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奧斯曼帝國與流行板甲的歐洲人沒少打仗,可為什麼他們還喜歡使用板鏈甲而不是引入歐洲的板甲呢?難道真的是板甲的防禦力不夠理想?
這就要從板鏈甲的源頭說起了。鎖子甲在人類戰爭史上可謂是歷史悠久的老前輩。早在羅馬帝國時期,許多古羅馬與波斯的戰士便身著鎖子甲上陣殺敵。一套重型鎖子甲不僅能夠有效的防禦住大部分的攻擊,並且鎖子甲所具有的極高靈活性,能夠大大降低鎧甲對於使用者行動的影響。
不過鎖子甲的靈活性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也犧牲了鎖子甲的防禦性。因此工匠們常常不得不通過疊加鎖環來增強鎖子甲的防禦性能。但這樣,鎧甲的重量也必然會隨之上升,那么之前鎖子甲所擁有的重要的靈活性也會隨著下降。對於鎖子甲的這個弱點,工匠們也開始絞盡腦汁,他們嘗試著開始往鎖子甲上一些並不影響靈活的地方嵌上鐵片,來加強鎖子甲的防禦能力。於是乎,板鏈甲也就由此誕生。
實際上,最早出現板鏈甲的地區並不是後來板鏈甲大行其道的中東地區,相反,北方的羅斯地區在13世紀率先出現了板鏈甲。這是因為羅斯較為偏遠,工藝水平遠低於當時歐洲和中東的軍事強國,因此羅斯地區生產的鎖子甲也就更加的不靠譜了。羅斯地區對於板鏈甲的嘗試實際上也局限於很小的層面,因為擔心嵌上鐵片會影響到士兵的動作,因此這些鐵片基本都被嵌在了不會影響到士兵行動的腰部,而且這些鐵片都做得極為細小。所以,這些早期羅斯的板鏈甲在防禦層面上相較於鎖子甲加強的十分有限。而在韃靼人以及中東武器甲冑的影響下,這些早期嘗試很快也被這些出自穆斯林之後的可靠武器取而代之。
蒙古帝國分崩離析之後,穆斯林世界的局勢愈發動盪,對於防禦力更強的鎧甲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蒙古帝國對穆斯林世界的征服,使得東亞覆著全身的重型扎甲在穆斯林世界傳播開來。東亞的重型扎甲雖然在防禦上效果不錯,然而相對的,這些扎甲的重量也是很大。穿著這些鐵片組成的笨重罐頭,在中東的太陽下炙烤,對於穆斯林貴族來說實在有些接受不能。
伴隨著帖木兒帝國在中亞的冉冉升起,中亞地區對於將鎖子甲與扎甲的結合也逐漸引起了許多穆斯林國家的模仿。早期帖木兒軍隊在腿甲開始嘗試以鎖子甲為基礎嵌上鐵片。由於帖木兒的征服獲得了大量的工匠,這種新式鎧甲的質量也就因此獲得了保障。這些嵌在鎖甲上的鐵片相較於羅斯的相比要大的許多。這後,工匠們又開始嘗試在腹部容易遭受攻擊並且對戰鬥影響不大的不為嵌上鐵片。這種嘗試最終奠定了風靡穆斯林世界的板鏈甲的出現。
雖然在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很快便分崩離析,但是板鏈甲卻依舊在地中海東岸的穆斯林國家發展起來。在與帖木兒的戰爭中一敗塗地的奧斯曼帝國和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紛紛開始仿製學習這種全新的板鏈甲。在帖木兒之後,板鏈甲也出現了極大的變化,工匠們更加大膽的在鎖子甲上嵌上了更多的鐵片。奧斯曼帝國繳獲的帖木兒嫡孫的板鏈甲上,不僅腹部嵌了密集的鐵片,在背面也有三排鐵片作為加強。這種鐵片的加強方式不僅是中亞,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以及奧斯曼帝國都相繼借鑑了這種方式。
