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5個朝代10個皇帝,連續20多年當宰相,馮道是忠臣還是奸臣?

唐朝滅亡之後,相繼出現了定都於開封和洛陽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個朝代。

從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梁建立,到公元960年後周被北宋取代,53年的時間裡更替了5個朝代,換了14個皇帝。這一時期征伐不斷,外部還有契丹人入侵,可謂亂世。馮道歷經4個朝代10個皇帝,連續20多年當宰相,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

五代十國圖五代十國圖

馮道(公元882―公元954年),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縣)人。唐朝末年曾投奔軍閥劉守業任參軍,劉敗後投奔河東監軍張承業,張承業將他推薦與晉王李克用,任河東節度掌書記。後唐莊宗時升任戶部尚書、翰林學士,明宗時出任宰相。後晉高祖和出帝時亦均任宰相。契丹滅晉後,任太傅。後漢時任太師,後周時仍任太師。馮道接連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契丹五個朝代,十個皇帝——唐莊宗、唐明宗、唐閔帝、唐末帝、晉高祖、晉出帝、漢高祖、漢隱帝、周太祖、周世宗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政府中出任首相級別的要職。

馮道能夠成為官場不倒翁,連續10個皇帝手下當宰相,主要憑藉以下幾點:

1、在品行上沒有任何污點,他為官清廉,不僅如此,還經常將自己的財務拿出來救濟窮苦百姓。

2、政治上機敏,多次在皇位更替時正確選擇,主動投奔新皇帝。

3、為政有原則,不論侍奉哪個皇帝,敢於提出獨立意見。遼耶律德光攻進開封,滅絕後晉,馮道主動投奔,勸遼皇帝放棄殺戮。

4、對屬下寬厚,為百姓謀利,不論誰當皇帝,經常勸諫。

從唐末到北宋的這段時間,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文人無地位,武人好造反。五代的君王和大臣大都是武將出身,他們肚子裡並沒有多少墨水。馮道從後唐長興三年到後周廣順三年,花了一、二十年時間主持編訂雕印了《九經》,為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是天下書籍遂廣”。

馮道馮道

馮道一生有很多典故:

梁晉爭霸時,馮道隨軍出征,住在茅草屋中,連床蓆都沒有,就睡在一捆餵馬用的乾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祿備辦飲食,與僕役們同鍋吃飯。有的將領將掠得的美女送給他,他退卻不掉,便將美女安排在別室之中,然後再尋訪她們的家人,將其送還。

馮道在景城守父孝時,正逢災荒。他將家財賑救鄉里,親自耕田砍柴。同鄉中如有土地荒蕪或無力耕作者,馮道都會在夜裡偷偷去為其耕種。主人得知後登門致謝,他卻感到沒有什麼值得別人感謝的地方。

梁晉隔河對峙,郭崇韜因軍中伴食人員過多,要求裁減閒散者。唐莊宗大怒道:“我連為效命者設食的自由都沒有嗎?那還是讓三軍另擇主帥,我返回太原好了。”他當即命馮道起草文書,宣示三軍。馮道猶豫良久,不肯下筆,莊宗在旁催促。馮道徐徐進言道:“如今大王屢建大功,正待平定南寇。郭崇韜所言並不過分,頂多不聽便是,何必大動肝火?如讓敵軍知道,認為我們君臣不和,對我們大為不利。”莊宗醒悟。不久,郭崇韜向莊宗道歉,經過馮道的調和,此事順利解決,人們敬重馮道的膽量。

後晉高祖石敬瑭欲命大臣出使契丹,群臣都不敢前往。馮道自告奮勇前往,馮道到達契丹後,耶律德光很欣賞他的才華,賞賜馮道牙笏、牛頭,這在契丹是一種特別的禮遇。馮道在契丹兩年,他將獲得的賞賜都用來購買薪炭,還揚言道:“北地苦寒,我年老不堪忍受,所以早做準備。”好像是要永遠留在契丹。他在獲準歸國時三次上表,表示願意留下,被拒絕後又磨蹭了一個月,方才啟行南下。馮道走後,每到驛站都要停留,用了兩個月才走出契丹國境。隨從問道:“別人能從契丹生還,都恨不能肋生雙翼,您為什麼還要住宿停留呢?”馮道道:“縱使急速返回,若契丹人真要追趕,也終究逃不掉。慢慢走反倒安全。”

契丹大軍大舉入侵攻進開封,擒了出帝,後晉亡國。虎狼之師到來,後晉滿朝文武一片驚慌,他們死的死,逃的逃。唯獨馮道鎮定自若,他從容地前往京師,拜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向馮道斥責道:“你在後唐曾事四帝,可以說是開國守業的大功臣。唐滅亡,你又事晉,也已兩代,如今晉滅,又要改換門庭,如此不忠不孝之人,怎讓人相信?”面對耶律德光的斥責,馮道沒有絲毫的恐慌,也沒有一絲愧疚。反而心平氣和、裝瘋賣傻地答道:“我是一個痴頑老二,無才無德,現在又無城無池,沒有去處,怎敢不來?”耶律德光哈哈一笑,說得倒也實在。他又問道:“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答道:“此時佛主也救不得,唯皇帝救得。”耶律德光大喜,他需要馮道這樣的前朝遺老來裝點門面,於是封馮道為太傅。

馮道馮道

馮道自稱“無才無德痴頑老子”,他從道家老子的“無為”中悟出了“為官之道”,從“上善若水”中悟出隨波逐流,他有一首詩正好說明自己的心聲:“莫為危時便悵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

馮道歷任幽州節度巡官、河東節度巡官、掌書記、攝幽府參軍、試大理評事、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太傅、太師等四十餘種官職;爵位開國男爵、開國公、魯國公、秦國公、梁國公、燕國公、齊國公;食邑自三百戶至一萬一千戶。

954年四月,馮道病逝,終年七十三歲。周世宗柴榮聽聞,廢朝三日,冊贈馮道尚書令,追封瀛王,賜諡文懿。馮道一生風光,可謂官場上的不倒翁。

在五代時期,馮道被譽為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的聲望。

宋朝以後,開始對馮道進行批判,歐陽修評價“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司馬光稱他為“奸臣之尤”。近代歷史學家范文瀾作《中國通史》,花了不小的篇幅對馮道大加撻伐。

也有人認為馮道之所以歷事五朝八姓,忍辱負重,乃是以天下蒼生為念、值得讚賞的行為。王安石曾說“(馮)道在五代時最善避難以存身。”

馮道在《長樂老自敘》早已言明:所願者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他一直實踐著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這就是真正的馮道。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