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發電》

《水力發電》

《水力發電》雜誌是國家電力公司主管、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主辦的中央級綜合性技術月刊,創刊於1954年。本期刊讀者對象主要是從事水電建設的規劃、勘測、設計、施工、科研、監理、生產運行和建設管理等方面的人員,以及大專院校師生。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水力發電》《水力發電》
《水力發電》雜誌創刊於1954年。自創刊以來,始終堅持科技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方針,緊密圍繞我國國民經濟和水電

建設的發展,及時宣傳報導黨和國家的水電建設方針和政策,總結、交流國內外水電建設的成果和經驗,努力推廣重大科技成果。《水力發電》雜誌現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管,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主辦。《水力發電》為綜合性技術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具有權威性高、信息量大、可讀性強的特點。《水力發電》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從事水電規劃、勘測、設計、施工、科研、監理、生產運行和建設管理等方面的人員,以及大專院校師生。《水力發電》已成為國內外讀者了解我國水電建設的重要視窗。

主要欄目

《水力發電》的主要欄目包括:“水電發展戰略與經濟評價”、“建設管理”、“水電規劃與動能經濟”、“環保與移民”、“水文水資源”、“地質與勘測”、“設計與施工”、“機電與金屬結構”、“水電站運行”、“風力發電”、“安全監測”、“新技術新材料”、“專題研究”、“信息與服務”、“水電文摘”。長期以來,《水力發電》堅持為生產建設服務,堅持規範化、標準化辦刊,不斷提高期刊質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辦刊宗旨

辦刊宗旨:緊密配合我國國民經濟和水電建設的發展,及時報導黨和國家的水電建設方針和政策,總結交流水電建設的成果和經驗,推廣重大科技成果,探討水電發展方向和理論。

獲獎情況

自1992年以來,《水力發電》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期刊、電力工業部優秀科技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水力發電》現為中文核心期刊,已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資料庫收錄。