伴隨著16世紀伊斯蘭世界的戰爭,伊斯蘭世界的格局再次被改變。“冷酷者”賽里木一世吞併了古老的埃及馬穆魯克王朝;伊斯瑪儀則在波斯建立起了薩法維王朝;帖木兒的後代巴布爾則進入印度,建立起了莫臥兒帝國。三大帝國由於環境以及所面臨的環境的不同,鎧甲的發展也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在波斯以及莫臥兒,板鏈甲不及奧斯曼那樣受到歡迎。首先,波斯和莫臥兒地區的工藝水平相較於奧斯曼要高出很多,因此生產出來鎖子甲質量更高。同時,對於波斯以及莫臥兒本土出現的,防禦性更強的大片四鏡甲與鎖子甲相配合所帶來的防禦效果很好。並且對於莫臥兒來說,印度潮濕的氣候對板鏈甲來說並不友好。所以除了西部乾旱的地區之外,印度很多地區的武士更喜歡使用千釘甲或者扎甲。不過他們有時也會給大象披上板鏈甲來讓這些龐然大物顯得更加耀眼。
在奧斯曼帝國,板鏈甲則可謂是風頭正盛。奧斯曼帝國所處的地理環境自然不用擔心莫臥兒人所擔心的鎧甲生鏽問題,而且對於奧斯曼帝國那些深受威尼斯人鄙視的工匠來說,板鏈甲這種製作難度不高的鎧甲簡直不要太親民。在奧斯曼帝國中歐的擴張前線上,氣候與中東相比這裡已經涼爽了很多,因此西帕希騎兵們很樂意在自己的板鏈甲上加上更多的甲片來強化自己鎧甲的防禦。這些歐洲戰場上的騎兵們的鎧甲上,幾乎密密麻麻嵌上數不清的甲片。除了胳膊上,因為為了要保持格鬥的靈活而甲片較少。
不過有一個問題是,奧斯曼人長期與歐洲基督教國家作戰,自然也接觸到了防禦效果更加優良的板甲,然而奧斯曼人卻依然堅持自己板鏈甲。其實這個原因要分析的話,首先,奧斯曼帝國的工藝相較於歐洲義大利以及西歐的工坊來說,工藝要差了許多,甚至與它的伊斯蘭“同胞”波斯相比,工藝水平都有所不如,生產出一套合格的板甲難度也自然更高。另一個方面,雖然這些西帕希騎兵的戰場是中歐,然而他們的封地往往都是在巴爾幹以及安納托利亞地區,這裡的氣候不用說自然是想當的炎熱,16世紀盛行的全身板甲對於這些地中海東岸的騎兵們來說難以適應。並且西帕希騎兵相比於歐洲的騎兵更加注重的是個人的肉搏技巧的發揮,而全身板甲即使設計再怎樣精妙,也很難令這些注重技藝的武士們喜歡。
不過即使如此,奧斯曼人還是學習著歐洲防禦思路,作出了一種板鏈甲為基礎的加強性質的鎧甲。
這種圓盤甲最早據說是起源於拜占庭帝國,不過拜占庭帝國的圓盤甲是以扎甲為基礎製作的。圓盤甲其實就是一種胸甲,這種鎧甲用鎖鏈將大塊的鐵片連結到了一起,一次達成了接近板甲的效果。看防禦的範圍,奧斯曼的圓盤甲比波斯的四鏡甲防禦方位更大,但是這種用鎖鏈連線的做法,使得這種鎧甲的防禦效果並不穩定,因此注定只能作為一種增強性質的鎧甲,套在鎖子甲或者板鏈甲的外面。不過這種鎧甲的出現,也說明了奧斯曼帝國在鎧甲方向的發展也在向著歐洲基督教國家看齊。不過由於奧斯曼帝國在17世紀陷入混亂,導致工藝衰落,奧斯曼人始終未能真正發展出自己的板甲。
不過奧斯曼帝國的板鏈甲也影響到了東歐的很多國家,尤其是波蘭和莫斯科大公國。波蘭人的板鏈甲將甲片進一步增加,使其看起來就像是拼接而成的胸甲。莫斯科大公國對於奧斯曼人的圓盤甲也進行了仿製,不過莫斯科大公國並沒有像奧斯曼人一樣用鎖鏈作為甲片之間的連線,而是用鉚釘將甲片連線以此加強這種鎧甲的穩定性。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明憶,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鎖子甲 板甲 奧斯曼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