親寫信時,他提到對紐約的第一印象:“這塊土地風景迷人,一片青蔥沐浴著陽光,森林茂密,房屋漂亮,我們頭頂明媚的藍天,腳踩輕柔低唱的波濤。”
亨利乘坐著一艘名為“勃艮第”號的輪船來到這裡,當時的移民入境手續非常馬虎,船長只是在一個接待乘客的碼頭提交了一份隨船乘客名單就算辦理了手續。同船的共有149名乘客,其中兩名顯然沒有完成這段旅程,他們的名字旁邊畫上了叉號,備註中記錄著“途中死亡”。
在“勃艮第”號的乘客名單中,他的名字被寫成HeyumLehmann(海尤姆·雷曼),但在美國,Heyum被進一步英語化為Henry(亨利)。也不知是移民官拼寫錯誤還是他自己的選擇,他的姓氏又少了結尾的“n”,這樣它就不再明顯是德國人的姓氏了。再後來讀音也發生了變化,從德國化的“Lay-man”演化為美國常見的“Lee-man”。
亨利完全不是單打獨鬥地在美國尋找新生活,因為大量的移民正在不斷湧入美國,而美國的人口也因此快速增長。美國當時是農業國家,主要的出口產品棉花在南方種植。但是,工業的興起吸引了許多移民來到城市。紐約是美國最大的城市,而東部的布魯克林當時作為一個獨立的城市存在,是美國第七大城市。
所有新移民都懷揣夢想和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為現代美國的建成貢獻著力量。而亨利則作出了無以比擬的重大貢獻。作為第一個來到美國的雷曼家族成員,他將創建一家銀行,這家銀行後來步入全球享有盛譽的銀行之列,走過158年的風風雨雨,見證了美國社會財富的上升和占據全球領導地位的歷程。而且,它的故事準確詮釋了美國夢的高潮與低谷、實現與破碎。
對於大部分移民來講,他們的迫切夢想就是擺脫過去,重新開始。許多人都是為了逃離歐洲暴虐的國王和君主。亨利來自巴伐利亞,儘管現在巴伐利亞是德國的一部分,但那時候卻是獨裁的國王路德維希一世統治下的獨立國家。而美國為新移民提供受法律保護的獨立地位。由於新移民對自己脫離的政府毫無感情,他們發現自己和多年前就獲得獨立的美國人一樣共同追求自主權——美國人的集體記憶中都保留著1776年擺脫英國獲得獨立的場面。
亨利大概一上岸就感受到了那種迎接新來者的獨特混亂場景。旅館經營者竭力吸引人們到他們破舊的旅館住宿,收取高得離譜的費用。隨時都有移民團體的人、德國人、愛爾蘭人及其他一些國家的人前來迎接新來者。他們鎖定了來自家鄉的人們後,便催促他們加快腳步,離開這座冷酷無情的城市
如果有人想打亨利的主意進行敲詐,那肯定是白費力氣。亨利是這兒的新來者,但不是缺乏經驗的“初來乍到者”。他在巴伐利亞做過牛販子和酒商,因此有能力討價還價爭取到公平的旅館住宿價格。他當時22歲、未婚,而且根據德國記者羅蘭·弗拉德的描述,他可能是與兩位朋友邁耶和阿諾德?戈爾德施密特一起來的,三人的年齡性格都比較相近。他們仨都不打算在紐約久留。24歲的邁耶和18歲的阿諾德來自距離亨利的家鄉小鎮林帕爾只有幾英里的村莊。一位戈爾德施密特家族的成員幾年前就離開位於巴伐利亞的那個村莊來到美國,在阿拉巴馬的莫比爾以英語化的名字——戈德史密斯——開始經商。
亨利和兩位同伴在等待到達莫比爾的船隻起程之前,可能在紐約有一段空閒時間。他們也許在現在的迪威臣街以北和鮑佛瑞以東一帶閒逛,抑或短暫停留,當時那一帶居住著許多德國人。人們把那裡叫做“小德國”。儘管那裡都是德國人,但卻完全不同於亨利在德國生活的環境。林帕爾位於到處都是田地、花園和葡萄園的山區,而“小德國”更像紐約市區。5層高的廉租公寓有時候會容納多達20多戶人家居住。就在一年前的1843年,改進貧窮狀況協會曾這樣描述廉租公寓,“空間狹小,室內布置、供水、供暖和通風都欠佳”。大約50年後,亨利的侄子赫伯特·亨利·雷曼將高度關注城市中的這些區域,作為社區幹事在這些區域工作。後來在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他成為富蘭克林?D?羅斯福總統的得力助手,受命實施羅斯福總統發起的“新政”改革和福利計畫。
1840年,紐約的北部已延伸到14街。移民大量湧入,聚集在下東城的老城區居住,而原有的城市居民都紛紛湧向北面和西面。東河附近的曼哈頓地勢低洼的區域被人們稱為“沼澤地”。“沼澤地”濕氣較重,不適合居住,富人和中產階級家庭都加速搬遷到市郊。
往返於市郊的人們搭乘固定路線的馬拉車輛——相當於公共汽車,這些車輛通常被粉刷成彩色。車主們給車輛取名華盛頓先生、華盛頓女士等類似這樣的名字。男人們到市里去上班,而女人們則是去下百老匯購物。處理完各自的事情,大家就匆匆離開,只有窮人們在市區過夜。紐約有名的黑幫那時候還沒有形成氣候,但在19世紀40年代結束的時候就聲名在外了——當地的積怨和大規模的愛爾蘭移民引發了“鮑佛瑞男生”、“城市流氓”和“死兔幫”等黑幫間的爭鬥。
