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
![亡靈節](/img/8/04c/nBnauM3XycDN2QTMzQzN2ADO0QTM4kDM0IDMxADMwAzMxAzL0c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墨西哥的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克塔維奧·帕斯說:“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如果死得毫無意義,那么,其生必定也是如此。”“死亡才顯示出生命的最高意義;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補充。”這不但成為帶有墨西哥民族特徵的文化現象,也表現了墨西哥人的價值與哲學觀念。
墨西哥人是從古代印第安人(Indian)的哲學中,繼承了這種對生命的看法。因此,他們歡欣鼓舞地慶祝生命周期的完成,一年一度迎接生者與死者的團聚。每年的亡靈節,就是這樣一種阿茲特加人的哲學觀念和習俗的影響。人們祭奠亡靈,卻絕無悲哀,甚至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意在與死去的親人一起歡度節日。
按照民間風俗,11月1日是“幼靈”節;2日是“成靈”節。
![亡靈節](/img/6/3bf/nBnauM3X1YzN4EjM0QzN2ADO0QTM4kDM0IDMxADMwAzMxAzL0c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在墨西哥,孩子們從小就被告知這項傳統。在墨西哥四年級國小生的《公民知識》課本上,“亡靈節”被列為墨西哥最重要的傳統之一。孩子們從課本上知道:“11月2日的亡靈節是我們為那些已經不和我們在一起的人舉行的節日。這不是一個悲傷的節日,相反,而是一個充滿色彩的節日;人們用食品和其他東西為死者布置祭壇;在公墓里彈奏音樂,並且寫一些‘骷髏’詩互相取笑。這是西班牙殖民時代以前就有的印第安習俗、印第安文化;阿茲特加人就是這樣慶祝的。”
報紙上也在“亡靈節”這一天,用整版的篇幅刊登總統、內閣部長與知名人士的骷髏漫畫,配上墓志銘。被畫成骷髏的人也引以為榮幸,表現出墨西哥民族樂觀豁達的性格和對待死亡的幽默態度。
在首都墨西哥城,政府有關部門為了展示這種古老的文化,還特地組織各區文化部門在市中心的憲法廣場上搭起各種各樣的祭壇。參加單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挖空心思,把祭壇搭得又漂亮、又富有藝術性。從而表示對民族文化特性的繼承。小商小販也被特別允許在廣場四周販賣各種傳統食品。參觀的人們喜氣洋洋,完全是過節一樣。 雖然墨西哥的“亡靈節”與其他西方國家有相似之處,具有西班牙殖民前的印第安民族與西班牙人的雙重淵源,但是,本質上還是繼承了印第安人傳統,表現出印第安文化特徵,以及他們特有的幽默和理念。墨西哥人普遍認為,這一文化主要是繼承了古代印第安人,特別是瑪雅人或阿茲特加人的觀念。而且來源於現在被稱作“美索阿美利加文化”最發達的時期。雖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也受到殖民時代歐洲文化的影響。但是,墨西哥人總是願意把他們所繼承的古老的文明、文化作為民族的特性,來區別於他們和其他的西方國家。這種意識是根深蒂固的。
節日由來
![亡靈節](/img/3/e83/nBnauM3X2ATM5EzM1QzN2ADO0QTM4kDM0IDMxADMwAzMxAzL0c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西班牙人來到美洲大陸後,他們把西方的“諸聖節”、土著的亡靈節以及土著的一些陪葬和祭祀風俗結合起來,創造了今天的亡靈節,日期定在11月1日和2日。如今在墨西哥和其它拉美國家,每年的11月1日是“幼靈”節,是懷念故去的孩子的節日,2日是“成靈”節,是大家緬懷故去的成年人的日子。
節日習俗
節慶時間
![亡靈節](/img/f/f0b/nBnauM3XxEDOxkjM2QzN2ADO0QTM4kDM0IDMxADMwAzMxAzL0c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祭奠亡靈
他們認為,死者能通過安放在家裡的靈位和裝飾墓地的鮮花感覺到親人們對他們的態度。各項準備工作都必須非常精心,因為他們相信,如果讓死者覺得紀念儀式做得不妥當的話,死者就會給一家之主帶來疾病。反過來說,如果死者覺得滿意,就會有好的玉米收成,滿足親人一年用的糧食,改善親人的日常生活。
社交聯繫
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印第安阿茲台克人認為,死亡既是生命的歸宿,也是新生命的開始。因此,節日中人們都要隆重地慶祝。
這種紀念儀式充滿了宗教色彩和藝術色彩,對土著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既是所有紀念活動和宗教活動的一部分,又是土著居民整體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這種亡靈節是宗教和天主教融合的結果,它將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聯繫起來,也使土著理念和源自16世紀歐洲的現代意識形態融合在一起。
