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板甲,大部分人都會浮現出一個穿得嚴嚴實實、仿佛鐵罐頭一般的歐洲騎士形象。而且在很多人印象中,板甲都是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在穿。但實際上,板甲出現的時代相當晚,在14世紀以前,西歐鐵甲是以鎖子甲為主,鱗甲、札甲為輔。傳統意義上的板甲雛形是14世紀初出現於西歐的鐵胸半身板。同一世紀末,米蘭的鎧甲工匠們率先嘗試用鋼板製造出整體的鐵手套、護臂、護腿和大型的護心鏡;但是這些東西並不是作為單純的鎧甲來穿著,而是作為鎖甲和鱗甲、札甲的加強部件,靠皮帶固定在鎧甲的四肢上的。真正意義上的板甲實際上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指引下的冶金技術發展後,出現了高爐冶鐵,以及水力鍛機,這使得15世紀板甲開始成型,並獲得飛速發展。而在沒有水力鍛機的時代,僅靠人力鍛造製作一套板甲的造價和工期成本,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負擔得起大量裝備。
那么這種板甲的防禦力到底有多強?有人認為,除了錘類鈍器,都傷不了板甲。同時,關於錘類可破重甲,可以算是一個很普遍的認知。但實際上,板甲的防禦力已經強到普通的常規錘類對穿著板甲的戰士傷害已經十分有限了!
其實,與鱗甲一樣,板甲也不是直接套在身上一個鐵殼子就完事的。在穿著板甲前,戰士裡面也要穿厚棉襖一般的武裝衣,作為軟質緩衝。武裝衣上也有各種綁帶和開口,來固定板件的各個部件。這就導致全身板甲一個人很難順利穿脫,以前的騎士們必須在扈從的幫助下才能順利穿好全身板甲。武裝衣作為軟緩衝,可以吸收很大一部分衝擊的。並且在頭盔、軀幹這樣的要害部位,板甲都是留有很大一部分空腔結構。
比如以胸甲為例:
胸甲為整塊的鐵板,同時做成凸起狀,以便在鐵板和胸腹之間留出一段空腔。當板甲的胸甲受到攻擊時,首先在外力下,受攻擊位置鋼板開始發生形變。同時,一部分力通過胸甲在人體兩肩的受力點,傳遞到了人體。之後形變擴大,因為是大片鋼板,所以有很大餘地來變形。同時因為和人體之間有空腔,所以不怕要害部位受到太大衝擊,更多能量也能被吸收。而隨著胸甲被壓到人身上,肩部、腰、腹等多個部位都開始受力。這樣一來大塊板甲變形會吸收極多能量,二來剩餘能量被人體多個部位共同分擔,因而鈍擊產生的傷害被降到了最低。
所以,錘子可以在盔甲上砸出一個坑,但是那個坑的深度根本連武裝衣都沒有碰到。更談不上傷害到穿著板甲的戰士。並且無論歐洲還是中國,單手錘的重量其實都差不太多,一般都不會超過1.5kg。
這樣的單手錘,其實對板甲的傷害並不大。想一擊破甲其實完全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們再看一張圖,這是歐洲Historical Medieval Battle中世紀格鬥,簡稱HMB ,世界錦標賽 Battle of the Nations中選手穿著板甲手持金屬武器進行對抗。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畫面中兩名選手的頭盔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凹陷,已經變得凹凸不平了,但是依然毫無影響的繼續對抗戰鬥。所以板甲對於鈍擊的防禦力其實是很強的。除非碰到中國傳統的鋼鞭、鋼鐧這類超重型鈍器,或者瑞士人的重型斧槍,只是單手錘的話,根本傷害不了穿著板甲的戰士。
另外,再看看板甲的造型。上圖中的板甲頭部面甲和胸甲都被設計成大角度的傾斜凸起樣式,這樣無論是箭矢還是早期火槍所發射的彈丸,打在上面都很容易被滑著彈開,甚至無需板甲形變來吸收動能。所以板甲對於遠程武器的防禦力是非常優秀的。
當然,板甲也並非天下無敵,後期火槍的攻擊力很快就超出板甲的防禦力,將板甲淘汰出軍隊。甚至於強弩也可以穿透早期板甲,這一點也有人做過實驗。
上圖是一把製造於1480年的鋼弩的精確複製品。所用弩箭長60厘米。拉力400KG。普通青年用滑輪組或者絞盤,神力青年用槓桿。箭重150g。射程可達400米(取決於不同的箭重),平射距離80米。其弦做功距離比較大,有30厘米左右。儲存的能量可達600焦耳左右。按50%的鋼弩能量利用率來算,初始動能可以有300焦耳左右。測試者採用了1.5mm鋼板後墊鎖子甲並固定在2cm厚的杉木板上作為模擬板甲的試驗品。在60米外用上圖中的鋼弩進行射擊,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弩箭完全貫穿了1.5mm鋼板與鎖子甲以及2cm厚的杉木板。考慮到板甲的傾斜凸起樣式對箭矢所造成的偏斜,在鋼板傾斜45°角後進行射擊,最終結果是2mm厚的鋼板,僅能防禦住250J動能的箭矢。
另外,由於中國並沒有出現板甲,所以關於歐洲板甲和中國札甲防禦力的爭論也早已有之。但這種爭論的意義並不大,因為戰爭形態的不同直接導致了盔甲的不同。板甲出現時,已經出現了早期火槍。可以說板甲已經不是單純冷兵器戰爭時代的產物了。
中國札甲是針對中國戰爭形態來設計的。也就是首先要求不妨礙射箭。出於對射箭的需要,傳統的中國札甲類盔甲對於手臂限制相當低,只有披膊和護小臂,完全不影響拉弓。並且為了不妨礙拉弦,手部也沒有出現手甲。
最後,雖然騎士的全身板甲提供了密不透風的防禦,就連錘類鈍器都無法給予很大的傷害。但實際上,你穿了板甲其實不等於就真安全了。
首先,全身板甲並不適合步戰,只能騎在馬背上作戰。真正步兵大多只是穿半身甲,並不是裝備不起全身甲,而是全身甲重量太高,動作會比較不靈活。絕大多數步兵半身甲都是沒有面罩的,而騎士全身甲都是根本看不到臉,整個面部都被保護起來。這樣雖然幾乎沒有什麼防禦死角,但是視野受限嚴重。騎在馬上無需看太多還可以,穿騎士全身甲在步下作戰的話,對方蹲下,然後跑開都看不到對手去哪了。如果被敵人繞背抱住摔倒在地的話,不說總有護不到的縫隙,即便沒有,對方只要摁住板甲騎士,把頭盔摘下來或是護面拉上去,想殺掉一名板甲騎士毫無難度。所以並非是防護面積越大就越安全,有限防護對戰鬥力的提升其實更大一些。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鎧甲 中世紀 板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