亨利初到紐約之時,距離摩天大樓成為這座城市的地標性建築的時代依然久遠。但是華爾街西街口的三一教堂即將成為這座城市天際線的重要部分。1838~1839年那個冬天,大雪嚴重破壞了教堂,那時候重建工作正在進行中。1846年完工後,三一教堂的尖頂成為紐約最高點,達281英尺。
我們不能確定對美國的第一印象是否讓亨利思念起巴伐利亞的家鄉,但這些第一印象大概沒有讓他後悔離開家鄉。林帕爾位於紐倫堡和慕尼黑之間,距離周邊最大的城鎮維爾茨堡幾英里。林帕爾最顯眼的建築就是位於鎮中心的格倫巴赫城堡,建於1600年。格倫巴赫城堡一端是圓形的角樓,看起來不同於傳統的護城河圍繞的四方城堡,而更像是一座飛揚跋扈的大教堂。這樣的特色或許並非偶然,起初占有城堡的當地統治者據傳是采邑主教(兼任主教的公國君主)——後來在18世紀時這座城堡歸巴伐利亞國王所有。林帕爾,乃至巴伐利亞都籠罩在當地君主和羅馬天主教教會的雙重暴虐的陰影之下。
林帕爾鎮的120名猶太人——總人口1300——處於林帕爾皇家和教會的雙重壓迫之下。他們都願意把猶太人作為納稅人,但是法律卻強行限定猶太人生活的區域,而且一個家庭只有長子成人後可以留在鎮上。亨利是家中十個孩子中的老六,也是次子,因而必定要離開這個地方。
亨利的父母亞伯拉罕和埃娃?雷曼對他進行了全面教育。與兄弟姐妹一樣,亨利上午在林帕爾的猶太人學校學習,下午在羅馬天主教學校學習。他學會了如何深刻理解和繼承源自家族商人背景的商業技巧。他的祖父澤利希曼·勒夫是一位“出色的買賣人”或者叫零售商,經常穿梭於德國的各條公路線。他從農民手裡買來穀物、皮毛和羊毛進行售賣,還在萊比錫和法蘭克福等地的交易會上購買香料等奢侈品售賣,後來一步步躋身到中上層猶太人之列。亨利的父親通過做牛販子和酒商也過上了更加安定富有的生活,而亨利14歲離開學校後就開始為父親工作。
亨利從小就喜歡旅行,希望走出巴伐利亞和德國的控制範圍,到外面的世界去。那時候政府還沒有宏大的德國規劃,普魯士人奧托?馮?俾斯麥伯爵統一德國的計畫也沒有開始。俾斯麥最終於19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通過戰爭統一了德國。在首都柏林,普魯士人最為強大,而德國本身僅作為一個地理名稱卑微地存在。各邦國都固執地堅持德國為自己的祖國,而猶太人不在其中。
巴伐利亞也陷入了加入德國還是成為南部毗鄰——奧地利的一部分的矛盾當中。在文化、語言和地理方面,德國和奧地利都非常相近。但是,奧地利的古老帝國政體正瀕臨崩潰;19世紀40年代的政治運動都要求獨立,這些運動發生在奧地利帝國統治下的地區,如匈牙利。德國當時的情況也是如此。1844年,路德維希一世貪婪斂財,開始徵收啤酒稅,引發了巴伐利亞許多地區的暴亂。而那一年又出現土地歉收,鄉村的前景不容樂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亨利決定離開。
儘管整個德國已經興起移民潮,但亨利是林帕爾第一個到美國的人。德國報紙《法蘭克福報》的創立者利奧波德?松內曼目睹了亨利這批人的離開。“移民成為普遍現象”,他在回憶錄中寫道。他看到村莊和城鎮的“年富力強的人口”流失嚴重。那時候夏日的傍晚,大地依然留著太陽的餘熱,父母們紛紛向成年的子女告別,氣氛非常凝重。他認為這些人非常勇敢。像亨利這樣的移民,要經過長途的旅行才能來到遙遠的大海另一邊完全陌生的環境。“對於內陸居民來說,這樣的旅行堪稱今天的北極探險。”松內曼寫道。
從林帕爾航行到美因茨後,亨利坐另一艘船到達荷蘭的鹿特丹,然後又沿著歐洲北海岸到了法國的勒阿弗爾港口。他於7月末登上了橫渡大西洋的“勃艮第”號,開始了為時五六周的這段航程。船上擁擠、黑暗、悶熱而悲慘,一路上他們隨時要挑戰風暴,甚至颶風。死亡的乘客和海葬在船上已司空見慣。有些乘客是全家同行——一路都要照顧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老人。他們告別親人,心情傷感,在船上“擠作一團”。這些“貧困的”乘客根本不會享受到什麼服務,然而他們傲慢而自尊,滿懷雄心壯志,個個都不畏艱險。如果沒有這樣的勇氣,他們根本不會邁出家門遠行。
亨利大概知道美國之行是一次艱難的“博弈”:或許他根本不會完成這段旅程;即便到達美國,成功也不是注定的,而可能是沉淪慘敗。但是,只要工作就有機會。有誰會不去工作?如果只是為了在地球的另一端虛度年華,又為什麼付出巨大的努力背井離鄉,乘船來到一個未知的世界呢?
