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仕四朝十帝,後世褒貶千年,是千古賢相還是亂世奸臣?

五代十國時期,戰爭頻發,更朝換帝如走馬燈。因是亂世,所以名將輩出而良相幾無。獨有馮道一人,為四朝宰相,歷十帝之治,中間還曾向異族稱臣,被後世多有褒貶。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五代宰相。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馮道馮道

911年,劉守光率軍征討定州,並詢問僚屬意見。馮道加以勸諭,惹怒劉守光,被關入獄中,幸遇營救,得以出獄。劉守光兵敗後,馮道逃往太原,投奔晉王李存勖,被監軍使張承業闢為本院巡官。張承業看重他的文章操行,對他非常禮遇,後又薦為霸府從事。後來李存勖占據河北,將霸府文書全部委託給馮道,任命他為太原掌書記。

923年,李存勖在鄴都稱帝。馮道被授為省郎,充任翰林學士,獲賜紫衣。莊宗滅梁後,擢升馮道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後馮道因父喪離職,返回景城守孝。當時年收成不好,他便將剩餘的俸祿全部賑濟鄉民,自己卻居住在茅草棚中,而對官吏所贈財物分毫不受。這時契丹強盛,素聞馮道之名,想把他掠到契丹。但因邊將有備,馮道才得以倖免。

《舊五代史馮道傳》曾載有一段關於馮道為“好宰相”的故事:梁晉隔河對峙,郭崇韜因軍中伴食人員過多,要求裁減閒散者。唐莊宗大怒道:“我連為效命者設食的自由都沒有嗎?那還是讓三軍另擇主帥,我返回太原好了。”他當即命馮道起草文書,宣示三軍。馮道猶豫良久,不肯下筆,莊宗在旁催促。馮道徐徐進言道:“如今大王屢建大功,正待平定南寇。郭崇韜所言並不過分,頂多不聽便是,何必大動肝火?如讓敵軍知道,認為我們君臣不和,對我們大為不利。”莊宗醒悟。不久,郭崇韜向莊宗道歉,經過馮道的調和,此事順利解決,而人們也開始敬重馮道的膽量。

古代軍隊古代軍隊

另史傳梁晉爭霸時,馮道隨軍出征,住於茅屋,床蓆皆無,睡於餵馬的乾草之上。用所俸備辦飲食,與僕役同鍋吃飯。有將領掠得美女賄之,推卻不掉,便置之於別室,後尋訪其主,將其送還。

934年,潞王李從珂在鳳翔起兵反叛,攻打洛陽,後唐愍帝逃往衛州。馮道便率百官開城迎接李從珂,並擁其繼位為帝,是為後唐末帝,三日後唐愍帝被殺害。同年五月,後唐末帝罷去馮道宰相之職,讓他出鎮同州,授任匡國軍節度使。次年馮道被召拜為司空。

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滅唐稱帝,建立後晉,是為後晉高祖。馮道再次被拜為宰相,授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93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遣使到汴梁,為晉高祖加徽號。晉高祖也為耶律德光獻徽號,並遣馮道為使,出使契丹。

939年,馮道自契丹歸國。晉高祖廢除樞密使,將樞密院職權劃歸中書省,將政務都委託給馮道,加授他為司徒、兼侍中,進封魯國公。馮道曾上表晉高祖,請求退隱。晉高祖既不看錶,又讓其侄石重貴前去探視,對他道:“您明日若不上朝,朕就親自來請。”馮道無奈,只得繼續任職。當時晉高祖對馮道的恩遇,滿朝無人能及。

上朝上朝

942年,晉高祖病重。他在馮道獨自侍疾時,命幼子石重睿叩拜馮道,並讓宦官將石重睿抱到馮道懷中,希望馮道能輔佐石重睿即位。高祖病逝後,馮道卻與景延廣商議,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為由,擁立石重貴為帝,是為後晉出帝。後晉出帝繼位後,加授馮道為太尉,進封燕國公。944年,受朝臣構陷,後晉出帝授馮道為匡國軍節度使,出鎮同州。後又移鎮南陽,改任威勝軍節度使,加授中書令。

947年,耶律德光攻入晉都汴梁,後晉亡。馮道前去朝見耶律德光,德光問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馮道答道:“此時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此後中原百姓不受侵害,皆馮道和趙延壽等人暗中庇護之力。二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是為後漢高祖。同年四月,耶律德光北歸契丹,命馮道等後晉降臣隨行,不料病逝於欒城殺胡林,永康王耶律阮接掌兵馬,返回契丹爭奪皇位,馮道等人被留於鎮州。八月,漢軍收復鎮州,驅逐契丹守將嘉里。馮道與同僚四處安撫,採取適宜措施處理各類事務,使人各安其所。九月,馮道自鎮州入朝,歸附後漢。

