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規格
亞方尊(yàfāngzūn),高45.5cm,寬38cm,口徑33.6×33.4cm,重21.5kg。
![亞ꀇ方尊](/img/3/bd0/nBnauM3X1MTMwEjMxETN2MTN2ITM1ATM3EDOwADMwAzMxAzLxU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外形特徵
尊方形,侈口,寬折肩,高圈足。肩上四角各飾一象首,象首間夾飾獸頭,頸、腹、足均飾八條棱脊。肩中部有四雙角分叉龍首。獸面紋和夔紋是其主體紋飾,以雷紋作地。腹部與圈足有曲折角型大獸面紋,圈足曲折角雕成龍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線皆設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莊嚴。酗亞方尊是採用分鑄法澆鑄而成的。
刻錄銘文
口內側鑄銘文2行9字:
酗亞者垢以
大子尊彞。
酗亞族祭祀諸位王后和太子的寶器。
文物出處
尊是盛酒器,流行於商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方尊傳世較少。傳世的亞酗器有50件上下,器型不一,有方簋、方尊、方罍、方爵和兕觥等,僅台北故宮博物院就藏有15件。70年代在山東益都蘇埠屯出土了幾件帶有亞酗銘文的青銅器,從挖掘的墓穴來看,規模都不小,其中一座還是有四個墓道的大墓。加上眾多的帶有亞酗銘記的器物,說明它們所代表的可能是一個大族。再從本器銘文看,能祭祀諸王后和太子的,也不會是一般的部族。此外,早年間蘇埠屯還曾出土過一些“亞酗器”,也有學者就此推測蘇埠屯是酗亞族的墓葬區。
名詞解釋
夔紋:我國傳統的裝飾紋樣之一。夔,神話中形似龍的獸名。《莊子•秋水》中言:“夔憐蚿,蚿憐風。”釋文:“夔,一足獸也。……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商代青銅器
分類 | 青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製成的器皿、用器等。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保守的估計,這一時期主要從夏商周直至秦漢,時間跨度約為兩千年左右,這也是青銅器從發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輝煌期。 |
飪食器 | 史鼎|獸面紋簋|獸面紋鼎|小臣方鼎|亞簋|乳釘三耳簋|田告方鼎|羊父丁方鼎|邐簋|癸簋|獸面紋甗|父乙鼎|寽父癸甗 |
酒器 | 父丁尊|網紋斝|獸面紋觚|獸面紋爵|獸面紋方壺|弦紋盉|獸面紋尊|獸面紋斝|冊方斝|三羊尊|友尊|二祀其卣|亞方尊|ㄐ毌父戊方卣|受觚|矢壺|作尊彝尊|亞方罍|十字洞腹方卣|亞鳥寧盉|貝鴞卣|癸觚|父已角|山婦觶|王生女方彝|獸面紋兕觥|子工萬爵|父戊舟爵|獸面紋角|亞鳥出戟觚|獸面紋觚 |
兵器 | 獸面紋大鉞|玉刃矛 |
車馬器 | 雙兔車軎 |
水器 | 亞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