在亨利所代表的那些移民看來,美國夢不是什麼浪漫的概念。人們不會要求很多,而對得到的會心懷感恩。工作自有回報,不會因君主、國王的一時之念而被剝奪勞動成果,這是美國最吸引人的地方——鮮有什麼玄機暗算,更沒有什麼可能預示公開實施集體迫害的占卜信號或氣氛需要解讀。美國是一個相對客觀而公正的國家,這樣的氛圍適宜人們發展。
確切時間我們不得而知,但亨利和戈爾德施密特兄弟——可能已經是以英語化的名字戈德史密斯——在紐約登上了開往阿拉巴馬莫比爾的輪船。一路沿海南下,經過風暴頻發的哈特勒斯角,繞過佛羅里達進入墨西哥灣,駛向阿拉巴馬海岸。亨利和他的朋友們越來越興奮,不過也有些擔憂。Alabama(阿拉巴馬)這個詞本身帶有頭韻,發音響亮,催人振奮。加上一個感嘆號,簡直就像是戰時口號。
亨利沒有書面描述這段美國的行程,但是有許多因素吸引他到南方去。南方屬於鄉村,而他過去一直生活在農場。在那裡他還認識戈德史密斯一家,但毫無疑問的是棉花吸引著他。那時候棉花是南方主要的經濟作物。南部各州的棉花出口到歐洲各國,包括德國。中世紀以來,美因河沿岸,距離林帕爾不遠的德國城市美因茨一直是紡織業中心;谷登堡於15世紀在那裡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以複合織物做紙張進行印刷。棉花在巴伐利亞是常見的商品,許多猶太紡織工在林帕爾和附近的村莊工作。
棉花的對外貿易促使其成為美國經濟的生命線。亨利到達莫比爾時,一定看到了碼頭上成堆放著打包好的、等待裝運到歐洲或美國東北部各工廠的棉花。從莫比爾出口的棉花大都發往德國。這個城市因棉花出口而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它的人口達12000,是當時阿拉巴馬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不過依然只是一個交易的地方,沒有其他特色,碼頭總是擠滿了貨船,出口總額僅次於紐奧良。
阿拉巴馬於1819年加入合眾國,19世紀20年代開始,“阿拉巴馬的躁動”對南部各州產生了強有力的影響。南部其他地方——特別是肯塔基和卡羅來納地區——的人們都發現自己生活的土地越來越貧瘠,阿拉巴馬肥沃的土壤有力地吸引著他們。滿載著奴隸、騾子、家庭用品的車隊浩浩蕩蕩地擁堵在通往阿拉巴馬的各條大路和小徑上。許多新來的人們在跨越阿拉巴馬的黑帶地區定居下來,“黑帶”的名稱正是因為那裡的黑色沃土。
亨利本來可以在莫比爾與戈德史密斯家族一道謀生,但是他選擇了到內地去。來自巴伐利亞的他早已習慣了陸地包圍的環境,但他同樣也習慣了水邊生活,因為他在美因河上度過了許多時光。汽船從莫比爾沿阿拉巴馬河駛向黑帶地區的大城市蒙哥馬利。這些船隻裝載著穀物、木材、麵粉、酒精、菸草及各種日常用品和奢侈品。內地城市顯然有著不錯的生意。亨利也許是從戈德史密斯家族賒購了各種產品,在阿拉巴馬河沿岸向那裡的種植園區和其他散居的人們兜售這些東西。
他是流動的小商販,銷售各種農用和家用產品——工具、種子、玻璃器皿和陶器。“乾貨”①也在他銷售的產品之列,包括簡單縫紉用品、棉布等等。這一時期,成千上萬的小商販穿梭於美國的鄉間道路,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移民,而其中一部分人注定會做得非常成功:金貝爾家族、戈德曼家族和古根海姆家族就在其中。亨利當時也許擁有一輛馬車,而沒有馬車的人會把售賣的貨物直接綁在馬背上或者背到自己背上。史蒂芬·伯明罕在他的著作《我們這夥人》(按年代講述了紐約富有的猶太家族。伯明罕認為,對於年青一代,這些先輩生活的詳細記錄非常重要)中寫道:“步行售賣表明人們體魄強健,而利用馬車則表明主人具有超人的商業洞察力。”雷曼家族認為亨利乃至整個家族是極具商業智慧的人:“大部分雷曼家族的人強烈認為雷曼家族是以馬車經營起步的。”
肯尼思·利博在他的著作《雷曼家族的人們》一書中強調指出流動經商的現實意義。流動經商對經商的新移民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美國傳統的企業家精神的形成非常重要。“流動商販就是當時的哈佛商學院。”利博這樣寫道。
