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時期
青銅時代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青銅是紅銅(純銅)與錫或鉛的合金,熔點在700-900℃之間,比紅銅的熔點(1083℃)低。含錫10%的青銅,硬度為紅銅的4.7倍,性能良好。青銅出現後,對提高社會生產力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青銅時代處於銅石並用時代之後,早期鐵器時代之前,在世界範圍內的編年範圍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世界各地進入這一時代的年代有早有晚。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達米亞一帶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已使用青銅器,歐洲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也有了青銅器。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使用青銅較晚,大約不晚於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美洲直到將近公元11世紀,才出現冶銅中心。
在青銅器時代,世界上青銅鑄造業形成幾個重要的地區,這些地區成了人類古代文明形成的中心。在古代文化發達的一些地區,青銅時代與奴隸制社會形態相適應,如愛琴海地區、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中國等國家和地區,此時都是奴隸制國家繁榮的時期。但是也有一些地區,沒有經過青銅時代便直接過渡到鐵器時代。進入文明的地區在青銅時代已經產生了文字。
中國
中國的青銅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始於公元前21世紀,止於公元前5世紀,大體上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約經歷了1500多年的歷史。這與中國奴隸制國家的產生、發展及衰亡相始終。有學者把中國青銅時代從商周至戰國劃分為鼎盛期、頹敗期、中興期、衰落期4個階段。也有學者將這一時期劃分為殷商前期、殷商後期、西周期、東周前期、東周后期5個階段。中國各地的青銅文化具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可以分作不同的地區類型。中國步入青銅時代,大體經歷了早、中、晚期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早期以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見二里頭遺址)為代表,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間。加上山西夏縣東下馮、山東嶽石文化、遼寧長城東邊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黃河上游的四壩文化等,都相繼出現了品類繁雜的青銅製品,在一些墓葬中還發現了人殉和人牲。上述遺址的放射性碳素斷代(見考古年代學)年代,正好在歷史記載的夏王朝紀年範圍內,這些遺址應是夏王朝時期的奴隸制文化類型,標誌著中國奴隸制國家已經形成。
中期 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此時期的前一段,是商代早期,約當公元前16-13世紀,以河南鄭州二里岡文化為代表。此時期奴隸制國家進一步發展,青銅器數量大增,常伴有成套禮器,貝幣大量出現,人殉、人牲更為普遍。後一階段,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約當公元前13-前10世紀(穆王以前)。此時中國青銅時代達於鼎盛,也是奴隸制發展的典型時期。青銅鑄造工藝相當成熟,出土大量的精美青銅禮器、武器與工具。這時的青銅文化以安陽殷墟為代表,這裡是商王朝的政治統治中心,也是青銅鑄造業的中心。此時興建了大規模的宮殿及陵墓,有發達的金文與甲骨文,人殉與人牲成為一種制度極為盛行,凡此種種反映出奴隸制社會的繁榮。西周的周原遺址和豐鎬遺址中,發掘出周王朝的宮殿、宗廟和墓葬,發現了大量的青銅禮器,反映出中國古代社會的禮制已成熟。
晚期 從西周后期至春秋時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逐漸走向衰落的階段。此時期列國都城形成繁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金屬貨幣大量流通。青銅鑄造工藝取得突出發展,出現了分鑄法、失蠟法等先進工藝技術。湖北銅綠山發現的古銅礦,證明當時在採礦、配礦、冶爐砌築及冶煉方面均達較高水平(見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到戰國時期,隨著鐵器的推廣,青銅製造業才逐漸衰落。
