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說,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群十字軍戰士在戰場找到了一樣東西,它裝在一些屍體的隨身容器里。這是一種黑色的粉末,能被火點燃,噴出火焰,產生巨響並造成傷害,聞起來像地獄的味道,就像是教會裡一直宣傳的黑魔術——這種東西名為“火藥”。
火藥,一般是指黑火藥,其主要成分是硝、木炭、硫磺。硝(saltpeter)是硝酸鉀(potassium nitrate)的俗稱。天然硝是白色結晶,產自自然界中的硝石礦,也產自乾涸的鹽滷地或是人畜排泄物的堆肥。
據考證,西方在13世紀前還找不到有關硝的記錄,他們對硝的認識很可能是來自阿拉伯人。阿拉伯文獻中第一次提到硝是在一本醫術書中,稱之為“中國雪”,而突厥人則將其稱為“中國鹽”。
中國對硝的認識與使用自公元前2世紀就開始了。不過那時候,硝被稱作“消”或“芒硝”,主要是藥用或煉丹使用。《史記》記載,扁鵲讓病人“即飲以消石一齊”。《後漢書》中記載“消石冶皆絕止”。由此可見,藥用和煉丹需求也催生了制硝工業。
一般認為,唐代名醫孫思邈曾使用硫磺和硝石製成具可燃性的藥方。1044年出版的《武經總要》上已經列了三份火藥的配方。其中“用硫黃一斤四兩,焰硝二斤半,粗炭末五兩”, 已與後世黑火藥中硝占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金史》中對一種火藥武器“震天雷”有著如下的描述:“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
西方對硝的認識既然要遲至13世紀,那么他們在此前就無法擁有火藥。雖然有“火藥是9世紀時的一個日耳曼基督教修士發明的”這一說法,但這個說法完全沒有任何實物或文字上的證據,唯一可以引證的是15世紀左右的資料,因此已被歸為傳說。
雖然同期的西方沒有火藥,但是西方軍人對於火器的追求卻是一直存在的。大約於公元 7 世紀,東羅馬帝國出現了一種縱火劑“希臘火”。這種燃燒物質呈液體或半液體狀,通常以管子噴射,比水輕,在水上會快速擴散;它在引燃後會持續燃燒,很難撲滅。
曾有人認為希臘之火是西方火藥的鼻祖。但對其成分的研究表明,它主要是由石油餾出物、硫磺和松脂構成。這顯然和地理有關,因為東羅馬帝國存有大量的露天石油場。由此看來,希臘火不可能衍生出傳統意義上的火藥,因為硝是火藥成分的重要特徵。
總之,火藥在西方屬於舶來品,歐洲的歷史學家也承認“這種技術不是來自拜占庭就是來自阿拉伯”。不管怎樣,歐洲人在13世紀已經見識到了東方來的火藥。1242年左右,英國修士羅傑·培根撰寫的《論藝術和自然的奇偉力量》,是西方最早關於火藥的可確認記載。書中描繪了火藥製作的配方,“如果你知道其藝術的話,將七份硝石、五份嫩榛樹枝和五份硫磺放在一起,你將可以造出雷鳴與毀滅。”
此前的1139年,羅馬教會曾宣布一個教令,禁止討論或製造做為軍事用途的縱火劑。因此,羅傑·培根的這個配方是以密語的方式記載的。不過到了1266 年,培根在另一本呈給教皇克雷芒四世(ClementⅣ)的手卷中,又再度談到火藥:“從熊熊燃燒的岩層混合物中閃爍出了火光,倏然發出恐怖的噪音,沒有人可以抵抗這種聲音帶來的壓力和不安。也許用一個簡單的試驗可以感受一下這種力量,這些粉末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稱呼。用大約一個手指的量的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的粉末放在羊皮紙上點燃,就會發生爆炸還發出驚人的聲響……”
從禁忌的記載到公開地談論,可見火藥在當時的歐洲已經被普遍使用,或者至少被人普遍接受了。不過當時的人可能想像不到,這種奇異的黑色粉末,卻成為了中世紀的終結者。
中世紀 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