亨利必須儘快熟悉周圍的地理環境和各處的居民,但是他具有如何與農民溝通和了解農民需求的優勢。這個工作要求靈活變通並具有一定的談判技巧,還需要耐心和體力;在夏日的炎炎烈日之下,疲憊可能讓人沒有一點推銷的心情。亨利一定是具有相當高的溝通能力,儘管他的英語依然很差,而且南方口音非常難懂,類似於莎士比亞時代的英語發音,但他很可能非常善於使用肢體語言。
流動經商這項工作本身也會引起一些麻煩。男人們有時候對流動商販的侵擾非常惱火,特別是因為那些有吸引力的宣傳都是面向他們妻子的。關於這一點,德裔猶太人商販比他們的美國同行更有優勢,因為他們的英語還沒有達到能說會道的水平。他們也逐漸淘汰了做商販的北方佬,因為人們總是對北方佬充滿猜疑。由於人們對北方發起的奴隸起義的擔憂,北方佬商販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被當做敵人看待,而這些德裔猶太人競爭對手則不會遭遇敵對情緒,他們對美國的社會傳統並不了解,因而也不大可能一邊做流動商販,一邊宣傳廢除奴隸制。
如果說亨利在經商的過程中會遭遇什麼歧視的話,那也沒什麼大影響。作為一個猶太人,他對此早有準備,不過另一方面,身為白人,他處於走向上流社會的等級排序之列。雷曼家族的摯友、成為政治領袖的奧斯卡·施特勞斯在他的回憶錄《四個政府的統治:從克利夫蘭到塔夫脫》中提到這一點,他這樣描述他的父親拉扎勒斯在南方做流動商販的生活:“白人有著平等的權利,否則的話他大概不會如此順利。”從流動商販起步,施特勞斯家族一路發展到收購梅西百貨公司。
亨利的發達是因為他售賣的正是人們想要的東西。在阿拉巴馬河谷一帶,流動商販的作用非常重要。許多這樣的偏遠村鎮沒有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當地商店。施特勞斯寫道,任何憑良心對待客戶、價格公道而不吹噓自己所售貨物的流動商販,都會受到種植園主“貴賓般”的熱情招待。大家願意購買亨利售賣的東西。他非常理解公平交易的價值,通過提供簡單而真正實用的東西得到回報。貨物較少的流動商販就不能做得非常成功。如果哪位流動商販膽敢態度惡劣,漫天要價,各種植園主就會通過當時那一帶沼澤地使用的一種電報(沒什麼技術含量,但效果不遜於當時剛發明的塞繆爾·莫爾斯電報)到處傳播他的劣跡。
亨利喜歡這個地方。阿拉巴馬河像圍繞美因茨和賓根的美因河和萊茵河一般蜿蜒流淌,儘管沒有涼爽的水霧或洛勒賴高地供人們納涼避暑。一些農舍為過路的行人提供住宿,每晚僅25美分,還包括晚餐和早餐。有時候亨利就睡在外面,隨便找點吃的。
亨利一邊售賣,一邊還要抽時間乘船返回莫比爾補充貨物。不到一年的時間,他的足跡就到達蒙哥馬利——與莫比爾的直線距離達120英里,而有些流動商販要走的路線則更長。他幾個月來一直堅持售賣,獨自照顧自己,睡著了還要保護好錢和其他物品,大概已經精疲力竭了。
蒙哥馬利四面環山。人們行走於木板路上——木板路是前瀝青時代常見的路面。在蒙哥馬利市鎮中心區域,那些木板腐化,導致路面到處是車轍,坑坑窪窪的,下雨天就是一片泥濘,隨處可見斷斷續續的水流。蒙哥馬利當時只有25年的短暫歷史,4000名自由人和2000名奴隸生活在那裡,唯一的鐵路與亞特蘭大相連。露天下水道的污水繞過簡陋的木屋、店面和臭氣衝天的馬房,淌入河流,在破敗的碼頭留下一條條髒污的泥水印跡。空中嗡嗡飛著蒼蠅,當時正值黃熱病流行。
“那些馬房作為樞紐中心,擠滿了裝載棉花的馬車”,“汽船在破敗的碼頭爭奪空間”。雷曼兄弟為慶祝公司百年紀念於1950年出版的企業傳記《百年紀念》一書中這樣記錄。蒙哥馬利當時發展迅速,成為運往莫比爾和紐奧良的棉花的堆放倉庫。一些具有風險性的投資給這個城市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機遇。“投資者對棉花滿懷信心,大筆投資修建交易大酒店、麥迪遜大廈、德克斯特樓和其他一些酒店,遠遠超過了當時蒙哥馬利的需求。”《百年紀念》中這樣記載。
亨利也從中看到了希望。他租了位於市鎮中心商業街的一座木結構房子,開了一家雜貨店,將貨物擺到未上漆的木頭貨架上售賣——這些貨物都是他曾經在馬車上售賣的農用品和家用品。他在店外豎了一塊簡單的招牌,上面寫著H·雷曼。
雷曼兄弟公司的源起正是因為一家銀行的失敗。就在亨利到達蒙哥馬利前不久,當時的阿拉巴馬州首府塔斯卡盧薩的州政府決定關閉阿拉巴馬的州銀行。銀行倒閉,前來銀行取回存款的人們被告知銀行的保險柜空了,許多阿拉巴馬人因此喪失了一生的積蓄。