土著人每年和祖先“相聚”,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功能,它確定了個體在社會中的作用。同時,也使這些致力於保持他們文化多樣性的土著人,更為統一,政治和社會地位更加穩固。
傳統特質
雖然墨西哥的“亡靈節”與其他西方國家有相似之處,具有西班牙殖民前的印第安民族與西班牙人的雙重淵源,但是本質上還是繼承了印第安人傳統,表現出印第安文化特徵,以及他們特有的幽默和理念。
墨西哥人普遍認為,這一文化主要是繼承了古代印第安人,特別是瑪雅人或阿茲特加人的觀念,而且來源於現在被稱作“美索阿美利加文化”最發達的時期。
雖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也受到殖民時代歐洲文化的影響,但墨西哥人總是願意把他們所繼承的古老的文明、文化作為民族的特性,來區別於他們和其他的西方國家。這種意識是根深蒂固的。
發展趨勢
儘管亡靈節並未遭到明顯的威脅,但土著人對其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不足。而且,現在的亡靈節土著色彩越來越淡,商業色彩和娛樂色彩越來越濃,掩蓋了它的宗教特色,因此,對亡靈節的超自然和美學方面的特點必須加以保護。
鬼村
![亡靈節](/img/6/039/nBnauM3X1gDNxAzM3QzN2ADO0QTM4kDM0IDMxADMwAzMxAzL0c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米斯基鎮得名於掌管生命和死亡的印第安女神米斯科,迄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1403年,此鎮成為當地印第安人的祭祀中心。
“鬼節”活動的高潮出乎常人預料。米斯基鎮的人夜半時分裝扮成“亡靈”,打著燈籠劃著名小船,船上載著空棺材在湖裡遊蕩。然後,人們抬著棺材上岸,走到墓地里。印第安人信奉水神。人們從湖裡抬著棺材上岸,意味著從水裡帶來了生命。
人們對「鬼節」的祭品講究頗多。水是生命之源;鹽是智慧之物;火象徵光明、信念和希望;點燃的薰香使空氣中瀰漫著好聞而神秘的味道,將生者的祈禱帶給亡魂;白色的紫羅蘭象徵純潔和嬌嫩,墨西哥人稱為「金子花」的黃色萬壽菊象徵財富;蓆子,可以做床、桌子,可用來裹屍;玩具獻給死去的小孩;用陶土製成的「伊蘇歸特萊」瘦狗,能將死者帶到所謂的「亡靈世界」;甘蔗是重要的祭品,古代印第安人將俘虜的頭骨與甘蔗穿成一串,那是勝利的象徵。
「鬼節」的祭祀活動10月31日中午12點就拉開了帷幕。小鎮教堂的大鐘敲響12下,這是通知人們:死去孩子的「亡靈」到了。人們準備一個小祭壇,用黑色和橙色的皺紋紙裝飾一新,旁邊還貼有骷髏圖案的剪紙,再擺上水、鹽、玉米糊和玩具,點燃薰香和小蠟燭,準備迎接「亡靈」。11月1日中午12點,教堂的12響鐘聲表示「幼靈」已經離開,隨後又響起的12下鐘聲則表示「成靈」來了。於是,人們把原先家中從門口到祭壇處灑下的白色花瓣換成黃色的萬壽菊花瓣。祈禱後,人們在祭壇上擺放時令水果、玉米粽子、用龍舌蘭酒浸過的麵包、死者生前愛吃的東西等。如果祭壇桌已經堆滿,餘下的祭品就擺在蓆子上,包括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使用過的花毯和鐮刀、鋤頭等。
晚上7時,教堂響起了提醒孩子們去要「鬼節」糖果的鐘聲。一群群化裝成「惡魔」、「巫婆」、「小南瓜」的孩子手提大口袋走街串巷,挨家挨戶索要糖果。「鬼節」的糖果與眾不同。糖果鋪、麵包坊的櫥窗里,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骷髏糖」、「朱古力棺材」等精美甜品,其中一款蜜制小南瓜最受歡迎。
現在,很多農村仍保持著為死者“沐浴”的風俗。人們把親人的屍骨從墳墓里挖掘出來,擦洗乾淨後再重新入殮。這時,人們來到墓地,點燃蠟燭,守在去世的親人墓前,向「亡靈」告別。米斯基鎮11月1日晚到2日凌晨,墓地里到處燭光閃閃,鮮花叢叢。
世界各地奇特的節日
節日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除了一些我們熟知的節日外,還有一些特色的節日,這些節日代表了當地特色民俗文化。 |
光棍節 | 追逐乳酪節 | 桔子大戰 | 跨嬰兒節 | 番茄節 | 裸祭節| 巴西狂歡節 | 帝王節 | 聖蠟節 | 衛塞節 | 哈芝節 | 大寶森節 | 鈴蘭花節 | 打男人節 | 摸奶節 | 濯足節 | 潑水節 | 米闊魯節 | 黃瓜節 | 里爾舊貨節 | 格萊沃爾節 | 世界裸騎日| 亞洲熄燈日| 國際左撇子日| 甘薯節 | 翻屍節| 翻刺床| 火人節| 綠帽子節| 普吉素食節 | 望果節| 火祭節| 萬聖節| 水燈節| 摸奶節| 泥漿節| 番茄節| 跨嬰兒節| 亡靈節 | 裸體節| 猴節| 滾乳酪節| 蘿蔔節| 豬之節 | 那達慕節| 戰車節| 馬球節| 藝妓節| 牛仔節 | 駱駝節| 太陽節| 肚臍眼節| 殺海豚節| 格萊沃爾節| 韋恩雞節| 象神節| 黑色拿撒勒人節| 萊歇勞芬節 | 顏色節| 野馬節| 睪丸節| 雨衣節| 篝火節| 八卦節| 祖父母節| 蘆葦舞節| 示愛節| 夫妻節| 相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