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B型肝炎(簡稱:B肝)是全世界廣泛流行的一種傳染病。由馬秀雲編著的帶你讀懂2010年版《慢性B型肝炎防治指南》講述了病原學,流行病學,自然史,預防,臨床診斷,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診斷,病理學診斷,治療的總體目標等。作者希望本書能夠成為廣大B肝患者和基層肝病科醫生的良師益友。
內容簡介
本書由北京地壇醫院傳染病專家蔡皓東、馬秀雲共同編寫,是一本解讀2010年版《慢性B型肝炎防治指南》(簡稱《指南》)的科普讀物。其編寫層次、結構與《指南》完全一致,編寫形式採用《指南》原文與解讀同步對照,目的是幫助讀者領悟《指南》精神,真正讀通、看懂《指南》,以便更好地防治B肝。
目錄
一、病原學
1.B肝病毒簡介
2.談談B肝五項和B肝的“大三陽”、“小三陽”
3.如何殺滅B肝病毒
4.漫話B肝病毒的複製和cccDNA
5.B肝病毒的九大“民族”
二、流行病學
6.B肝在全球流行和傳播的情況
7.B型肝炎的傳播途徑
8.B肝病毒是如何通過母嬰傳播的
9.談一談B型肝炎的父嬰傳播問題
10.如何與B肝病毒感染者相處
三、自然史
11.為什麼說年齡是影響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
12.嬰幼兒期感染B肝病毒後會如何發展
13.成年期與幼兒期感染B肝病毒有什麼不同
14.什麼是e抗原血清學轉換
15.B肝表面抗原能自然轉陰嗎
16.影響慢性B肝發展為肝硬化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17.B肝病毒感染者一定會得肝癌嗎
四、預防
五、臨床診斷
六、實驗室檢查
七、影像學診斷
八、病理學診斷
九、治療的總體目標
十、抗病毒治療的一般適應證
十一、干擾素治療
十二、核苷(酸)類藥物治療
十三、免疫調節治療
十四、中藥及中藥製劑治療
十五、抗病毒治療推薦意見
十六、特殊情況的處理
十七、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療
十八、抗纖維化治療
十九、患者隨訪
二十、抗病毒治療應答相關名詞(術語和定義)解釋
附錄 慢性B型肝炎治療一般流程圖
結束語
預防
(一)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1、在日常生活中,關於預防B肝小三陽方面,患者的餐具和牙刷、毛巾、茶杯等生活用品應該分開使用,要避免B肝病毒通過健康者的傷口進行感染。
2、B肝小三陽患者在孕前一定要注意全面的接受檢查,選擇最佳的時機,做好B肝母嬰阻斷和父嬰阻斷等工作,減少對後代傳染的可能。
3、對於預防B肝小三陽方面,在進行文眉、紋身、打耳洞時,應該到消毒設施完善的地方進行,應儘量使用一次性的醫療器械,避免使用被B肝病毒感染的器具造成傳染。
4、當身體出現皮膚破損或傷口時,應該避免與B肝小三陽患者的親密接觸,減少被傳染的可能。
5、B肝小三陽在進行性生活時,應該注意保險套的使用,這也是預防B肝小三陽要注意的問題。
(二)B型肝炎疫苗預防
接種B型肝炎疫苗是預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我國衛生部於1992年將B型肝炎疫苗納入計畫免疫管理,對所有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種費用需由家長支付;自2002年起正式納入計畫免疫,對所有新生兒免費接種B型肝炎疫苗,但需支付接種費;自2005年6月1日起改為全部免費。
B型肝炎疫苗的接種對象主要是新生兒,其次為嬰幼兒和高危人群(如醫務人員、經常接觸血液的人員、托幼機構工作人員、器官移植患者、經常接受輸血或血液製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發生外傷者、HBsAg陽性者的家庭成員、男性同性戀或有多個性伴侶和靜脈內注射毒品者等)。B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種共3針,按照0、1、6個月程式,即接種第1針疫苗後,間隔1及6個月注射第2及第3針疫苗。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後24h內接種。新生兒的接種部位為大腿前部外側肌肉內,兒童和成人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內注射。單用B型肝炎疫苗阻斷母嬰傳播的保護率為87.8%。
對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後24h內儘早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後12h內,劑量應≥100IU,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0μg重組酵母或20μg中國倉鼠卵母細胞(CHO)B型肝炎疫苗,可顯著提高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後12h內先注射1針