所謂的“野貓銀行”①都面臨倒閉。當時各州都可以開設自己的銀行,發行“野貓貨幣”。阿拉巴馬銀行於1823年由州長伊斯雷爾·皮肯斯批准成立,是19世紀早期可以發行紙幣和鑄幣的許多銀行之一。聯邦政府成立了美國銀行監管各州的銀行,限制各銀行發行的貨幣總額,但是自從擺脫英國獨立以來,政府對銀行事務的干預程度就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
亨利來到美國之時,關於中央銀行是否應該存在的爭論依然熱烈進行著。總統泰勒於1841年4月就任,他曾擔任威廉?哈里森總統的副總統。哈里森的支持者認為泰勒會重新採納中央銀行的理念,強有力地穩定經濟。但是,作為反對聯邦政府干預國家事務的南方民主黨人,泰勒上任不久就拒絕了中央銀行的理念。因此,民眾聚集在白宮遊行,用石頭砸壞了白宮的許多窗戶,威脅說要闖進白宮。泰勒給白宮工作人員分發槍枝,命令他們堅定立場。民眾損毀了總統的雕像算是得到一些滿足,隨之散去。約70年後的1913年,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終於成立了中央銀行美聯儲,在成立美聯儲的時候,雷曼兄弟公司曾向政府提出一些建議。
然而,在亨利創建他的雜貨店時,人們對錢基本上沒有什麼信任可言。現金變得沒有實際意義——如果沒有人信任,現金無非是無用的金屬或紙張。而阿拉巴馬的棉花種植戶和其他農民的堅定信念也面臨壓力——州銀行的財務失敗之後又爆發了乾旱和黃熱病。
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農民們也沒有多少閒錢,而且通常只是選擇貨物賒銷交易。如果他們借錢,他們總是承諾取得收成就償還債務。早在南北戰爭前,南方的農民就意識到銀行家不願意借錢給他們(進行實物生產的人和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而是願意借錢給商人、中間商,他們倒賣貨物,而銀行能從中分得一杯羹。
所以,亨利把自己當做農民們的朋友。他在各處以現金交易他的產品,但與農民交易,他接受以物易物的形式,而且交易的主要還是農民們能夠提供的產品。他以物易物進行交易的技能是在巴伐利亞的鄉下學到的。農民們以棉花交換亨利銷售的東西,他們知道自己得到了公平的實物交易。而雷曼兄弟公司的業務正起源於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東西。
亨利冒險決定留在蒙哥馬利是正確的。在他的雜貨店開業幾個月後,這個城市由於財富的增長而宣布成為阿拉巴馬的首府城市。有些人一定預見了這一切的發生,比如修建酒店的那些人。蒙哥馬利開始把自己改造成示範城市,市政投票決定撥款75000美元仿華盛頓的國會大廈修建新的州議會大廈,費城建築師史蒂芬·巴頓受命監管此項工程。磚結構石灰外牆、閃閃發光的白色圓頂大廈將矗立於這座城市的戈特希爾區域。
亨利每天工作很長時間,住在雜貨店後面的一間屋子裡,晚上就在那間屋子裡點著鯨油燈仔細查看賬本,很晚才睡。他過著獨身生活,當地的人都覺得他有些古怪。根據伯明罕在《我們這夥人》一書中的描述,人們都叫他“我們的小和尚”。晚上一個人住在到處都是臭蟲的悶熱房間可能會讓他擔憂自己的健康,他在德國從來沒有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這兒有錢可賺,”他在家書中寫道,“前提是我沒有感染黃熱病。”
亨利開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毋庸置疑,他工作非常努力,也同樣會拿出些時間承擔一些其他社會責任。亨利到達蒙哥馬利時,那兒還沒有猶太人社區。他和其他十幾個生活在那裡的猶太人創立了猶太人社區,租來辦公的大廳,為住在這裡的德裔猶太人提供一些服務。
19世紀40年代初期,危機逐漸退去,美國步入“美好的40年代”。總統詹姆斯?波爾克把白宮的油燈和蠟燭換成新式的煤氣燈。然而,人們對他的美好願景充滿懷疑。作為田納西州富有的農民和土地投機商的兒子,波爾克支持奴隸制,很快強占了德克薩斯州。北方的政治家們極不願意接受奴隸制統治下的德克薩斯等州加入合眾國,擔心美國的政權傾向南方各州。