在中國的邊遠地區,當時還存在著若干具有地方特點的青銅文化。如甘青地區,由於民族雜居,文化複雜多樣,有辛店文化、沙井文化與寺窪文化等,其中寺窪文化與西周文化有密切的淵源關係。北方地區有夏家店上層文化,出土的青銅短劍具有地方特點,還出土帶有相當濃厚的中原文化特徵的青銅禮器。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從商周至秦漢,流行著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東南地區的浙江、福建至台灣等地,至西周末期才產生青銅文化,出土的青銅武器等與西周的相同。兩廣、四川、雲南等地區的青銅文化,既有地方特徵,又有中原文化的風格。總之,各地區的青銅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原青銅文化的影響,同時具有本地的特色。此外,中國的青銅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還與周圍地區存在接觸,如曾與北方蒙古大草原和西伯利亞的青銅文化進行過交流,晚期與東南亞青銅文化有過密切聯繫。
中國的青銅時代為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現存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見的大型青銅器。在商前期的煉銅遺址中,從可辨認的鑄范中,钁范為數不少,雖然青銅的生產工具在早期的隨葬物中較少,但在出土的商初青銅器中,仍看到生產工具占相當比重,說明在商代的手工業中,青銅工具如斧、鋸、鑿、錐等已廣泛使用,青銅兵器也日益增多,至於青銅農具,雖然奴隸主不會為奴隸提供,但在當時,還有一部分作為自由民的農民都會擁有,歷年出土的青銅農具有鋤、鏟、等,這說明青銅的大量使用主要還是從事製作工具。青銅工具在生產中的效用,使青銅冶鑄技術日益重要,因而能獲得飛速的發展。
根據考古的發現,商朝前期,以鄭州的二里崗為中心,輝縣的琉璃閣、洛陽的東乾溝等殷商時期的遺址屬於這個時代;商朝的後期,以安陽的小屯村為中心,鄭州公園區的上層、洛陽的泰山廟遺址和墓葬屬這個時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遺址以西安市豐鎬村地帶、寶雞西周時期的墓葬;春秋時期以洛陽澗濱(澗濱)為中心、上村嶺虢墓、新鄭鄭墓、壽縣蔡侯墓為這個時期的代表;戰國時期,洛陽澗濱為中心,輝縣琉璃閣、古圍村,長沙和唐山的戰國墓地屬於這個時代。
根據最新發掘成果,中國南方也在商朝前期進入了青銅時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漢的盤龍城遺址,湖南長沙的炭河裡遺址,江西新乾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銅器,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有發達的青銅文明。
中國是世界上鐵器和青銅器發明最早的地區之一。中國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青銅藝術品,顯示了綿延一千五百多年中國青銅器的萌生、發展和變化的歷史。
青銅是古代勞動人民有意識地將銅與錫或鉛配合而熔鑄成的合金,因為以銅為主,顏色呈青,故名青銅,青銅作為合金,熔點較純銅(紅銅)低;就硬度來說,青銅較純銅高。熔化的青銅在冷凝時的體積略有脹大,所以填充性較好,氣孔也少,可見,比純銅還有較好的鑄造性能。這都使青銅在套用上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所以青銅的生產發展很快。青銅工具具有一些紅銅工具所不能擔任的功用,因此它逐步取代了一部分石器、木器、骨器和紅銅器,而成為生產工具的重要組成部分。青銅生產工具的出現,在生產力的發展上起了劃時代的作用。從此,雖然石器沒有完全被淘汰,但石器時代終於被青銅時代所代替。
亞洲
西亞的青銅時代是城市文明進一步發展的時代,兩河流域南部的奴隸制城邦,隨著烏爾王朝的滅亡而告衰落。進入巴比倫時期後,青銅文化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並進口金銀銅錫等金屬原料。小亞細亞東部卡帕多細亞的奴隸制帝國,約在公元前3500年進入青銅時代早期。公元前3000年前後轉入中期,小亞各地由野蠻進入文明。在鄰近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埃蘭,於公元前第3千年中葉形成奴隸制城邦,產生了國家,處於青銅文化的發展時期。
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北亞、南亞的青銅時代,產生了印度河文明。大概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青銅工具和武器廣泛使用,有斧、鐮、鋸、刀、劍、鏃和矛頭等,手工業匠人對金屬的熱加工和冷加工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能用焊接法製造金屬器具,並刻有銘文。這時代表性的文化是哈拉帕文化。
