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場歷來複雜多變,許多熟讀聖賢書的才子們一進入官場,便失去了方向。無論是黨爭,還是貪污腐敗,輕者發配流放,重者身首異處。如果恰巧生在亂世,那么當官的才子們更是難以掌控自己的人生。然而,在歷史上,有個牛人生活在亂世,經歷四個朝代,十位皇帝,卻依然保持高位而不倒,有著“不倒翁”之稱。
一
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瀛洲景城縣人。公元882年,馮道生在一個半耕半讀的士紳家庭。由於家庭良好教育,年輕的馮道品行端正,不恥清貧,學習勤奮而孝敬長輩。
此時的唐朝早已不是萬國矚目的國家。自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地方被軍閥勢力割據,經過上百年的混戰,唐朝基本走到了歷史的盡頭。不巧,不滿剝削的農民在黃巢的帶領下發動了起義,史稱“黃巢起義”。雖然農民起義被鎮壓,但唐王朝被慘痛的一擊,徹底失去了推天下的控制,有效統治面積僅僅萎縮在長安附近。
原本寄託實現自己平生抱負的士子們發現朝廷已經無法承載自己的夢想,紛紛選擇擁有實力的地方割據。馮道也是這群士子中的一個,他選擇了劉守光。
然而,作為初涉官場的馮道不知道官場水的深度,根本號不準領導的脈。有一次,劉守光決定出兵討伐定州,馮道站出來分析其中的厲害,並提出了反對意見。劉守光並不是明主,迎接他的卻是牢獄之災。幸好,馮道的人緣不錯,靠著這群朋友才將其救出。
二
經歷了牢獄之災,徹底打醒了做著“明主賢臣”美夢的馮道。他不僅對官場有了新的認識,還決定跳槽到新單位,重新開始。
馮道第二站來到了太原。太原的割據者叫李存勖,也就是後來風光無限的唐莊宗。此時的李存勖還是晉王。由於上一次慘痛的經驗,馮道更加主動和領導搞好關係,再加上工作能力出眾,很快就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掌書記。
此後,馮道也是官運亨通。後唐建立後,馮道逐漸擔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要職。但馮道身居高位,為人處世卻很低調。在晉梁交戰前線時,馮道也只是住個臨時搭建的小茅屋,屋裡什麼也沒有,連睡覺都是一捆牧草就解決。甚至為父親守孝期間,馮道也會儘自己的能力為鄉民賑災,而自己卻保持簡樸的生活。
李嗣源通過兵變上台後,立即啟用守孝期滿的馮道。僅僅一年的時間,他就做到了宰相的位置。在馮道的引薦下,不少有才華的寒門士子得到重用。縱然馮道也得罪不少豪門子弟,並引起他們的諷刺和打擊,但一直得到李嗣源的信任。因此,五代中政治最清明時期也就發生在李嗣源在位期間。
三
然而,好景不長,李嗣源病逝後,馮道的改革也就付諸東流。此後,政局又陷入了混亂之中。李從厚和李從柯兩位皇帝繼位後,都將馮道貶到外地任職,但也很快被召回。然而,王朝的更替頻率又一次的加快。石敬瑭建立了後晉,契丹入侵滅了後晉,劉知遠建立了後漢,而郭威又代後漢為後周,無論是誰當政,馮道均擔任宰相一職。最終,到了周世宗柴榮年間,馮道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以七十三歲的高齡壽終正寢。周世宗為了表示哀悼,下令停止朝議三天,並追封馮道為瀛王,賜諡號為文懿。生於亂世,能以七十三歲高齡壽終正寢,已屬不易;同時,享受此等殊榮去世,更是不易。
四
馮道帶著殊榮去世,但後世對他的評論並不好。宋朝建立後,無論是薛居正的《舊五代史》,還是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對馮道的評價基本相同。既肯定他做的好事,也沒有否定他“無廉恥者”。特別是司馬光更是斥馮道為“奸臣之尤”。
當然,由於馮道與這些史官所處時代不同,出於忠君思想的影響,這些史學家不可能容忍一個換領導比換衣服還快的“老油條”所作所為,也就不會給他什麼好的評價。
事實上,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最混亂時期。皇帝沒有皇帝的樣子,像背叛、猜忌、勾引外敵、出賣國土等等層出不窮。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短短五十年間,皇帝換了一茬又一茬,朝代換了一個又一個。如果此時讓馮道選擇忠君的話,他也會很為難的,這么多朝代和君王,要選擇哪一個?
馮道 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