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書分三部分,緒論部分主要介紹了愛滋病病毒的基本結構、基因特徵、病毒生物學、機體感染後產生的免疫反應以及流行病學等基礎知識;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了愛滋病的實驗室檢測技術,不僅包括商業化的檢測試劑,也包括非商業化的實驗室常用的檢測技術,如病毒分離技術、分型技術、藥物篩查以及耐藥檢測技術、病毒感染後免疫檢測技術和近期感染的檢測技術等;第三部分主要介紹了對試劑、檢測技術的質量控制以及評價方法。作者都是從事愛滋病研究一線工作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中青年專家。
圖書目錄
前言
緒論
第一章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學
第一節HIV的發現過程及起源
第二節HIV的結構及主要蛋白功能
第三節HIV基因表達調控
第四節HIV病毒的複製
參考文獻
第二章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流行病學
第一節世界範圍內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流行現狀
第二節我國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流行現狀
參考文獻
第三章機體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後的特異性免疫反應
第一節HIV-1感染的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
第二節HIV-1感染的特異性體液免疫反應
文章節選
第一章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學截至2007年,全球HIV感染者已超過3300萬,AIDS病已成為對人類社會威脅最大的傳染性疾病。根據血清學和基因序列的差異,HIV分為HIV-1型和HIV-2型。HIV-1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是造成全世界HIV/AIDS流行的主要原因,HIV-2主要分布於非洲西部。本章主要對HIV的發現過程、起源及主要生物學特徵做簡要介紹。
第一節HIV的發現過程及起源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屬於逆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因為其能在細胞內利用自身的逆轉錄酶將RNA基因組轉錄成DNA而得名。其臨床症狀為CD4+細胞明顯減少、機會性感染以及惡性腫瘤的產生,這導致了HIV病毒的持久性感染和傳播。
一、愛滋病病毒的發現過程
HIV的發現過程也就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病原體的確證過程。1981年,美國洛杉磯先後發現了5名患有卡氏肺囊蟲肺炎的男同性戀者。卡氏肺囊蟲是一種常見的寄生蟲,它廣泛存在於人和某些哺乳動物的肺組織內。其隱性或潛在性感染相當多見,但健康人感染後一般不發病,由其所致的肺炎是非常罕見的,幾乎只發生於使用免疫抑制劑的器官移植患者、接受放化療的癌症患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中。而這5名患者正值壯年,沒有任何已知原因能夠解釋這一現象。隨後,又發現了一些患有卡波奇肉瘤的青年男同性戀者,該病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老年男性。卡波奇肉瘤也是一種與免疫抑制或缺陷密切相關的疾病。這些疾病的發現引起了醫學界的關注。尋找病原體的研究也隨之開展起來。
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書籍(三)
預防醫學是各大醫學院校所有非預防醫學專業(臨床醫學、護理醫學、檢驗醫學、影像醫學等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衛生學作為預防醫學的一個主要分支,是在“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指導下,研究外界環境因素與人體健康關係的一門學科,是由環境與職業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和醫學統計學三大部分共同構成的一門完整的課程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