發展經歷

《長江志·水力發電》篇是全志卷四“治理開發(上)”第2篇,與“防洪”、“灌溉與城鄉供水”、“航運”、“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並列為治理開發長江、綜合利用水資源的重要事業加以記述。
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巨大的落差和豐沛而穩定的徑流量使其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根據20世紀80年代對全流域水能蘊藏量1萬KW以上的1090條河流普查結果,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57億KW。局部擴大到水能資源蘊藏量1萬KW以下的河流,則理論蘊藏量達2.68億KW,約占全國水能蘊藏量的40%。在世界大河中,僅次於非洲的剛果河和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居第3位。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為500KW以上的電站4469座,總裝機容量1.97億KW,年平均發電量10275億KW·h,占全國可能開發水能資源總量的53.4%,為黃河流域的8.8倍,珠江流域的9.1倍。與世界水能資源豐富的國家相比,僅次於俄羅斯(16700億KW·h)和巴西(11666億KW·h)。約為美國的2.2倍,加拿大的1.7倍。還值得指出的是,隨著水能資源普查的深入和水電前期工作的擴展,水能蘊藏量與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還將有較大增加。長江流域這一寶貴的再生性資源,如果悉能開發利用,就相當於獲得一座每年可提供5.6億t原煤的能源寶庫。由於煤礦、油氣田采完後不能再生,且污染環境,而水電作為一種不污染環境,還能美化和改善環境的永續利用的清潔能源,顯然對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水力發電》全篇共設6章。首為“概述”章,主要記述建國前和新中國成立後水電建設概況和對長江水能資源開發的認識。之後分設:“水力發電的前期工作”,大型水電站”,“中、小型水電站”,“水力發電與電網”等4章。
雖然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機械的國家,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對水電開發僅作過少量勘測、研究和計畫,實施者則更少,且規模和技術遠遠落後於世界。當時長江流域的水力發電計畫、研究與實施在全國屬於領先地位。1912年建成第1座水電站——雲南昆明石龍壩水電站,裝機容量2台×240KW(自1937年總計裝機容量2920KW)。以後於1925~1948年興建了90KW~3000KW的小水電站,粗略統計建國前流域內共建有水電站31座,均為小型,總裝機容量1.34萬KW。
新中國成立後,長江流域的水電建設才真正開始。首先大力開展了水力發電的前期工作。在加強水文觀測分析、地質勘察、水力資源調查、踏勘普查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中小河流的開發規劃,並隨著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規劃工作由中小河流發展到大江大河,由單純的水電規劃發展到綜合利用規劃。本篇第2章“水力發電前期工作”章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後所作的水力發電各項前期準備工作。
(1)於1954~1955年、1956~1958年、1977~1980年進行了3次水力資源普查,其中第3次普查較全面準確地揭示了長江流域水能資源狀況。其理論蘊藏量為2.68億KW,可能開發裝機容量500KW以上的水電站4469座,總裝機容量1.97億KW,年發電量達1.03萬億KW·h。這次普查並分別按水系和分省列出了水力資源成果,並綜合長江流域水力資源的特點有:①水力資源豐富,但分配不均;②大型水電站比重大,且分布集中水能開發指標優越;③中小型水電站分布面廣,數量占絕對優勢,共4369座,占可開發電站總數的97.6%,但可開發資源量卻只占流域總量的19.5%(大型水電站雖只105座,其年發電量卻達8270億KW·h,占全部可開發量的80.5%)。
(2)編制水力發電規劃,最先完成的是1959年《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要點報告》中的水力發電專業規劃,對幹流及重要支流上推薦了70座水利水電樞紐,為以後建設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20世紀80年代又根據對《要點報告》修訂補充任務的要求,著重對流域的近、遠期電力負荷預測,作了較細微的綜合比較分析,為了充分發揮流域水力發電的優越性,修訂規劃提出了2030年長江流域水電開發的主要河流、地區投產水電量以及分批建設的安排。
(3)除對長江幹流河段以及一些主要大支流分別制訂有水力發電規劃外,還重點對西南水力資源豐產區進行了多次選點查勘。包括金沙江幹流、里塘河、黑白水河、漾弓江、赤水河、芙蓉江等,通過多次勘選比較,提出了各河的梯級開發規劃。
新中國成立後,長江水電建設通過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取得了舊中國無可比擬的巨大成就。到1995年底,全流域已建和在建的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共124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4250餘萬KW,年發電量達1910多億KW·h,分別占流域可能開發容量和電量的21.6%和18.6%。其中已建成投產的大中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590多萬KW,年發電量約740億KW·h,分別占流域的可能開發容量和電量的8.1%和7.2%,分別占全國水電容量和總量的39%和48.8%.
在上述已建、在建水電站中,大型水電站(≥25萬KW)22座,總裝機容量3648.45萬KW,年發電量1637.42億KW·h,在各個地區電網中屬於主導地位,承擔著系統的調峰、調頻、調相等作用。其中有的電站如三峽、葛洲壩、二灘等則更成為支撐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骨幹電源。
