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大黃12g、芒硝(沖服)9g、枳實9g、厚朴12g、人參6g、當歸9g、桔梗3g、生薑3片、大棗2枚、甘草3g大黃9g、芒硝6g、枳實9g、厚朴9g、甘草3g、人參6g、當歸9g、生薑3片大棗2枚、桔梗1撮
功效主治
《傷寒六書》卷三方之黃龍湯具有回虛逐實,補瀉兼施,瀉熱通便,益氣養血之功效。主治里熱腑實而又氣血不足證。症見下利清水,色純青,或大便秘結,脘腹脹滿,硬痛拒按,身熱口渴,倦怠少氣,譫語,甚或神昏肢厥,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傷寒熱邪傳里,胃中燥屎結實,而致結熱利證,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渴,身熱。溫疫應下失下,耽擱失治,或為緩藥羈遲,火邪壅閉,耗氣搏血,精神殆盡,元神將脫,邪火獨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筋惕肉瞤,肢體振戰,目中不了了。
用法用量
水2鍾,加生薑3片,大棗2枚,煎,後再加桔梗煎1沸,熱服為度。前9味水煎後入桔梗煮沸為度,每日1劑,分2次口服。
方義
本證多由邪熱燥屎內結,腑氣不通,氣血不足所致。治療以攻下通便,補氣養血為主。邪熱燥屎內結,腑氣不通,故見大便秘結,脘腹脹滿,腹痛拒按,身熱口渴,舌苔焦黃或焦黑;素體不足,或耗傷氣血,故見神疲少氣,脈虛;邪熱熾盛,內擾神明,故見譫語,甚則循衣摸床,抽空理線。方中大黃、芒硝、枳實、厚朴(大承氣湯)攻下熱結,蕩滌腸熱;當歸、人參益氣補血、扶正祛邪;桔梗開宣肺氣,以助大黃通腑;姜、棗、草補益脾胃。配伍特點
桔梗與大黃配伍,上宣下通,肺與大腸相表里,欲通胃腸,必先開宣肺氣。九藥合用,既攻下熱結,又補益氣血,使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氣血虛者,去芒硝,加大人參、當歸的用量。運用
1、本方是治療里熱腑實而又氣血不足證的代表方劑。凡臨床上出現以大便秘結,或自利清水、脘腹脹滿、神倦少氣、舌苔焦黃、脈虛等為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2、若熱結里實而氣陰不足較甚者,加生白朮、玄參、麥冬、生地等益氣滋陰之品;年老氣虛者,可去芒硝。
3、使用注意:神識不清的患者不宜口服,應行鼻飼,以防不測。
文獻摘要
1、《溫疫論》:大虛不補,虛何由以回?大實不瀉,邪何由以去?勉用參、地以回虛,承氣以逐實,此補瀉兼施之法也。2、《張氏醫通》:湯取黃龍命名,專攻中央燥土,上既燥竭,雖三承氣萃集一方,不得參、歸鼓舞胃氣,烏能興雲致雨?或者以為因虛用參,殊不知參在群行劑中,則迅掃之威愈猛,安望其有補益之力歟!
3、《傷寒瘟疫條辨》:虛人熱結於里,攻之不行,乃腸胃枯涸之故,故陶氏加參、歸、地於大承氣湯中以助氣血,建背城之功。
歌訣
黃龍湯枳朴硝黃,參歸桔棗共生薑;陽明腑實氣血弱,通便不礙氣血傷。
其他做法
黃龍湯(一)
【來源】《類證·活人書》卷十九。
【組成】柴胡30克黃芩、人參、甘草(炙)各11克
【用法】上藥銼如麻豆大。每服15克,以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
【主治】妊娠寒熱頭痛,默默不欲飲食,脅下痛,嘔逆痰氣;產後傷風,熱人胞宮,寒熱如瘧;經水適來適斷,病後勞復,餘熱不解。
黃龍湯(二)
【來源】《竹林女科證治》卷一。
【組成】黃耆4.5克(炙)當歸、白芍、白朮(蜜炙)、蒼朮(米泔浸)、陳皮各3克生地黃、甘草(炙)各9克熟地黃15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婦人先由勞役,脾胃虛損,以致漏下不止,其色鮮紅,氣短氣逆,自汗不止,身體發熱,大便泄瀉,四肢無力,不思飲食。
黃龍湯(三)
【來源】《傷寒六書》卷三。
【組成】大黃、芒硝各3克枳實、厚朴、人參、當歸各2.4克甘草2克
【用法】以水400毫升,加生薑3片,大棗2枚,煎之,後再加桔梗,煎一沸,熱服。
【功用】清熱瀉下,益氣養血。
【主治】腸胃燥熱,氣血兩虛。下利清水,神昏譫語,腹痛拒按,身熱而渴,神疲少氣,舌苔焦黃或焦黑,脈沉細數者。
【方論】方中以大承氣湯之大黃、芒消、枳實、厚朴蕩滌胃腸實熱,急下存陰;人參、當歸雙補氣血,扶正以助祛邪;桔梗宣肺而通大腸;生薑、大棗、甘草和胃氣而兼調諸藥,共奏抉正攻下之功。
【加減】年老氣血虛者,去芒硝。
黃龍湯(四)
【處方】糞汁(絞,陳久者佳)。
【功能主治】傷寒已6-7日,熱極,心下煩悶,狂言見鬼,欲起走;食菌遇毒死。瘟病垂死。
【用法用量】飲數合至1-2升。
【摘錄】《肘後方》卷二
新加黃龍湯
【組成】細生地、生甘草、人參、生地黃、芒硝、玄參、麥冬、當歸、海參、薑汁。【功用】瀉熱通便,滋陰益氣。
【用量】細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參(另煎,4.5克)、生大黃(9克)、芒硝(3克)、玄參(15克)、麥冬(15克)、當歸(4.5克)、海參(洗,2條)、薑汁(6匙)。
【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朴,沖參汁上分,薑汁二匙,頓服之。如腹中有響聲,或轉矢氣者,為欲便也,候一二時不便,再如前法。
【主治】熱結里實、氣陰不足證。大便秘結,腹中脹滿而硬,神疲少氣,口乾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黃或焦黑燥裂。
中藥方劑之黃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