HBIG,1個月後再注射第2針HBIG,並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10μg重組酵母或20μgCHOB型肝炎疫苗,間隔1和6個月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B型肝炎疫苗(各10μg重組酵母或20μgCHOB型肝炎疫苗)。後者不如前者方便,但其保護率高於前者。新生兒在出生12h內注射HBIG和B型肝炎疫苗後,可接受HBsAg陽性母親的哺乳。
對HBsAg陰性母親的新生兒可用5μg重組酵母或10μgCHOB型肝炎疫苗免疫;對新生兒時期未接種B型肝炎疫苗的兒童應進行補種,劑量為5μg重組酵母或10μgCHOB型肝炎疫苗;對成人建議接種20μg重組酵母或20μgCHOB型肝炎疫苗。對免疫功能低下或無應答者,應增加疫苗的接種劑量和針次;對3針免疫程式無應答者可再接種3針,並於第2次接種3針B型肝炎疫苗後1~2個月檢測血清中抗-HBs。
接種B型肝炎疫苗後有抗體應答者的保護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續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進行抗-HBs監測或加強免疫。但對高危人群可進行抗-HBs監測,如抗-HBs<10mIU/ml,可給予加強免疫。
(三)傳播途徑預防
大力推廣安全注射(包括針刺的針具),對牙科器械、內鏡等醫療器具應嚴格消毒。醫務人員應按照醫院感染管理中標準預防的原則,在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及分泌物時,均應戴手套,嚴格防止醫源性傳播。服務行業中的理髮、刮臉、修腳、穿刺和文身等用具也應嚴格消毒。注意個人衛生,不共用剃鬚刀和牙具等用品。進行正確的性教育,若性伴侶為HBsAg陽性者,應接種B型肝炎疫苗;對有多個性伴侶者應定期檢查,加強管理,性交時套用安全套。對HBsAg陽性的孕婦,應避免羊膜腔穿刺,並縮短分娩時間,保證胎盤的完整性,儘量減少新生兒暴露於母血的機會。
(四)意外暴露HBV後預防
在意外接觸HBV感染者的血液和體液後,可按照以下方法處理:
1.血清學檢測應立即檢測HBsAg、抗-HBs、ALT等,並在3和6個月內複查。
2.主動和被動免疫如已接種過B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可不進行特殊處理。如未接種過B型肝炎疫苗,或雖接種過B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詳,應立即注射HBIG200~400IU,並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B型肝炎疫苗(20mg),於1和6個月後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B型肝炎疫苗(各20mg)。
(五)對患者和攜帶者的管理
各級醫務人員診斷急性或慢性B型肝炎患者時,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時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報告,並應註明是急性B型肝炎或慢性B型肝炎。建議對患者的家庭成員及其他密切接觸者進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檢測,並對其中的易感者(該3種標誌物均陰性者)接種B型肝炎疫苗。
對急性或慢性B型肝炎患者,可根據其病情確定是否住院或在家治療。患者用過的醫療器械及用具(如採血針、針灸針、手術器械、劃痕針、探針、各種內鏡及口腔科鑽頭等)應嚴格消毒,尤其應加強對帶血污染物的消毒處理。
對慢性HBV攜帶者及HBsAg攜帶者,除不能獻血及從事國家法律規定的特殊職業(如服兵役等)外,可照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但要加強隨訪。
B型肝炎患者和攜帶者的傳染性高低,主要取決於血液中HBVDNA水平,而與血清ALT、AST或膽紅素水平無關。
本《指南》只是幫助醫生對B型肝炎診療和預防作出正確決策,不是強制性標準;也不可能包括或解決慢性B型肝炎診治中的所有問題。因此,臨床醫生在針對某一具體患者時,應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臨床證據和現有醫療資源,並在全面考慮患者的具體病情及其意願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制定合理的診療方案。由於慢性B型肝炎的研究進展迅速,本《指南》將根據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
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書籍(三)
預防醫學是各大醫學院校所有非預防醫學專業(臨床醫學、護理醫學、檢驗醫學、影像醫學等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衛生學作為預防醫學的一個主要分支,是在“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指導下,研究外界環境因素與人體健康關係的一門學科,是由環境與職業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和醫學統計學三大部分共同構成的一門完整的課程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