為了詳細介紹長江流域水能資源開發這一顯著特點,本篇第3章“大型水電站”章分3個階段(1958~1976年、1977~1987年、1988年以後)對22座已建和在建的大型水電站的工程概況、建設歷程、重大技術問題的處理和發電效益加以全面介紹。其中,1958~1976年時期建設的有:資水柘溪、漢江丹江口、大渡河龔嘴、白龍江碧口、烏江烏江渡、酉水龔灘,長江葛洲壩等7座;1977~1987年時期建設的有:耒水東江、漢江安康、贛江萬安、白龍江寶珠寺,大渡河銅街子、烏江東風、沅江五強溪、清江隔河岩等8座;1988年以後建設的有岷江太平驛、雅礱江二灘、沅江凌津灘、澧水江埡、清江高壩洲、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長江三峽等7座。
長江流域中小型水電資源豐富,遍布全流域,在全國大河中居首位。根據長江委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1999年4月《長江流域水能開發利用研究》最新成果初步估計,可開發中小型水電裝機容量為8224.86萬KW,其中中型(2.5萬KW~25萬KW)3672.56萬KW;年發電量3346.46億KW·h,其中中型1752.73億KW·h。分別占流域可裝機容量的31.92%和可開發總量的28.2%。而中小型水電站的開發建設一般具有工期短、造價低、投資回收快、征地移民比較容易處理等優點,建國後中小型水電建設獲得了迅速發展。到1995年底,已建、在建成的中型水電站共有102座,總裝機容量602.83萬KW,年發電量276.21億KW·h。其中有的支流完成了梯級開發。如,雲南以禮河4級開發,貴州貓跳河7級開發,四川(今重慶市)龍溪河4級開發,四川漁子溪2級開發,有力地促進了各地區的經濟發展。而成千上萬的小型水電站(<2.5萬KW)散布各地,總裝機容量約達710萬KW,年發電量約250億KW·h。截至1995年底,全流域中小型水電可開發資源(按電量)已開發15.66%,從地區分布看,下游地區開發程度高於中游地區,中游地區高於上游地區,全流域中小型水電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大於大型水電資源的開發利用率。這裡也充分說明,長江流域豐富的水力資源開發程度還很低,遠遠落後於世界水電平均開發利用水平,亟待大力開發,以滿足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本篇第4章“中小型水電站”章全面記述了長江流域中小型水電站建設發展歷程。
在中型水電站方面,以表列示截至1995年長江流域已建、在建成的102座中型水電站,並對其中具有一定特色和代表性的主要中型水電站,包括龍溪河梯級、以禮河梯級、上游江、渦水雙牌、陸水蒲圻、修水柘林、青弋江陳村、貓跳河梯級、岷江映秀灣、漁子溪梯級、堵河黃龍灘、漢江白泉、大渡河南瓜橋、資水馬跡塘、灣漳河鎖金山、漢江王甫洲分別詳細介紹其建設歷程和效益。
小型水電站方面則主要介紹了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及流域部分省(區)的小水電建設情況。
1983年國務院批准了水利部“關於積極發展小水電,建設中國式農村電氣化試點縣”的報告後,長江流域小水電事業快速發展,1987年全流域小水電建設總裝機容量和年發量分別占全國小水電的44%及47%,年平均利用小時為2800小時,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西南與華中兩個地區合計的小水電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分別占流域的93%和94%,其中以四川省最多,湖南省次之。
農村電氣化縣試點建設更是有力地促進了流域小水電建設的發展。1986~1990年國家“七五”計畫期間,長江流域建成48個初級農村電氣化縣(全國共109縣),其中四川15個,湖南11個,江西9個、湖北7個,貴州4個、廣西和雲南各1個。1986~1990年又建成97個。其中四川27個,湖南20個,江西16個,湖北15個,貴州、雲南各4個,浙江3個,陝西、安徽各2個,河南1個,小水電建設已成為農村發展的支柱產業。到1995年長江流域小水電裝機容量總計達710萬KW,年發電約250億KW·h。
電力生產與電力輸送需要同步進行,電力輸送主要靠電網。故本篇專設第5章“水力發電與電網”章,介紹長江流域電網建設情況及水電在電網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於建國後全國電網的建設與管理,系由各級行政單位負責,故與行政區劃相一致,而與河流的流域界無關。因此以流域涉及的完整行政各單位——省為記述單元,包括電網所轄流域以外部分。
長江流域現有華中(湘、鄂、豫、贛)和華東(皖、蘇、淅、滬)兩個跨省統一調度的區域電網,以及西南(雲、貴、川、渝)以省網為基礎的電網。電網等級採用500、220、110KV系列。華中、華東電網最高電壓等級為500KV,並已初步形成了500KV的區城網路骨架。西南電網最高電壓等級主要為220KV,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建設500KV線路,如雲南省1998年建成500KV線路440km,與廣西、廣東兩省連線。
長江流域所聯結的雲、貴、川、渝、湘、鄂、豫、贛、皖、蘇、淅、滬12省(直轄市),土地面積220餘萬km2,工農業總產值約占全國的一半。椐1986年統計,上述省(直轄市)部直屬局電力總裝機容量為2888萬KW(其中水電850萬KW),年發電量1528億KW·h(其中水電361億KW·h);110KV及以上線路長度5.96萬km,占全國相應等級線路長度的48%;變電容量(含電廠升壓站容量)9490萬KVA,占全國相應變電容量的43%;伏線路長度1592km,占全國相應等級線路長度的54%。
本章全面介紹了華中、華東、西南三大電網輸變電工程規模、系統建設、設備設施擴增,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調度運用功能以及有力支撐各區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效益。由於電網內水、火電並存,記述中重點介紹了大型水電站輸出線路在水、火電容量、電量交換,以及在滿足補償調節輸出與交換需要中的骨架網路作用。例如華中電網丹江口水電站220KV線路向河南舞陽、鄭州方向和湖北隨州及襄樊、潛江出線;葛洲壩±500KV直流輸電線具有雙向輸電功能,向雙河、武昌、常德、株州出線並經整流後,經1.05萬km長的架空線輸送到上海,注入華東電網;反之又可將華東電網電力倒輸入華中電網,互為補償。
據1995年統計,西南電網110KV及以上線路長度為2.96萬km,變電容量3605萬KVA,220KV電網骨架已經形成,輸電最高電壓等級已為500KV。華中電網截至1997年底,220KV線路有491條,線路總長1.78萬km;110KV線路有1346條,線路總長2.54萬km。500KV變壓站12個,其中變壓站2個,換流站和開關站各1個。電網內已基本形成了大機組、超高壓、遠距離輸送大功率,為水、火電站相互調節補償創造了條件。華東電網到1998年底,500KV輸電網架已經構成,全網500KV輸電線路總長3761km。500KV及以上變壓器總容量1439萬KVA。共擁有500KV交、直流輸電線路3000km,變電容量909.5萬KVA。