948年,馮道被授為後漢太師,以“奉朝請”名義參加朝會。後漢高祖病逝,太子劉承佑繼位,是為後漢隱帝。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聯兵反叛。朝廷屢次征討,都未能平叛。八月,隱帝命大將郭威節度討叛諸軍。郭威臨行前向馮道問策,馮道道:“李守貞自恃朝廷老將,深得士卒之心。您不要愛惜財物,多賞賜士卒,便能化解他所倚仗的優勢。”郭威聽從他的建議,果然使軍心歸附,終於平定叛亂。

950年,郭威在鄴都起兵,攻入汴梁,漢隱帝遇害。郭威認為後漢群臣一定會擁戴自己即位,在見到馮道時,如往常一樣向他下拜。馮道安然受禮,毫無擁戴之意。郭威方知還不到稱帝的時機,便揚言欲立武寧節度使劉贇為皇帝,並派馮道到徐州迎接劉贇。劉贇尚未到達汴京,郭威便在澶州軍變中被士卒擁立為帝。951年,監國郭威繼位,建立後周,是為後周太祖。馮道被拜為太師、中書令。周太祖對馮道非常敬重,每逢馮道覲見,從不直呼其名。不久,河東節度使劉崇(劉贇之父)也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

954年,周太祖病逝,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劉崇趁機入寇,攻打上黨。周世宗欲御駕親征,馮道極力進諫。世宗道:“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親自出征。”馮道道:“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世宗又道:“漢軍乃是烏合之眾,若遇我軍,如泰山壓卵。”馮道仍道:“陛下不是泰山。”世宗大怒。

同年三月,周世宗親征北漢,不讓馮道隨行,命他擔任太祖皇帝山陵使,主持太祖喪事。不久,周世宗在高平之戰中大敗北漢。四月,周太祖入葬嵩陵,還沒來得及袝祭太廟,馮道便在十七日病逝,終年七十三歲。周世宗聽聞,廢朝三日,冊贈尚書令,追封瀛王,賜諡文懿。

馮道以一身而臣四朝十帝,頻降於人,雖然其在位時能夠事親濟民、提攜賢良,有“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之聲望,然而卻受到後世的廣泛責難。宋代大儒歐陽修曾罵其“不知廉恥”,司馬光更斥其為“奸臣之尤”。而平實論之,馮道實為亂世之中,中國儒道文化生態的真實寫照,勿僅責之於馮道一人:

其一,馮道以儒士而為官,在五代亂世,若以儒家積極入世、立言和立功為目的,必將“適應”當時紛亂之勢,才能成其功,得其“道”;

其二,馮道字可道之名,反映其還是一個道家弟子。而道家的理念,自古反對“忠君”,鄙視“聖人”,常秉承“大盜竊國”之思想觀念,常強調“順應自然”、“適應形勢”,所以馮道所秉承的道家思想可能是歷事五朝而不以為恥的根本;

其三,在中國正統的儒家文化背景下,如果所有士人在紛亂之世都採取“退隱自保”或是“殺身成義”的兩種極端措施,則國將不國,民將不民,其於國何益?於民何益?是以戰國時期的法家先驅慎到就提出,為臣者當為忠於事業、忠於國家的能吏,而不是忠於一人、一家之“忠臣”,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至今,實因為文化的多元性塑造了多元的人文性格,有人治世“顯於朝”,有人亂世“隱於野”;有人殺身以成義(如張巡、文天祥、戊戌六君子等),有人屈身辱德以立事功(如馮道、康梁);有人入則為儒,出則為道(如范蠡、張良),有人外圓而內方,行柔而心直(如李泌)。

而以小編的觀點,辨別一個歷史人物的真偽忠奸,首先要看其是否“持心於公”,即其是否真心以國家安定、人民幸福為念;其次要看其是否“治事以能”,即其個人能力是否能夠“忠於職守”、“履行使命”,但能符合上述兩條原則,即如馮道者,於四朝十帝間“和其光,同其塵”,亦可算於中國歷史發展有功之臣。然而,即使如此,後世加之於馮道的“誅心之論”,亦不無道理。因為畢竟若是馮道之流泛濫於朝野,成為“主流文化”,則中華民族的未來將誠為可危。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