亨利與當地的棉花種植園主之間形成友好交易關係的時候,正是亞拉巴馬財富激增的年代。美國東北部和歐洲的工廠對南方的“白色金子”的需求急劇攀升。伊萊亞斯·豪發明的縫紉機促進了服裝的批量生產和對棉花的需求。亨利開始說服一個弟弟到美國來,而且他寄回家的錢幫助弟弟門德爾於1847年來到美國。門德爾比亨利小5歲,來到美國後馬上改名為伊曼紐爾。
一年後兄弟倆搬到了市中心科特廣場一套空間寬敞的店面房,就在交易大酒店對面,當時蓬勃發展的蒙哥馬利吸引著很多人,而這次搬遷也使雜貨店的生意更加興隆。然而,這裡並沒有欣然接納所有的人——在酒店外面有一個木頭台子,奴隸拍賣就在那裡進行。科特廣場嚴格說來位於蒙哥馬利的核心位置,在雷曼兄弟看來,來到這兒才算真正來過這個城市。他們在這裡豎起一塊新的招牌:H.LEHMANANDBRO(亨利·雷曼及兄弟)。
在許多人看來,這是美墨戰爭結束後充滿希望的年代。亨利所在的猶太人社區發展到30人,他們決定成立正式的蒙哥馬利集會——卡爾蒙哥馬利。1849年,大家選舉亨利擔任首屆副主席,伊曼紐爾擔任秘書。兄弟倆毫不猶豫地接任領導工作,開始擔當決策者的角色。
蒙哥馬利宣稱是南方的思想中心,1848年揚西宣布阿拉巴馬政綱後,蒙哥馬利開始反對變革。這是南方對“北方干擾南方事務”作出的回應。隨著美國向德克薩斯等新領域的挺進,北方的政治家們要求廢除奴隸制。而阿拉巴馬政綱宣稱華盛頓無權干涉此類事務,並倡導民主黨和南方的大多數人尋求支持奴隸制的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
1848年,怒火同樣在整個歐洲爆發——但是具有不同的政治色彩。要求解放人類的自由主義革命從法國蔓延到德國乃至更大範圍。在巴伐利亞南部,獨立運動威脅著奧地利帝國。根據《環球猶太百科全書》記載,亨利和伊曼紐爾最小的弟弟梅爾是當時號召運動和挑起動亂的帶頭人物。起初,人們的努力似乎有一定作用:1849年,巴伐利亞議會的下議院通過了基督教和猶太教完全平等的法案。然而,由於反猶太人的抗議,上議院於1850年2月拒不接受該法案。在維爾茨堡——距離林帕爾最近的一個較大的鎮子,一家當地報紙發表文章聲稱巴伐利亞猶太人應當通過移民美國而尋求解放。
梅爾接受了這個建議。他那時20歲,發展潛力不可估量,前途無限。他在當地是個激進分子,有許多不宜交往的朋友,但美國願意接納有著自由思想的人們。他於1950年從漢堡出發,當年夏末到達蒙哥馬利。
1848年的革命在歐洲引起的混亂越發增加了美國作為難民庇護所的吸引力。19世紀50年代,近100萬德國人來到美國。大部分人都是經歷了數年災荒,為了脫離歐洲堪憂的總體經濟前景而到美國謀生的,但梅爾卻是以政治流亡者的身份到來的。從開始他的名字就碰巧改為梅耶(Mayer),這樣改其實並不是希望發音更加英語化,只是為了讓大部分美國人更容易叫他的名字。
在德國和美國,雷曼兄弟和施特勞斯一家是好朋友。施特勞斯家族的父親拉扎勒斯·施特勞斯1848年參加了德國革命,隨後來到美國開始了長達一生的流動商販生涯。奧斯卡(拉扎勒斯的兒子,也是梅耶一家的好朋友)於1907年由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任命為商業與勞工部部長,成為美國政府中的第一位猶太人。奧斯卡·施特勞斯紀念碑——白宮附近的一座大理石噴泉的興建,就是為了紀念他的生平。拉扎勒斯·施特勞斯的另外兩個兒子伊西多和內森共同擁有梅西百貨公司,伊西多1912年不幸隨鐵達尼號遇難。多年來,雷曼兄弟和梅西百貨公司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合作夥伴關係。
19世紀中期,歐洲的問題隨著工業化的不斷加強而開始滋生。同時,在美國南方的鄉村,工業卻沒有產生多大影響。靠天吃飯的窮苦白人農民生活在封建環境之下,負債累累,債主是租給他們土地或借錢給他們進行耕種的人們。而占南方人口一半的奴隸所處的生活狀態則更加窮困落後,他們在棉花、菸草和蔗糖種植園裡,為生活在大房子中、支配著他們生活的主人日夜勞作。