農業與建築方面的學術論文期刊

學術論文是科學或者社會研究工作者在學術書籍或學術期刊上刊登的呈現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學術論文往往強調原創性的工作總結,但當然也可以是對前人工作總結的回顧及做出評價,後者也往往被稱為綜述性文章(Review)。學術論文的出版正在經歷著重大變化,出現了從傳統的印刷版到網路上電子格式的興起。 論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論點、論據和論證,所以在寫作中,一定要對這三點加以重視。
《建築經濟》
《建築學報》
《漁業科學進展》
《淡水漁業》
《中國家禽》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水利學報》
《華北農學報》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世界建築》
《中國熱帶農業》
《水力發電》
《中國建材》
《中國藥科大學學報》
《拖拉機與農用運輸車》
《農機化研究》
《昆蟲知識》
《水產科技情報》
《中國鐵路》
《吉林蔬菜》
《草原與草坪》
《中外建築》
《中國岩溶》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檔案與建設》
《故宮博物院院刊》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文物春秋》
《古代文明》
《水生生物學報》
《福建林學院學報》
《中國畜牧雜誌》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中國飼料》
《宇航學報》
《新建築》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河海大學常州分校學報》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經濟地理》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浙江林學院學報》
《世界林業研究》
《中國果樹》
《植物研究》
《中國蔬菜》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浙江大學學報》
《中國土壤與肥料》
《植物保護》
《雜交水稻》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
《中國棉花》
《北方園藝》
《林業實用技術》
《林業科技》
《中國預防獸醫學報》
《黑龍江畜牧獸醫》
《大連水產學院學報》
《合成橡膠工業》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
《中國水稻科學》
《人民長江》
《水文》
《武漢大學學報》
《乾旱地區農業研究》
《吉林農業》
《公路》
《果樹學報》
《果農之友》
《節水灌溉》
《北京水產》
《北方果樹》
《建築創作》
《現代農業科技》
《中國水產科學》
《灌溉排水學報》
《岩礦測試》
《農業工程學報》
《水土保持通報》
《中國水土保持》
《四川文物》
《土壤通報》
《文物天地》
《江蘇農業科學》
《景德鎮陶瓷》
《農業考古》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
《鐵道車輛》
《新疆農業科技》
《中國造船》
《泥沙研究》
《鐵道建築》
《工程地質學報》
《農業現代化研究》
《橋樑建設》
《建築科學》
《建築技術》
《大豆科學》
《礦山測量》
《建築師》
《岩土力學》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工業建築》
《建築裝飾藝術》
《廣西園藝》
《建築輯要》
《創意評論》
《美好住宅與庭園》
《安徽農業》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
《農藥》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
《化學建材》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吉林大學學報》
《四川大學學報》
《中南大學學報》
《長安大學學報》
《中華收藏報》
《收藏俱樂部》
《鐵道通信信號》
《藝術與收藏》
《山東大學學報》
《文物工作》
《台灣建築》
《南方文物》
《華東公路》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學報》
《華房商學院》
《建築世界》
《西城追憶》
《中國錢幣》
《造園》

能源化工類報刊雜誌(一)

在現代生活中,能源已經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我們的生產生活已經離不開能源化工。
《石油學報》
《水利學報》
《化工學報》
《石油化工》
《水利水電技術》
《中國電力》
《水力發電》
《區域供熱》
《化工進展》
《分析試驗室》
《中國水利》
《化學工業》
《華北電業》
《中國煤炭》
《塑膠》
《矽酸鹽學報》
《能源評論》
《合成樹脂及塑膠》
《橡膠工業》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
《化工環保》
《計算機與套用化學》
《工程熱物理學報》
《水泥》
《日用化學工業》
《中國塗料》
《化工新型材料》
《石油煉製與化工》
《化工科技市場》
《過程工程學報》
《煤炭科學技術》
《中國化學工程學》
《中國化肥信息》
《矽酸鹽通報》
《中國核電》
《中國化工信息》
《石油勘探與開發》
《太陽能》
《中國石油石化》
《節能與環保》
《精細與專用化學品》
《清洗世界》
《中國煤炭報》
《中國環境報》
《中國石油報》
《中國有色金屬報》
《中國石化報》
《國家電網報》
《橡膠科技市場》
《核科學與工程》
《化工中間體》
《電網技術》
《石油和化工設備》
《中國石油和化工》
《中外能源》
《全面腐蝕控制》
《當代石油石化》
《水利發展研究》
《石油政工研究》
《原子能科學技術》
《化工管理》
《中國橡膠》
《石化技術》
《中國石化》
《中國水能及電氣》
《現代電力》
《能源技術經濟》
《亮報》
《農業工程技術》
《能源報》
《中國電力報》
《石油與天然氣文摘》
《中國水利報》
《核化學與放射化》
《石油科學》
《水電站機電技術》
《照明工程學報》
《石油與天然氣地》
《華北電力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