在東南亞地區,發現的最早青銅冶鑄中心是泰國烏隆府的班清墓地,時代在公元前3600-前1000年,青銅器有矛頭、手鐲、腳鐲,矛頭是鑄造後再鍛打成形的。在能諾他墓地,發現用雙扇合范製造的青銅器,並有人祭遺蹟。越南紅河流域的青銅文化出現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其後的東山文化時期,大量地製造銅鼓。菲律賓在公元前600年出現青銅器和鐵器,是從大陸沿海經巴拉望島傳入的,其器類與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的相似。在北亞西南部、南西伯利亞和哈薩克斯坦,青銅文化的部落還處在原始公社時期。公元前第1千年初的卡拉蘇克文化,代表性器物為曲柄刀、短劍、錛、弓形器、蹼形垂飾,並有裝飾性動物紋樣。朝鮮半島的青銅文化以素麵陶為特徵,時間在公元前10-前5世紀。日本的青銅文化從彌生時代前期開始,約在公元前300年前後。
歐洲
愛琴海南端各島嶼在基克拉澤斯文化時進入青銅時代,約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克里特島在米諾斯文明時期進入青銅時代,在公元前第2千年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600年後,邁錫尼文明興起,在這時的貴族宮室和陵墓中發現了大量的裝飾豪華的青銅武器和金、銀、銅器皿。多瑙河流域的青銅文化是銅石並用文化的繼續。中歐和西歐早期的青銅文化是鍾杯戰斧文化,年代在公元前第3千年中到前第2千年初,以繩紋陶為特徵;晚期是骨灰瓮文化,年代為公元前第2千年後期到前第1千年初,以骨灰墓園為特徵,已知用失蠟法鑄造銅器。
巴爾幹和東南歐是一個青銅文化中心,以烏涅茨基文化著稱,分布在捷克、摩拉維亞、多瑙河以北的下奧地利、西里西亞以及撒克遜等地。另一青銅文化中心是西班牙東南和葡萄牙南部的埃爾阿爾加爾文化,村落圍以石頭砌的高牆,住方形房子、墓葬在村內,行屈肢葬,工具武器有刀、斧、劍、戟、弓箭。東歐森林地帶有法季揚諾沃文化、豎穴墓文化和木槨墓文化,義大利北部的泰拉馬拉文化於公元前1700年進入青銅時代,公元前1400年達到鼎盛期。居址內多有乾欄式房屋區。南部是亞平寧文化,在公元前第1千年初為鐵器文化所代替。英國和德國境內的青銅文化,都是以農業為特徵,種植穀物、飼養家畜,遺留下有複雜建築的大量墓地。
非洲
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掌握青銅製造技術應不晚於公元前第1千年。到公元11-17世紀,幾內亞沿海地區的青銅製造業達到繁榮期。一般認為非洲的銅器工藝比鐵器工藝發展晚,似乎從石器時代直接過渡到鐵器時代。在東非的麥羅埃遺址,發現了冶鐵爐和殘餘鐵塊。在西非,公元前10世紀即掌握了冶鐵技術。
美洲
美洲的青銅手工業最早發生於中南美,以秘魯和玻利維亞為冶鑄中心,年代約為公元前11世紀以前。然後傳到智利、阿根廷西南部和墨西哥,再傳到北美。到13-15世紀時南美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已大量使用紅銅、青銅、金、銀、鉛等金屬製造器物,並建立起奴隸制國家。
非洲青銅時代文化
非洲青銅器時代,以埃及的早期王朝文化為代表。下面以埃及為例進行透視:
埃及先民、飲用江河湖泉水以滿足人體對水的需求。此外,從公元前2050 年第11王朝始,埃及人開始掌握了擠牛奶的方法,並正式開發和飲用牛奶。另外,埃及青銅時代已普遍掌握了釀酒的技術,飲用果酒和啤酒的習慣在當時已十分流行。在種植的糧食作物中,已具備大麥、小麥、黍、栗等多個品種,它們均是古埃及人的主食。副食品則主要是豬、羊,還有雞、鵝等。其中,鵝的家養和食用頗引人注目,養鵝吃鵝 的習俗約始於埃及,大約從公元前2181年的第六王朝起,埃及人已學會用燒炙的辦法烹製和食用燒鵝,燒鵝並成為宴席上一道非常重要的美味佳肴,在燒炙食用家鵝肉的同時,埃及人亦流行捕捉燒炙和食用野生雁類和其它野生 禽類乃水生動物的習俗。
織造技術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逐漸向精美方向發展。還出現了毛織技術,並同時流行用家畜如山羊皮等製作衣物的習俗。
穿著髮式,一般而言,平民階層不戴冠帽,貴族階層則流行戴覆鐘形(三角形)冠帽,如當時的國王都戴紅冠或白冠,紅冠或白冠 並成為一種王銜標誌物。男士流行齊額齊肩髮式,女士盛行齊眉披肩長發。 衣服式樣,男士多赤裸上身,下身穿一圍裙式由一塊布料裹身系腰而成短褲, 或僅系一腰帶;女士流行短袖連衣短裙;貴族階層中的男女或亦流行一種無 袖長裙服。
佩飾,質地種類較為豐富,主要見有骨、象牙、銅、金 等。器形種類有手鐲、項圈、耳環、金頭飾,腰帶串珠、護膝、鳥羽等等。埃及的青銅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不少被稱為調色板的遺物。如戰場調色板、那爾邁調色板、公牛擊敵調色板、利比亞貢賦調色板等,這些調色板,一般是用石或骨材製成,一方面其精美的形象雕刻圖案為研究當時的軍事、 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形象資料。另一方面,這些調色板的真正用途是屬於化妝調色器具,它們直接表明了埃及青銅時代的美容化妝已成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的問題。美容化妝習俗十分盛行,美容化妝術逐漸向完善、成熟的方向邁進。