梅耶·雷曼來到蒙哥馬利之時,棉花是人們藉以增長財富的不錯選擇。阿拉巴馬供應美國的大部分棉花,而美國供應全球的大部分棉花。亨利和伊曼紐爾給了梅耶兩年的實習時間,隨後讓他在日漸忙碌起來的辦公室工作。他們很快就在店外豎了一塊新的招牌:LEHMANBROTHERS(雷曼兄弟公司)。
1850年,雷曼兄弟公司成立,同年,西部遙遠的加利福尼亞成為美國的一個州。1849年,加利福尼亞出現淘金熱,在接下來的歲月中,雷曼兄弟公司和加利福尼亞代表了美國人生活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加利福尼亞代表了1849年淘金熱中人們追求暴富、挑戰風險、孤注一擲的模式。而雷曼兄弟公司,至少在雷曼家族或他們的合伙人經營公司的時代,則代表認可循序漸進和慎重經營的模式。
兩個弟弟來了以後,亨利的工作輕鬆了一些,事情都能夠按照輕重緩急一步步處理。1849年11月,27歲的亨利在蒙哥馬利與羅莎?沃爾夫結婚。我們對她了解不多,但羅莎·沃爾夫這個名字表明她來自德國。她和伊曼紐爾、梅耶相處得非常好,她是他們“尊敬的嫂子羅莎”。6年中,她和亨利生了4個孩子,老大和老四是兒子,中間兩個是女兒。
史蒂芬·伯明罕這樣描述:雷曼兄弟三人成為了蒙哥馬利人,完全融入了阿拉巴馬的生活當中。史蒂芬認為他們學會了南方口音,但是赫伯特·雷曼記得在他們全家移居紐約後,父親梅耶說話一直帶著德意志民族抑揚頓挫的語調。或許在19世紀50年代,他們說話兼有阿拉巴馬和巴伐利亞口音,如果當時技術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做一段錄音供子孫後代了解他們。兄弟三人中,亨利成家了,伊曼紐爾寡言少語,梅耶最為陽光自信,我們不知道他們仨是否都成為了蒙哥馬利的社交名流,或許梅耶是。
雷曼兄弟公司完全融入的一個領域就是商業經營。宗教必須被擱置一邊。為了猶太人的安息日,堅持周五早早關門、周六停業完全沒有經濟意義,棉花種植園主都會在這些日子來到市里。蒙哥馬利的市鎮名錄中曾經列出亨利和他的兄弟們是“雜貨商”,而現在他們的雜貨店在城市的主要貿易中屬於後備用品之列。羅伯特·羅森在他的著作《猶太人一夥》中引用了當時一位遊客對蒙哥馬利市民的形象描述:棉花思維、棉花夢想、吃棉花、喝棉花。他們過著依賴棉花的生活,所以“他們娶妻選擇棉花姑娘,生的孩子也不無棉花情結”。
雷曼兄弟很快就把他們自己宣傳為“一流的南方家用棉織物銷售代理商”,家用棉織物指家庭使用的棉產品:“粗袋布、床單布、襯衫布料、紗線、棉紗繩和球線”。粗袋布是用於製作糧食包裝袋、家具裝飾品和落地窗簾的粗重織物。儘管在古老的德國,雷曼一家卑微地生活在王公貴族的土地上,但在美國,他們成功適應了當時所謂“棉花大王”主導一切的地方。
他們一步步跨入棉花經紀業務。經紀人是賣方(種植園主)和買方(工廠主和行業人士)之間的紐帶。經紀人“解讀”市場,他們的工作是搶先了解當季農民的棉花種植量,以及工廠和行業人士的購買需求量。他們研究數據並作出自己的推斷。經紀人是商業版的牧師——就像《聖經》通讀本人人可以打開閱讀,但牧師手裡的卻是拉丁文版本那樣。
一些人總是能夠比別人更好地解讀市場的奧妙。雷曼兄弟公司的妙處就在於他們相信“一切相聯”。他們連線相關的各個環節,做中間人,通過提供這樣的服務取得報酬。當然,法語中對應的詞語是entrepreneur(企業家)。亨利可能聽說過這個詞,那時候他經常出差到重要的紐奧良①棉花港口。
雷曼兄弟三人不斷拓展新業務,奔走於各地。亨利是一個看重天倫之樂的男人,他的出差行程控制在舊南方②範圍之內,主要去紐奧良的各棉花港口和倉庫。伊曼紐爾經常出差到紐約,與紡織工廠的主人和出口公司溝通。他還通過紐約的各家銀行核實是否收到人們支付給雷曼兄弟公司的資金——這些資金一直在增長。
梅耶留在蒙哥馬利負責辦公室工作。做學徒期間,他就成為兄弟中主要的棉花專家,“掌握錯綜複雜的每一筆交易的任何細節,有著先輩們對待《塔木德》③般的耐心與毅力”,肯尼思?利博這樣描述。他有機會吸引人們的注意,成為社交名流。梅耶不但是一個善於交際的弟弟,也是兄弟中最有政治頭腦的一個,他努力結交所有需要認識的人。
表面看來,雷曼兄弟公司似乎不會出現什麼差錯。在兄弟三人的經營下,公司的未來前景如同棉花價格的上漲一樣確定。但是,1855年悲劇降臨,沉重打擊了兄弟們對未來的樂觀憧憬。黃熱病席捲蒙哥馬利,亨利非常擔心自己遭到感染。兩個弟弟勸他到紐奧良去,他去了那裡,但還是沒能逃脫感染,他們極其擔心的災難無情地降臨了。
