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中國,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是什麼?中國人群以及在不同地區的人群究竟處在疾病模式轉變的哪一階段?傳染病、慢性病和傷害對人群的危害究竟有多大?人口老齡化和其他危險因素對這些疾病的流行趨勢帶來的影響程度怎樣……這些公共衛生的基本信息是決策者需要了解的,也是對未來幾十年的疾病發生及流行模式進行預測的關鍵性依據。本書對全國範圍建立的疾病監測網及行為危險因素監測系統的基礎上得到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回顧了過去50年(重點是近10年)來中國人群不同死因的流行水平、變化趨勢和分布特點,描述了與主要疾病和死亡有關的行為危險因素的流行水平和分布特點,勾畫了中國人群的行為危險因素“地圖”。
寫作本書最初的目的是客觀回顧中國人群過去半個世紀疾病模式的演變過程,確定目前中國人群的疾病模式,為制訂公共衛生系統的應對策略提參考。在這部書的撰寫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大的事件,特別是2003年春季,全球,特別是中國遭遇SARS,使我們更進一步感到出版這本書的意義。在全面正確評價中國人群疾病模式的基礎上來制訂合理的公共衛生政策、確立公共衛生機構的目標和任務的必要性。
在SARS結束後,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通過SARS,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SARS在中國的爆發流行和控制,超出了衛生界的關注,很多經濟學家、國情問題專家在社會和政治層面上來反思很多問題,包括知情權、政府對公共衛生的責任,公共衛生的投入問題、人才問題、科研問題以及管理層面的問題,等等,這些都十分重要,但是對公共衛生的目標和系統的定位,是建立制訂公共衛生目標和干預策略的第一步。對目標定位,又必須建立在對中國人群的疾病模式的深入認識上。本書試圖通過中國人群死亡和它的危險因素的描述,為回答這個問題提供基本信息。
2002年我們得到國家科技部支持,完成“建立出生、死亡和行為危險因素資料庫”課題。與此同時,衛生部疾病控制司慢性病控制處委託我們對中國人群慢性病的流行水平和變化趨勢進行回顧。因此我們在完成國家科技部“建立出生、死亡和行為危險因素資料庫”課題基礎上,回顧了過去50年,重點回顧近10年來中國人群不同死因的流行水平、變化趨勢和分布特點,城市和農村、東、中西部農村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勾畫了中國人群的死亡地圖。其次我們描述了與主要疾病和死亡有關的行為危險因素的流行水平和分布特點,勾畫了中國人群的行為危險因素的分布圖譜。
雖然該研究以全國疾病監測系統10年監測數據為主,但是對於趨勢的描述需要使用更早年代的數據,由於資料收集方法的不統一,如何合理使用這些資料描述中國人群疾病模式演變的過程,在方法學上也遭遇到極大的挑戰。為了確保這些資料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對大量的資料進行了驗證,並由此發展了一些方法來確保使用資料的可靠性。
作者簡介
楊功煥,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
中國醫科院,協和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和流行病學專家、教授,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中國國家控煙辦公室主任。
1982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1987年就學於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990年回國任職於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建立並負責運轉全國疾病監測系統。目前已調中國疾控中心任職。
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書籍(三)
預防醫學是各大醫學院校所有非預防醫學專業(臨床醫學、護理醫學、檢驗醫學、影像醫學等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衛生學作為預防醫學的一個主要分支,是在“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指導下,研究外界環境因素與人體健康關係的一門學科,是由環境與職業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和醫學統計學三大部分共同構成的一門完整的課程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