在埃及城市聚落中,包含有王都和州都聚落,現存的城市聚落遺址主要有艾爾·卡布、阿馬爾奈、孟菲斯、 馬爾卡塔等等。在孟菲斯等少數遺址中,考古發現有部分城牆和房屋的遺蹟。在阿馬爾奈和馬爾卡塔,則發現了用泥磚建築而成的古埃及王宮基址,基址面積較大,但地面建築情況已無法詳盡。當時埃及一般平民居住的是一層或二層的泥磚房子,房子間數較少;而貴族階層的住房通常是一種頻寬敞庭園的二層樓房,房子群體平面大致是正方形,房內設正門大廳、大客間、寢室等,還有一些與中庭院有關的建築設施,房柱多為木質,房壁 上塗有灰泥。關於古埃及的宮殿、房屋情況,我們還可通過象形文字資料、隨葬品中的房屋模型以及繪畫、浮雕等考古資料來作比較。
在埃及青銅時代的城市聚落中,神廟建築與西亞地區一樣,十分盛行和重要。其原因是因為神廟是“神的家”,是神和人交流的重要處所。埃及青銅時代的神廟,可分為祭神廟(包括太陽神)和祭王廟兩大類。從先王朝時 代到早王朝時代,神廟一般是以泥糊蘆葦為牆、以木為頂的簡單建築。在第一王朝時,出現了用泥磚修建的神廟,如耶拉孔波利斯的何露斯神廟。古王國時代以後的神廟,幾乎全是用大石塊和泥磚修建的,現存的遺蹟除卡斯 爾·艾·薩加的神廟外,其它大多是金字塔的附屬祭葬廟;第5王朝的太陽 神廟也不少。中王國時代的神廟,除卡納克復原的小聖堂和麥蒂涅特、馬蒂神廟外,其它神廟大多屬祭葬廟。
人類文明分期
史前時期
全新世鐵器時代原始史時期
青銅時代晚期
青銅時代中期
青銅時代初期
青銅時期
新石器時代史前史
中石器時期
更新世舊石器時代晚期
舊石器時代中期
舊石器時代初期
舊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
青銅時代(或稱青銅器時代或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誌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
書籍
作者:王小波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9-07-01
頁數:668頁
定價:35.00元
裝幀:精裝
作者簡介
王小波,當代著名學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於北京,1968年去雲南插隊,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商品學專業。1984年至1988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習,獲碩士學位後回國,曾任教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後辭職專事寫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後辭職專事寫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王小波無論為人,為文都頗有特立獨物的意味,其作品別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被人們廣泛閱讀、關注、討論並引發了了場持久不衰的〔王小波熱〕,王小波荒誕不經的想像力和妙趣橫生的敘述方式一定會贏得更多的會心的微笑。
內容簡介
這是以中國古代唐朝為背景的三部作品構成的長篇。這組作品的主人公,是古代的知識分子和傳奇人物。他們作為一群追求個性、熱愛自由、想按自己的價值觀念精神信條生活的人,充滿了強烈的創造欲望和人道需求,但被當時的權力鬥爭控制和扭曲了心態與行狀、竟將智慧和愛情演變為滑稽鬧劇。作者在這部長篇中,藉助才子佳人、夜半私奔、千里尋情、開創偉業等風華絕代的唐朝秘傳故事,將今人的愛情與唐人傳奇相拼貼,使唐人傳奇現代化,在其中貫注現代情趣,並通過對似水流年的追述,讓歷史與藝術相融合,最終確立了對生命終極價值的體認,引出了一種由敘事者隨心所欲地穿行於古今中外的對話體敘述方式。
本書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時代三部曲中的一本,是最新典藏插圖本。該系列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中國當代文壇“最美的收穫”。《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是王小波作品的精華。“時代三部曲”表面上是王小波作品的合集,每部之間似乎沒有什麼聯繫,但其實是有一個邏輯順序的。這個邏輯順序就是:《黃金時代》中的小說寫現實世界;《白銀時代》中的小說寫未來世界;《青銅時代》寫的故事都發生在過去。
目錄
序:我的師承
一萬壽寺
二紅拂夜奔
三尋找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