在19世紀末、美西戰爭之前,一直沒有人知道是蚊子在傳播這種疾病,人們長期探究的這個問題直到50年後才有了答案,但對亨利來說已經太晚了。黃熱病的發病有一定規律:開始是頭疼和發燒,有時候症狀減輕會讓患者認為是在恢復。接著是皮膚變黃,牙齦出血。這種症狀也會消失,讓人們認為最糟糕的情況已經過去了。然而,接下來患者會神志不清、陷入昏迷,這個時候就沒有生的希望了。亨利最後沒有回到蒙哥馬利,於1855年11月在紐奧良下葬。
極度悲痛之下,兄弟倆——29歲的伊曼紐爾和26歲的梅耶——還是必須繼續前進,經營亨利留下的事業。他們開始向北方發展。梅耶在蒙哥馬利照料生意,伊曼紐爾來到了紐約。棉花是美國最重要的原材料,而紐約是美國最大的城市,一個快速發展國家的商業之都。亨利的去世讓兄弟倆意識到,人儘管需要朋友和家人的陪伴,但在災難降臨的時候這還遠遠不夠。雷曼兄弟帶著移民的本能開始考慮任何經營計畫的基本要素——務必留有應急之路。

盤點最新經濟管理類圖書(四)

管理就是制定,執行,檢查和改進。即管理者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進行計畫、組織、領導、控制和協調,以有效的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
《項目經理成功決策指南》
《杜老師的的決策》
《生產成本削減方案》
《平衡-中國商道的奧秘》
《項目組合、項目集、項目經理人際關係技巧》
《生產效率提升解決方案》
《項目管理的77個致命錯誤》
《賣化妝品應該這樣說》
《有效的項目管理——面向傳統、敏捷、極限項目(第5版)》
《中華老字號經營智慧》
《銀行客戶經理25堂課》
《商業的聲音》
《跟動物學抱團——打造優秀團隊的10大關鍵》
《革命與生意:辛亥革命種的商業與商人命運》
《商業的模式》
《宗慶後的行銷智慧》
《商業傳奇王永慶的經營哲學》
《女人為什麼購買——女性驅動的新商業思維》
《“偷”出來的訂單:成功大企業的108個另類小故事》
《標桿興國:從對標到創標》
《跨文化管理——基於知識管理的視角》
《美國資本流動》
《世界上最偉大的銷售聖經》
《最神奇的管理學定律》
《給你一個公司,看你怎么管2》
《一桶金》
《寶鋼領導力》
《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
《全球金融鬥士》
《賈伯斯談創新》
《大國商——明國富豪們的傳奇之路》
《德魯克談管理》
《圖解生產管理:5S推進法》
《財務主管績效管理》
《共生共長:中國環境演變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從資產到利潤(創業·金融系列)》
《併購與重組:跨世紀10大景點重組》
《創新推動者:網際網路時代的企業英雄》
《帶隊伍:中基層管理者激勵下屬的99種方法》
《領導的真功夫》
《硬文化:企業文化落地的領導力》
《企業財務管理實務問答》
《員工培訓實務(第2版)》
《授權如何才有效:管理者不可不防的七個錯誤》
《商界巨星的隕》
《責任心是管出來的(提升版)》
《無國界的世界:大前研一》
《公司治理:一道企業家邁不過的砍》
《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員工管理實務(第二版)》
《企業微博管理手冊》
《德魯克論領導力:現代管理學之父的新教誨》
《企業轉型那點事兒》
《勝任素質模型構建與套用》
管理者不可不防的十個錯誤》
《執行如何才有效》
《重新定位:定位之父傑克·特勞特封筆之作》
《管理者的10堂財務必修課》
《商業的常識》
《U型理論》
《絕對利潤》
《管理十律:商學院不教的管理法則》
《最後的財富帝國:雷曼兄弟走過的一個半世紀》
《曾國藩用人智慧全鑒》
《如何讓生意來找你》
《氣度決定格局》
《X光下看騰訊》
《銀行的秘密——現代金融生存啟示錄》
《高盛在中國》
《IDEO,設計改變一切》
《國際貿易》
《唯有iPhone:設計改變世界》
《與眾不同》
《績效考核實務》
《揭秘服裝賺錢的門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